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新热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东北亚论文,经济合作论文,区域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9550(2000)04—0023—04
20世纪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其显著标志就是欧洲经济圈(以欧盟为代表)、北美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的形成。21世纪区域经济合作将会有新的重大进展,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会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该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热点。
推动21世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因素分析
我们预测21世纪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将出现大发展,主要是考虑以下因素的变化与作用。
(一)中俄两个新兴大市场将成为东北亚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两块巨大磁石
中国和俄罗斯将是21世纪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两个新兴大市场,这两个大市场都在东北亚地区。中国有12亿人口, 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7%以上,按2010年的远景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将进行大规模投资,产业升级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需要注入大量资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与日、俄、韩等国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农业的开发和现代化也有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消费市场将会出现空前的扩张和深化。俄罗斯经济已开始走出低谷,预计21世纪初将会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经过近10年的经济改革、震荡和经济转型,俄罗斯经济最困难、最萧条的时期即将过去,市场复苏和逐步繁荣的时期将在21世纪初开始。俄罗斯的资源开发、产品生产、结构转换和农业发展等,都需要合作。对于日本和韩国来说,开拓和进入世界新兴大市场是这两国21世纪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目标。鉴于欧美市场竞争激烈并趋于饱和,东南亚市场又十分脆弱,而通过经济技术合作进入和拓展中国和俄罗斯的市场将是最佳选择。所以说,21世纪中俄这两个新兴大市场的发展将是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因素。
(二)东北亚地区经济与贸易自由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中俄两国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并且都在积极准备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果中俄两国能够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的开放度和经济与贸易自由化的程度无疑将会大幅度提高。根据目前中俄两国的经济改革方向和改革趋向看,两国在21世纪将会更加开放,经济与贸易自由化的程度也将会进一步提高。这种趋势必将为21世纪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和可能性。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发育成熟,其目标是要在21世纪中叶建成市场经济体系。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方向预计不会发生逆转,21世纪的俄罗斯市场经济也将走向规范化和秩序化。这样,到21世纪初期,中、俄、日、韩在经济体制上完全可以实现国际接轨,在四方的经济技术合方面将会把经济体制方面的摩擦与障碍减小到最低程度。
(三)21世纪初中、俄、日、韩经济都将走出困境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开始提上日程,但由于中俄两国刚刚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经济秩序还比较混乱,市场体系正在创建之中,在体制上与日韩接轨比较困难。此外,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伙伴分别属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合作的主体不是国家,而是每个国家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要找到较为理想的合作切入点和较为有效的合作形式,就需要一个不断磨合与认同的过程。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日韩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中国经济也受到很大压力,俄罗斯金融危机使其经济直落谷底,这就使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走向了低潮。现在俄罗斯卢布兑美元的汇率已基本稳定,拖欠工资问题基本解决,经济开始出现正增长势头,预计在俄杜马和总统大选后,新政府将会集中精力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据预测,到2000年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1~3%。中国政府已开始采取了强有力的财政扩张政策和抑制储蓄、刺激消费和投资的金融政策,在体制改革方面正全力攻破国企改革的难关,预计一二年内中国的内需和企业将被激活,经济发展速度和市场形势仍将是乐观的,走出目前的困境大有希望。韩国经济现已出现明显好转,如没有较大的国际冲击,韩国经济增长势头将会日益加速。日本经济虽仍处于困难境地,但日本政府解决经济问题的决心很大,加之国际经贸环境的改善和国际压力的增强,21世纪初的日本经济将会重新振作起来。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到200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保持在6.0 %,日本将达到1.5 %,韩国将实现5.5%的增长率。(注:《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10月14日。)
