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表现主义浅析

中国新表现主义浅析

杨建明[1]2002年在《中国新表现主义浅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在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国际文化的进程之中。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结合中国本民族文化传统,吸收西方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的文化精神,以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涌动在世界艺术大潮之中。对中国新表现主义的深入研究,对中国今后文化艺术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拟从中国新表现主义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分析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及价值。

吴鹍[2]2005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徘徊》文中提出论文阐释了中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在本土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受到西方文化艺术的强烈影响,在精神追求和外在形态两方面体现出的个性特征,同时从个人理解的角度将中国新表现绘画的语言内涵和审美意义贯穿其中,阐述了自己对新表现绘画中隐含的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关系的体会。 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中国新表现绘画具有双向审美意义的精神追求。以西方精神分析美学为理论基础,以荣格提出的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原始意象”、“集体无意识”潜能为基点,论述了在新表现画家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幻想”帮助他们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转换,“集体无意识”潜能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一个群体的集体的崇高精神;以克罗奇的“直觉即表现”理论为依据,论述了新表现主义绘画中精神与直觉,与艺术美感之间的关系,重视“精神存在”的特征;通过论述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新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体现,表达了新表现画家对自然、对和谐的审美和现实追求。 第二部分:通过阐释新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形态语言特征,反映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状态,从个人理解的角度论述了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内在情感真实叁者之间的关系在新表现主义绘画作品中的体现。通过论述新表现主义绘画在西方新表现主义的影响下在外在形态语言上表现出比较极端化的倾向,展现了新表现主义绘画注重内在真实的情感化特征;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语言充分体现了个人欲望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新表现主义绘画具有的理性批判的

赵刚[3]2014年在《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肌理探求》文中研究表明德国新表现主义是上世纪80年代具有非凡影响力的画派,其艺术思潮风靡一时,在世界现代艺术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所传达的新晋理念是一种对于现实的批判和艺术家对于现实的思考,并以绘画的形式抵制着国际艺术思潮中出现的低迷之象,重振德国现代艺术的地位。在绘画艺术史中,画面肌理作为架上绘画形式表达的重要语言之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受不同时代、文化背景和审美要求的影响。艺术家通过运笔使画面产生肌理效果,其中包含了颜料、画笔、画面用材等等物质特性,并融汇了艺术家的情感、智慧和审美,也唤起了观者与艺术家思想的共鸣。本文以德国新表现主义的绘画肌理为载体,通过其肌理元素的形成、演变、形式、特点、审美心理及情感表达等方面阐述分析,探讨此画派作品中肌理元素的多样性、装饰性和表现性。在现代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绘画肌理语言、创作和材料的使用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空间,通过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肌理语言演变、视觉审美和实践经验的探究,对于我们反思表现主义绘画的现实意义和提高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许青[4]2018年在《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对当代中国油画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整体时代背景,通过对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解读,结合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实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从整体上看,"新表现主义"艺术对中国当代油画的个性化、民族化、本体化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当代油画家借鉴德国"新表现主义"的民族性、个性化艺术观念,开展了深入的东方式思考与探讨;借用"新表现主义"变形的手法和综合的语言进行画面视觉上的革新,进行了绘画本体语言的多元探索。"新表现主义",是当代中国油画需要继续和加强研究的重要方向。

赵敏纳[5]2018年在《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绘画艺术风格成因》文中研究指明德国新表现主义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德国,让油彩与画布重新服务于艺术家手里的画笔,用极为大胆的笔触、色彩来表现二战之后战败国每一位受伤者的灵魂。艺术家不管是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还是在各种信息、照片等方面去了解战争,都为此感到缅怀、哀悼且同情,并也因此影响了艺术家的绘画艺术风格及绘画发展道路。

卢超[6]2015年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约尔格·伊门道夫的绘画研究》文中提出新表现主义诞生的时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源地为冷战时期的德国。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新表现主义产生的基础是德国的传统表现主义流派,并以之为楷模。新表现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德国艺术的发展,乃至欧洲和全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在经历了德国政治社会的剧烈动荡之后,将这种特殊的经历融合到艺术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既粗犷、原始又包含深邃的艺术思想的绘画模式,重视探索绘画的本质内涵、通过图像的描绘,向观众表达艺术家的艺术观念。约尔格·伊门道夫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画作家,他的艺术创作深受其导师约瑟夫·博伊斯的影响。约尔格·伊门道夫的艺术创作在德国新表现主义这一艺术流派当中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将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德国社会历史和政治现状融合到艺术创作过程中,充分凸显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创作特点。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这些特殊性对欧洲和世界的艺术发展具有影响,同样对中国的油画创作也具有一定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的发展背景,然后介绍了新表现主义的代表艺术家约尔格·伊门道夫,接下来又着重介绍了新表现主义的特殊之处,最后分析了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中国油画的发展产生

