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抛弃?别放弃?_叶清论文

不抛弃?不放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放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点评人

邓华

王其鑫

张瑾

沈伟明

王宪亮

史卫国心意已决,他要做一个恶的善良人。“做一个恶的善良人”这句话是《士兵突击》里的老A队长袁朗说的,史卫国喜欢袁朗,喜欢这小子的睿智、冷血、霸道,甚至绝情。史卫国当过兵,他深信,一支部队若想从绝境中突围,必须经过绝情的磨砺。

史卫国现在也带着一支部队——灵达汽车电子公司,与袁朗的演习不同,他的这支部队,现在真的濒临绝境。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汽车行业明显受到拖累。国内汽车消费意愿低迷,厂家与商家的促销手段用尽,终究无法挽回车市的趋冷局面。整车厂商的不景气,波及上游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灵达作为汽车电子元器件生产商也在劫难逃,某些元器件2009年一季度的订单只有上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就连这些年最为公司赚钱的GPS产品也掉了一半订单。

难道说好日子真的到头了?想想前几年,汽车电子产业与汽车产业一样,也是风光无限啊。要不然,史卫国也不可能将队伍从当初的一个“排”扩充到如今的一个“团”,灵达早已不是他接手时那个只生产仪表的小工厂了,现在的灵达在工业园有三个厂房,十几条生产线,除了仪表,还生产汽车内饰件、自动升降门等产品。

在史卫国看来,灵达的扩张是必然的。他一向认为中国的企业只有先做大,才能做强,因为只有做大了,才会引起关注,才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也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再说,这些年老天也帮他,身后有高速成长的市场在推,眼前有形形色色的机会在拽,身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对手在逼,史卫国想停都停不下来。

跑步前进的史卫国不是没有隐忧:提供单个零部件的生产商,国内有上千家,灵达并无差异化竞争优势,它和其他竞争对手一样,都在拼价格拼关系,他明白这样拼下去的结果必定是利润越来越薄。史卫国也看到这个行业的经济价值在逐渐朝下游移动,用户越来越关注整体系统功能和服务,因此他很多次都想过转型的问题,想向下游靠拢,调整灵达的产品结构,从提供单一产品转为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史卫国想放下刺刀,去弄一挺重机枪,但是,他又不敢放,因为对手们一个个正拼得刺刀见红,谁先放下刺刀,谁就可能送命。

史卫国和对手们酣战正激,谁都没料到这时有一个更强大的敌人从天而降,金融危机——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听天由命?还是绝地反击?军人出身的史卫国当然选择后者。

下决心的那一刻,史卫国仿佛看到了一丝胜利的曙光,但,也闻到了血腥。

高管会议——一盆金橘

周一早上,灵达公司的高管们一进小会议室,就眼前一亮,椭圆型会议桌的中央放了一大盆金橘。只见那金橘,枝叶繁茂,下面配的六方紫砂盆,泥色沉朴,更衬得果实灼灼。

史卫国早到了,他坐在会议桌头首的位置上,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盆金橘,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

待大家坐定,史卫国发话了:“怎么样?有点喜庆的意思吧?大家猜猜我买这盆东西花了多少钱?”

200,300,350,400……显然,在座的人对花卉的价码没多少概念。

“500。”史卫国伸出一个巴掌,“去年,我买了一盆差不多大的金橘,只花了200。不过,去年的是个塑料花盆。”

今年换成紫砂花盆就贵出这么多?大家瞪大了眼睛。

史卫国看出大家的疑问。

“这盆金橘是从一个叫老蔡的花农那里买的。老蔡原来是卖花盆的,过去他家的花盆最大的不会超过二十块钱,小的还有两块来钱的。昨天我去花卉市场,见‘老蔡花盆店’已经改名叫‘文姬花艺坊’了,生意火得不行。老蔡跟我说他家已经不做低档花盆生意了,他现在卖的是艺术和技术:什么花配什么器,这叫艺术;什么花配什么土,再配什么材质的盆,这叫技术。他招了三个园艺职校毕业的学生帮他搞设计,从别家进花进盆,然后搭配出售,再加售后服务他说下一步他还要建网站,打造个电子商务平台,搞一条龙服务,不但卖花盆,还卖花,还搞花艺设计、盆栽咨询和售后服务。想一想吧,一个卖了大半辈子花盆的农民,现在都知道卖系统、卖服务要比卖产品赚钱了,我们该怎么办?”

到此,在座的人都明白史卫国想唱哪一出了。

“前几年,我们的重点是扩张,是抢地盘,没机会停下来梳理产品结构,而且对手也不给我们机会这样做。当然了,前几年汽车业增长很快,我们的日子还算好过,所以也没紧迫感去那么做。现在,金融危机来了,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了,但也可以借机休整一下了,我认为这是我们考虑转型问题的一个绝好时机。我们的对手为了活命,现在有的就地卧倒,有的匍匐前进,而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改变进攻战略。请各位注意,我说的是进攻战略,不是防守战略。无论在肉搏中还是在战斗中,总是进攻者取胜,招架是不能打胜仗的。说这话的不是我,是巴顿。”

史卫国像是在做战前动员,而在座人的情绪似乎也真的被他调动了。大家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么振奋的话了,一个个都挺直了背脊。

“现在转型,政府也会支持。这几年政府一直鼓励园区里的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可就是迟迟不出台相关政策,最近好了,被金融危机逼的,终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这对我们很有利。与其待时,不如乘势。向系统集成商转变本来就是我们的中期目标,现在形势发生急变,此时不转,更待何时?”

