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视域下的人际交往研究论文

【传媒文化 】

媒介文化视域下的人际交往研究

郭晶晶 赵平俊

摘 要 媒介文化在传播媒介的不断变革中应运而生,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媒介文化除具备文化的普遍特性外,还因介质的特殊性而具有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商品性、愉悦性等特点,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

关键词 媒介文化;社会关系;人际交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1]可见,文化已经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主要通过手机、网络等媒介来进行传播,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媒介文化也就潜移默化地走进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等方面,对我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交往行为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通过构建互联网的基础背景,使校园的管理工作和基础网络环境更加信息化,从而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信息化交流,同时方便了信息含量的扩大和细化处理。

一、媒介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媒介文化的内涵

凯尔纳指出:“‘媒介文化’这一概念既可方便表示文化工业的产品所具有的性质和形式(即文化),也能表明它们的生产和发行模式(即媒介技术和产业)。”[2]洪念德认为:“媒介文化是大众传播时代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泛指由当代传媒技术所引发的文化景观。”[3]他们指明了其本质是一种文化形态,同时依靠传播媒介来发挥文化特有的社会功能。学者赵勇指出:“首先,可以把媒介文化看做是大众文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之后所出现的文化形式。”[4]于德山认为:“大众文化是媒介文化的主体与最重要的部分。”[5]这两种观点指出了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但二者又不完全等同,媒介文化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又丰富着媒介文化的内容。综上所述,媒介文化是在电视、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介的社会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等。

(二)媒介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人们在长时间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它是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是人类在进行交流时大家普遍认可的一种无形的规范,文化具有传承性、共享性、发展性等特点。媒介文化是在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介的社会影响下产生的,它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除了具有文化的普遍特性,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从媒介文化特殊的传播工具来分析媒介文化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媒介文化的传播方式是通过媒介实现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融合,促使媒介文化的传播方式转向数字化,由信息形成表达和使用的“话语”实践构成了媒介文化的主体脉络。第二,商品性。媒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得到更多媒介用户的支持,为其提高收视率或收听率,从而带来商业利益。媒介文化是随着各种媒介的广泛使用而渐渐形成的,追求经济利益也就成为它的动力和目的。第三,愉悦性。在现代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媒介文化越来越关注感性主义形态,其中主要以视觉为中心,媒介文化的价值、认知、教育等功能被弱化,然而其游戏功能、娱乐功能得以增强,目的就在于及时愉悦以引起媒介用户情感上的共鸣。

媒介文化在各种技术的发展和高度融合下,其传播方式渐渐向数字化转变,由信息形成表达和使用的“话语”实践构成了媒介文化的主体脉络,这种特性也给人们的人际交往方面带来了一次变革。随着大众传媒的广泛使用,人们借助传媒工具进行的人际交往大多是通过文字、图像及音频等方式来实现的,无论人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都可以通过媒介来进行沟通。但这种呈现方式是以冰冷的文字和符号为主,在面对媒介中所显示出来的信息时人们无法感知对方的喜怒哀乐,这难免会冲淡面对面交流的人情味和亲和力,出现了一种交际怪状。这种由符号、文字信息为主的交流方式是一种间接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通过这种交流方式与现实好友确定联系,而且渐渐扩展到虚拟网络中的陌生人,在轻松、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中,人们更倾向于和陌生人吐露心声,而渐渐淡化和现实朋友之间的交流,阻止人们情感交流的深入。

二、媒介文化与人际交往

文化形成于人们长时间的社会生产实践,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的变化,文化具有传递性与感染性,它在传播的过程中,同时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乃至个人的发展。媒介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除了具有文化的普遍性,也因介质的不同而具备其独特的特点。随着媒介的广泛使用,媒介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政治、经济、社会及个人产生影响。

广义的媒介是指维持双方关系或传递信息的物质,而狭义的媒介却没有明确的定义,有时与传播形式相混淆,包括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有时与符号混淆,包括文字、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等。“媒介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符号形式来说,其本质就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媒介的特定使用方式和价值态度方面,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定的社会关系性质。”[6]媒介文化的存在也就见证了在传播媒介影响下的人际关系变化。在媒介文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介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实现,人际关系的维系方式得到了丰富,其领域也由现实向虚拟拓展。

