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华的新冒险_匹克论文

许志华的新冒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许志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场场商业冒险之后,许志华在匹克内部牢牢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他再也不是众人眼中那个稚嫩的富二代了,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创二代。

许志华发火了。他一把抢过下属的手机,对着电话那端的赛事主管说:“告诉你,不要给我强调理由,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一定要在11月4日WCBA(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新赛季开幕式前,把所有服装、鞋子等装备送到球队手中。还有就是装备一定要最好的,不能拿个应急产品敷衍。”

这是10月22日的下午,北京阴霾的天气里依然尘雾弥漫,被央视体育评论员于嘉形容为身形“跟《七龙珠》里界王”似的许志华,抱着他心爱的白色IPAD,站在北京东方新天地二楼的星巴克咖啡馆前,这是一个难得的周末,但是他并没闲着,他不停打电话的举动,让其在说笑的人群中格外扎眼,此时距离WCBA开赛仅有不到两个星期时间。而匹克与WCBA签订赞助协议时,距赛季开始也只有不过一个半月。

这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体育圈的人都知道,一家体育用品企业要赞助一项赛事,厂家首先要拿到所有球员的身高、三围、鞋码以及脚型等数据,然后根据各个球队的传统,给出不同的衣装配色;而球衣上的logo,则必须采取一种胶浆和烫画工艺去印制,才能保证球衣上的印花,不会因为激烈的比赛而脱落。由于要采用特殊的生产工艺,从设计到生产,生产周期要拉长,至少需要6个月。

但是,许志华可不这样认为,挂完电话他说,他等不了了,他不仅要求团队按照赞助要求进行生产,而且要按时保证质量的完成。“就是全部加急空运,哪怕走客运,也要在比赛开打之前送到球队手中。”

在过去的5个月中,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如此忙碌了。看看他的日程表,你就知道这个“创二代”(许对自己的定位,有别于富二代)又是怎样在一场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熬过来的。

10月24日,通过艰难的谈判,他终于将新泽西网队后卫安东尼·莫罗(Anthony Morrow)和休斯敦火箭队前锋马库斯·布雷克利(Marqus Blakely)纳入麾下,这使其在NBA的全球代言球星达到了17位,在NBA篮球球星赞助领域,匹克仅位列耐克和阿迪达斯之后,名列第三;9月,他跑到武汉与国际篮联(FIBA)秘书长鲍曼签署了“匹克-FIBA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匹克再下一城;而在更早以前的两个月里,他整天为多达9名NBA球星的中国行而操心,那是一个行程长达320000多公里的“旅程”,匹克的LOGO和那些NBA球员要出现在中国的28个城市,签售、与青少年互动等等环节,他都事无巨细。

在他忙不过来的时候,公司的创立者,许志华的父亲许景南也出动了。10月16日,在参加完匹克赞助的南昌七城会开幕式之后,他便马不停蹄地去四川考察市场,甚至因此错过了孙女的周岁生日。

这是匹克近5年来少有的忙碌景象,然而许志华有自己的理由。体育用品市场不再像2年前那样火爆了,匹克必须做好准备。“我必须把伸出去的手掌缩回来,这样才能握紧拳头,更有力地打出去。”他靠在那件灰色的沙发座椅上,不时用手拢一下垂下的上衣,以掩住隆起的肚子。

看看10月31日高盛发布公告证明你就知道情况有多严重,该报告称,由于行业竞争加剧,差异性不大,在第四季度李宁、安踏、匹克等中国六大体育品牌的公司利润率及回报将会放缓,为此对于这些公司高盛予以纷纷降级。

而就在高盛报告发布的同时,安踏宣布削减2012年头两个季度订货会的订单总量,开店速度也降了下来,年底店面总数已从8200家下降7800至8000家;带头大哥李宁也好不到哪里去,在2011年上半年的一波高管离职潮后,近日,有消息称受业绩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副总裁兼CPO(首席产品官)徐懋淳、政府及对外公共事务部(下称“公共事务部”)总监张小岩亦获确认离职。

许志华没有否认此时的匹克和李宁、安踏一样也正在面临更加残酷的现实环境,但是他的开诚布公却让人觉得此时的局面在匹克的掌控之中。

他给出了匹克增速放缓的“合理解释”。他说,过去的几年,由于扩张过快,导致匹克在经销商和门店管理上过于粗放,门店业绩良莠不齐。现在匹克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决定主动出击,不仅往日维持在20%以上的订单增速将降到15%以下,匹克也一改此前只开店不关店的做法,将500家业绩不好的门店进行改造升级或者易址重开,这样做的原因是,匹克将利用手中握有的26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品牌升级,产品研发设计上。

一方面放慢扩张速度,苦练内功;一方面加大赛事赞助以及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对品牌进行升级。外界看来,这是在冬天到来之前匹克的新赌注,亦是匹克的拐点。所有人关心的是,这一次许志华能够如愿以偿吗?

