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2007年国际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产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06年,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同年,工业品出口额超过0.9万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IMD,2007)。中国不仅以巨大的市场吸引世界的目光,也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巨大的产量和出口量,甚至高额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都难以充分说明我国制造业的强国地位,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察。
回顾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关键指标、多边比较和综合指数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发挥其测度和说明作用。金碚(1997)从制造业产品的国际贸易角度入手,强调固定市场份额(the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CMS),比较优势指标(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和贸易竞争指数(Trade Competitive Index,TC)等制造业产品进出口基础上的市场指示指标的作用。邹薇(1999)和范爱军(2002)利用RCA研究了不同分类标准下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问题。郑海涛和任若恩(2005)则强调生产率、劳动力成本在制造业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在关键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多边比较方法对制造业竞争的关键显示性指标进行国际比较,该方法承袭了任若恩(1996,1998)以多边可比价格为核心的研究思路。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1)在关键指标的基础上,通过人力资本、市场、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多指标体系考察产业国际竞争的多维信息,强调产业竞争环境的创造和政府的作为。赵彦云(2006)在多维密集测度的支持下,从竞争实力、成长、市场、成本、创新、投资和管理角度设计了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多指标评价和分析体系,并以我国工业企业微观财务数据为基础展开多行业研究,强调结果的直观性和政策参考作用。陈立敏和谭力文(2004)则对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指标的研究和比较从产业生产和市场等核心指标解释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问题,强调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多指标综合比较方法则从产业核心和外围的多方位表现出发,解释综合竞争信息,在反复争论和认可的过程中发挥政策制定的实用性。Porter(2002)强调国家在竞争中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作用,其钻石模型的解析是一种多因素综合比较方法,早些时候的Wheelwright(1984)等人则从战略管理之下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 priorities)角度建立多因素比较框架,讨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问题。本文则强调国家层次上的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希望从宏观数据角度出发,借助多指标综合指数方法和多元统计方法的实证研究,以IMD的竞争理念为指导,在世界主要竞争主体的比较中,从不同层次直观展示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和水平,进而从政策建议角度讨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本文第二节介绍测度体系,多元统计研究方法,以及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的统计结果;第三节对世界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态势进行比较分析;第四节分析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第五节给出结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1.多维测度体系设计首先在多维密集测度支持下,从制造业产业竞争的主要方面入手,选取生产效率、劳动成本、产品市场、员工动力、企业制度、自主创新、创新网络等7个要素解释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图1,数字表示该要素下指标个数);而后在IMD的国际竞争力统计体系支持下选择适当的指标对要素进行解释,建立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国际比较测度体系(具体指标见附表1)。
图1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要素结构
从指标选择的内涵来看,生产效率以增加值反映规模,以综合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工业生产率和服务业生产率等多个效率指标的密集测度反映效率,以制造业为主评价工业和综合生产效率,同时考察支持制造业的服务业生产率。劳动成本考察制造业工人、工程师、经理和企业高级主管的报酬,评价制造业不同层次劳动力的报酬水平和竞争成本。产品市场从最终消费、工业进出口等方面考察制造业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员工动力从工人的动力、培训、雇佣关系等软评价方面研究生产者的工作动力和对竞争力的促进。企业制度从公司董事会、会计和审计制度、企业家精神等方面评价决策层的运转效率和管理竞争力。自主创新和创新网络强调创新在制造业竞争中的关键作用,自主创新从企业自主研发的资金和人员投入,高技术产品产出和专利产出的总量与人均水平来衡量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网络从企业技术人员的获得、技术合作、技术标准、法律环境等方面评价产业发展在创新交流和网络组织方面的竞争力。
2.评价方法评价分析方法使用综合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强调基础数据信息、综合指数的综合分析和统计信息开发,旨在对多维度信息进行综合和直观展示,从中发现规律和问题。
综合指数计算强调信息综合的直观简捷和对评价体系结构的尊重。首先将数据进行可比化处理,通过公式1得到单个指标的可比数据,即给出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正态分布函数值,该方法一是考虑了数据标准化后的分布情况,更符合单一数值所处的相对位置;二是约定了单个指标可比数据的变化范围(0—100),防止极值影响。其次利用公式2,在对称性设计的支持下,通过两级等权汇总计算要素评价指数(R[,i])和综合评价指数(R)。