会议室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竖起耳朵,听史卫国继续往下讲:“我们要关闭一些目前效益低又没有增长潜力的业务,将火力集中在高技术附加值的领域。以后咱们公司的主角不再是一线工人,而应该是营销人员、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大家都看过那个《士兵突击》吧?对!我就是要把咱们灵达也打造成一支老A。”

听了这话,会议室响起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已经有人开始调整坐姿了。只有一个人,怔在那里,冻住了一般。李航,第一产品事业部总监。

史卫国显然没注意到李航的表情,继续说道:“我将这个转型计划称为‘方舟计划’,希望它像诺亚方舟一样载着我们在这场风暴中生存下来。具体计划还要靠大家来制订。今天,我们在这里先不做讨论,大家回去做点功课,春节后我们再讨论,我希望最迟三月底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最后,还有一点要强调,本次开会的内容绝不允许外泄。就要春节了,让全公司人踏踏实实过了这个年再说。”

李航终于醒转过来,大声问道:“史总,你是说要裁人?”

“我们必须压缩成本,储备现金,腾空位置,来吸纳公司下一步发展需要的技术和人才。”史卫国没有正面回答李航。

所有的人都愣在那里,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狼”,终于来了。

死一样的静寂。“啪嗒——”,一个金橘从枝头掉下,在桌上滚了几滚,落到了地上,没人去睬它,大家一个接一个闷声走出会议室。

年会——《我和你》

公司年会是个开心的日子,表演、抽奖、游戏、晚宴……全公司的人,一年就这么一次团聚的机会,也就这么一次和大小老板们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所以,每次年会,都有部门表演节目奚落一下老板,因为大家都知道老板这天不会生气,即使不快,也得忍着。

今年,许多公司都取消了年会。谁让逢上这样的年景呢,那些平时就抠门的老板正好有了托词,说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好过“冬”,哪个员工敢不答应?

但是,灵达汽车电子公司的年会还是照旧举行,公司一千来号人全来了,由于今年的生产任务不重,连生产线上的工人都到齐了。

与往年不同,今年大家的心情和表情都比较复杂,一个个喜忧参半的样子。喜的是老板还愿拿出钱来给大家开年会,说明公司的日子还过得去,应该不会裁员;忧的是经济形势似乎越来越糟,不知自己能不能跟着公司挺过去。

“员工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首先,我感谢大家在过去一年为公司做出的贡献,灵达能继续保持在同行中的领先地位,与在座各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目前,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方迎接我们的是什么,说实话,谁也不知道。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以百倍的勇敢和勇气迎接将要到来的任何变化!在此,我敬大家一杯!为我们的过去,为我们的未来!”史卫国发表完祝酒词后,仰头将杯中的干红一饮而尽。

哐啷哐啷,大家用酒杯敲着桌子应和、干杯。大家听到大老板提到了“我们的”未来,眉头都舒展开了,会场里开始洋溢出欢声笑语。

李航没有笑,自从那天史卫国在会上提过转型之后,李航就没再笑过。他已经感到身后寒冷的剑气了,他已经嗅到了死神的味道。他们第一产品事业部的一线工人最多,最近停下来的生产线也是最多的,他敢肯定史卫国会上说的“效益低又无增长潜力的业务”就是指他的部门。既然如此,史总肯定要先拿他的人开铡,先是工人、班组长,接下来是相关主管、经理……最后,就该是他了。这些日子,李航就像是得了强迫症,每天都要上网去查看裁员方面的新闻,丰田裁了,微软裁了,英特尔裁了……每次看到这样的消息,李航的心都会砰砰急跳几下,然后半天情绪都缓不过来。可是,第二天他还会克制不住上网去看,他觉得自己都有点神经质了。再有,他有事没事总想去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季叶清的办公室,希望能从她的嘴里或眼神里捕捉到一些信息。

史卫国端起酒与前来敬酒的员工碰杯,笑容可掬。李航从眼角斜睨着这一幕,不知怎么就想到了某部电影里皇帝在酒中放入鹤顶红将大臣毒死的一段。

和李航一样笑不出的,还有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季叶清。与同事碰杯的时候,季叶清把嘴角向上咧了咧,有些费力,笑容也有些僵。季叶清知道,春节过后,这群欢笑的人里头有好些也许在灵达就不再有未来了。

年会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大家一起唱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当全场的人手挽手深情地唱到最后一句“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时,季叶清再也忍不住了,泪水顺着眼角滑落下来。

挽着季叶清右手的史卫国侧过头来,季叶清感觉到他的目光,赶忙抽出手掩住嘴,假装打了个哈欠:“昨晚上为准备年会几乎没睡。”

季叶清不知道,她失眠的日子还在后头。

李航——内外交困

开完年会没几天,李航就休假了,反正厂里也没多少生产任务了,很多生产线已停,工人也早早返乡过年了。本来这个春节,李航打算陪太太去塞班岛庆祝他们结婚五周年的,但史卫国的一个“方舟计划”弄得他兴致全无,太太见他每天垂头丧气,也觉得扫兴。李航的太太也是一家公司的白领,最近正被网上流传的一份裁员公司大名单搞得心烦意乱,因为在这份名单上,她所在的公司赫然在列。这世道,发言往往是假的,流言往往是真的,见到这样一个与自己有关的名单,谁都会不寒而栗。就这样,李航夫妇原定的度假计划不得不泡汤了。

