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摄影师承袭的缺失”正义_左传论文

《左传》“摄官承乏”正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左传论文,正义论文,摄官承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3-0145-05

       “摄官承乏”一语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齐晋鞌之战,齐师败绩,齐大夫逢丑父御齐侯企图从战场逃离,“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为晋大夫韩厥追及。《左传》讲述了面对即将被俘获的齐国国君时,韩厥的举止和言语: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①

       上引文中“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两句,杜预《注》云:“言欲以己不敏,摄承空乏,从君俱还。”②

       据文献记载,“摄官承乏”一语,在晋代已作为典故使用。《晋书·桓温传》记桓温上疏:

       臣虽庸劣,才不周务,然摄官承乏,属当重任,愿竭筋骨,宣力先锋,翦除荆棘,驱诸豺狼。③

       由前引《左传》杜预《注》以及上引《晋书·桓温传》相关内容可见,将“摄官承乏”一语解作“摄承空乏”,是晋人的普遍认识。后人多承袭旧注之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对此解释说:“摄,代也。承乏亦谦词,表示某事由于缺乏人手,只能由自己承当。”④日本学者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说法与之类似:“敢来谢辱戎士之不敏,且摄而执役也,摄官承乏犹曰有事请承之也。”⑤细察《左传》原文,旧注及上引各家之说实系望文生义,与《左传》原意及古代制度皆不相符合。

       上引文说,韩厥面见齐君时“执絷马前”。杜预《注》:“絷,马绊也。执之示修臣仆之职。”“进觞加璧,亦以示敬。”孔颖达《正义》申论之:

       襄二十五年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传》曰:“陈侯免,拥社,子展执絷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事与此同。唯无璧耳。盖古者有此礼,彼虽败绩,犹是国君,故战胜之将示之以臣礼事之,不忍即加屈辱。所以申贵贱之义。

       按:“絷”为绊马索。《周颂·有客》:“言授之絷,言絷其马。”《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上述语料中,皆以“絷”絷马而示挽留之意。《左传·成公二年》记韩厥“执絷马前”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述“子展执絷而见陈侯”事例相类。⑥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据《正义》说:“襄二十五年《传》述郑子展见陈侯战败,亦‘执絷’、‘再拜稽首’、进酒,可见当时通礼如此。此处多一‘加璧’。”杨氏以为此两处“执絷”系当时之“通礼”,不误,然未言此为何礼。

       根据《国语·晋语》及服虔引《司马法》,此礼当为“殒命之礼”。孔颖达《正义》在上引左氏之文后又曰:

       《晋语》云:“靡笄之役,卻献子伐。齐侯来,献之以得殒命之礼也。”服虔引《司马法》:“其有殒命,以行礼如会所,用仪也。若殒命,则左结旗,司马授饮,右持苞壶,左承饮以进。”杜不引之者,盖彼此不甚相当故也。⑦

       服虔引《司马法》既云“殒命之礼”中,司马授饮时,须“右持苞壶,左承饮以进”,则《左传·成公二年》韩厥所行为正式之仪节,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言“子展执絷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于“殒命之礼”的叙述则有所省略。

       由以上所述可知,《左传·成公二年》所记韩厥在战场上遭遇敌方国君时的行为完全是按照周代礼制行事,其言其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客套。明乎此,方能进一步讨论“摄官承乏”的含义。

       对“摄官承乏”进行语法分析,可知“摄官”为动宾结构,“摄”即担任,“官”即“职官”,“摄官”意为担任官职。“摄官”后为所承之具体官职名,在语法功能上系补语。“承乏”亦为一动宾结构。前引杜预注以“摄承空乏”释之,实为不辞。

       “承乏”一词的正确认识是破解“摄官承乏”一语的关键。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承”有“奉”之义。《说文》:

       承,奉也,受也。

       《段注》:

      

部曰,奉者,承也。是二篆为转注也。受部曰,受者,相付也。凡言承受、承顺、承继,又《鲁颂》《传》曰:“承,止也”,皆奉之训也。凡言或承之羞,承之以剑,皆相付也之训也。⑧