背水一战

许志华的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这已不是他的第一次冒险了,在过去的6年中,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正是他一次次的大胆举动,让匹克脱胎换骨,业绩大幅提升,匹克也因此成为民营企业“二代交班”的样本。

最著名的莫过于匹克对于NBA的赞助了。那是2004年,各体育运动品牌“明星代言+央视广告”的销售战略在电视上打得正酣,在基层锻炼两年的许志华回到总部发现,晚了一步的匹克已经被安踏等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了脑后(当时安踏每年的销售额6亿-7亿元,而匹克仅有1亿-2亿元),甚至连特步、鸿星尔克等品牌都有超越匹克的趋势。

如何摆脱这一困境成为摆在许面前最大难题。如果采取同样的策略,意味着匹克不仅要面临不断水涨船高的赞助费,还有观众的审美疲劳,“混淆某个品牌与代言赛事或者运动员关系的情况时有发生,能用的招数基本都用完了。”许志华说。

正在此时,在一名代理商的牵线下,匹克仅用1.5万美元就成为塞浦路斯国家篮球队运动装备的供应商,并快速打开后者市场的成功案例,让许志华看到了希望,也就是从那时起,匹克开始从国内营销大战中脱身,赞助国际赛事。

于是人们看到,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匹克先后赞助了欧洲篮球全明星赛、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澳大利亚国家队。从中找到感觉的许志华,也因此在2005年做了其有生以来最大的赌注,赞助NBA。

当年12月背水一战,许志华通过中介花400万美元与火箭队签了两年的合同,匹克成为第一个闯入NBA赛场的中国运动品牌。这后来被认为是改变匹克最有效的一次赞助,此时姚明开始为NBA球队休斯敦火箭队效力,借助于姚明产生的眼球经济,匹克作为专业篮球品牌快速崛起。

“因为我们经销商很多喜欢篮球。这个口子被我们打开了之后,匹克销售额快速上升。”许志华回忆说,多年的郁闷一扫而光。毫无疑问现在来看,这场赞助让匹克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但是不为人所知的是在赞助之初,许志华不仅在匹克内部遭遇一系列的质疑,由于不熟悉NBA的规则,匹克的NBA之路,差一点中途夭折。

许志华说,第一年一切都很顺利,到了2006年,不知什么原因,先是匹克开始不断收到来自NBA的律师函,说其在赞助的过程中违反了规则;再是许志华一遍遍的写道歉信,什么都做了,但是NBA死活都不满意。许志华说,那是他人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间,如果不趁热打铁将NBA赞助到底,这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终于绷不住的他2006年10月份只身来到了美国。

那无疑是一场冒险之旅。之前许志华都是通过中介与NBA联系,加之没有预约,在美国他根本连NBA的大门都进不去。人生地不熟,外语不灵光的他只能住在一个在新浪做记者的朋友家里,为了能和NBA联系上,他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他打听到火箭队球员某天要在某家医院体检,他就在那家医院门口等了整整三个小时。

在许志华的强力推动下,匹克与多位NBA球星成功签约。匹克鞋开始出现在NBA这样世界顶级体育赛事上,迅速提高了品牌知名度。

“更幸运的是我终于看到一个我熟悉的人——巴蒂尔,他从医院走出来,2006年巴蒂尔来中国作为赞助方我接待过他,而通过他我和火箭队的老板搭上了线。”许志华后来说,最后他才知道,是中介在中间动了手脚,让匹克和NBA产生了一系列的误会,在经过一番沟通之后,匹克和火箭终于握手言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一年匹克不仅重新成为NBA的赞助商,还签下了“梦七”的巴蒂尔。用许志华自己的话说,在NBA这样世界顶级体育赛事上,匹克终于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

经此一役,许志华在匹克内部牢牢地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也就是从那一年起,他再也不是众人眼中那个稚嫩的富二代了,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创二代,属于匹克的黄金时代也终于来了,但是这并非意味着,许志华可以高枕无忧。

