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进程中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进程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信息化进程,实际上就是指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生产力变革而产生的社会化的过程。尽管起因是比较单纯的,但是变革引起的各个方面的连锁效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
在信息化进程中,随着传统图书馆对不断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吸收与融合,传统图书馆馆藏的信息资源结构已经并且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与传统的文献信息不同,一些“记录有信息并专用于保存和传递信息的非纸张印刷型的物质载体”[1]层出不穷,各种电子版、网络版的文献信息激增。面对着复杂的、形形色色的非纸张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料产品和市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理念需要进行新的思考与实践。
1 用复杂性思维把握信息化进程
复杂性思维的特征是以非线性思维、整体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来考察事物运动变化的方式。[2]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伴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新的思维方式无疑为我们整体把握动态环境下的信息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传统的线性的、静态的单极思维方式,已经不足以用来把握在信息化进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动态,不能系统地协调诸多综合因素。例如,用传统的思维方法看待信息化,往往把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对立起来,把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及取代方式绝对化,这样既不利于传统图书馆的建设,也不利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又例如,相对于传统的图书馆,其馆藏建设的优化更主要的是考虑本馆的服务宗旨与传统,简单地说,到书店买好书、订好书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仅仅考虑这些就远远不够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可以说影响一个图书馆馆藏建设优化的因素激增。除了以往考虑的本馆的情况以外,诸如: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现状与变化趋势,我国文献信息市场的现状与变化趋势,这些信息化进程中的宏观信息也是应该把握的。应该说在信息化进程中,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 理性地判断传统馆藏与电子馆藏的需求
图书馆传统的馆藏就是指各种图书、期刊等纸张型为主的文献信息资料。但是,随着图书馆电子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的配置不断加强,一些图书馆对非纸张型物质载体文献信息源的需求与建设也大大加强。理性地判断传统馆藏与数字化馆藏的需求,是合理地把握好它们之间的结构比例的前提。尽管目前还没有比较确定的经验或实践,但是从过程思维的角度看待信息化进程中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还是可以减少一些盲目性。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一些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由于对数字图书馆缺乏了解,所以对数字图书馆盲目崇拜,而对自己的工作盲目自卑,大有谈其色变趋向。其实这种无形的压力,真是一种非理性因素在作祟。如果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能够从过程思维的角度来看待在信息化进程中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的话,那么我们会更加踏实地,更加富有建设性地搞好我们图书馆的工作。
我们说数字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它是一个开放性的集成系统,所以高效率与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必然会取代传统图书馆的部分职能。这是从一个事物发展趋势的层面上来说的,而作为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极因果性的方式。从信息化进程的全过程看,数字图书馆也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生事物,它也只是过程中的一个发展环节,其对传统图书馆部分或全部职能的取代并不完全取决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还取决于能否有像纸张型书本式文献载体那样既经济又使用方便的更加人性化的载体的出现。并且还不只是这些技术性的单一因素,也还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与其他的社会因素,是一个其内生性演化与外生性演化的交互过程。所以它对传统图书馆部分职能的传承方式也可能是复杂多样的,传承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既可能通过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带动和推动传统行业的方式,也有可能通过传统图书馆对先进信息技术的不断吸收与融合来完成。在网络环境下,在计算机管理已经比较普及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少图书馆还是纯粹意义上的传统图书馆。而在数字化初始期,绝大多数字图书馆都是依托在实体图书馆或承载传统文献出版发行的商家之上,因循渐进地进行数字化的建设。实际上作为技术层面的数字图书馆在信息化过程中,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既有一种宏观意义上的抽象概念,同时也是一种世俗化的技术。“我们将其划分为宏观意义上的抽象化的技术、中观意义上的技术群的概念以及微观意义上的具体化的技术三个层次。”[3]所以在认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来的关系方面,一定不要拘泥线性的传承和取代,把它绝对化,而更应该从复杂性思维和过程思维的角度来整体把握它们在信息化进程中的发展变化。