       《说文》“承”在“手部”,其原初含义强调手持物品,其后通常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有特定内涵的名词。就“承乏”一词来说,若“乏”作“空乏”解,言“承乏”谓“摄承空乏”,不仅语义晦涩,且不符合“承”字的一般用法。故不宜将“乏”训为“空乏”。此处之“乏”字,实有他解。

       “乏”是古代射礼术语,系射仪中职司人员一种护身设施的名称。通过对古代射礼仪程的分析,可知其具体内涵。

       一般认为“射礼”分为“乡射”“大射”“燕射”“宾射”四种。⑨以“乡射礼”为例对其进行简单的说明,《仪礼·乡射礼》对其过程有详细记述。其主要程序是“三番射”。第一番射包括请射、纳射器、比三耦、张侯、命射、三耦射等环节。三耦:司射选弟子中德行道艺之高者六人,分为上、中、下三耦。一耦二人,分为上射、下射。第二、三番射的程序基本与第一番射相同。不同的是第二、三番射的射者,包括主人、宾和众宾,并且要统计射中次数、分别胜负,不胜者要被罚酒;第三番射则要求射者伴随音乐的节奏发射,难度更大。⑩一些出土器物上所绘反映射礼情形的图案,便于我们形象直观地了解射礼。图1的中部即为表现射礼的部分:

      

       图1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战国嵌错社会生活图画壶”拓片第一层图画

       除射者外,参与射礼的还有司射(由主人挑选负责掌管射事)、取矢人(职司取回发出的矢,以便再射)、获者(司扬旌唱获)、释获者(统计射中数量)等人。重要设施包括侯、乏等器物。图2中即有“侯”“旌”“获者”等。

       该图左上方立者为“侯”,侯即箭靶,可以看到“侯”的表面绘有若干“矢”。“侯”右侧立者为“获者”。获者手中所持飘扬的细条状物即为“旌”。画面上,位于“获者”右侧的建筑物中,“一耦”正在先后发射。该建筑物即“射庐”,青铜器铭文中屡见。

      

       图2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战国嵌错社会生活图画壶”“射礼”局部

       1951年出土的辉县赵固刻纹鉴(图3),其所刻图案的全部内容可分为燕礼、射礼和蒐礼三部分。(11)其中的射礼部分中出现了“乏”,这在同类图画中不常见到,因此该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图3 辉县赵固刻纹鉴

       为便于观察,我们将射礼中包含有“乏”的部分单独截出(图4)(12):

      

       图4 辉县赵固刻纹鉴“射礼”局部

       图中标记为10的器物,即为“乏”。乏是“获者“避矢之物,又称“容”、防”。《说文》:“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段注》:

       《左传·宣十五年》文,此说字形而义在其中矣。不正则为匮乏,二字相向背也。礼,受矢者曰正,拒矢者曰乏。以其御矢谓之乏,以获者所容身谓之容。(13)

       段玉裁《注》“拒矢者曰乏”之说盖本于《仪礼·乡射礼》:

       乏参侯道,居侯党之一,西五步。(14)

       这句话描述了“乏”相对于“侯”的位置。郑玄《注》云:“容谓之乏,所以为获者御矢也。侯道五十步,此乏去侯北十丈,西三丈。”《尔雅·释宫》云:“容谓之防。”邢昺《正义》云:“释曰:容者,射礼唱获者蔽身之物也。一名防,言所以容身防矢也。一名乏。”(15)

       关于“乏”的形制,《尔雅·释宫》郭璞注云:“形如今床头小曲屏风,唱射者所以自防隐”。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中即认同“小屏”之说。(16)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如王恩田先生认为“乏作矮墙状”,并以本文前引“辉县赵固刻纹鉴”上所刻射礼场面中的“乏”为依据。王恩田先生对此的描述是“取矢人背后画有一段矮墙,即《仪礼》上所说的乏,和《周礼》中所说的容,即报靶人为了避箭借以隐藏的掩体”。(17)王恩田先生正确指出了“乏”的“掩体”之用,但其“矮墙”说则为误释。

