从深圳经济特区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_经济特区论文

从深圳经济特区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_经济特区论文

从深圳经济特区看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功绩论文,经济特区论文,深圳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本世纪领导的第二次伟大革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渐进的、但却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伟大革命。深圳经济特区16年的巨大变化,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意义。

从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特区承担的历史使命看,深圳经济特区就象当年陕甘宁边区那样的根据地,点燃了改革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国改革烈火燎原之势

第一,特区是第二次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创办经济特区,要求特区要象陕甘宁边区那样,要杀出一条血路。1979年初,广东省领导层酝酿方案:在邻近港澳和沿海地区划出一些地方,设立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以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在同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同志听取了上述方案的汇报,并对广东省委的领导同志说:“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他把特区比作革命根据地。而创建根据地是非常艰难的,但必须在艰难险阻的重围里“杀出一条血路来”。会议确定,在深圳、珠海、汕头试办特区。1980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市分别划出一定的区域,设置经济特区。从此,开始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试验。

第二,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场。我国的改革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过渡和经济形势严重恶化的非常时期开始的。所以改革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不足。但是,面对那场内乱后国乏民困的严峻现实,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但怎么改,怎么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深圳经济特区就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率先创办起来的。因此,深圳特区首先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作超前试验十分必要。前苏联改革的失败和我国改革的成功,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我国拥有改革的超前试验,为全国改革提供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照搬苏联僵化模式,加上长期“左”的政策,形成了国家垄断、排斥市场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深圳的试验就是从改革体制入手,逐渐地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见,深圳经济特区在开辟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道路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第三,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对外开放方面,深圳经济特区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引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管理和知识;打开这扇窗口,国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强烈的反差,激发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引发了“振兴中化”的呐喊。门户打开了,扩大了视野,使普遍存在的夜郎自大意识被击碎。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了更广阔的参照系。窗口一打开,人们发现,不说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是要赶上亚洲四小龙并参与竞争,仅靠原来停滞的封闭的体制是不可能办到的,由此而激发了改革的强烈意识。当一个真实的世界裸露在我们面前,特区人决心改变三十年被实践证明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陈旧模式,以开荒牛精神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这种由于接触了国门之外的世界而激发的振兴民族、赶超发达国家的不甘人后的强烈愿望,是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

第四,深圳经济特区试验的初步成功,引发了一浪接一浪的改革开放大潮,形成改革开放的汹涌澎拜之势,席卷全国。

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经济特区后,挥笔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经过几年的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更加坚定了中央大力进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这是坚持对外改革开放,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的又一个重大步骤。1985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洲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这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布局。

1987年,深圳产品50%以上出口,外汇收支平衡,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的时候,邓小平表示,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在总结对外开放经验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88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山东半岛、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月,全国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提出的方案,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市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

为了推动沿边地区的改革开放,1992年3月以来,我国进一步开放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的珲春市,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新疆的伊宁市、塔城市、博乐市,云南省的瑞丽市、畹町市、河口市和广西的凭祥市和东兴镇等13个市镇。

1992年7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和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南宁、乌鲁木齐、昆明、石家庄7个边境地区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以及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这是我国全面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谈话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继沿海、沿边地区开放之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步骤。

由此,历经1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结束了由于多种历史因素造成的长期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转向了开放型的经济,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以深圳特区的建立为契机,我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有序的渐进的全方位的开放格局,这不能不说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因为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在近代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片帆不得下海”等闭关自守政策,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基本上仍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一般地说,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历史地看,对外开放是世界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历史发展规律,并且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堪称开始了一场伟大的革命。

从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取得的直接成果看,它不仅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贫困落后状况,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而且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并将对经济运行机制实现彻底的转换。这就是改革开放不朽的历史功绩

建特区前的深圳,只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村。16年后的今天,深圳已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是一个奇迹。改革开放使深圳暴发出巨大能量,短短的16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成就之一:在发展经济方面,高速度地发展了生产力。深圳市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宝安县为基础建立起来,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1979年,全市只有224家小工厂,年工业总产值仅6061万元,财政预算内收入0.17亿元,出口贸易总额930万美元。经过10年的建设,到1989年,工业总产值达116.46亿元(80年不变价),预算内财政收入18.77亿元,出口贸易总额达21.74亿美元。“八五”时期,深圳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1995年与1990年相比,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由171.67亿元增加到796亿元,年均递增30.4%;镇及镇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9.12亿元增加到900.12亿元(90年不变价),增长了3倍,年均递增33.9%;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4.71亿美元增加到205.27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年均递增20.3%,自1993年起连续三年居全国各大城市的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71.45亿元,增加到300.39亿元,增长3.2倍,年均递增33.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由21.7亿元增加到88.02亿元,年均递增39.1%。