尽管史卫国已经暗示李航,走的人再多,关掉的业务再多,也不会轮到他,但李航还是从心寒到脚。前些年,他和他的部门为公司创造了多少利润啊。这个他辛辛苦苦带了10年的团队,从一线工人到车间主管,哪个不是顶呱呱的?看过《士兵突击》,大家都说他的团队就是灵达的“钢七连”。这段时间,李航的日子最难熬。奋斗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把部门发展成今天的规模,还带出来一班好弟兄。现在他李航留下了,跟着他打拼卖命的弟兄们却都要走了,他待着怎么能安心?原来他们在舞台上唱主角,现在好嘛,连块布景都不让做了,李航心里怎么也通不过。再说,这帮弟兄背后哪个不是妻儿老小一家人啊!他史卫国可以拿着这些人来祭企业转型这面旗,可他李航做不到。每次想到这些,李航就不胜唏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从不多愁善感的李航最近总想起《红楼梦》里的这句唱词。

说起来,李航的这个春节过得真不爽。对前途的担忧令他急火攻心,加上从三十到初三天天应酬喝酒,他的智齿又开始疼了。每年体检,医生都劝李航拔掉那颗智齿,说这样下去会影响到周边的牙齿。可李航总是一拖再拖,因为这颗牙一年大概也就疼一回。每回疼起来,他恨不能立马就拔掉,但大夫说得等消了炎、不疼了才能拔,结果等不疼了,李航就没动力去拔了。这次,李航是彻底下决心了,过完春节第一件事就去拔牙。

年初四晚上,研发部总监孙云天约李航出来喝茶,李航正想找人发泄一下郁闷,捂着个腮帮子就去了。

照理说公司下一步想搞汽车管理系统,孙云天应该是红人了,那天开会他也在场,史卫国不是说了吗,会加强技术力量。可李航发现孙云天的情绪也很低落。孙云天说李航若走了,他的压力会更大,因为史卫国此举犹如壮士断腕,说不定会将所有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孙云天身上。孙云天怕自己不能在计划期内开发出新电子模块,史卫国就会一脚将他踹开,再从外头找人来干,反正现在搞技术的人多得是,身价也不贵。

“就算你开发出来又怎样?还不是卸磨杀驴!兄弟!资本家的丑恶嘴脸,我这次算是看得清清楚楚。他们眼中只看到羊毛,哪里关心羊儿本身。”孙云天的心本来就够凉的了,李航还给他泼冷水。

“不如咱俩一起走吧?回外企去。我怕在这里待下去我会得焦虑症,我现在整天恶心反胃还心慌。”孙云天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你以为现在还像前几年啊?我打听过了,很多外企招聘都冻结了。”李航拍着孙云天的胳膊说。

“可我听说有些企业正在抄底呢,只要咱俩不狮子大开口,凭咱的能力和资历还愁找不着个饭碗吗?”孙云天这回似乎是认真的。

是啊,凭咱的能力还愁找不着个饭碗吗?李航捧着牙疼的那半边脸,拿起手机,开始给他的猎头哥们儿乱拨电话,说是拜年,其实是在为自己今后的路做铺垫。

李航和孙云天两人发了一晚上牢骚,从茶舍出来的时候,已经夜里十一点多了,第二天就是初五,远远近近已经响起了迎财神的阵阵鞭炮声,听那阵势比年三十都火爆。鞭炮声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响,弄得李航心很烦,他扯着嗓子对着清冷的天空大吼一声:“放什么放?有完没完!当心迎来‘裁神’,丢了饭碗!”

季叶清——又失眠了

初四这天,季叶清从外地父母家赶了回来。史总说春节后要讨论“方舟计划”,她得回来做功课。

一进家,她就把自己关进书房,打开手提电脑,调出公司人事劳资方面的政策、数据和资料,慢慢研读起来。

街上响起零星的鞭炮声,惹得隔壁家的那只小狗又汪汪地狂吠起来。季叶清一看表,已经快七点了,她这才想起还没吃饭。冰箱里什么也没有,菜场也早歇了。她翻开名片夹,找了家送外卖的,人家说过年,店里的伙计都回乡过年了,人手不够不给送。她想起年前收到一条短信,一家叫哈乐的有机食品店,说是可以为客户配送各类优质有机食品。季叶清把电话拨了过去,问能不能送点蔬菜和米。对方说可以而且建议她试试他们的白领新春套餐——半只竹林鸡,一小袋有机米,两根胡萝卜和一盒西兰花菜,还说这是专业营养师搭配的,很适合睡眠不足又老看电脑的上班族,另外套餐里还配了菜谱。季叶清毫不犹豫地决定为这套68元的“有机白领餐”买单。

季叶清一直工作到夜里十点,她有些亢奋,她知道自己接下来很可能要承担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裁员。单凭理性,季叶清能够理解史总的做法,不但理解,还有点佩服。她知道史卫国是想“腾笼换鸟”。衰退造成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局面显然对企业是有利的,时下裁员浪潮汹涌,大批平时求之不得的优秀人才突然间变得唾手可得,且身价不高,这是企业揽才的好机会。史卫国一定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来改变员工结构,为战略转型做准备。而企业若想抓住机会,必须腾出足够的位置,所以裁员在所难免。然而,理解归理解,一想到要去执行这个裁员任务,季叶清禁不住还是会颤栗。对大老板来说,裁员名单可能只是一堆方块字的组合,没有血肉,没有温度;但第一线手举大砍刀的人却可以清晰地看见手起刀落后每个人乃至每个家庭的惨景。

“一个好的人事主管是不能感情用事的,要永远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一个人力资源前辈曾这样告诫季叶清。

然而,就算把自己的情感放进冷冻室,史总此次的决策是否就对公司有利呢?入职以来第一次,季叶清对史卫国的决策产生了怀疑。

她已经将第一产品事业部的遣散费估算了一个大概,以她对史总那天发言的领会,这将是第一个开刀的部门。那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比她预计的还要高很多。眼下,都说现金为王,可公司一下支出这么一大笔钱,到底合不合算?何况这个部门目前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兔死狐悲,这些人走了,剩下的员工免不了会惶惶不安。变革时期,效率和凝聚力是最关键的,一群士气低落的人能将企业带上所谓的诺亚方舟吗?

