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本质是创新_科学论文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_科学论文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云集武汉,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层学术论坛”,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探讨21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景,很有意义。我对这个会议也很有兴趣,借此机会发表几点感想。

一、从今年诺贝尔奖颁发消息说起

年年都有诺贝尔奖颁发消息,但今年人们对颁奖消息的议论特别多。其中,议论最多的是两条消息:一是日本继2000年白川英树、2001年野依良治获诺贝尔化学奖后,今年又由小柴昌俊、田中耕一两人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连续3年折桂诺贝尔科学领域的奖项。二是日本荣获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既没有硕士、博士学位,也没有教授职称,只是一名中小企业的工程师。

对这两条消息,大家议论纷纷,是好事。因为它有助于反思我们的科研思路、科研体制包括评奖机制等问题。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自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他们的科学家已经获得了12个诺贝尔奖。不久前,我刚参观了他们兵库县播磨科学公园都市,那里正在研究SPring-8放射光(Super Photon ring-8 Gev),即通过给电子加速产生放射光,用来透视其它光线到达不了的物质内部构造。它在医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我在那里说,这个科学公园都市肯定会造就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日本在科研工作中的成功经验。

除了大家关注的这两条消息外,我感到对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情况,也应给予重视。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2002年10月9日电讯,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具有美国及以色列双重国藉的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把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半授予卡尼曼,是因为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些,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史密斯则由于为实证经济学发明了一系列的实验方法,从而为经济学进行可靠的试验确立了标准。简单地说,这两位获奖者,一个是把心理学与经济学这两种不同学科的研究融合在一起,获得了新成果;一个是从方法创新入手为实证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今年诺贝尔奖颁发的消息引起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问题是使我们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英语中的science被译成中文时,碰到了难题。最初曾把它译为“格物致知”,同science的原意比较接近,但它只能表征物理学、化学等学问,而没有表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问,有局限性。后来把它译为“科学”,说明它是各科学问的总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它没有概括和说明science的本质。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似乎我在某一科研单位或学术部门工作,就是在搞科学,这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科学的本质进行再认识。

关于这个问题,江泽民同志有一个重要的论断,他说:“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这个论断,是他在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时候说的。时间在2000年8月5日,地点在北戴河。对于这个论断,我们只要回顾一下科学史就可以理解和明白,我认为是十分正确、十分深刻的。但是,我们对此学习和认识都还不够。说“不够”,不是说讲得不多,而是说我们没有联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认识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搞科研,不少人注重的是功利目的。著述不少,新意不多;著书不为立说,只为评奖评职称。我们的许多机制又恰恰是鼓励这种倾向发展和蔓延的。像田中耕一这样发表论文很少、但质量很高的人,如何能够脱颖而出,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思考的关键就是要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联系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实际,来认识“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有两点特别重要:

第一,讲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要鼓励原始性创新。江泽民同志多次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真正能起到这样作用的“创新”,一是“自主创新”,二是“原始性创新”。自主创新,是相对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或加以改良)而言的。江泽民同志说过:“如果自主创新上不去,一味靠科技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即意味着我们手中有更多的知识产权、更多的技术专利和更大的核心竞争力、更大的经济效益。原始性创新,则是相对于应用研究和开发中的创新而言的确。重视原始性创新,实际上就是要重视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先导与源泉,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日本的经验之一,就在于他们重视自主创新和原始性创新。我们要对江泽民同志强调的“自主创新”和“原始性创新”这两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讲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必须把科学的理念、方法、体制、机制和人才等等看作是创新的各个要素,使之有机地组织起来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创新,作为一个口号,人人都会叫。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要人们去叫这个口号,甚至也不只是让人们洋洋洒洒地去著文论述为什么要创新,而是要具体研究哪些问题要创新,怎样去创新。要做到创新,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是,讲思想路线也不能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作抽象的口号,而应让它体现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等各方面实际的创新活动中。江泽民同志这几年多次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这一极其重要的思想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有些方面的创新已经付诸于具体的实践之中,这是近几年我们在思想上一个很大的进步。我感到,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一系列创新活动,不能各自为战、互不相干,而应该围绕着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它们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创新工程或创新体系。日本的科技创新,就是联系着体制创新、方法创新、教育创新和理念创新等?