从方法的特点来看,等权的指数汇总方法和随后的多元分析方法强调多维对称设计下信息点独立存在的重要性和与主题的关联性,重点不在于计算过程和方法的复杂性,而在于设计过程和研究过程的理论、现实和方法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结果的直观展示。
3.数据基础数据来自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2007》,它将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数据和自身组织的全球企业调查数据进行了归类汇总和整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据可比性问题。本文选取其中的22个硬指标和16个软指标,软指标集中在员工动力、企业制度和创新网络要素中。比较对象选取了40个国家和地区(见附表2),它们2006年工业总产值占全球的97%以上,GDP占全球的91%以上,基本涵盖参与制造业国际竞争的群体。此外,调查数据的使用已伴随争议走入产业研究的国际前沿,本文也尝试使用IMD调查平台下的数据参与研究。
4.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可以从原始数据、要素指数、综合指数等三个维度展开,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展示中国的制造业国际竞争态势和规律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聚类和因子分析、优劣势比较等方法进行直观展示和讨论。
聚类分析通过对40个经济体在要素指数上的距离差异,展示相邻近的经济体的共性和不同经济群体的竞争态势,结果显示40个经济体大体可以分为4大类,另有其中4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和地区归入其他(表2)。
因子分析则通过对要素指数的主成分提取和方差最大旋转,用二维空间直观展示不同经济体的制造业国际竞争态势。实证研究得到了恰可解释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两个公因子(表1),总共解释了78.83%的方差信息,“硬实力”侧重于效率、成本、市场、自主创新等硬指标集中的要素,“软实力”侧重于员工动力、企业制度、创新网络等软指标集中的要素。从40个比较经济体的因子得分图可以得到4个特征鲜明的群体,也包含一些例外(图2),两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展示出的制造业国际竞争态势是十分相似的,有利于对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和得出一致结论。本文第三部分结合两种方法的结论分析了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态势。
优劣势比较则借用资产负债表的方式,通过原始指标展示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未来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本文第四部分结合中国实际数据对我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
三、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态势评价
从40个经济体的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综合指数和要素指数的特点来看,明显可以区分为4类,前两类均属发达国家。后两类则集中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此外,中国和韩国,中国台湾和意大利又有明显区别于各大类的自身特点(表2)。它们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上表现出相似而又有变化的特征(图2)。
前两类17个国家都是发达经济体,综合竞争力有所交叉地排在前20位,要素竞争力区分为两类,其共同特点是生产率和劳动成本双高,企业制度和创新环境优越。第1类6个国家,除比利时介于1、2类之间外,其他5个国家都是制造业的大国和强国,在生产效率、产品市场、自主创新方面表现最佳,劳动成本也属最高群体,员工动力和企业制度显示出的企业灵活性不如第2类国家,创新网络构建上也有一定差距,但在因子图上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群体。第2类11个国家综合竞争力水平高于5大国的平均水平,在员工动力、企业制度、创新网络等制造业内外的软环境构建上表现出灵活和人性化的优势,但产出效率和市场占有等硬实力上略逊一筹。意大利是发达国家中竞争要素均衡度最差的国家,在产出效率和市场等硬实力上接近于第1类,但员工动力、企业制度和创新等软环境又属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最差的行列,在因子得分上表现出远离各类的特点。
第3类国家是一个小群体,综合竞争力处于20位左右的中等偏下水平,生产效率平均水平最低,产品市场较为狭窄,但劳动成本优势明显,制造业竞争的制度、创新等软环境在与硬实力同步优化,未来发展形势乐观。其中印度和马来西亚是发展中国家软实力最强的地区,他们在企业制度、员工动力和创新网络构建上获得了高级管理人员的好评,但生产效率有待提升。
第4类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既有发展中国家,又有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其综合竞争力都在24位之后,共同特点是竞争软实力处于较低水平,员工动力、自主创新和创新网络上表现最差,缺乏竞争活力;硬实力有不同表现,多优于第3类国家。要素竞争表现出一定优势的有西班牙和希腊的生产效率,印度尼西亚、泰国、波兰、菲律宾和匈牙利的劳动成本,俄罗斯、墨西哥、西班牙和巴西的产品市场,智利的企业制度和俄罗斯的自主创新等。
中国和第4类国家的聚类距离较近,综合竞争力处于第23位的中等水平,其特点在于规模较大,硬实力水平较高,突出特点在于劳动成本较低,产品市场巨大;不足则在于生产效率有待提升,竞争力软实力有待改善。
中国台湾和韩国的聚类距离最近,其综合竞争水平接近于前两类发达群体。台湾地区综合指数排名第13位,因子位置接近于第2类经济群体,优势在于竞争力软实力较强,自主创新水平很高,兼有低成本优势,生产效率水平一般,虽近日有发展停滞的讨论,乃是呈现出繁荣后的稳定。韩国绝对优势在于很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网络组织水平,产品市场和劳动成本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企业制度和员工动力上得到的评价一般。
四、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态势中的表现是硬实力较强,但软实力不足,劳动成本和产品市场有绝对的优势,员工动力和自主创新处于中等水平,生产效率、企业制度和创新网络水平较差。
从要素竞争水平来看,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落后,除增加值总量较高外,各项生产率指标都排在最后3位。劳动成本竞争优势明显,制造业工人报酬低,但增长最快,管理层和工程师成本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产品市场竞争力呈现大市场、高增长、高进口的特点。员工动力竞争力不足,制造业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发展的和谐问题有待强调和提升。企业制度竞争力排名26位,企业社会责任感处于中等水平,大型企业效率和财务制度执行较差。我国自主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总量很高,但按照产值和劳动力的平均水平很低,自主创新效率有待提高;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较高,但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创新网络竞争力差距较大,不仅远逊于发达国家,比处于中等水平的印度、智利等发展中国家也有不小差距。