依据上述分析,21世纪初中、俄、日、韩的经济都将走出困境,这将为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21世纪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关系将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中俄已建立起战略协调伙伴关系,在叶利钦之后无论哪位候选者继任总统,我认为中俄战略关系的方向都不会发生逆转,因为这是中俄共同的战略利益所决定的。中韩关系近年来发展较快而且平稳,中国支持朝鲜半岛统一,同时与南北双方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韩国很希望中国在南北关系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21世纪的中韩关系不会出现太大的波折。中日关系的主要焦点现在是关于战区防御体系问题。中国明确反对把台湾纳入这一体系,而日本所谓的“周边事态”实际上指的就是台湾。在台海间没有战事的情况下,中日间的矛盾不会进一步激化;台海间一旦发生战争,中日间的矛盾就将发生重大变化。然而,日本是否真正介入台海事务,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美国的态度和政策。从另一方面看,目前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的市场对日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双方的经贸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双方都有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愿望。所以,如果台海不发生战事,中日经贸合作将会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不会出现严重恶化。日俄两国虽然在归还北方岛屿问题上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日俄都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改善双边关系。由于俄罗斯已选择西方式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日俄间的体制对立和意识形态对立消失,而进行经济合作和战略合作的愿望加强。如果北方岛屿问题能取得进展,日俄间的政治关系将会进一步改善,日俄间的经济合作将会取得长足进展。上述分析表明,21世纪东北亚地区政治关系的发展趋势将有利于该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21世纪东北亚地区的热点合作领域
我认为,21世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将出现以下几个热点:
(一)区域技术合作
东北亚地区的技术合作潜力非常大,只是由于各种因素而未充分实现。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欧美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态势,东北亚地区的技术合作必将成为热点课题。日本的产业技术水平较高,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已经超过美国。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就对101项未来技术进行预测并计划在21 个领域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为此,日本每届政府都在财政紧缩预算的情况下增加科技预算,1994年科技预算增加6%,1995年增加约9%,并决心在3~5年内将科技预算增加一倍。在90年代,日本的技术输出主要对象是亚洲国家,约占其全部技术输出的40%以上。在90年代,日本对新兴发达国家的商品输出就开始遇到困难,而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却先声夺人,大量进入亚洲市场。为与美国在亚洲市场,尤其在东北亚市场展开有效竞争,为使高技术产业成为刺激日本经济发展的强心剂,日本必然要选择在东北亚地区进行广泛深入技术合作的战略。一方面是日本有这方面的实力和条件,另一方面该地区的其他国家也有这方面的愿望与需求。
韩国也非常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与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为此制定了《迈向公元2000年科技发展长期计划》和《迈向公元2000年科技长期实践计划》,逐年增加科研开发经费,预计到2000年科研开发经费将占GNP的3%,与美国、日本科技强国的比重相当。(注:宋魁:《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概论》,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295页。)近年来,中韩、日韩和俄韩在科技合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21世纪的韩国将会更加重视与东北亚地区的科技合作,将会进一步开拓东北亚这一科技大市场。
中国非常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科技的国际合作。早在1986年就制定并开始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1988 年批准了旨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1995年提出并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近一二年又开始研究如何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国在基础科学方面拥有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基础,但在产业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中国非常注重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1994年中国与新加坡在无锡合作建立高科技工业园区。1999年中国与俄罗斯在山东合作创建高技术产业区。目前中国已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项跨世纪的经济战略,所以21世纪中国将非常愿意、非常需要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科技合作。如果美国仍坚持限制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中国将会进一步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科技合作。
俄罗斯科技实力雄厚,科技水平较高,在很多高精尖科技领域可与美国并驾齐驱。但由于俄罗斯经济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资金匮乏,很多科技成果在国内难以转化为产品,因此需要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俄罗斯对外出口仍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高附加价值的商品出口所占比重较小,而科技成果是俄罗斯的一大优势,增加技术出口将会改善俄的外贸状况,增加外汇收入。此外,俄罗斯的军工技术、宇航技术等在世界上仍堪称一流,所以俄罗斯在21世纪将会在东北亚地区加强与中国、朝鲜、蒙古等国的军事技术合作。
