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_余琴琴

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_余琴琴

余琴琴

(青海省重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青海西宁 8101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教学重点与工业实际不吻合,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能力提高受制约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内容、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技术;传统教学模式;改革

可编程控制技术(PLC)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知识的覆盖面较宽,是强电与弱电的结合。如果仍然采用旧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技能掌握不到位,很难与社会需要的岗位接轨。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续课程内容,为社会培养合格技能人才,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该文对《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1 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1.1 教学重点与工业实际不吻合

“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限于一些简单的逻辑量的控制层面上,教学内容滞后于工业控制实际。例如,产生高速脉冲信号、接收高速脉冲信号、模拟量控制、通信等内容在PLC工业控制应用中占很大的比例,能够合理地使用这些功能是衡量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但这部分内容却不是该课程教学的重点。相对于基本知识,该部分较复杂和难理解,属于“高级功能”方面的知识。企业往往希望学生在入职后能很快地进行相应的工作,如果学生在学校不能掌握这些在实践应用中急需的内容,那么学生入职后,在没有指导、没有实训设备的情况下自学并掌握这些内容将会更加困难。

1.2 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能力提高受制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师不进行实验指导,缺乏工程实践的基础,甚至还有一些理论教师对设备操作、程序调试等知之甚少,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对于一些没有上机调试过的程序,未能做出正确判断。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差。另一方面,实习指导老师不注重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应用,教学中只是提出一些简单的验证实验,给学生呈现的实践中的问题非常单一而有限。另一方面,实习教师的指导往往局限于较为固定的问题,实习教师在一定程度面临知识储备有限的瓶颈,知识更新缓慢。

2 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PLC课程改革教学还需要从教学内容上展开。具体来讲,需要建立弹性化以及模块化教学内容。将PLC课程划分为电机控制以及自动生产线方面控制和相应的综合训练三大模块。每一大模块又具体划分为多个不同的项目。其中电机控制模块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PLC课程基本技能,即对电动机的正反转以及停止启动、降压启动相关内容予以练习;自动生产线方面控制模块则是为了对学生过程控制予以能力提高,即对自动转料以及电镀设置相应的任务,学生依据工艺要求对控制系统予以设计和有效模拟;综合训练模块则主要是为了将学生创造性以及自主性予以培养。教师设定不同的项目任务,学生依据自己学习状况进行项目内容自选,对选定的项目予以程序设计以及设备选型和相应的过程调试模拟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重在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通过教师启发式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避免以前满堂灌的现象,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若信息大的话学生还没有消化当前的知识又跳到下一个知识点了,将会造成知识点理解和应用不透彻的局面。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企业资源。教师上课的时候可结合黑板和电教上课,避免简单的黑板教学。利用多媒体授课,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有些典型工业控制过程可以用组态软件直观地模拟出来,有利于学生理解,使教学的信息量增加,还可以把最新的科技动态及成果随时补充进来。和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2.3 实验内容的改革

实验教学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开设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应用实验中,深入理解PLC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分析自己编写的程序的错误之处,对症查找错误的原因,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过程中,实验老师认真检查训练质量,纠正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的模糊不清的概念、不合规范的操作。对同一个实验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实现,如交通灯实验,可采用基本指令编程、顺序控制指令编程、功能指令编程等,通过提出各种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调试方法,理解典型程序中的编程技巧。

实验内容要从浅入深,要具备典型性。抓住常用程序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如启动和复位,自锁和互锁控制,时间控制、脉冲发生器以及常用的顺序控制方式。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吸收、掌握这些常用程序,为今后编制复杂程序奠定坚实的基础,积累编程经验。

2.4 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可编程控制技术》的考核评价,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性、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不能突出该课程工程性与实用性的特点,且不符合PLC控制方法差异性的特点。例如对于同一个工程案例,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编写出不同的控制程序,只要能满足控制要求,就都是正确的,但是优化程度不同,通过闭卷考试难以合理考核。因此,对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平时成绩+教学案例完成情况+综合性设计”的考核方式,即:上课出勤占10%,平时教学案例的完成情况占30%,最后综合设计性题目完成情况占60%。

综合性设计的内容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每人一个课题,在一周内完成.在教师指导下,按科研和工程设计的程序,参照设计任务书,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选择设计方案,自定实验设备(模拟仿真、实验室测试或模拟生产线测试),确定设计步骤,独立完成课题的设计与测试,并进行结果分析,提交严谨的设计报告。这既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其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也是一个全面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PLC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选择精彩案例,讲课的时候编故事去讲,效果很好。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时代在飞速发展,教学手段在不断的更新,各种教学媒体不断涌现。我们将不断深化和完善课程的教学改革,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利用最新的学习手段和学习媒体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使他们都能成为未来社会中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曹冬梅,张琦.可编程控制器技术(PLC)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1):34-36.

[2]李海波,许卫洪.PLC教学改革模式探析[J].积极技术协作信息,2008(35):85.

[3]吴银凤,王金海,温如春.PLC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广场,2007(12):93.

[4]付伟,冯美英.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PLC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5):159.

[5]魏艳红,许昌,王桂荣,等.PLC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03):93-95.

[6]束长宝,蒋布军.改革PLC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9):110.

[7]林华杰.精讲多练,提高中职PLC课程教学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4):47-48.

论文作者:余琴琴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电力》2018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  ;  ;  ;  ;  ;  ;  ;  

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_余琴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