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老工业区的振兴_鲁尔区论文

德国鲁尔老工业区的振兴_鲁尔区论文

德国鲁尔老工业区是如何重新振兴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鲁尔论文,德国论文,工业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西北部,是德国工业化的发祥地和火车头。自19世纪初叶始,克虏伯和蒂森公司通过大规模开采这里的煤矿和生产钢铁而迅速崛起,进而推动了鲁尔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这里的动力资源和重工业对纳粹发动战争有过重要作用。二战中,鲁尔区的75%遭破坏,1/3的煤矿停产或破坏严重。战后,鲁尔区面临着经济重建和振兴的迫切任务。

鲁尔工业区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重建,50年代初达到甚至超过战前1938年最高水平,此后至60年代初,为西德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充分就业,使西德成为西方世界中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作出了特殊贡献,自60年代中以后,鲁尔工业区进入了以景气周期性波动特征的相对持续稳定发展阶段。

一、通过市场机制和必要国家干预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在鲁尔工业区亦如整个西德一样,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意味着彻底排除了自20世纪30年代初以来纳粹德国高度集权的国家统制体制和战后军事占领当局严格管制的做法。随着法律机制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成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原则。市场对鲁尔区社会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而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依据法律和政策,维持各种经济所有制,创造和完善基础条件,校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由于历史原因,战后鲁尔区的核心工业部门如煤炭、电力、煤气、钢铁等全部或基本上属于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在这里,居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与各种形式的私人企业都在社会市场经济原则框架内运作,发挥着既有竞争又有相互补充的作用。它们都在相对稳定社会条件下得到了较为协调的发展。在战后经济恢复、重建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内在机制根据不同用途的组合,以有效方式对资源分配进行了调节,进而推动了鲁尔区的工业及其他各个行业迅猛发展和空前繁荣。

但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国家通过法律、政策乃至行政手段进行必要干预,以应对市场发展中的失衡。以鲁尔区的传统产业煤炭业为例。战后初期,采煤业是联邦德国的工业基础,是最重要的能源。为提高生产能力,国家采取了包括大量投资、限制煤炭进口、提高价格等一系列保护性政策措施。50年代中期,采煤业达到历史最高纪录,年产1.49亿吨,占全国初级能源消耗的69.9%,形成了有利于卖方市场的垄断地位。面对国际市场上廉价石油和煤炭,国家及时调整能源政策,用最便宜的能源来保证对居民和经济部门供给,使石油迅速占领了市场。国家对国内采煤业采取了减产、压产、裁员措施,使国产煤的比重下降到1980年的20%,使采煤业人数由49.7万(1960年)下降到16.4万(1986年)。这期间,国家除对采煤业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外,还结合60年代中经济危机和70年代初石油危机的影响,作出战略性决策,建立国家煤炭储备,以保证危机时的供应和对销售、就业的波动进行平衡。

二、坚持不懈地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基础条件和社会基础条件

战后,国家投巨资承担了恢复、发展和完善鲁尔区的经济基础条件和社会基础条件的艰巨任务,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转创造了前提。

经济基础条件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鲁尔区已拥有全德最佳的供应网和交通网。

国家对全德最大能源基地鲁尔煤田的开采实行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建起了30多个发电厂,向全国乃至邻国输送电力,同时采取一系列保煤、节能措施,防范低效、无序开采。尤其在本国能源受到低价石油强烈冲击时,国家于1969年成立鲁尔煤业公司,以加强对采煤活动的管理。该公司是西德最大煤业公司,产煤占西德总产量的75%。它收购了一些私人煤矿公司的股份,关闭了低效矿井,全盘实现采煤机械化,大幅度提高了采煤效率。国家对采煤业提供了几百亿马克的补助。在政府倡导下,钢铁公司和电力工业部门还同采煤工业签订“世纪合同”,以维护本国采煤工业。

鲁尔区有着最发达、最便捷的水陆空交通网,并实行全面而严格的交通秩序政策。鲁尔区的主要城市如埃森、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波鸿、乌珀塔尔等都与欧洲的重要交通干线相互连接。杜伊斯堡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河港。

在涉及教育与科学、研究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条件方面,也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这里有设备精良数量最多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以及涉及广泛的科研机构,有关新技术、新工业、新产品的科研成果得到及时、有效运用。

三、以创新精神,推行积极的结构政策和就业政策

鲁尔区实行的结构政策主要是如何解决第二产业的问题。对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和重要战略地位的采煤业采取了保存或维持结构政策,根据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必要调整和整顿,诸如压产、关停、成立垄断组织等措施,将这一部门最重要的资源实力保存下来,纳入资源安全预警体系,以适应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它不会因调整能源结构而改变其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地位。