还有政府那边,也是一道坎。最近省劳动人事厅才发文,号召企业尽量不裁员,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规定裁员20人以上必须报批。灵达公司在当地也算是知名企业了,若裁掉100来号人,动静太大了,就等着上报纸电视吧。

说来,史总造“方舟”是为了让企业能活到明天,可如果明天来临,又有哪个人才还敢上这条无情的船呢?毕竟在风暴中,我们将一些人无情地抛掉了。

季叶清无法平复自己的思绪,她打开抽屉,从一个小瓶里取出一片安定。服药后,她沉思了小一会儿,给史卫国发了一条短信。

史卫国——裁,还是不裁?

年初四这天,史卫国去了一趟芜湖。他在芜湖的老战友许大春来电话说就要退休了,“警告”史卫国说再不过去,以后就没现在这么方便安排了。许大春与史卫国同年入伍,一起参加过自卫反击战,一起提干。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那次百万大裁军中,史卫国摘下了领章帽徽,许大春却留了下来,现在已经官至某集团军装备部部长。

说来,史卫国的第一桶金还是许大春帮忙赚的。1985年,史卫国转业到老婆所在的城市,在市机电公司当了名副科级科员。7年之后好不容易混到了副处长。那时当地的很多国有企业都开始改制,机电公司有一家生产电子仪表的工厂快破产了,需要一名有魄力的厂长。上级问史卫国愿不愿意去试试,史卫国在人浮于事、尔虞我诈的机关早就待够了,便下了海。他一边整顿生产,一边联系当时在某高炮师负责装备的许大春,并经许大春穿针引线,接到了某特种装备厂的一个大订单,半年之后他领导的工厂就打了一个翻身仗。后来,这个特种装备厂成了他们企业最忠实的客户,订单也从汽车仪表扩大到线束、自动升降门等产品。

史卫国深知,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是因为灵达的产品质量确实没话讲,另一方面还是因为许大春的面子。毕竟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有很多,这些年人家能一直关照你的生意并不容易。

两人像以往一样,见了面就海阔天空地聊开了,从巴以战争谈到奥巴马可能实施的经济振兴计划,从俄罗斯的天然气谈到朝核谈判,最后又从裁员谈到裁军。

说真的,那次裁军给史卫国留下的记忆实在太深刻了,因为他的命运从此发生了转变。不光是他,所有军人当时都面临着进、退、去、留的选择和被选择。几乎每个军人的家庭都会被牵动,难怪有人说那是一次大地震、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许大春说:“我经历了三次裁军,说实话,每次看着一些老的兵种和岗位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老战友也因此回到了地方,我都很舍不得。但一看到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部队等现代化的高技术兵种加入到我们的序列,看着我们的部队从骡马化、摩托化、机械化一路走到信息化,我从内心深处感到鼓舞。作为一名指挥员,我亲身体会到,通过几次体制编制调整,部队关系理顺了,结构更优化了,更适应现代作战了。”

“是啊,我还记得那时邓小平说过两句话,一句是:‘虚胖子能打仗吗?’还有一句是:‘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我来得罪吧。’大春,不瞒你说,我现在就要做一个恶的善良人了。”

“卫国,你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我支持你裁员。自古慈不掌兵,若存妇人之仁,则失刀剑之利啊。”

“说实在的,大春,今天隔着历史的河流回头看那次裁军,我还真感谢邓小平。没有裁军,就没有我史卫国的今天,如果一直留在部队,我哪里知道我还可以搞企业啊。”

“呵呵,就像我。当初倒是留下了,可军队规定正师职55岁必须退休,我今年就到点了。你现在还野心勃勃地要打一场大仗呢,而我却要解甲归田了。所以说啊,人生危机处,必是转机时。”许大春感慨道。

与许大春的一番交谈,坚定了史卫国转型的决心。

不过史卫国去芜湖并不只是为了见许大春。他现在是个标准的商人,不管如何挣扎,如何摆脱,他气血中涌动的永远都是“生意”。

芜湖有信息产业部授牌的第一个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区。那里的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迅猛,集群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多个领域的产品与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史卫国明白他下一步若想带领灵达公司顺利转型,必须要寻找新的技术力量。史卫国隐隐觉得,未来他的企业将会与这个“半城山半城水”的城市“山山水水长相随”。

初四晚上,许大春作东请吃饭,他特意为史卫国邀请了两位芜湖汽车电子行业的企业家。

“我们这几年也做汽车管理系统,比如发动机电子控制、变速箱电子控制、ABS之类的,但说实话,这些辛辛苦苦研制出的系统,很难进入整车配套圈。目前国内虽然有很多整车厂,但它们的技术基本都来自国外,国内厂商开发的产品进入合资整车厂,需要经过外方名目繁多、极其苛刻的认证,而这些认证的周期也很长,一般是这边认证刚结束,那边市场机会也过了。如果汽车厂都不用国内汽车电子产品,那谁敢继续投资做开发和试制呢?”一个企业的老总告诉史卫国。