从具体指标来看(表3,表4),我国的优势指标主要集中在不同层次劳动力的低工资上,此外还有工业品出口总量和消费总量体现出的大市场上。劣势指标则集中在人均和效率指标上,生产率无论是购买力还是现价,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人均研发水平和人均专利较低,大型企业效率较差,合格工程师不足,院校与企业合作不足等等。
以上分析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特点如下:
1.制造业竞争总量水平突出,但效率不高,综合竞争力不足 我国制造业在产出的总量水平、高技术产品的产出水平、劳动力的投入、国际贸易量,以及研发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专利数量等指标的总量上都有很好的表现,总量指标排名也多进入世界前5位。但在制造业的效率指标和人均水平上,我国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与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一定差距,如工业生产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相当于现价的4倍)仅排39位,综合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都在38—39位的最末水平。研发资金和人员投入的人均水平,以及人均专利水平的排名多在30位以后。综合来看,由于效率和人均水平的不足,以及在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制造业综合国际竞争力在40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名23位,处于中等水平。
2.劳动力低成本与高增长并存,成本选择两难劳动力低成本是我国发展制造业的重要优势,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低成本有利于吸引生产资源,有利于增加值的创造,但从世界制造业竞争来看,劳动力的低成本仅是生产加工环节的优势之一,在制造业竞争过程中,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竞争力更加重要。目前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低水平和高增长的特点,有利于国家和企业寻求制造业竞争的新优势点和增长点,有利于工人福利的增加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工资适当增长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就发展来看,如何在保持低成本优势和改善工人工资福利条件中取得均衡是未来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课题。
3.国内市场广阔,是产业竞争的重要阵地在我们集中精力发展外向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同时,全世界的目光都盯住了我国国内广阔的消费市场。国内消费市场的满足、消费层次的提高、消费者选择权的扩大和满意度的提高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机遇和挑战。国内企业对国内市场的高水平满足和占领已成为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国际贸易繁荣、外汇充足、资源有限的今天,对国内市场的重视将是一个长期的调整过程,虽然缓慢,但是有利于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福利,是可持续的发展。
4.员工动力不足,和谐发展需要进一步强调 由于我国仍处于改革和转型时期,劳动力的流动、组织和权益保障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企业发展的规范性、长期性较差,在企业员工福利与培训、劳资关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矛盾,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造业员工动力不足,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出了挑战。
5.企业制度落后,不能满足制造业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大量外资和优秀国际企业涌入国内市场、参与制造业竞争的同时,我国能够以国际标准融入国际竞争的高水平企业还不多。企业的治理结构不仅从模式,更需要从实质运作上优化,长期经营观念有待建立和强化,企业对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有待加强,企业家精神需要鼓励和引导,以制度改革促进管理创新和自主创新的环节需要疏通。
6.自主创新投入很高,但产出效率不足,创新网络有待构建我国政府和企业对创新的资金和人员投入总量都是世界一流的,但在人均水平、创新的产出效率、专利对生产的实际促进等方面都还很落后。自主创新虽排名中等水平,但对比综合国力和创新投入,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表现,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投入的产出效率有待提高,创新资源的组织和流动、创新产出的应用和价值实现等环节都需要创新网络的优化来适应和满足。
五、结论
从以上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态势和中国表现来看,发达国家仍是引领世界制造业竞争的主力,在生产效率、自主创新和竞争软实力上有明显的优势。中国拥有制造业竞争的广阔市场和低廉劳动成本,制造业产出和出口总量增长迅猛,但在创新、制度等制造业竞争软实力上仍有不小的差距,生产效率和创新产出效率有待提升。当全世界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感到震惊时,我们仍然需要讨论如何提高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讨论发展“制造业工厂”还是建设“制造业中心”的问题,以及如何从微观角度进一步提高企业水平,促进更多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的出现,吸引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到提升国内市场水平的活动中,让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提高全民福利。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软实力论文; 中国制造业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生产效率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产品竞争力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