成就之二:到1990年底,11年间,深圳累计完成基建投资200多亿元,城区面积由原来3平方公里发展到60余平方公里,建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区、住宅区和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进入“八五”时期,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5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2.18亿元,建成深圳机场、盐田港一期、妈湾电厂、平南铁路、平盐铁路、东深三期供配水工程以及城市环形快速干道系统第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日供水能力达268.2万吨,发电装机容量254万千瓦,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总体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成就之三: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邓小平同志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从建立特区之后到1985年,深圳主要进行了计划、价格、流通、财政、金融信贷、外汇管理、基建管理、劳动人事和工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试验,初步形成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格局,将市场经济初步引入计划经济体制中去。1986年以后,又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1986年春,深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随后又组建了投资管理公司。1987年9月开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试点,到1989年底,通过招标、公开拍卖、协议有偿出让等形式出让土地86幅,面积达72.6万平方米。1987年11月,开始推行企业股份制试点。1989年8月,首次推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进入“八五”期间,深圳全面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对财政、税收、金融、外汇、外资的改革,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新的社会保险制度。至此,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市场体系。在运行机制向国际惯例靠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全国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成就之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深圳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引进外资经历了规模从小到大,数量从少到多,质量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到1989年底止,深圳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6922项,协调投资总额累计5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34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8.74亿美元。1989年,外商企业工业总产值68.7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工业产品出口产值达到48.01亿元,占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9.8%,占全市工业品出口总额69.14亿元的69.4%。“八五”时期,深圳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1.92亿美元,比“七五”期间增长1.68倍。深圳还成功地创办了保税区和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建立了陆海空全方位开放的口岸体系。仅1994年,全市口岸入出境人员5194万人次,占全国的50%以上;入出境车辆738.5万辆,占全国的80%左右;接待境外游客186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6.8亿美元。1994年全市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值的275%,成为我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城市之一。

成就之五:文教卫生科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特区内基本实现普及9年义务教育,还创办了高等院校。文化事业方面,兴建了广播电台、电视台、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等8大文化设施。深圳体育馆落成后,承办了国内和国际上一些重要的体育比赛。1995年,世界高尔夫球赛也在深圳举行。“八五”期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市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以“开拓、创新、团结、奉献”八个字概括的“深圳精神”,更是深圳特区一份影响久远的精神财富。

深圳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成果。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政策,深圳仍然只是一个荒凉的渔村。深圳特区16年的历史再次证明:要建设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的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深圳特区建立之初,百业待兴,缺乏资金,人力不足,技术薄弱,要在一个边陲小镇建设现代化大都市,遇到了重重的困难。但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探索,特别是进行了一系列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使深圳保持了十几年的高速度发展。早在1981年,深圳在城市建设体制方面,以招标、投标为突破口,实行招标投标的新体制,节约了投资,保证了质量,缩短了工期,形成了竞争机制。过去一幢民宅楼需半年才能峻工,招标后只需110天;深圳53层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创造了三天建一层主体结构的速度,达到世界同行业的先进水平。1987年12月,深圳市国土局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实现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化,开辟了城市建设资金的新来源,开辟了深圳的地产市场。这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次历史性重大突破。正是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逐步突破了原来的许多禁锢,换来了大发展,创造了一个奇迹。

深圳经济特区16年的历史表明,深圳坚持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成功的,它不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而且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虽然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但是如果违背了人民的愿望,违背了客观规律,无论是什么伟人,无论他有多高的威望,即使中央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既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试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方位改革的过程。因此,特区的历史使命还未完成,必须继续进行各项改革试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能否坚持改革和坚持对外开放,这不仅仅是承认改革是不是一场伟大革命的理论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严峻的现实问题。

标签:;  ;  ;  ;  

从深圳经济特区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