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初探论文_胡开明,鄢小琪

“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初探论文_胡开明,鄢小琪

1武汉科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2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以研究“互联网 +”为切入点,从互联网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着手,通过考察不同城市功能空间的变革,分析互联网与城市空间的作用关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虚拟的互联网实际正在向城市空间索取更多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开始逐渐成为互联网环境下最重要的城市空间。同时,以商业功能空间为例,从消费者行为转变的角度出发,提出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功能空间演变研究的框架思路,总结互联网环境下实体商业空间结构设计的难点和重点。最后,针对这一领域的规划设计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进行探讨,以便未来能对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城市空间;生活方式;商业功能空间

1.研究背景

“互联网+”的定义: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生态发展模式,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与应用。

2.互联网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2.1互联网环境对人的改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个性化的需求更加迫切。互联网让个体的“人”更加独立饱满,人们对于“真正的自我”的追求愈加强烈,促成了一个信息多元传递的新局面。一个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可以使人们更容易地“寻找自我”并“实现自我”,这驱使人们通过互联网去制造影响力,来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2.2互联网环境对公共生活的影响:

随着人的改变,生活方式、模式也在随之改变。手机APP的兴起,生活服务类的应用软件使得人们的出行大幅减少,如处理日常的生活缴费:话费、电费、水费、燃气费等,购买生活用品:家具、电器、衣物、食物等,以及休闲及学习类应用软件使人们更加自由的利用时间娱乐、读书等活动。在互联网环境下,甚至不出门便能环游世界。

2.3互联网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随着生命周期、消费能力、消费偏好、生活方式、出行方式等,人们更加强调“真正的自我”“以人为本”。互联网的大规模使用显著地影响着人们公共生活的方式,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就会进一步引起城市物质空间的变化。

3.城市公共功能空间的变革

3.1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的变革

互联网首先改变的是沟通的模式,随着沟通时效性的提高,工作逐渐从对地理空间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工作场所的时空边界越来越模糊,休闲和工作的界线在逐渐消失。需要个体完成的工作任务可以在任何的地方完成,灵活交往的工作模式需要更多的休闲空间来提供各种非正式交流的机会。

3.2消费模式的颠覆和商业空间的转型

受互联网冲击最大的无疑是实体商业空间。电商的冲击以及服务性APP对消费的直接联结使购买商品甚至享受服务都变得异常便捷,随之改变的消费模式使人们的消费出行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购买行为,空间场所本身正在成为消费的重要产品。尤其在当代消费逻辑下,城市空间正在成为可观、可玩、可体验的消费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文化活动的增加和文化空间的丰富

传统的公立文化设施在互联网环境中被触发转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文化设施以萧条的形象出现。虽然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但多数设施也只是作为形象工程出现在城市文化中心,往往徒有其表,内部运营差强人意,缺少实质的活动内容。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并促进了公立文化设施的转型,这些公立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营销,重新激发了公立文化设施的活力,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如今开始作为各类文化活动的载体登上休闲生活的舞台。

4.符合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空间—商业综合体功能空间的设计

4.1加强商业布局中对不确定性因素和个体行为的定量研究

由于商业空间分布及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是多要素、长时序糅合作用的结果,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直接探讨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业对实体零售商业空间。因此,在未来的科研和规划实践中,应加强对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以及业态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特点、趋势的定量化研究。打破独立经营格局,实现大数据共享在传统商业综合体的经营模式中,商铺间呈现独立的经营格局,这不利于商铺间的协同发展。在互联网 +”模式下,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综合体内的商铺间可以资源共享,实现共赢。

4.2结合市场需求探讨合理的规划层级、标准和布局模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无论是城市商业业态自身,还是不同业态企业的空间分布,都面临着变化,且这种变化的性质和程度均不可等量齐观。以零售商业为例,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业业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体商铺的“提袋消费”比例,并可能导致一些规模较小的临街店铺丧失商业活力。与传统泛大众营销模式相比,“互联网 +”时代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内的产品销售模式可以实现基于网络覆盖的定向精准营销。上团购、名牌“限购”、订单式销售模式等,实现线上线下的点对点营销。因此,面对不同业态对“互联网 +”表现出的不同响应态势,在城市商业功能空间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市场对不同业态的需求及其空间区位选择的特征,确定不同的调控政策,划分合理的层级和规模。

4.3注重实体商业环境的营造和提升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购物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如今电子商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商品实物的需求,由此人们对实体商业购物环境品质的需求不断提升,这就为商业街区、建筑的营造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商业购物环境品质的提升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体验式商业购物空间是新型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规划设计应注重这种体验式消费空间的布局与体现,并注重商业空间与消费者行为的互动关系,使实体商业空间既能展示商家的品牌广告,又能为消费者量身定制他们所需要的产品,从而营造出一个舒适、友好甚至令人们流连忘返的购物环境。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 +”概念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深化,我国的商业业态及其功能空间组织都在发生着变化。面对优化城市内部公共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的客观要求,在未来的规划实践中应从以上几个的角度,优化和完善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功能。

参考文献

[1]仵宗卿,柴彦威.商业活动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 [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

[2]戴学珍,仵宗卿.北京市商业活动地域结构的影响因子分析 [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3]汪明峰,卢姗,袁贺.网上购物对不同区位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市区和郊区的比较 [J].城市规划,2013(11).

[4]王德,农耘之,朱玮.王府井大街的消费者行为与商业空间结构研究 [J].

城市规划,2011(7).

[5]冯果川. 虚实相生——网络公共空间与实体公共空间的纠缠[J]. 新建筑,2015(6).

[6]孙彤宇. 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动态发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12(9).

论文作者:胡开明,鄢小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9

标签:;  ;  ;  ;  ;  ;  ;  ;  

“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初探论文_胡开明,鄢小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