每天和每周都会使用的高频率人数分别占26.32%和36.84%,也有26.32%的人表示几乎不用英语,看来航空从业人员并非人人都会用到英语。此外,他们中有71.05%的人表示最近一周在工作中使用过英语。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在工作中最主要的用途是阅读资料(42.31%),其次是与人交谈(36.54%),再是写工作邮件(13.46%),也有7.69%的人认为英语没有什么作用。没有人选择用来写作文章。通过将航务机务类人员与飞行类人员区分统计发现,对于该题,航务机务类人员英语更多用于阅读资料(47.62%),其次是与人交流(33.33%),而飞行类人员阅读资料和与人交流的需求是相等的(38.1%)。

人处于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人际交往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经历。然而,随着媒介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媒介文化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商品性、愉悦性等特性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交往。

三 、媒介文化视域下的人际交往现状

1.“姦”读“奸”;2.“鱻”读“鲜”;3.“猋”读“标”;4.“麤”读“粗”5.“羴”读“山”;6.“毳”读“脆”;7.“蠱”读“古”;8.“赑”读“必”;9.“垚”读“尧”;10.“犇”读“奔”。

(一)媒介文化数字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人际交往的“伪亲密性”增强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维修集约范式提出构建“列车群全系统、运营服役全时间”的全盘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集约化方向,突破“均衡修”以年度为考量基础的限制,以实现“更全维修深度、更长时间维度、更高维修品质、更优维修效益”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发展之路。

(二)媒介文化的愉悦性使得现实人际交往呈现减弱倾向

“娱乐性是媒介的功能之一,它能够引起人们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娱乐和消遣是人们接受媒介文化的直接目的,基于此,快乐原则就成了媒介文化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7]媒介文化在现代传播技术的作用下,渐渐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越来越关注感性主义形态,媒介文化的价值、认知、教育等功能被弱化,然而其游戏功能、娱乐功能却得到大大强化。各种媒介的出现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可以通过它们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实现,媒介所营造的虚拟的人际交往具有平等性与快捷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交往需求。再加上媒介文化的愉悦性更好地契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引起人们的过度依赖,导致人们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进而减弱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三)媒介文化的商品性使得人际交往思维模式简单化

媒介文化的商品性使得各种媒介之间存在着竞争,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各大媒介为了追求自身的发行量和收听、收视率,为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往往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就对人们感兴趣的时政热点或新闻进行任意炒作,进而忽视其真实性。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介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各大媒介因媒介文化商品性的特性,往往会极尽所能迎合人们的需求和喜好,不断地给人们推送各种类型的资讯信息,将他们的日常生活分割成碎片,破碎的时间也就阻止了人们沉思与深刻交流的可能,久而久之,人们逐渐沦为接受信息的“容器”。各种真假不一、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包围着人们,人们交流的话题也多是时政及热点问题,但是他们之间的交流仅仅停留在浅层认知中的“是什么”,而不去深入探讨“为什么”,交往思维模式渐渐趋于简单化。

四、结语

随着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介的广泛使用,媒介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媒介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除具备文化的普遍特性,还因传播媒介的特殊性而具有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商品性、愉悦性等特点,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如下:媒介文化数字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人际交往的“伪亲密性”增强,媒介文化的愉悦性使得人们现实的交往呈现减弱倾向,媒介文化的商品性使得人际交往思维模式简单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0.

[3][7]洪念德.媒介文化效应分析[J].北方论丛,2005,(6):64-66.

[4]赵勇.媒介文化源流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1):148-152,219.

[5]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9-10.

[6]李胜清.媒介文化的实践论批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25(4):17-20.

秦 云纹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725(2019)04-0067-03

作者简介 郭晶晶(1994-),女,山西晋城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赵平俊(1972-),男,山西平遥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责任编辑 :王 崇 】

标签:;  ;  ;  ;  

媒介文化视域下的人际交往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