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形象重构_经济转型论文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形象重构_经济转型论文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形象重塑论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象论文,经济转型论文,城市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6)02—0120—04

资源型城市是因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和建设方面虽然遵循着普通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一般轨迹,但由于它兴起的条件和背景不同,其建设和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形成的突发性;二是成长的急骤性;三是发展的阶段性或称周期性;四是布局的分散性;五是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六是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七是管理的条块分割性;八是文化的落后性;九是思想观念的保守性;十是城市功能与企业功能的同构性;十一是城市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十二是体制机制的僵化性;等等。因此,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进行形象重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环境建设,即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再造;二是软环境建设,即资源型城市的活力再造和制度再造。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功能再造

根据生态学家理斯(William Rees)提出的“生态脚印”(Ecological Footprint)理论,任何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城市的发展只有在其“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开发时间的不断延长,资源型城市“承载能力”不断下降,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再造城市功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功能再造,应遵循全局系统和全面协调原则。既要重视健全完善城市的经济功能,又要重视健全完善城市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既要重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提高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又要重视发挥城市的辐射效应、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实现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既要重视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品类齐全、数量充裕、质量精良,又要重视城市功能合理配置和科学整合,实现城市功能最大化、最优化。

1.建设生活性密集型城市

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理斯的“生态脚印”理论分析,建立密集型城市是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密集型城市并不等于高密度和高容积率,而是强调功能紧凑,居住、工作、交通和休憩四大功能相对紧邻,功能配套完善。生活性密集型城市布局相对集中,可以减少资源浪费;生产与生活相对分开,减少相互干扰,安全性高,且相互促进;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便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物质和能量交换。建立生活性密集型城市,既有利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又有利于解决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诸多矛盾。

2.建立生产性分散型卫星城镇

建立生活性密集型城市,并不是放弃现有的与生产相结合的小城镇建设。由于资源开发的需要,这些小城镇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这些小城镇的建设重点和方向应该有所转变。首先,小城镇的发展应以满足资源开发为目的,集中发展生产服务基地。其次,应避免建设大型生活设施,这样可避免城市建设的浪费。第三,要充分做好转产的准备,从而为资源开发结束后的长远发展提供条件。转产方向可根据现有条件综合选择,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城镇。

3.建设结合性过渡型城市边缘区

城市边缘区是生活性密集型城市中心与生产性分散型卫星城镇的结合部,对促进城市中心和卫星城镇建设非常重要。阜新在大力兴建森林城的同时,正在积极构建城市大外环,这是建设结合性过渡型城市边缘区的重要举措。建设城市边缘区要牢固树立大生态、大绿化观念,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建立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和绿化系统工程,从而形成现代化“田园式”生态城,改变以往资源型城市景观乏味、环境质量差的状况,同时,要充分考虑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尤其是独特的城市景观风貌。

4.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日趋恶化的环境是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资源型城市要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应重点突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强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生态因子的防治,加大资源综合利用的力度,逐渐恢复被破坏的各种城市绿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沉陷治理、土地复垦是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的重点。应本着开发与治理并重的原则,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同时,可以借鉴阜新拟将海州露天矿建成国家矿山公园的做法,考虑利用资源开采的历史文物和地质结构等人文、地理资源,建设主题公园,进行旅游开发。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活力再造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活力再造,必须激发社会主体的活力,实施以引进为主的大开放战略,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改善和提高城市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

1.实施大开放战略

解放思想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活力再造的总开关,改革开放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活力再造的动力源。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实施以引进为主的大开放战略。实施大开放战略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一是先进性原则。资源型城市经济比较落后,必须吸引先进的企业、产品、技术,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引进。二是适用性原则。引进的企业、产品、技术、管理等,要适合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三是效益性原则。不仅要注重微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宏观经济效益;不仅要讲短期经济效益,还要讲中长期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就业优先原则。就业问题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引进过程中要结合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盘考虑。另外,做好城乡劳务输出工作也是实施大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五是方位性原则。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抛弃城市本位观念,实行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

大开放的具体措施,一是引进大项目。通过引进大项目,不仅能引进所需资金,而且还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高素质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高科技的产品和知名品牌,对提升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将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二是引进资金。能否有效解决资金问题,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至关重要。引进资金的形式有引进外资和内资两种。引进外资的形式主要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商业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及租赁融资、发行国际债券、B种股票等。引进内资的形式主要有引进域外公司、客商到本市建立公司及购买股权的方式投资、对国有企业进行嫁接改造、收购、兼并等等。三是引进技术。引进技术既要注重引进高新技术,又要注重引进适用性技术。引进技术具体包括先进的科技知识(如新的工艺操作规程,工艺技术参数、配方)、先进设备、新型材料、技术咨询、技术修理等。四是引进人才。引进人才既可采取直接引进的形式,又可以在不改变人才原所在地区、城市和单位,不改变隶属关系条件下,聘任优秀人才在经济转型中承担某项具体工作任务。如阜新市聘用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市委、市政府顾问,帮助阜新研究经济转型战略、重大科技项目改造等。五是商品贸易。发展商品贸易重点是发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全面大开放具有基础性作用。