就像之前代言国内赛事和运动员资源的跟风一样,国内的竞争对手也可以在NBA中选择另一家球队赞助,如此一来,匹克的资源优势就很难发挥。事实也就在匹克风风火火进军NBA的同时,国内其他鞋企品牌也开始了NBA的征程,2006年李宁签下了达蒙·琼斯、奥尼尔和海耶斯,2007年,安踏签下了火箭队的弗朗西斯、斯科拉和邦齐·维尔斯,NBA球星大战开始了。

“我和七八个NBA副总裁都直接面对面地交流过,可以说到了对手开始瞄准NBA之时,我已经对赞助规则烂熟于心。在国内,没有人比我更了解NBA,比我更了解怎么对代言资源进行系统性开发和使用。”许志华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接下来的4年中,他稳扎稳打,在匹克内部扩充市场部,建立品牌中心、赛事中心,深挖NBA的价值,这让匹克成为所有体育品牌企业中在NBA真正的玩家。

于是人们看到,他开始用NBA的方式对待NBA:如果签约球员没有穿着匹克鞋上场,比赛后就会收到匹克律师开出的罚单。他开始将每个NBA球星的价值都用在刀刃上,从2008年起,匹克开始和NBA一起在中国推动篮球大篷车运动,邀请NBA明星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为匹克站台,从而使匹克的形象紧紧与NBA联系在一起。“我早忘了自己开过多少罚单。罚钱并不是目的。”许说这样做的所有目的就是“深度介入NBA的每一个细胞”。

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统计数字表明,凭借这一系列的赞助,中国一度成为专业篮球鞋的代名词,在该细分市场已经超过耐克,围绕NBA赛事开展的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带动公司每年销售大幅增长。2008年匹克的营业额是15亿,2009年是20个亿,近两年都是以70%-80%的速度增长,2009年,凭借良好的业绩匹克也终于成功上市,新老鞋王两代人的上市梦终于从理想照进现实。

现在,许志华不仅是NBA总裁大卫·斯特恩的座上宾,也与几乎所有球员的经纪人建立了联系。“以前是我找他们,他们却不想见我;现在是他们找我,见不见取决于我。”许志华如是说。

“毫无疑问,这两年通过赞助赛事,匹克的品牌已经树立起来了,但是我们的渠道和产品研发还没跟上,这是我们为什么慢下来的原因。”许志华说,在这个大环境下,他要在增长率上做减法,在品牌升级以及产品上加大力度。据他介绍,现在匹克已经在美国设立了研发中心,海外市场已经占到匹克销售额的10%以上,这是所有中国体育用品企业里最高的。

从2008年起,匹克开始邀请NBA明星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为匹克站台,从而使匹克的形象紧紧与NBA联系在一起。

父亲的基因

所有人都想知道许志华这种冒险基因来自哪里?有人说从其父以及他的生活环境等方面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东北连泉州湾,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三面临海,海洋和贫瘠的土地等独特的地理位置,铸就了泉州人独特的商业性格。与苏州人崇尚小资生活,温州人喜欢抱团,结盟意识强、善于投机不同,泉州人则崇尚实业,善于单打独斗,他们也因此被称为闽商中最著名的拼命三郎,“爱拼才会赢”是他们最真实的商业信条。这种商业性格也造就了一个著名的“泉州现象”。那就是在泉州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出现了3000多家纺织服装制造厂,3000多家制鞋企业,产值超亿元的制鞋企业近30家。

许景南就是这些泉州商人中最典型的一位。而他的创业故事,要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说起。

彼时,农民人均年收入仅有52元的泉州,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就在这时一贫如洗的许景南结婚了,说实话,那真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婚礼——不仅“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件没有,甚至连暖壶还都是从村里邻居处借来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景南说,他只能起早贪黑地在闽南山路上奋力拉板车,“当时一趟板车从北门到南门可以赚2元钱,只要肯干,多拉几趟就能多赚几趟的钱。”他笑言,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生活的艰难,直到现在许志华依然记忆犹新。“从幼儿园到小学父母亲从没送过我。”他说,他甚至记得,父亲拉着板车去送货,他还帮他推过;他的母亲即使在快生产时,还在煤场上班,甚至差点把他弟弟生在煤渣上,而他最幸福的事,就是父亲忙碌了一天之后,他坐在空荡荡的板车上回家。

