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胶莱镇马店小学 266314
摘 要: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实现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有效性 品德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一、加强实践,知行合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在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在教学《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教师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在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谈谈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此,新课程的模块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高中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化的情境在形式上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内容来自生活,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支配下,每个同学都成了课堂的主体,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他们的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就可以让学生模拟百货商店的情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一演一评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便得到了提高。
五、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志芬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8)。
[2]刘桂梅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学周刊,2012,(25)。
论文作者:郭光云 刘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道德论文; 小学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