另一位企业的老总接过话:“史总想做汽车管理系统,有抱负,勇气可嘉。如果资金实力雄厚,耗得起,也不是不可为。但前提是你要能抓到真正的人才。说实话,现在国内既懂汽车技术又精通电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有多少?数得过来的啊。这些人的身价高得岂是咱们这种企业用得起的?跟你说吧,我们公司前些年也琢磨着做系统,现在也回过头来了,重新做车窗、座椅和音响。”

如果说早先许大春关于裁军的那番言论给史卫国的“方舟计划”燃了一把火,那晚上他从芜湖同行这里得到的信息无疑就是一盆冰水。原本雄心勃勃的史卫国突然被拉回到现实中来。冒着风险放手一搏吧?照那两位老总的意思,似乎代价太大了,而胜算很小。可是若在原地等待观望,那么什么时候可以等来转机?谁能预测这场危机什么时候见底?说不定灵达在等待的过程中就耗死了。

在返程的高速路上,史卫国的心情,随着车道两旁的路灯,间或明,间或暗。

“滴——滴——”,一条短信进到他的手机里,他打开一看,是季叶清发来的:

“史总,我记得《士兵突击》里还有这样一句台词:不抛弃,不放弃。”

史卫国真的困惑了:不抛弃,不放弃,是不抛弃旧的业务旧的人?还是不放弃新的目标新的机会?

5位专家各抒己见

“史卫国这种独行侠似的、粗放的捣糨糊式管理方式导致了核心团队的离心离德,这样的变革管理如何能取得成功?”

邓华

——龙旗控股有限公司CEO兼总裁。

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才刚开始,现在讨论这个案例并不是件轻松的事。读完案例,文中的李航、孙云天、季叶清……就和自己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脸孔重叠在了一起,他们曾有的那份迷茫、焦虑甚至悲戚,至今想起还令人感到窒息,而史卫国就像从自己身上刚剥离出来的另外一个躯体,带着撕裂后的痛楚,清醒地看着镜子里失去皮肤保护的自己,伤痛触目惊心。谁都不是局外人,不错,我们可以拿外部环境变化太快、太剧烈和太难预测作为借口,但作为决策者,因为前期战略定位不准确而使企业遭受重创,并伤及一些员工,我们谁都难辞其咎。季叶清的眼泪原本是不该流的,李航的愤怒是合情合理的,孙云天的怀疑则是顺理成章的,对一个曾经在金融海啸中有过类似经历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剖析史卫国是一个很难受的过程,但必须忍着痛、不留情面地解剖。唯有如此,才能给自己以及更多的企业管理者以警示,也才能避免今后给员工再次带来这样惨痛的经历。

其实,灵达公司的问题根本不在眼前的“不抛弃、不放弃”业务和员工上,而是在于战略管理的缺失。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让中国很多的史总一头扎进了浩浩荡荡史无前例的发展浪潮中,大量发展空白造成的机会让人感觉中国到处是金矿,在埋头掘金的时候,史总们并没有抬头环顾四周,为自己的下一步做出规划。案例中的史卫国就是这样,虽然他也将“战略”挂在嘴边,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从战略角度去思考行业和公司的发展,他太相信自己的悟性和心得了,他太看重自己的勇气了。作为公司战略第一负责人,史卫国在战略管理职能上的缺失,是将灵达置于困境的最重要原因,而金融海啸仅仅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即使没有这次金融危机,灵达公司迟早也要遇到这个问题。反观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的国家同样面临发展模式的困境,金融海啸只不过是雪上加霜,使这种困境更加凸显出来,使损失更加惨重。国家此刻提出转型虽为时不晚,但经济的转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宏观和微观的沉淀,欧美在核心技术上的积累绝不是我们办几个开发区和买几个外企就可以做到的。国家经济模式的转型需要政府极大的决心和科学的管理过程,灵达公司作为其中的一个细胞,也不可能例外。

从案例中看,史卫国并没有为他夜思日想的转型做好准备,他对人才、资金、技术积累的方式,未来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客户需求分析等等都缺乏系统的思考,他只是简单地用一盆金橘在春节前做了一次思想工作。史卫国这种独行侠似的、粗放的捣糨糊式管理方式导致了核心团队的离心离德,这样的变革管理如何能取得成功?正如季叶清所担忧的,史总造“方舟”是为了让企业能活到明天,可如果等到了明天来临,又有哪个人才还敢上这条船呢?毕竟在风暴中,我们将一些人无情地抛掉了。

我倒是建议史卫国不必着急,更不必因为看不到两位数的增长就觉恐慌。资本主义靠几百年积累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是靠我们“只争朝夕”就能实现的,中国企业发展中的第一次大的挫折才刚开始,而西方经济几百年的起起伏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想想30年前我们还一穷二白,30年后已今非昔比,我们完全可以气定神闲,静下心来思考和重新定位。