当然,凭着闽商天生的商业嗅觉和勤恳耐劳,许景南没有让这样的日子持续多久。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好商的福建人趁势抓住机会,一大批服装、鞋帽的小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许景南也不例外,他先后投资过汽车队、包装厂、拖鞋厂、木箱厂、机转厂等十多家公司,到了1988年,不到40岁他已经成为泉州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但是,野心勃勃的许景南显然不满足于此。1985年耐克在泉州投资建成第一个耐克鞋厂,许景南就很快瞄上了后者,他不仅托熟人与耐克谈起了OEM(代工)合作,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和诚意,他决定放手一搏,在合同没签之前,就开始筹资建厂。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厂子刚建好,耐克就从泉州搬到了莆田,许景南也因此陷入危机。

“做还是不做?”就像哈姆雷特每天都要面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问题的折磨一样,类似的问题也不停地折磨着这个创业者。在许看来,不做,工厂机器要停止运转,工人没有工作;做,但是没有上游的订单,就意味着,要自己去找销路,做渠道,在没开工之前就得砸进去大量的钱。“犹豫中我去市场转了一圈,发现年轻人选衣服,开始认上面的牌子了。”许景南后来回忆说,他狠掐了一下大腿,做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大赌注,那就是即便是砸锅卖铁借钱匹克自己做品牌。

“行动派”许景南不仅用高薪将耐克走后留下的大部分技术人员、工人全部纳入麾下,还去工商局注册了“匹克”商标。要知道,1989年的泉州,满街都是杂牌运动鞋小作坊,很多鞋企都是只顾着生产什么卖什么,连品牌意识都还未形成,更别提品牌保护了,而许更为大胆的是,他不仅注册了商标,还在1991年大手笔的赞助了雄霸国内篮坛多年的八一篮球队。这些冒险后来证明是值得的,也就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匹克是泉州第一个在全国打响的自有品牌。

“在生产制造上,我们一开始就是高起点,很多企业还是手工作坊时,我们就已经是流水线作业了。别人的鞋卖10几块钱的时候,我们则可以卖70多。”事实上即便是20多年后,回忆起那段时光,许景南都充满了自豪,这个先发优势让匹克成为国内体育品牌多年的领跑者。“就像是站在电梯上的人,站着不动,也会一直向上升”这是许志华对于匹克在那段时间发展流传最广的评价。

许景南也因此成为泉州企业家群体中响当当的人物。视其为偶像者很多,当时还在王府井商场晋江鞋专柜推销产品的丁世忠就是其中之一,后者后来创立了安踏。但是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王者,体育品牌的世界亦是如此。到了90年代末,情况发生了逆转。那就是像丁世忠这样曾经是许景南“粉丝”的新生代开始崛起。

这个仅初中毕业的年轻人在品牌上原比许景南更为冒险,1999年起,他以孔令辉为代言人,花费高达300万元人民币在CCTV-5上为安踏做广告。安踏品牌的名字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紧接着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孔令辉一举夺得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安踏借势营销,一举成名。

安踏的成功让泉州其他体育品牌似乎找到了成功的密码,一时间模仿者众。“明星代言+央视广告”的销售战略风行一时,据统计,在央视体育频道亮相的泉州品牌2000年有16个,2001年为33个,2002年为36个,2003年则增加到44个,特步、乔丹、德尔惠、鸿星尔克开始追逐安踏,加入央视广告营销的行列,他们各个风头都盖过了匹克,据说,当年匹克每年实现30%的增长,但对手却高达80%~100%,甚至翻番。

属于许景南的时代过去了,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丁世忠们的时代则从此拉开了帷幕。“2002年,匹克签下在央视投放300万广告的合同,临近付款,才发现公司根本无法抽调出那么多现金。2003年,我们费尽气力与中国篮协谈下了‘CBA战略合作伙伴’的协定,开始冲击中国第一篮球运动品牌。没料到合约未到期,安踏杀了进来,掠走CBA联赛唯一指定装备赞助商的冠名权。”

许志华向记者回忆说,加上销售渠道不畅、销售额长期在1亿元上下停滞不前,竞争者迅速崛起、成本居高不下、最初的创业团队分歧加大、缺少创新,匹克陷入内忧外患。而就在这个时候,许景南想起了他的长子,那个曾经帮他推板车的许志华。

