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的干部,特别是担当重任的领导干部,必须加强辩证思维的训练,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多年来,干部头脑中的“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观念已导致实践中“顾此失彼”、忽略精神文明的形而上学做法。
一、忽略矛盾观,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是导致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首要根源。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矛盾统一体。列宁曾强调指出:辩证的东西=在对立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这一点,恰恰是辩证思维的实质,科学思维方法的最核心的内容。它要求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统一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及其每个方面。正是这样一个辩证思维的灵魂,却是我们目前相当多的干部思维方式中最欠缺的。大脑的思维抽掉辩证的灵魂,只能导致理论上的混乱模糊,导致实践中的片面性、极端性。在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上的两种倾向是:(1 )一些同志仅仅只看到两者的一致(统一),而看不到两者的差别(对立),因而,把两者完全视同为一个事物,或者以为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必然会“迎刃而解”地上去,不必化大力气;或者以纯粹等同于抓物质文明建设的方法去抓精神文明,而无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差异性、特殊性,结果无的放矢,成效平平;(2)与此相反,另一些同志仅仅只看到两者的差别(对立), 而看不到两者的一致(统一),因而,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或者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或者错误地认为抓精神文明建设会干扰改革开放、影响物质文明建设,进而,抵制精神文明建设。上述两种倾向,表现形式不同,但根源相同,都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陷进了形而上学的深渊,导致的结果也相同:忽视、轻视、乃至放弃精神文明建设,使一手硬、一手软屡屡重现,使物质文明建设也因此受到制约与损失。
两个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只抓物质文明建设而放松以至不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两个文明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站在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来认识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来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是对“一手软, 一手硬”倾向将导致的结果的最好说明,是给实践中一些同志习惯于“一手软,一手硬”做法的一贴强有力的清醒剂,也是给予实践中的全党同志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科学而深刻的启迪。
二、缺乏系统观,孤立地看问题,是导致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重要根源。
人类社会是由自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现代系统论表明,凡是由多个联系、制约、作用的因素构成的整体,要实现顺利发展,其内部要素的关系必须协调有序,必须要有最佳的结构关系。这种辩证系统思维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又包括社会经济、政治运行机制的现代化,还包括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这几方面的现代化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现代文明的整体。辩证系统思维方法的实质就是把对象作为系统有机联系的动态整体来研究认识,这既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必然要求,任何一方面的滞后,都无疑会造成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
但是,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孤立性,却使相当多的同志把握不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集中表现为:懂得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却不懂得两个基本点及其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的关系;明白了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却不明白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看到了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却看不到人的建设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于是,往往导致在实践中一味追求经济指标的上涨,而忽略了各方面的协调和整体的功能。为了物质文明建设而牺牲精神文明建设,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使社会的发展因其畸形化而一再受挫,使精神文明特别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一再滑坡。失误、挫折应该使我们头脑更清醒了,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当然毫无疑义要强调发展经济的核心作用,但我们更应该强调,发展的实质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的整体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形而上学看不到这一点,也把握不住这两者的关系。孤立地认识经济,片面地抓经济建设,结果,只能是一手软,而另一手,也必然会由于失缺方向而丧失其革命意义。如同邓小平同志尖锐指出的那样,如果方向错了、风气坏了,“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2〕
因此,坚持辩证思维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要求我们科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奋斗目标,使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建设,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统一,才能使精神文明这一手真正硬起来,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
三、割裂“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观,习惯搞“单打一”,是导致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直接根源。
辩证思维不仅要求我们用矛盾的眼光看问题,而且还强调“凡物莫不相异”,要求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因而,辩证思维尤为注重对矛盾及其每个方面的不同地位和不同作用的认识,在矛盾及其每个方面的不平衡中,把握重点,找到关键,立足中心;又善于坚持两点,驾驭全局,幅射整体。当年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把“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比喻为“弹钢琴”。邓小平同志则依据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把“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概括为“两手抓”。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紧紧抓住中心工作不放,用抓中心工作来带动其它工作:另一方面又注重中心工作以外的其它工作,用抓好其它工作来促进、推动抓中心工作,实现中心任务。
但是,在我们一些同志的思维活动中,往往过分强调了抓重点,而忽略了非重点,习惯于“单打一”。诚然,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确有地位、作用的差别,二者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如果都为主,也就没有主了;如果都当重点,也就形不成重点了。因此,工作中必然要求我们善于抓重点。然而,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又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没有次要,何来主要?没有一般,何有重点?“重点论”是“两点论”中的“重点论”。一些同志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和割裂论,实践工作中的只抓重点抛弃两点,其结果往往导致:其一,不能真正抓到重点,而是碰到什么问题突出就把什么当重点:其二,即使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往往因缺乏全局系统各有机要素的动态协调而孤军奋战,无可奏效,甚而跑极端,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什么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统统撇在一边。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也应是一个精神文明发达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科学建设也应大步推进,以使两者并驾齐驱。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手抓”。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讲得最多、讲得最细、讲得最深。他说,“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 〕“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4〕“而且两只手都要硬。 ”〔5〕当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不是去搞两个中心, 而是要求物质文明一手和精神文明一手都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重点和中心,抓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服务于、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以更高的要求、更丰富的内容、更新颖的形式,科学地渗透于抓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以精神文明建设来促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同样要求我们在建设精神文明的实践中,必须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不仅为我们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而且指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克服领导不重视、目标不明确、规划不具体、措施不落实的倾向。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使我们愈加深刻地懂得,“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6 〕把战略眼光放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上。同时,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这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重视理论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开展思想教育,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围绕人的建设这一中心,培养人、塑造人,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直接同物质文明建设挂钩,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坚持抓人的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是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最佳结合点。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而对一系列的“新”字,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必将导致两种不同的实践结果。邓小平同志指出,“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7〕;而辩证思维, 则能“加强我们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8 〕我们肩负着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实现社会现代化,人的思维方式首先要现代化。克服形而上学,掌握辩证思维,必将成功地指引我们两手齐抓、两手都硬,登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的历史高峰。
注释:
〔1〕〔2〕〔3〕〔4〕〔5〕〔6〕〔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页、第154页、第28页、第248页、第378页、第28页、第147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