如果史卫国在春节后能够重新做好企业中长期的战略管理,并重视文化建设,厘清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靠共同的理念和标准将核心人员集聚在自己身边,与大家一起在新形势下梳理企业的战略,一起得出转型的结论和步骤,那么员工们一定会理解和支持这样的变革行为,而作为企业最宝贵的高级管理人才就会站在公司立场解决各自的具体问题。这样,企业就会在战略的指引下,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前迈进,即使出现一些国际或者行业的调整,只要核心的人员都还在,企业就能顺利地渡过难关。其实我们还走在康庄大道上,但愿我们的史总们在春节后能有很多的改变,可以更从容地来看待变革和引导变革。

“元器件的发展是以产品为中心,系统产品则以客户为中心。灵达公司若想转型,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客户和市场需求,并且在整体的配套管理上做出极大改变。”

王其鑫

——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

可能是军人的背景,加上从军职转业的成功,让史卫国形成了当机立断的决策风格。面临空前的压力和难测的风险,史卫国一门心思带领大家往系统集成的方向冲,然而这急切的心理,却正蒙蔽着他的视野,让他看不见下属李航和季叶清都已经注意到的危险。

此刻,史卫国应该停下冒进的脚步,和团队成员一起恳谈,让几个左右手参与缜密的筛选过程,增加共识,从而获得团队的支持。当然,他还可以寻求第三方的专业咨询,透过系统性的方法来找出变革的方向和节奏。

“做大才能做强”在多数情况下是不错的,但真正能让企业做强的并非表面上的“大”,而是做大所带给客户的“价值”是否具体,能否深化,能否持续。这就牵涉到核心能力的问题了。

就元器件生产厂家而言,“大”表示的可能是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也可能是范围经济(Economy of Scope)。前者是在合格的质量和交期前提下,透过大量生产来降低成本而带给客户较低的价格,后者则是利用同样设备的富余产能,生产多样化产品,带来较低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以及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和更高的成交率。

案例中的灵达公司无疑已实现了规模经济(三个厂房,十几条生产线)和范围经济(仪表、内饰件、自动升降门、GPS等)。可惜的是,在一个战场上足以克敌制胜的资产,却有可能成为在另一战场上自我牵绊的负债,就像坦克车能在华北大平原冲锋陷阵,却在沟渠纵横的江南水乡动弹不得一样。具体而言,元器件的发展是以产品为中心,重在技术;系统产品则是以客户为中心。灵达公司若想转型,需要更多地关注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并且公司需要在整体的配套管理上做出极大的改变,这些改变至少要涵盖以下几点:

一、系统设计。和元器件比起来,系统产品的设计需要整合多种不同的技术,需要对软硬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总体的考虑,并解决可能产生的干扰问题。

二、营销经验。元器件的设计只要满足客户提出的规格即可,但系统产品却常常需要自己开设规格。而且,为了超越对手,设计者也需要超越客户的眼光,发掘连客户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和需求。因此,系统产品除了和元器件一样需要优秀的设计工程师之外,还需要能深入市场访谈的应用工程师。假如缺乏这个资源,未来的销售将事倍功半。

三、市场策略。灵达跨入系统事业,需要注意是否会产生价值链中的利益冲突。有些责任原来是客户内部,或是其他合作伙伴承担的,这些既得利益者有可能在暗中封杀灵达。

四、供应体系。原来适应量产的生产线,现在必须有一些少量多样的搭配;原来采购量大而快速,现在必须增加若干长时间的特殊用料;原来独立作业的开发工作,现在则需要更多的搭配和协调。

五、组织架构。系统产品的研发和制造需要更多的白领而非一线工人,因而会大大增加沟通的复杂度。公司可能需要增加新管理程序、更明确的组织架构,并建立新的绩效衡量标准。由此,公司在人力资源、财务、IT上的投入势必要增加许多。

六、管理风格。过去是以产品为中心,决策相对单纯,集权便意味着效率。而一旦进入系统集成事业,就会需要比过去多出数倍的沟通时间,并在决策过程中鼓励大家的参与,因为有效参与是变革成功的基石。

最后,就连领导力也要发生转变。《士兵突击》是精彩的,然而对连长、团长、师长们来说,他们所要面对的不光是士兵或自己个人的突击,而是如何在逆境中带领部队突围。从“士兵突击”到“将军突围”,这对领导力是一个巨大考验。在承受极大的决策压力时,领导人不但要剖析外在情境,还要剖析自我,克服内心的恐惧,有时甚至要违逆直觉和本性,做出冷静理性的判断。

面对着诸多改变,史卫国应该问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

“我不赞成用‘善’或‘恶’这两个充满感性色彩的词来给裁员定调,我们应该将裁员看成一个更理性的行为。”

张瑾

——联想集团副总裁,负责人力资源(亚太和俄罗斯区)。

转型是否一定意味着要裁人?裁人到底是善还是恶?我读完案例之后一直在思考这两个问题。

很多时候,一谈到转型,管理者就觉得现有人员的能力会不适应,就想到“腾笼换鸟”。但是,就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腾笼换鸟”只能说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中国改革开放才30年,恢复高考也才30年,我们的人才储备是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再加上“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说实话,在目前的中国人才市场上,真正“好用”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所以,企业在转型的时候,还是要把扎扎实实地培养自己的人放在首位,尽可能地帮助现有人员适应新的业务,获取新能力。中国的就业人员普遍都比较年轻,应该是有培养潜力的。此外,一味地“腾笼换鸟”也会对企业文化造成伤害。好的企业文化能带给员工一种归属感,而这种情感力量正是推动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像案例中的李航,他曾带领兄弟用命打拼出一片天地,而当感到裁员阴影的时候,他马上会想到跳槽,目标也降低到只是“饭碗”,为“饭碗”打拼和为“命”打拼,工作的动力自然是不同的。

