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问题及主产区政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主产区论文,粮食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粮食问题的背景和基本思路
占世界总人口1/5的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是当前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
1.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基本上处于徘徊局面,引发和引起了新的问题和思考。
(1)世界粮食危机已露明显征兆。 世界粮食危机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粮食库存降到20年来最低点。1994~1995粮食年度的世界谷物库存水平降到了16.6%(指期末结转库存量占消费量的比例),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最低库存安全线。二是主要产粮国家美俄粮食减产。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谷物供需情况报告,1995~1996年度美国玉米预计总产量为2114.1亿公斤,与1993年相比, 下降幅度为22.55 %。 俄罗斯去年的谷物产量比歉收的前年进一步下降, 预计总产6700~6800万吨,至少比前年下降16%,将跌为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1995~1996年度世界粮食总产量预计为16.8亿吨,而总需求量为17.5亿吨,连续3年产量低于需求量。 三是芝加哥谷物和饲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从去年3月起, 作为世界谷物行情晴雨表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谷物行情急剧上涨,玉米期货价格从每蒲式耳2.5美元上涨到10月份的3.26美元(12月期货),涨幅25%;小麦价格从3月份的每蒲式耳约3.3美元上涨到10月份的4.8美元,上涨46%;大豆从去年初的每蒲式耳5.8美元,上涨到10月份的6.4美元,上涨10%。谷物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减产、库存下降和进口增多。
(2)世界对粮食问题的悲观论渐占上风。 世界粮食生产的形势促使人们进行新的思考。特别是近几年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使粮食前景悲观论逐渐占上风。其中以莱斯特·布朗的“未来世界粮食论”最具代表性。其中心论点:当今世界已由粮食过剩时代进入了粮食短缺时代。从供求现状看,世界粮食市场具有明显的微妙性及脆弱性。从对粮食供应的中长期预测看,世界农产品及水产品的生产力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制约食品生产的多方面因素已经显而易见。
2.紧平衡运行是中国粮食供求关系的基本特征
中国人口、耕地与粮食之间的关系说明,在未来的50年中国人口达到峰值16亿之前,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呈现紧平衡运行,我们决不能盲目乐观(见表1)。
表1 中国历年人口、耕地、粮食情况及预测
年份人口(亿人) 年末实有耕地 粮食总产
面积(万亩)
量(万吨)
1949 5.42146822 11318
1960 6.62155391 14350
1970 8.23151702 23996
1980 9.87148958 32056
1990 11.43
143509 44624
1994 11.99
142365 44510
低方案 高方案
2000 13.0142000
48000
51000
2010 14.0 55250
59250
2020 15.0138000
62500
67500
2030 15.6135000
67500
72500
年份粮食进出口差额 粮食需求量 人均粮食实际占有量
(万吨) (万吨) (公斤)
1949
207
1960
213
1970
291
1980
324
1990
390
1994
374
低方案 高方案 低方案 高方案低方案 高方案
2000-3000
150051000
52500 392 404
2010-4000
-2000
59250
61250 423 437
2020-5000
200067500
70000 450 466
2030-5000
-4500
72500
78000 465 5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9~1995年)及中科院系统学研究所陈锡康的研究报告。
3.中国能够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莱斯特·布朗对中国能否解决吃饭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2.16亿吨,这相当于1993年世界粮食贸易的总量,如果考虑到人均消费量的上升,达到400公斤, 缺口将达到3.78亿吨之巨。中国的粮食不足也是世界的粮食不足,这是对世界稳定的一种威胁。
我认为,布朗并不了解中国,他预测的根据是脆弱的。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完全可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粮食问题上创造了奇迹:用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6周年, 中国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而且吃得越来越丰富。这是全世界有识之士公认的。40年代末,美国的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事实表明,这个预言已经破产。进入90年代,中国的粮食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趋势。 与近期世界粮食总体态势不同, 1995年中国粮食市场供给好于上年。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在吃饭问题上,中国决不会给世界添麻烦,中国完全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其客观条件是:
