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探讨_精神文明论文

关于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探讨_精神文明论文

关于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关于深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在我们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随之而来。这些东西借助高新科技手段,使精神垃圾传播迅速,政治文化渗透加剧。各种敌对势力加强政治攻势,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未停息,黄赌毒屡禁不止,严重地损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毒害着社会风气。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呈现蓬勃生机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混乱状态。生活节奏急剧变化,人们心态不稳,社会问题复杂。利益多元带来价值取向的多元,社会分配调整,使一些人心态失衡;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建设滞后,市场法规、权力监督机制不完善,一些人钻政策和法规的空子,不正当谋取个人私利。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社会流动频率加快,治安问题严峻。

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重视解决下述问题:(1 )如何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加大科学教育文化建设力度,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2)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 更新思想观念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3)如何在鼓励社会竞争,强化经济手段,重视个人利益的时候, 正确引导舆论、理顺情绪、协调工作,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4 )如何在改善生活、鼓励消费的商业化浪潮下,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5)如何在市场概念被放大, 等价交换普及为一种社会时尚的时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防止商品经济原则侵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6)如何在金钱至上观念不断被社会强化时,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7 )如何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的同时,有效地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弘扬和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鼓舞人民斗志,振奋民族精神。怎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

一、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理清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避免“浅视”和“短视”。

两个文明建设始终存在着“浅视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顾此失彼,不能全面地辩证地理解两个文明建设的内涵,孤立、片面地夸大和强调其中一个文明的作用,割裂两个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要么“重物质、轻精神”,过分强调物质文明的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变成以经济包揽一切,代替一切,认为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也就上去了,因而完全忽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发展的能动作用;要么“重精神,轻物质”,过分夸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作用,忽视物质文明、经济建设。这种“浅视”常常导致忽左忽右的“一边倒”状况。马克思主义认为,两个文明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废,没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就不可能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因此,江总书记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发展物质文明都不应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而应积极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应该做到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另一种“浅视”现象是“服务手段”论,不能正确认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这种服务手段论,把经济发展当作根本目的,而把精神文明仅当作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甚至把精神文明建设定位在直接的经济效益上,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这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工具论”的翻版。与这种直接功利观相联系的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短视”现象。因为追求过于直接,过于具体,过于狭隘的精神功利,往往会产生一种短期行为,把精神文明当作医治社会病态的某种“偏方”,需时则用,不需时则弃,不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方略,彻底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建设性、长期性,这是相当有害的。

二、深化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对全体公民进行人生观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当前要突出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在这三观教育中,人生观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从人的主体上看,首先必须树立起社会整体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教育就是把对社会成员进行人生观方面的科学指导和培训活动。要建设好精神文明,当前就是要搞好社会整体人生观教育,社会整体即社会全局,社会整体人生观,即对社会、整体怎么看的人生观。其特点是:社会整体性,社会全面性,社会宏观性,社会调控性,社会引导性,社会文明性。进行社会整体人生观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培养以“四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其次,必须树立社会群体人生观。

所谓社会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指民族国家和社会之中的省、市、县、区及单位、部门,这样的群体,所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其任务是落实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所谓社会群体人生观,是指对社会群体怎么看的人生观,具体说来,是对社会群体精神文明建设所持有的人生观。其特点是:社会群体性、社会局部性、社会中观性、社会适应性、社会行动性、社会效益性。社会群体人生观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效益性。

再次,必须树立社会个体人生观。

精神文明建设既有社会整体、社会群体的任务,也有对社会个体的具体要求。

所谓社会个体人生观,是指对社会个体怎么看的人生观。其特点是社会个体性、社会多样性、社会微观性、社会具体性、社会复杂性、社会现实性,其本质在于它的社会现实性。社会整体和社会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最终要落到社会个体身上。

可见,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看,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整体性、社会群体性和社会个体性三种不同的层次,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人生观也可分为社会整体人生观、社会群体人生观和社会个体人生观三种不同层次,各层次都有相对的特点,把握这三个不同层次和特点,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二)从社会现象来看,主要要抓好社会生死观、社会苦乐观、社会义利观三观教育。

首先,必须抓好社会生死观教育

所谓社会生死观,是指对社会上的生死现象怎么看的人生观。人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回避。但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在今天的社会里,许多人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在个人能力的范围内可以做到的,却见危不帮,见死不救,甚至把那些英勇献身的烈士当成“傻瓜”,这样势必会助长社会治安方面的混乱,既直接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精神文明建设无论从长远利益看还是从现实利益目的看,都必须把社会生死观的教育摆在更加自觉的高度上来认真对待,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社会生死观得到更新和发扬光大。

其次,抓好社会苦乐观教育

所谓社会苦乐观,是指对社会上的苦乐现象怎么看的人生观。人不仅有生死,也有苦乐。能够正确对待生死的人,一般也就能正确对待苦与乐,甚至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大家熟悉的雷锋,为什么会有死后而长生的感人力量?其中最可贵的精神之一,就是乐于助人,乐于为社会为集体添砖加瓦。这就是革命者的社会苦乐观。但现在的少数人特别是党政干部队伍中的一些人,由于长期不重视社会苦乐观的修养,早就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倒转过来,成了“享乐在前,吃苦在后”。这已是社会苦乐观的一种质变行为。如果听之任之,就只剩下“享受”,绝无“吃苦”可言。因此敲响社会苦乐观教育的警钟,并使之长鸣于世,很有必要,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也更显得可贵。

其次,抓好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

所谓社会主义义利观,是指对社会上的义利现象怎么看的人生观。从现代意义来看“义”与“利”,就是合乎我们的国情,合乎我们的宪法和有关政策方针的,一切正当的、正道的事理和利益。而一切与此相反的事理利益就是“不义”、“不利”。人们用正当的、正道的手段求取事理和利益,反对用不正当的、不正道的手段去求取事理和利益,就是“义”与“利”的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不过,那些惯用不正当、不正道的手段攫取到不义与不利的人,虽然可一时得手,甚至飞黄腾达,但在面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审判时,已被钉在耻辱柱上。而其中一些人又往往难逃法网,最终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在今天,拜金主义还大有市场。这种拜金主义说明社会主义义利观上发生的问题,决不可以等闲视之,放任自流。要真正改变社会主义义利观严重失落的问题,就需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法制、讲慎独、讲正气。就要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培育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三、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注重“建设”,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现象。

注重建设,应立足几个方面:(一)立足正面,以积极主动的发展为主,以正面引导为主,不应简单化地被动地应付;(二)立足系统,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分清轻重缓急,加强有序性,防止无序化;(三)立足长期,要坚持长抓不懈,持之以恒,不可“浅视”和“短视”;(四)立足发展,将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方针落实在变化流动的具体工作中,既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灵活性;既着眼于现实,又兼顾历史与未来。

标签:;  ;  ;  ;  

关于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探讨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