我想史卫国急于转型,肯定有财务方面的原因,订单减少、生产线关停势必会对灵达造成财务压力。面临这样的困境,史卫国首先要想清楚:这个困境是由于短时的大环境变化造成的,还是由于业务模式落后所致,抑或是由于企业内部多年沉积造成的冗余?如果是大环境造成的,可以通过员工薪酬调整来解决;如果是业务模式有问题,或者是流程需要重组,或者是冗余负担过重,那就一定要考虑裁员了。

那么接下来的话题就是:裁员究竟是善还是恶?我不赞成用“善”或“恶”这两个充满感性色彩的词来给裁员定调,我们应该将裁员看成一个更理性的行为。企业裁员,肯定是因为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面对困难,要么是大逆转,要么就是走向灭亡。在这个时候,裁员就是一剂药,一剂不得不下的药。如果裁员举措有效果,能帮企业起死回生,那企业就太应该裁员了。想想看,如果一个五六百人的企业,现在裁掉200人,那未来它还可能发展到800人,还可以再把这200人招回来,而且还能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如果现在不把这200人裁掉,那它就可能破产,整个企业的五六百人都没有就业机会了,这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负担。所以,我觉得应该从更长期更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裁员,要从股东的价值来看,也要从对社会长远的价值来看。所以不能说企业裁员就是“恶”的。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裁员是很恐慌的事?因为一旦失业,我们就面临着失去医疗保障,甚至生活保障,而这一切单靠企业是无法支撑的。一个更加开放、有经济活力的社会是需要一些基本支持体系的,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承担起责任。

最后,我想谈谈季叶清这个角色。我认为这是一名非常好的人事主管,关心员工,替员工着想,有很强的同理心。季叶清的前辈对她说:“一个好的人事主管是不能感情用事的,要永远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对此,我想补充一下:不感情用事,并不意味着没有感情,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事主管绝对不会是一个好的人事主管。我可以体会到季叶清现在的挣扎,她的失眠也是因为她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挣扎所致。季叶清现在面临的挑战不只是自己要努力变得理性,而且她还需要帮助她的员工走向理性,在一个理性的企业环境中,做出理性的决策,采取理性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季叶清还应该更充分地与老板沟通,向他建言。比如她可以引导史卫国再往前走一步,设想裁员过后的形势。公司现在花钱将这些人请出去,那么能保证未来两年的发展不再需要他们吗?会不会风暴过后,我们又得花更高的成本把他们招回来呢?我认为,陷入彷徨的史卫国此时最需要的正是季叶清还有李航他们冷静理性的分析。当然,如果公司确实需要裁员,那么季叶清作为人事主管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设计补偿方案、提供心理帮助和就业辅导,帮他们创造下一步的机会。

我对季叶清给史卫国发的那条短信的理解是:不放弃企业追逐的梦想——长远发展和对社会及股东的回报;不轻易抛弃我们的员工,要培养和发展他们,尽量带他们一起转型,如果实在有困难,也要在他们跨越这道坎时伸出手扶一下。

“史卫国们此时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下SWOT分析,想想如何专心致志地扩大自己的核心价值。”

沈伟明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汽车工业总监。

史卫国的当务之急并不是制订什么“方舟计划”,而是要先弄清楚灵达汽车电子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即这个行业为什么会有这家企业?现有客户选择灵达公司而不是别家企业的理由是什么?他们给客户、给整个供应链带来了什么价值?只有当核心价值明确了,企业才可能从多方面去寻找并培育实现核心价值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如果没有核心价值来引导,企业面临环境的变化,只会进行一次次“无主题”的战略调整,被各种“商机”拖向沼泽,企业的核心能力始终无法建立起来,最终只有走向衰败。要我说,帮助一个企业渡过难关的“方舟”不是别的,正是它的核心价值。

在我看来,灵达公司过去能揽来生意、维持业务,主要还是靠关系,但关系并不能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国内目前像灵达这样的厂家并不少,它们不知道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甚至根本就没有核心价值。对于这些企业,眼下的这场危机正好给了它们一个“内省”的机会,史卫国们此时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下SWOT分析,想想如何专心致志地扩大自己的核心价值。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供应链还不成熟,外资主机厂用的供应商绝大多数也都是外资供应商,包括大部分的系统供应商。在这方面,正如案例中芜湖那两个老总说的,国内企业的机会很少。首先,做解决方案需要长时间的技术培育和资金积累,史卫国是否准备好了?其次,就算准备好了(假设灵达公司资金雄厚,能购买到所需的技术力量),那么主机厂能信得过你吗?过去你做的是简单的小东西,主机厂相信你,现在要做复杂的了,如何让主机厂相信你?汽车行业是个讲技术但又保守的行业,我们说它是介于航空和家电之间的行业,价钱要求是家电的水平,技术要求是航空的水平,因为它和航空业一样,安全敏感度很高。你突然间转型,必须要给人家一个认识过程,价钱再好,没有品牌支持也不行。

不过,像灵达这样的公司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有一个机会也许是史卫国能争取到的。他可以将转型思路拓展开来,跳出工程系统解决方案的框框,考虑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因为目前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上缺少的是服务性系统。如果史卫国能在发展老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关系去协调其他产品商,帮主机厂降低供应商的数量,精简供应链,比如,做预装配服务,成为一个小的集成商,以此帮助主机厂提高规模效益,那么在这条产业链上,他就可能有一席立足之地。这种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东西加在一起,而是价值的整合,它考虑到了自己的成本,也考虑到了客户的成本。这种做法因为是基于核心价值的,所以能带来业务增长。