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图书馆曾于1996与1999年两次对该校师生进行调查发现,图书馆文献中最为重要的依次是印刷型图书、印刷型期刊、电子书目数据;而最不重要的是声频资料、电子图书、视频资料和缩微品。可见在美国这样的数字图书馆最发达的国家,读者对文献信息载体的认同次序,也还是显示出传统馆藏的优势。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印刷型书刊是长久学习和阅读的最佳媒体,有利于人们对复杂性问题进行思考。[4]所以传统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主体,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应该放在能够为读者提供系统阅读的书本型文献方面,而对于那些并非需要进行系统阅读为目的的参考工具书诸如词典、百科全书,具有检索性质的书目文摘等,则应该购买和使用数字化产品。
而从关系思维的角度看,在信息化进程中,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也并不是竞争关系。尽管作为终极目标,数字图书馆有可能局部或全部取代传统图书馆的职能,但是作为过程,它们之间的传承是一种互相渗透吸收并不断融合的过程。所以一些对传统图书馆的“边缘化”或“去中心化”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一种非理性的心态,这不仅会从心理上出现对传统馆藏资源的冷淡与轻视,在实际上会造成对传统馆藏资源的荒废与弃置,而且也会使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中出现资源的潜在“矿藏”断层或底蕴不足。所以从实际出发,科学的把握好信息化进程,可能比空谈前景和目标更有用。
3 跟踪信息化进程,动态把握好数字馆藏的定位与建设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于2003年6月召开的“未来的浪潮:昭示数字图书馆未来(Wave of the Future:NSF Post Digital Library Futures Workshop)”研讨会,其中有一个结论认为:“数字图书馆应该定位于提供‘普遍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如同无所不在的以太(ether)一样,成为未来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须臾不可或缺的公用设施。”尽管会议对数字图书馆的这种定位并不完全是高清晰度的,但这些字眼足以使目前仍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职能的图书馆不可以怠慢。特别是Google的出现,使信息的组织、获取和利用更加便捷。所以传统图书馆对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先进理念与先进技术决不可以等闲视之。因为无论是意识还是技术,对于一个人或对于一个团体来说都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所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即使是突变也是累积+连锁效应的结果,如果没有平常充足的心理准备和技术上的追踪累积,一旦发生突变的时候也往往会失去后发优势。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信息化进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它的发展过程与前景有时并不像人们所能够预想的那样是直线型的。因为除去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还有许多其他的社会因素。例如信息资源的配置问题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它既有系统之间的结构性、层次性,也有系统与各子系统之间的连锁性。它既有空间上的层次性,例如信息资源配置的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也有时间上的作为过程中的阶段性,例如信息化进程的初始、中间、终极期。它既有作为单一因素,例如技术层面的发展变化,也有作为社会综合因素,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整体层面的发展变化,而发展的动态也不是按部就班式的,而是交互式的。所以无论是图书馆的整体还是图书馆的个体,密切追踪信息化进程,动态把握好数字馆藏的定位与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应该建立三级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即国家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地区信息资源服务中心、行业信息资源服务中心。[5]如果这三级系统能够建设起来,对于个体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微观配置及其数字馆藏定位就可以有科学的保障和依据。这是由于信息的可分享性和信息的可转化性以及信息的实效性和信息的层次性决定了信息资源微观层次的配置与信息资源的宏观配置密切相关。但是三级系统的建立也不是没有难度,还需要时间,也还是一个过程,而个体馆的微观配置并不能完全等待。因为三级保障系统中作为技术子系统可能实力雄厚,但是作为内容子系统来说却还要仰仗个体图书馆对特色馆藏的挖掘。
网络环境下个体图书馆存在的更充分的理由是:它的特色馆藏与个性化服务。在我国信息资源配置还未完成,信息产品市场还未形成的现状下,个体图书馆对有关信息化进程的信息肯定是不对称的,所以在微观配置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各馆会依据经费与技术实力的不同、服务对象与手段的不同,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信息资源,从宏观上看,这对信息资源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对宏观配置也会起到很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把传统图书馆看作是一个系统,而把信息化进程看作是环境,那么从系统和环境的关系来看,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才能与环境产生交流和交换。所以传统图书馆只有紧密追踪信息化进程,动态把握好数字馆藏的定位与建设,才能使传统图书馆对外界环境保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