许景南(右)、许志华(左)父子

匹克往事

现在看起来,许志华在匹克做的风生水起,顺风顺水,但是如果把时光拨到2002年,当许景南决定这样做的时候,他遭遇了来自儿子的抵抗。尽管父业子承在中国历来都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是一个纠结的过程。”回想起当初的经历,许志华如是总结。他说,之所以用这个词语,是因为从小到大,他总感觉在父亲的光环下,即便是一点点成就,别人都会归功父亲,父亲的光环太过于耀眼,以至于他时刻不得不生活在光环投下的阴影里。

为此,他一直想办法逃离这个环境,一直努力想通过其他方式证明自己。

1998年,高中毕业那年,他终于找到的一个机会。那就是他选了一个离家最远四川大学读书,还选择了与经营管理八竿子打不着的计算机专业,做这些选择所有的目的就是逃离那个光环。“我一直住寝室,一个月生活费800块钱,跟同学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人再跟我说,我是谁谁的儿子。如果说,非要和匹克扯上关系,那就是大三我在学校里面卖匹克鞋,把我们寝室改成我的专卖店”。直到现在,许志华依然认为,那是他最美好的时光。

大学的生活让他如鱼得水,他不仅当上了学生会主席,而且连任两届。他不仅考上公务员,有机会去国家行政学院继续进修,而且还接到了华为年薪10万元的OFFER,他认为他的人生可以与父亲和匹克无关了。但是就在他决定去华为上班的时候,许景南和他的一次长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是2002年,他告诉我当时匹克的‘内忧外患’,他第一次跟我这样说话。”许志华说,他认识到还有一个比“纠结”更重要的词语叫“责任”,但是他并没有立即答应许景南,而是决定先做做试试。

许志华在匹克的第一站是北京,直到现在他依然记得那是北京南二环的一个仓库,楼下是白花花的食盐,有一股刺鼻的海腥味。楼上装满了匹克的鞋子衣服,他的办公室就在货品的包围之中。那年冬天很冷,可是他的办公室没有暖气,他只好硬挺着。他从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送货接货开始,一点点了解匹克。

当然,他的精力不仅放在北京,到了2002年,为了熟悉匹克全国市场,他开始“扫街”——一家一家地拜访经销商。由于当时的泉州体育产业正处于井喷期,经销商见惯了大大小小的运动鞋厂商,因此一看到登门拜访的招商人员,他们就像见到保险推销员一样反感。一次,许志华刚迈进一家经销商的门槛,就被对方赶了出去:“又是一个招商来的,走走走!”

在经过这一系列努力之后,他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工作,并且有了自己的偶像,那就是安踏的丁世忠。他也开始在匹克内部施展拳脚。在匹克内部第一次冒险举动,就是改变多年的以产定销的经销商策略,提出以销定产,使匹克从被动化为主动。

毫无疑问,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在匹克内部他也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心里着急,恨不得立马让企业脱胎换骨,又心高气傲,总觉得手底下的人那么简单的事情都想不明白,那么笨。”他讨厌封闭的企业文化、讨厌权谋、讨厌父亲身边的老油条、老好人。最激烈的时候,公司高层会议上,他与父亲俩人当着外人大吵,互相拍桌子。

但是他抵住压力,不仅撤换了全国30多家办事处,换掉了一半的经销商,重新建立了上千家专卖店。而且完成了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改变。

“以前没有人做过,你一做就容易出成绩,在企业里,你只有靠业绩来获得认可,获得地位。”他说,这些经历都告诉他,只要认准方向就去努力,这样才能取得成果,现在亦然。

如今,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许志华所处的境地,虽然不及10年前那样艰难。但在品牌林立、跑马圈地、无孔不入的体育用品市场,在银根紧缩、消费能力降低的经济大环境下,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局势下,许志华明白,循规蹈矩是无法突围的。

如果说10年前果断更换经销商让人看到了一个铁面无私的许志华的话,那么此次主动砍掉订单,降低经销商的库存负担,消减开新店的目标,则让人看到了许志华的温情一面。

对此,这位已是一个1岁女儿的父亲显得成熟了许多。“我们完全可以不消减订单,因为这些订单是经销商自己确认过的。”许志华说,“但是,如果我们不顾经销商死活,后果只会比现在更糟糕。”

的确,10年前那种横刀立马的个人英雄已经成为过去式。从1个亿的规模到将近50亿的集团产业,团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只有品牌公司和经销商牢牢地抱成团,才能产生足以走出冬天所需的热量。”许志华说。

许志华的冒险或许并不被看好,但他坚信,匹克一定会比同行更早看到春天。

标签:;  ;  ;  ;  

徐志华的新冒险_匹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