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_教育技术学论文

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53(2009)08-0005-05

一、什么是信息化教育

(一)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就是电化教育,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它具有电化教育原有的各种特征:

1.信息化教育是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的教育,没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的教育不是信息化教育。

2.信息化教育姓“教”,不姓“技”,它是属于现代教育范畴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传递形态,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而且是所有这些的综合,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3.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完整公式是:

4.信息化教育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

5.信息化教育是一门学科,一项事业,也是一种产业。

6.信息化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各种教育: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

7.信息化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系统,由四个子系统组成:普通学校信息化教育系统、高等学校信息化教育系统、成人教育信息化教育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8.信息化教育工作者不是单纯的媒体服务员,而是教育革新者,他们的使命不仅是支持和服务教学、教育,而更是改革和发展教学、教育。

这八点特征都是电化教育原有的。在这八点特征里,需要人们特别注意的是第三点,这是信息化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

第三点特征就是那个公式: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

那个公式是怎样形成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电教实践领域,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些课堂教学,虽然使用了现代技术媒体(电影、投影、幻灯、录音、电视),但没有多少积极效果;有些开发的教学软件,只是从制作室进入贮藏室,而进不了教室,在教学上使用价值不高,不受师生欢迎。这是为什么?人们经过深入的思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要想取得成功的电化教学,光有先进的技术媒体的支持是不够的,还要有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在有了这个想法和认识后,如何来进行表述呢?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想起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罗杰尔·斯佩里关于人脑的“两轮说”,他说:人脑的两半球(左脑和右脑),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只有两轮同步运转时,车子才能前进。这个道理很清楚,车子的两个轮子如果不同步运转,右轮不动,只有左轮转,车子能前进吗?不能,只能在原处打圈子。人的大脑也是如此,只有左右脑协同运作,才能发挥出它的聪明才智。在“两轮说”的启发下,我提出了“两翼说”或“两只翅膀理论”:电教要发展、要腾飞,要靠两只翅膀,一只翅膀飞不起来,两只翅膀才能腾飞。电化教育要成功,必须要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必须要有现代技术媒体的支持,两者不能缺一,否则,难得成功,并把这个说法公式化,便产生了那个公式。最初是以加法来表达的,即: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电化教育。很快发现这样不妥,不利于改变当时存在的“重技轻教”的状况,因而改成用乘法来表达。因为,如果用加法,两者的关系是相加的关系,只要把一方面的工作做好,比如技术支持做得出色,得了100分,另一方面的工作即使是得了0分,其结果还可以是100分,还可以是优秀。而用乘法,两者的关系是相乘的关系,即任何一方为0,结果都会是0,必须同时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实现两者的融合,才能取得成功的电化教育。

以上是那个公式的简略形成过程。

那个公式是何时提出的?

1987年在广州举行的“教育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上,让我作主题发言,作主题发言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黄济教授、日本的坂元昂教授等。在那次会议的发言中,我第一次谈到了那个公式,并作了简略的介绍。那个公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到现在已有20多年,仍在继续使用,只是在文字表达上有点改变。1995年,将“现代教育媒体”改为“现代教育技术”,2004年又改为“现代信息技术”,而实质并没有变,都是先进技术媒体的教育应用。我想那个公式在今后学科理论体系的重构中,仍将会有着意义,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

1.概念产地不同

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是一个引进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引进的。

信息化教育:是一个国产概念,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

2.研究对象不同

教育技术: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

信息化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

3.运行要求不同

信息化教育: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

教育技术:没有这个要求。

4.发展路线不同

教育技术:是遵循美国教育技术走过的路线,由偏重媒体的研究到偏重教学设计的研究。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一条走进普通教学论和教育学的路线。美国当代教育技术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人物,如罗伯特·加涅(Robert Gagne)、戴维·梅瑞尔(David Merrill)、戴维·乔纳森(David Jonnassen)等,几乎都是教学理论的著名学者。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如果采取美国的路线,是否会走进普通教学论和教育学,而自我消亡?值得关注和深入思考。

信息化教育:始终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这是一条走出普通教学论和教育学的发展路线。作为学科,它现在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是,它在朝着把自己建设为教育学门类的另一个一级学科的方向发展(教育学门类现有三门一级学科: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

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在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决定对现行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目录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已通知有关单位和高校提出修订意见、建议,并接受各单位提出的修订申请、调整建议。有不少高校正在准备提出修订意见或调整建议。华南师大、北京师大和西北师大都准备提出一级学科调整建议书,建议增设“教育技术学”(或更名为“信息化教育学”)一级学科。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曾经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教育技术学(信息化教育学)已经具备了作为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

它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教学与教育,基本具备了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

它有着若干可归属的二级学科:如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工程、学校信息化教育、社会信息化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

它有着一个相当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系统:目前,我国高校已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24个,硕士点83个,博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现有28个专业委员会,成员覆盖了四大领域: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育技术期刊,现有20多种,学术地位日益提升。目前,我国教育期刊528种,其中核心期刊37种,教育技术类期刊占6种(《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杂志》)。