不过,这么做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认为在目前这种大风大浪中,公司与其“浑水摸鱼”,消耗元气,倒不如先“隔岸观火”,让对手自相残杀,自己保持好现金,顺时以动,等待时机一到即坐收其利。

另外,我还想给李航一些建议,因为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十多年前的自己。首先,要少发牢骚,因为这样会动摇军心,而且于事无补。其次,要仔细分析自身价值与公司核心价值之间的关系。如果契合,那么考虑留下;如果相左,则应毫不迟疑地离开。如果我是李航,这时我还会想我主管的业务未来会怎样,现在的困难是短时的还是长期的,未来这个业务能否恢复。如果还有机会,那么就先留下来,配合老总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并且帮助人力资源部做好下属的裁撤工作。如果看不到机会,又无法说服自己赞同老总的决定,那么离开便是唯一的选择。我还建议李航主动去找史卫国沟通,毕竟他是在一线作战,对于雷区知道得比老总更清楚,他应该主动帮老总分析敌情和险情。

“史卫国不是没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我们不能否认,古今中外,有许多伟大的商业梦想都是由那些‘怀野心、敢冒脸、善投机’的人成就的。”

王宪亮

——翰威特咨询公司,负责大中华区企业转型及并购咨询业务。

史卫国想鸟枪换炮重新打造一支老A队伍冲出困境,可他缺少盟军和战友。

其一,他的关键士兵看来还没有与他一起冲锋陷阵的激情。就拿搞研发的孙云天来说吧,他在外企做过,又是专业技术人员,他应该比军人出身的史卫国更了解灵达与业内领先者在技术方面的差距。此外,他对转型所需的环境、挑战、风险、资源需求等等也应该比史卫国更清楚。但是,我们看到史卫国事先并未找孙云天咨询或沟通,就自顾自地提出了转型构想——从“卖花盆”到“卖花艺”,史卫国的这一做法将孙云天置于局外人的位置,而这个局外人却是对公司将来最关心的,也是公司将来最为倚重的。难怪充满焦虑的李航说他看透了“资本家的丑恶嘴脸”后,孙云天会说:“不如咱俩一起走吧?回外企去……”这话明确地表露了孙云天欲退阵的想法。当然,我不排除春节过后史卫国将与孙云天做细致沟通的可能,毕竟有关“方舟计划”的正式讨论还未开始。但是,我怀疑“整天恶心反胃加心慌”的孙云天是否能够从容冷静地帮史卫国做出分析并提供建言。即便他一时得到了史卫国的安抚,那么从长远来看他也很难与史卫国同舟共济。原因何在?我想这是因为很多老板没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使员工(起码是关键员工)也成为“资本家”。当企业在面临外部危机时,“将”与“士”之间没有切身利益和共同理想做纽带,军心动摇、士气涣散在所难免。

其二,企业转型还需要借力外部资源——资本上的、技术上的、客户关系上的、合作伙伴的,以及人才上的。但是史卫国似乎对这些并无全面的考虑。倒是他的芜湖同行给了他一个重要的提醒,告诉他“国内既懂汽车技术又精通电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极少”,灵达可能“付不起”聘请他们的工资。如果史卫国真的想将笼子里的“家雀”换成“凤凰”,郎么他先得问问自己:我的笼子够大吗?我买得起凤凰吗?就算买得起,我养得起吗?也就是说,史卫国必须考虑资金的问题,甚至是股权的问题。

于是我们又不得不谈谈他对资本市场的使用了。如果灵达的转型真的具有相当的前景,那么或许会有投资者愿意与史卫国探讨投资入股。另外,有无可能在这个困难阶段筹集资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不一定非要转型呢?

还有,史总是如何考虑现有客户的?抛弃它们,不再生产它们需要的产品了,还是将来向它们提供更优质的产品,还是发展新客户?他的现有客户们是怎样看待他的转型想法的?他有具体的产品需求和可能的订单吗?目前生产集成产品的竞争对手有哪些?如若是集成产品那么有吸引力,将来还会有哪些新的竞争对手出现?

我认为,史卫国如果不考虑清楚上述问题,在组织、财务、市场、人力和技术方面取得更翔实的依据或信息,就马上启动转型,实施裁员,必定会遭遇一场恶仗。

做好上述考虑,史卫国不是没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我们不能否认,古今中外,有许多伟大的商业梦想都是由那些“怀野心、敢冒险、善投机”的人成就的,这些人的商业冲动一旦被激发,他们的商业触觉一旦被引诱,那么即便置身险境,他们也会无所畏惧,将勇气发挥净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取得傲然的业绩,留下永远令人钦羡的美名。这样的例子很多。苹果公司的成功转型,正是在于它能够找到蓝海,把自己的创造性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假如史卫国下定决心转型,而我是他的顾问,那么我可能会建议他“抛弃过去,不放弃理想”。我的方案会有如下的几大块内容:第一,改制。使员工成为未来灵达成功和利益的分享者及风险的共同承担人,甚至可能在改制过程中引进投资者。第二,利用改制的机会,引进特殊人才,大力增强研发能力,并考虑战略合作伙伴,推进向集成产品的转变。第三,为人力资源部将要采取的“瘦身”行动制订和实施沟通计划以及补偿安排,从而稳定军心。

标签:;  ;  

没有被抛弃?别放弃?_叶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