2.激发社会活力

资源型城市的社会文化具有资源指向性,思想解放张力不强,社会活力不足。因此,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活动得到支持,新的知识、技术、文化不断涌现、传播、扩散和应用;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得到社会的褒奖和尊重,得到推广和应用,同时也能得到有效保护。社会活力源自于资源型城市各个社会主体和相互间的关系,表现为社会主体、社会生产生活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方式的活力。一是社会主体的活力,包括资源型城市政府和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各类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都能得到发挥;二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和资源的活力,如要素和资源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需、要素和资源能够合理流动、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三是社会生产、生活运行方式和机制所具有的活力,能够实现社会系统的平稳运行,自我调节,有序发展,不断更新并有效发挥功能。只有这样,资源型城市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社会财富才能充分涌流。

3.增强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注重增强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引导企业把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实现商业价值和利润最大化,不断提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运行质量和绩效。一是注重原始创新。培育和引导企业提升研究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一种发明开始并不断开发产品的新用途,赋予产品的新生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注重集成创新。培育和引导企业把现有的技术组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抢滩市场先机。三是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吸收国内外创新成果,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生产他人难以模仿的产品,这样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企业走上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集约式的发展道路。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够真正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转型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制度再造

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大,僵化的体制机制和思维定势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必将给转型带来制约和影响。因此,对资源型城市制度进行更新和再造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型城市制度创新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必须遵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宪法原则,进行制度创新。二是必须以观念更新为前提,树立先进的市场经济新理念、新思维,实现制度、体制、机制的突破和创新,这一点已为阜新及其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所证实。资源型城市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如下:

1.经济制度创新

(1)经济管理制度创新。 目标是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的新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一是从“管制城市”向“服务城市”的转变。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提高城市经济管理效率,激发城市的经济潜能。二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要从过去大量的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到宏观管理的轨道上来,主要抓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为企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平台、信息平台,构筑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三是政府经济管理的方式要实现从行政方式向市场方式转变,即主要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和手段管理经济。

(2)产权制度创新。一是明晰国有企业产权。解决这个问题, 一要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独立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二要改革城市的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政府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并购、出售、出租等,发挥国有资产的效能,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益。同时,城市其他资产及城市无形资产如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冠名权等,都应行使城市的转让权和收益权。二是调整产权结构即所有制结构。逐步减少公有制的比例,逐步加大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比例,实现产权明晰、资源合理流动的新型所有制结构,改变所有制结构单一的现状。

(3)组织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是提高组织效率、合理配置组织资源、 协调组织内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提高组织绩效的一种重要制度创新形式。资源型城市组织制度创新方向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为城市企业和居民提供市场服务、社会服务、信息服务。组织制度创新的另一主要任务是打破以行政管理为特征、靠行政管理维系的纵向经济组织形式,建立以市场协调为特征的靠经济技术维系的横向经济组织,这种组织形式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和产品、服务的合理流动与交换。

(4)企业制度创新。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2.资源型城市非正式制度创新

制度是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两个部分构成。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正式制度是制度结构的核心主体和内容,最能反映一个制度体系的本质和特征。非正式制度植根于国家、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积淀、思想意识及人们在长期社会活动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规范、影响、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更稳固、更持久、更突出。正式制度只有同非正式制度相协调、相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能。资源型城市正式制度安排是滞后的,非正式制度也是落后的。资源型城市非正式制度中存在的业已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同市场经济制度必然产生摩擦、碰撞甚至剧烈冲突。因而,实行市场经济新的正式制度,必须对城市精神文化中非正式制度内涵进行改革和创新,像阜新及其他资源型城市那样,着力开展思想解放活动,

积极吸纳人类文明进步成果,提炼新的精神因子和文化元素,大力提升和倡导以创新、创业、创造为核心的转型文化,变资源文化为创新文化,变落后文化为先进文化。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形象重塑强调在正确把握未来变化的基础上,更新城市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恢复或维持许多城市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的作为“时代牵引力”的功能,目的是使城市不仅从物质层面,还要从社会制度、精神文化层面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5—12—21

标签:;  ;  ;  ;  ;  ;  ;  ;  ;  ;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形象重构_经济转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