更重要的是它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的特殊培养目标。它所培养的是教育战线上的“二炮”战士,是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道德情操的教育改革者。信息社会对这种人才将会有越来越大的需求。增设“教育技术学”一级学科,也是时代的需要。

二、理论体系框架的建立与改造

(一)理论体系框架的建立

信息化教育就是电化教育,其理论体系的最初框架是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1981年9月,教育部电化教育局在杭州召开“电化教育”课教学大纲讨论会,制订了“电化教育”课的教学大纲草案,其内容包括电教理论、电教媒体、电教教材编制、电化教学法、电教管理等几个部分。大纲为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搭起了最初框架。框架由七论构成:本质论(电化教育的本质)、功能论(电化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发展论(电化教育发展史)、媒体论(现代教育媒体的开发与应用)、过程论(电化教育过程的规律)、方法论(电化教学方法和电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管理论(电化教育管理与评价)。此后,电化教育的理论大厦主要就是在此框架上建造和发展起来的。

(二)理论体系框架的改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AECT教育技术’94定义的引入以及两项新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两种新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介入电教领域,对我国电教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建设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各种电教理论专著和教材,都搭起了自己的理论框架,有的概括为七论(引论、发展论、教育媒体论、教育信息资源轮、教学设计论、信息化教学论和远程教育论)(李康),有的由十三论(绪论、本质论、发展论、课程与目标论、教材轮、过程与原则论、方法与模式论、人本论、技能论、资源论、病理论、实践论、未来论)组成(彭绍东),有的分为三大部分(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学的应用)(何克抗),有的分作三篇(活动篇、讲座篇、资源篇(祝智庭、钟志贤)或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张剑平)),有的由五大支柱(基本理论研究、硬件环境建设、软件资源开发、新型模式建立、有效管理探索)和三大应用领域(学校信息化教育领域、现代远程教育领域、教育管理与信息化教育队伍培训领域)构成(南国农),等等。各种理论体系框架,按其建立的依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94定义为依据建立的;另一类主要是在不断总结本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目前,两类理论体系框架的建设都是处于初期阶段,外部结构初具规模,内部安装远未完善。

三、新理论体系的重构

重构新的理论体系是本学科理论研究的第一主题。如何重构?需要解决以下几个紧迫问题:

(一)新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关于逻辑起点问题,这是近两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各种各样的逻辑起点观:桑新民认为,主要有三种逻辑起点观:媒体起点观、学习起点观、借助媒体的学习起点观;[1]何克抗认为,有十种较有代表性的逻辑起点观,并作了评析;[2]刘瑞德、黄荣怀认为,国内有影响的逻辑起点观有十三种,并作了详细分析;[3]汪基德认为,关于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至少有十五种观点,并对其中主要的九种作了评析。[4]

我认为,新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教学和教育。

(二)对前一时期理论研究的反思:存在哪些问题

境外华人学者关于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的“意见书”中提出的问题有:题目过大多,内容充实少;表面议论多,科学方法少;提出原则多,可操作的少;提出误区多,解决办法少;名词概念多,问题解决少;引用他人多,注明出处少;介绍别人多,自己观点少;提出模型多,能实现的少。对这“八多八少”问题,值得思考。

我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

1.研究态度问题。主要是:重他轻我。

表现一:重他国,特别是美国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轻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的探讨。有些人对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线索还算清楚,而对本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却不明白。

表现二:重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轻本学科自身的理论研究。有些人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尚能回答,对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却说不出来。据刘美凤博士统计,截至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已毕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中,关于教育技术学自身的研究论文数量非常少,分别占所有论文总数的5.9%和2.4%。两校合起来,关于教育技术学自身问题的研究论文占全部论文的4.9%。[5]理论研究的多样化是需要的,而“重他轻我”现象则是不好的。

2.研究方法问题。不善研究,首先是不善选题。在选题方面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有两个:

(1)喜大嫌小,追求大而全,非小而深,研究成果往往使人产生“一厘米深,一英里宽”的感觉。

(2)关注社会太少,贴近教改不够,不重视针对性和直接社会效益原则。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搞出的科研成果,常常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人们的欢迎,产生不了效益,其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在选择和确定研究选题方面,美国人和我们有所不同。1991年,我去美国访问,参观了几所大学正在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一般是由研究生作主题发言,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然后大家围绕主题研究讨论)。他们研讨的主题是什么?下面是我所看到的情况:

一是:“学童午餐含脂肪量问题”(教育学系)。

美国小学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顿免费午餐。据说,许多家长和社会人士认为学校提供的学生午餐含脂肪量过高,要求学校改进。应该如何改呢?学童午餐应包含多少水果、蔬菜、肉类、谷类才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他们正在探讨这个问题。

二是:“死亡牌香烟畅销的原因”(传播学系)。

美国市场上,1991年,非常流行一种“死亡牌”香烟,这种香烟包装设计奇特,图案是一具大骷髅头加上两根交叉白骨,烟盒另面印着这样的警句:“如果你不吸烟就不要学着吸,如果你已经吸了,那么就戒掉它。”这种烟售价两元与其他牌子的香烟同价,而且不做广告。为什么畅销?他们在研究人际传播与媒介传播效能问题。