对生产、人员和设备严重过剩部门如钢铁工业等实行适应性结构转变政策。70年代中以来,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化学工业、部分机器制造工业属于低增长或弱增长部门(年均增长在1.5%-3.5%)。面对激烈国际竞争,它们处于市场停滞、需求萎缩的困境中。根据部门结构政策同市场一致原则,采取压缩生产能力,促进强强联合等措施,通过“自救”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办法,以世界市场为目标,开拓生存与发展的新路子。

对有发展前途、能形成新的增长点的部门实行创新结构政策,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鲁尔区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核电工业、信息和媒体产业等。在用现代技术改造旧的工业部门(如钢铁、冶金、机器制造等),提高其竞争能力的同时,着力开拓新领域,是鲁尔工业区的基本发展趋向。

部门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就业问题是70年代以来鲁尔工业区最迫切、最棘手的社会政治问题。鲁尔区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比较及时稳妥地实现第二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及创新产业的转移。

四、强化对外经贸关系,全方位地实行面向欧洲、面向世界的经济战略

战后德国走了一条外经贸兴国强国之路,鲁尔工业区尤其如此。对外经贸在鲁尔区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具有并充分利用了其极为优越的基础条件,如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外经贸人才,以及全方位的伙伴关系,不断扩大出口,并且愈来愈集中于技术密集的产品的出口。经贸使用的途径和方式更趋灵活与多样化。由于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德百家最大公司中的45家设在北威州,主要是鲁尔区。

鲁尔区外贸的重点是欧洲,占全区外贸总额的70%左右,而法国又是重中之重。欧洲之外的重点是美国,鲁尔区生产的用于飞机、汽车制造等特种钢材,主要销往美国。

欧洲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为鲁尔区的振兴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鲁尔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1993年,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北威州在京举行的题为“欧洲统一大市场与中国”研讨会上,北威州经济部门负责人多次强调,在对亚洲的经贸关系中,北威州尤其是鲁尔区要以中国为重点,发展全面的经贸关系,积极探索开展合作的一切形式。

五、以环保为国策,谋求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鲁尔工业区曾经是德国乃至欧洲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面、严格地落实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环保的法律和政策是这里环保工作的重点。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联邦德国首先加大了环保立法的力度,将环保写进经过修改的《基本法》中,列为国策,出台了有关治理和防止污染等一系列具体法律和政策,制定了环境的“三原则”,即预防原则、肇事者责任原则、合作的原则(国家吸收经济界、公民和社会团体参与)。

鲁尔区根据国家的环保政策和原则,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理和防止污染,迄今已取得明显成就和进步,主要表现在:(1)通过不断研制和投入先进燃烧设备和空气净化技术,禁止生产氟化烃,严格控制二氧化碳,在居住区建立“交通安宁区”,在必要路段安装防噪设备,在工业和建筑业采用降噪音技术,全面贯彻废水征税法等,在保持空气清洁,改善了湖河水质,防范噪音污染等方面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摘掉鲁尔工业区是“烟尘之都”的帽子,基本达到了天蓝、水清、地绿的目标,昔日的许多采煤区已变成林区和绿地。(2)建立循环经济,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与经济并不是对立的,有着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在贯彻《废料法》(1995年由《循环经济法》取代)过程中,对废料作为一种原料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导致理念上的转变,从单纯的清除废料,到合理有效地利用乃至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废料,并给予必要保护,形成从整个消费系统到生产系统的循环经济。这样做不仅减少了废料对人与自然(空气、水、土地)的污染,而且已取得初步经济效益。随着环保技术、设备与产品的不断研发和利用,环保已在鲁尔区迅速发展为一个现代产业,出现了一大批环保企业,具有先进技术的环保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0%以上。(3)环保在鲁尔区已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有了健全的环保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从事环保的工作人员不断增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1992年在鲁尔区也建立了私人经济组织“德国二元系统”(DSD“绿点”)。凡参加这一组织的经济单位均可用一个绿点表明使用的包装都被登记入册,可作为再生原料使用,其费用计入产品价格。

六、遵循社会公正原则,实施全面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鲁尔工业区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集中、敏感、多发地区。维护社会稳定是经济振兴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几十年来,鲁尔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探索和实践如何全面落实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原则的过程。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力争处理好雇主和雇员的关系,让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参与基本运作,参与分享利润,得到公正合理的报酬,并参与分担企业经营的风险,使雇员的利益与雇主的利益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力争处理好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企业雇员及其家属都属于这个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主要通过由社会立法、社会政策确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由包括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的社会保险加以维护。这个社会保障体系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在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方面,工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鲁尔工业区从重新崛起到成为高度现代化的经济区,是一个由上述诸多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因素铸成的系统工程,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逾半个世纪发展的缩影。

标签:;  ;  ;  ;  

德国鲁尔老工业区的振兴_鲁尔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