吴敏, 张敏[7]2009年在《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演变的动因、特征及本质》文中提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演变的动因现代艺术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19世纪以来,艺术上的每次革命,都是伴随着哲学、科学、政治、经济基础的变革。不可否认,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更是史无前例的和具有革命性作用的,但同时它也孕育着发

李扬[8]2013年在《思想与材料》文中指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方抽象艺术与概念艺术走向尽头,在此档口,新表现主义在德国应运而生,并速度崛起。新表现主义思想是以“自我表现”为主要宗旨,其艺术特点就是在画面的笔法以及情调方面,这些方面充分的展现了对具象主义的回归倾向。架上绘画的回归,亦是具象绘画的回归。它继承了对抽象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与艺术传统,十分讲究对绘画形式本身情感的表现以及形式语言的表达,具有披露现实的象征性以及反叛精神。其中以安塞姆·基弗最具代表性,可以说他的绘画更具有浓厚而微妙的内容,更具个性。本论文就是以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安塞尔姆·基弗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其如何将其使用的材料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无论他在艺术上采取何种表现形式,如绘画、装置、各种综合材料,还是雕塑等,他都能够以一种美术史中罕见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做为自己艺术的语言。基弗本身有着非常广博的知识背景:他涉猎非常广,从文学、宗教到法律和哲学等等,这些丰富的知识不仅对他的艺术思想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还成为其艺术表现性语言中的重要资源。他在艺术上超越了宗教与国籍,上升到人类文化及命运的关怀和探求。在时尚主义文化流行的当代,基弗的艺术无不渗透着他对历史与文化的反省。他的艺术作品在当今众多作品中显得如此突出,必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基弗是在用材料表达自己的思想。本文共四章,第一章以线性的方式简要的对基弗的艺术生平作了叙述,并且通过阐述“回归具象”的新表现主义引申出基弗的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他独具特色的工作室;第二章以分析基弗的作品以及绘画中的经常出现的符号语言——铅、调色板、混凝土来详述材料在基弗绘画中寓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价值,分别从“焦灼与忧郁—铅”、“思辨与印记—调色板”和“人神的使者—灵性的混凝土”叁大方面进行论述。第叁章是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叙述材料体现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心理暗示、题材表现的内在精神叁部分来重申基弗对材料的选择是基弗表达思想的载体。第四章从基弗作品本身的内在精神来简要论述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启示。本课题主要通过文献参考法、分析综合法、历史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何叶[9]2012年在《浅析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架上绘画》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后现代主义的变革后,架上绘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回归趋势。文章主要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架上绘画艺术的变化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

顾颖[10]2011年在《诗与史的交融——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姆·基弗的作品》文中研究表明德国新表现主义重要艺术家的安塞姆?基弗,生存在德国的历史和文化的沉重阴影下,其作品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性与思想性,他以自身的深厚学识,用诗意的艺术语言为人类展现了一种极富震撼力的图像,对历史进行重构。并借助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从德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中吸取无穷的灵感,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他的作品不仅是单纯的图像艺术,而且富含文学性、思想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表现主义浅析[D]. 杨建明. 首都师范大学. 2002

[2].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徘徊[D]. 吴鹍. 山东师范大学. 2005

[3]. 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肌理探求[D]. 赵刚. 山东建筑大学. 2014

[4]. 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对当代中国油画的启示[J]. 许青. 艺术品鉴. 2018

[5]. 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绘画艺术风格成因[J]. 赵敏纳. 中国文艺家. 2018

[6]. 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约尔格·伊门道夫的绘画研究[D]. 卢超. 内蒙古大学. 2015

[7]. 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演变的动因、特征及本质[J]. 吴敏, 张敏. 美术界. 2009

[8]. 思想与材料[D]. 李扬. 曲阜师范大学. 2013

[9]. 浅析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架上绘画[J]. 何叶. 美术教育研究. 2012

[10]. 诗与史的交融——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姆·基弗的作品[J]. 顾颖. 大众文艺. 2011

标签:;  ;  ;  ;  ;  ;  

中国新表现主义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