三是:“垃圾学的对象和范围”(环境管理系)。

据说,美国人每年要制造二亿吨垃圾,垃圾的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许多城市的市容市貌、市民健康和城市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不景气,三千多所大学,每年都有几所关闭,却在环境管理系新增垃圾学专业。

四是:“为什么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农村的送礼风气有增无减?”(社会学系)

美国一所大学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博士研究生在宣读他所作的以此为题的研究论文提要,供大家讨论。据说,他的那篇论文是在我国东北农村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基础上完成的。

从以上可以看到,美国人的研究题目多比较具体,比较小而微观,他们在选择和确定研究选题时,很是重视针对性和直接社会效益原则,他们认为,适应社会需求,讲求社会效益,特别是直接社会效益,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体现旺盛的生产力。我们在这方面是重视不够的。

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确定选题一般应从两点出发: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注意选择当前热点问题,小一点的问题。团队搞课题可以大一点。

缺态度和缺方法,这是我们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问题。最近钟志贤写了一篇文章《方法还是态度?》,[6]认为,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不是研究方法问题,而是科学研究态度不端,必须重视端正研究态度,才能推动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这个观点颇为有理。不久前,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国教育报,2009-3-20),“学术不端行为”也是科学研究的态度问题。通知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七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一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自从媒体爆出院士被投诉“抄袭剽窃“的新闻,全国震惊!上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在金华召开了2009年年会,会上着重讨论了这个问题,许多期刊都发现在已发表的文章中,有着涉嫌抄袭问题。《电化教育研究》经网上搜索2008年至2009年第4期已发文章中,涉嫌抄袭的有6篇,抄袭内容有的高达90%。会议讨论了处理办法:公开披露、通知作者作出检查等。希望引起重视。

(三)如何寻求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关于指导思想:我认为,重构新理论体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总原则,以“你我不同,你我都好“为发展理念。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强调三个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我们从事新理论体系建设,要以学生为本,以实现全体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为总目标

什么是“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当今世界人们解决难题的有效处方。“和而不同”的内涵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目前,人们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时的一种做法,可以说是运用这种处方的一个典型案例。

中西文化之同:都是推崇以人为本的精神。

中西文化之异:中华文化更重视个人义务,更重视家族血缘和集体,提倡集体主义;西方文化更重视个人权利,提倡个人主义。

处方:既要继续发扬个人义务的传统,也要借鉴西方文化,尊重个人权利,实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交融互补,协调发展。

我们也可以遵循这个原则,采取上述做法去解决本学科建设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关于理论基础:在寻求理论基础的过程中,以下两点值得重视:

1.应多一点关注从我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和近代陶行知等的教育思想中,去吸取智慧。过去,在这方面我们是做得很不够的。我们对自己祖先的宝贵遗产、精神财富关注得太少了,知道得太少了,研究得太少了。近几年来,这种现象逐渐有所改变,在我们教育技术学界,有一批同人已开始重视了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何克抗的《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警示》,马周周的《〈庄子〉蕴含的教育技术思想探秘》,石冉冉、胡培培、张增荣的《陶行知先生与电化教育》,沈书生的《陈鹤琴的教育技术思想与实践》等。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在寻求理论基础的过程中,多一点关注从我们自己祖先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去吸取营养。

2.对西方有关理论,应多一点关注五种教与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创新推广理论、最小代价与绩效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并做好本土化工作。

(四)什么是重构新理论体系的新思路

当前,重构新理论体系,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实现前面所说的两类理论体系框架的交融互补。其实这项工作前几年就已进行,一个明显事例:主要在不断总结本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理论体系框架,积极吸纳了美国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教学设计,作为自己的组成要素;主要以美国AECT’94定义为依据建立理论体系框架,也“结合我国的国情在三方面做了一些扩展:(1)强调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2)把研究对象由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扩展为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3)强调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优化教与学”。[7]

经过交融互补,两者相同之处日有增多,不同之处日有减少。相同之处:(1)目的都是实现教学优化;(2)分析处理问题方式都是利用新的技术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与学理论、方法,去干预教学过程。不同之处:主要是研究范围有所不同,一个是,一切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一个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前者的研究范围要比后者广泛得多。

弄清了两类理论体系框架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然后,遵循“你我不同,你我都好”的发展理念,本着“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把“同”的事(共同要做的事)——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相结合的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齐心协力先做起来;而把“异”的事(你愿做我不愿做,或我愿做你不愿做的事)——构建“非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暂时“存”下,以后再说。现时日本重构教育工学——“从传统的教育工学,向着重构网络环境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工学发展”,似乎也是选择这种思路。

关于新理论体系的内容结构,我们的设想是由六论组成:总论(信息化教育的概念、信息化教育的功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基础论(信息化教育媒体理论、信息化教育过程理论、信息化教育系统优化理论),技术论(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建设、信息化教育软件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论(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协作、探究模式),方法论(信息化环境下学习方法、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法、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研究方法),管理论(信息化教育管理体制、信息化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教育评价)。

标签:;  ;  ;  ;  ;  ;  ;  

信息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_教育技术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