上述分析说明,21世纪东北亚各方既有加强科技合作的内在需求,又有进行合作的有利条件,各方在科技合作方面仍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利益共享性。预计21世纪东北亚地区的科技合作将主要以大项目开发合作、技术贸易和合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式实现。
(二)区域开发合作将会有重大进展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就从各个角度论证东北亚地区进行合作开放的有利条件和可能性,但实际进展与人们的期望却相距很远,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资源开发的市场主要在俄罗斯,然而近些年来俄罗斯政治动荡、市场混乱、经济萧条、政策多变,合作开发的风险很高,投资者望而却步。
二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日本、韩国和俄罗斯都成为受害者,中国也承受了很大压力,且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这就使该地区的合作开发遇到了不少实际困难。
三是资源开发是一种投资规模大、经济周期长的战略性经营活动,所以前期的勘察、论证和预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是多边合作开发,要达成共识和协议更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
尽管如此,该地区的开发合作还是取得了明显进展。如中俄合作架设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州经蒙古到中国东北的输电线,把伊尔库茨克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剩余电力输往中国,线路全长1500公里,工程造价12亿美元,预计2002年可交付使用。另外,中俄合作铺设伊尔库茨克州——乌兰巴托——北京——山东半岛地区的天然气管道工程, 该管道可穿过海底铺设到日本的九州岛和韩国的平泽。 该工程预计2006年开始运营,日本和韩国的公司对此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注:薛君度、 陆南泉主编:《中俄经贸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22~123页。)
21世纪东北亚地区合作开发的条件与环境将有显著改善,各方对合作开发将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开发将会有重大进展,因为:
1.东北亚各国将逐步走出目前的经济困境,整个地区的经济形势将趋于好转。
2.合作开发的主角——俄罗斯的经济情况和市场秩序将会出现积极变化,合作开发的风险将会降低。对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资源开发正是俄罗斯所需要的,但俄罗斯仍不具有独立开发的实力,所以合作开发将是大势所趋。
3.日本和韩国都属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却拥有很强的资金与技术实力,与俄合作开发资源一直是日韩很多大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所以21世纪的日本和韩国将会非常热衷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开发。
4.21世纪的中国经济将会出现大发展,中国的能源、电力等将会出现缺口,所以中国将会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开发。
5.近10年来东北亚各国已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在很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对合作开发的领域和项目已进行了长时间的酝酿和磋商,这为该地区21世纪的合作开发准备了条件。
6.近些年来中俄和日俄的一些合作开发项目已经拉开序幕,21世纪这些项目的合作开发将进入高潮阶段,其中有些合作开发项目还可能进一步扩展和延伸。
21世纪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开发领域将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林业和农业领域;开发的主体将由双边逐步转向多边合作开发;合作开发的模式将会出现创新。
(三)东北亚各国地方之间的合作将会出现新局面
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合作各方不是以主权国家的形式参与合作,而是以各国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一部分参与国际合作。在过去的10年中,这一合作特点已有所体现,但还不充分、不显著。我们预计21世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将会更加充分地显示这一特点,各国地方间的合作将会出现新局面,其理由是:
1.位于东北亚的各国的地方区域基本上都属于资源丰富、经济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地区,如中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甚至日本的环日本海地区也是如此。这些地区对合作开发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既有实际需求,又有很高积极性,一旦条件成熟,可能性就会变成现实。
2.位于东北亚的各国地方区域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到21世纪这些区域将成长为可观的新兴大市场,因此该地区的投资前景和贸易前景将使区域经济合作出现大发展。
3.该地区各方的互补性很强,所以各国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努力为国与国之间的地方合作创造条件。
4.目前东北亚各国的地方政府和城市之间均已建立了较为明确和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友好城市、姊妹城市等方式将这种合作确定下来。到21世纪,这种地方间的经济合作将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5.通过近些年来各国地方政府和企业间的交往与合作,各国间已加深了对合作环境、条件、领域、意向等方面的了解与理解,已建立起合作的基础和沟通渠道,为21世纪东北亚各国地方间的经济合作大发展铺平了道路。
6.东北亚各国对地方间的国际经济合作都持积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甚至还给予一些优惠政策,而各地方政府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有效参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也都相继出台了有利的引资和对外投资政策,到21世纪,这些政策将会产生实际效应。
[收稿日期:1999—11—25]
[修回日期:200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