二、在创新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结合

既然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我们应该怎样在创新中推进科学的发展呢?

江泽民同志关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他提出这“四个同样重要”,不仅是要肯定哲学社会科学及其人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工作者能够同自然科学及其工作者结合起来,发挥才干,大展鸿图。他说得很明白:“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要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共同进步。”应该讲,推动这两方面科学的结合,本身就是创新。

这就是说,对于中国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我们必须提出一个关系到自身发展前景的课题:在创新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结合,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今天会议的主办单位,一家是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一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这就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的新气象、好势头。

应该讲,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要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已经说了多年,进展也不少。但是,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两方面相互靠拢、相互结合,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气象、好势头。特别是,从清华大学开始,全国许多理工科大学都开始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教学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久前,中国科学院也成立了人文学院。而且,“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这些标准用语也在变,出现了“人文社会科学”这样的新提法。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就使用过这一新概念。这对于国内外把科学与人文对立起来的学术思潮的挑战,无疑也是一个回应。于是,在中国学术舞台上,出现了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新气象、好势头。

为什么要肯定它是“新气象”、“好势头”?

第一,反映了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新进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原来是把它看作是一个朦胧的混沌的整体。后来由于生产力特别是科技的发展,有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各个学科,从各个侧面来深入认识世界的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规律。现在,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又从分析走向综合、从单体走向系统。这就决定了在科学研究中,不能再继续维持原来的学科建设及其原理框架,不能再继续把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绝对分离开来。人类对世界认识的这种新进展,说到底,是世界观的进步。学术界能够适应这种世界观的进步,不是一个新气象、好势头吗?

第二,有利于克服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分立的体制带来的种种弊端。我们原有的教育和科研体制,文理分开,自然科学机构与社会科学机构分设,这对于传统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相适应的,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也确实带来了许多问题。随着这一体制日臻完备,问题更加突出。我们从高考开始就文理分开,高等教育突出专业,于是出现了不少科技工作者缺少文化素养、不少文化工作者缺少科学知识、不少自然科学工作者缺少社会知识、不少社会科学工作者缺少科技常识等问题。再看一看我们一些老专家,他们一般都是学贯中西,文理皆通,基础训练比较全面,搞自然科学的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搞社会科学的有较好的数理化知识,因此,他们的成就比较突出。现在,我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中存在的单向发展的“瘸腿”现象,已经影响了我国科学和文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带来消极的影响。不久前,我去日本考察了三菱综合研究所。全所715名科研人员,由575名自然科学工作者和140名社会科学工作者组成。承担的课题包括日本在现代化发展中所需要研究的政治、经济、金融、财政、产业、外贸、国际投资、地区政策和通信、航空、宇宙、海洋。

第三,它适应了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承担着繁重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配合、携手合作。比如,现在,我国建设现代化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无论建设哪一个文明,单靠自然自学不行,单靠人文社会科学也不行,必须两方面相互配合才行。比如建设精神文明,过去只要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就可以了,现在则不仅要靠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同时还要研究和利用因特网、信息技术、地球卫星、光纤传输等现代技术。又比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现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共识,就是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应该互相伸出手来,邀请对方共同开展深入的研究。因此,我国出现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的情况,确实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气象?

我这里说是“新气象”、“好势头”,只是说有了一个新的、好的开端,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事实上,我们不仅在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上做得还很不够,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壁垒也还很森严,要形成一个带有综合性的新学科还很困难,常常会遇到许多观念上和体制上的障碍。因此,既然要研讨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就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在创新中推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在创新中推进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

三、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创新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我们提倡在创新中推动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为了什么呢?一言以概之,是为了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挑战。如何在汲取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是历代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伟大的中华文明的复兴。自从我们国家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赋予这个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我们作为科学工作者,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都应该为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科研成果。因为,正如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所指出的:“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构想。自从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政治文明的要求以后,这一战略构想已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文明构成。由此而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科学的本质,以创新的精神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用崭新的科学成果为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服务。这就是我们研究创新时代科学发展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中国科学工作者的使命。

标签:;  ;  ;  ;  ;  ;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