       从图中可见,该器物上绘有精细的花纹,其不为“矮墙”无疑,而类似于盾牌之类,若以现代汉语释之,可称为“蔽屏”。射礼仪式中,“乏”是为了保护获者(即报靶人)的安全而专门设置,故“承乏”者必为“获者”。其职责为“扬旌唱获”,即宣布校“射”的结果。

       前引文中,韩厥在齐侯面前的致辞中含有代表晋国国君与齐侯对话之意,同时韩厥的个人身份相对于齐侯仍是“君臣”(18),故韩厥十分注意按照礼制使用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摄官承乏”,属于一种外交辞令。韩厥使用“摄官承乏”一语,是说自己的身份与职责相当于射礼中宣布校射结果的“获者”。这样,在符合礼制规范的前提下,有效地传递了相关信息。

       当时,齐师已败,韩厥以射礼术语委婉地宣布战争结果,并以此明确表示自己将履行职责,俘虏“齐侯”。韩厥选择使用“射礼”中的术语并非偶然。我们知道,“射礼”是先秦尤其西周和春秋时代的重要礼制,在当时,“射”是古代贵族子弟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之一。“射礼”带有军事训练的性质,并具有选拔人才的作用,天子以“射”择士。《礼记·射义》云:

       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

       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19)

       “射礼”仪式复杂。它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参与者具备相当的素质。《礼记·射义》云: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20)

       “射”的各个仪节行动要合乎“礼”之规定,内外皆善方可成为合格的“射者”。前文提到,“射礼”中的第三番射“射者”要和着音乐的节奏发射,有相当的难度。故孔子云:

       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安能以中?(21)

       《说文》:“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此处“不肖之人”,指不似“贤者”,即德行未达到“君子”标准的人。他们“不能循声而发,又不能持弓矢审固,彼既如此,则何能以中也”(22)。因此,可以说“射礼”充分体现了周代贵族男子应有的君子风范。(23)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摄官承乏”一语出于古代射礼。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在战争中,韩厥以“获者”自比,暗示了两国交战有如君子之射。“摄官承乏”一语,用词考究、语气委婉,充分体现了春秋时“外交辞令”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左传》的礼乐文化特征。

       注释:

       ①②[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94-1895、1895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敦温桓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573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794页。

       ⑤[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第970页。

       ⑥“执絷马前”四字有讹误。阮刻《十三经注疏》中阮元所出校记认为“絷当为衍文”。见中华书局影印本《十三经注疏》,第1899页。杨伯峻先生据臧琳《经义杂记》以及《说文段注》认为“马”字为误衍。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794页。从《襄》二十五年“子展执絷而见”来看,当以杨伯峻先生之说为是。孔颖达《正义》已提及二者事相同,

       ⑦此盖古者礼。杨伯峻先生更加明确地指出“执絷”“再拜稽首”进酒,为当时通礼。

       ⑧[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00页。

       ⑨下文参见杨宽:《西周史》,《“射礼”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16页。

       ⑩并参见杨宽:《西周史》,《“射礼”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王恩田:《辉县赵固刻纹鉴图说》,《文物集刊》(2),文物出版社,1980年。

       (12)本图使用的是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的截图,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35页。

       (1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9页。

       (14)[唐]贾公彦:《仪礼注疏》,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993页。

       (15)[宋]邢昺:《尔雅注疏》,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597页。

       (16)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35页。

       (17)王恩田:《辉县赵固刻纹鉴图说》,《文物集刊》(2),文物出版社,1980年。

       (18)“而忝两君”一句,杜预《注》云:“此盖韩厥自处臣仆,谦敬之饰言。”[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95页。

       (19)[唐]孔颖达:《礼记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87、1689页。亦可参见杨宽:《西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34-738页相关论述。

       (20)(21)(22)[唐]孔颖达:《礼记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86、1698、1689页。

       (23)《论语·八佾》邢昺《正义》云:“此章言射礼有君子之风也。”[宋]邢昺:《论语注疏》,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466页。

标签:;  ;  ;  ;  ;  ;  

“左传”、“摄影师承袭的缺失”正义_左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