一是我国土地资源拥有巨大潜力。据测算,中国耕地的最大承载量是18亿人口。我国土地资源将至少拥有6.95亿吨粮食的潜力,16亿人口人均435公斤,比现在还提高135公斤。
二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有巨大潜力。中国社科院农业经济课题组以671个县为样本,对九大因素的作用生产力计算结果表明, 提高单产的近期潜力为0.8~1倍,远期潜力可达2~3倍,如果把这些单产潜力挖掘出来,将满足我国今后50年粮食需求的增长。如湖南杂交水稻1976年研究成功后,在全国累计推广了26亿亩,增产粮食2600亿公斤。目前又培育出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每亩可以增产10%以上。按2000年湖南将推广2000万亩的计划推算,仅这项技术在湖南就要增产粮食10亿公斤左右。同时,就增产速度而言,建国 46年来,我国粮食总产平均年增长3%,那么到2030年,考虑到中国正在实行耕地保护政策和人口控制政策,总产只要从现在起平均年增长1%,就能满足16亿人口粮食需求的增长。
三是投入的潜力。目前我们一方面是投入绝对量不足,远未达到投资报酬的最高阶段。比如良种覆盖率目前只有80%,灌溉水利用率只有30%,河渠道成灾率也较高,机耕、机播、机收率平均不到30%,如果在这些方面能保证物质、资金投入,都可得到大大改善,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可以使有限的投入在粮食增产中产生更大效果。
4.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基本思路
中国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政府的指导思想。中国的国情还决定粮食首先要区域基本自给。分析近几年各省市区粮食供需状况,粮食供大于求的有8个省,供需基本平衡的有11个省区,供不应求的有11个省市区。因此中央提出“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库存、总量平衡、区域平衡”的原则,实施“提高东部、开发西部、主攻中部”的区域发展战略,要求省一级把当地粮食平衡的责任担起来,把自己吃饭的责任承担起来,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近期的目标是200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00亿公斤,即比现在增产500亿公斤。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而且留有余地。
二、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举足轻重的是主产区
1.中国粮食主产区边界明显呈现出缩小的趋势,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产区高度区域化
在30个省市自治区中,50年代余粮省为21个,现在已减少至8个。 1994年,东部沿海地区粮食调出省仅占8.3%,调入省占58.3%, 净调入量大为增加。对全国300个地市资料分析,水稻、小麦、大豆、 玉米高度区域化,小麦余粮集中于31个地市,所产小麦占全国的80.20%。 稻谷主要集中在45个地市,产量占全国的85.5%。
2.粮食主产区向中部地带集中
属于粮食净调出省的8个省有 7个分布在中部地区。其净调出量占8省净调出量的80.5%(见表2)。
表2 1994年当年中国粮食净调出省情况
净调出量
吉林721.4万吨
黑龙江 854.0万吨
江苏550.0万吨
安徽14.0万吨
江西40.0万吨
河南82.5万吨
湖北269.0万吨
湖南286.0万吨
合计2816.9万吨
湖南省统计局提供
3.粮食主产省在中国粮食总格局中的地位
中国粮食调出量多的8个主产省, 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些省的粮食总量在全国30个省市区中排在前10名,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其他各省(市区)的前列。它们以占全国39.4%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4.7%的粮食,人均占有粮食449公斤,比非主产区(326公斤)多123公斤。1994年,全国2148个县区(盟),粮食产量超过30 万吨的有498个,8个粮食主产省占268个,占53.8%。从粮食品种结构看, 净调出省占突出优势的是稻谷,1994年总产量达9533万吨,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53.2%。其次是小麦,年产量4100万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41.3%,中部地区玉米产量为3860万吨,占全国38.9%。多年的实践证明:这8个省粮食的丰欠,决定了全国粮食丰欠的格局, 它们是中国平衡粮食生产与保证供给的重要基地。
到2000年,中国要实现增产粮食500亿公斤的目标, 粮食主产区无疑要承担大部分责任。按照净调出省生产占全国45%粮食的现有格局,8省至少应增产250亿公斤左右。从潜力看,达到这个目标是可能的。 8省现有宜粮棉油的荒地3809万亩,按1994年平均产粮水平,开发后可增产粮食135亿公斤。8省的耕地中,低产田占47.5%。中国社科院农业经济课题组的研究表明,近期可挖掘的潜力为22~34%,按25%计算,可增产粮食214亿公斤,两项相加可增产349亿公斤。
4.湖南在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中的地位
“湖广熟,天下足”,形象地表述了湖南在解决中国吃饭问题上的作用。1995年3月28日, 江泽民同志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湖南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省,在为国家提供粮棉油和其他农副产品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从1975至1992年的17年中,湖南平均每年调出粮食5.5 亿公斤,总共调出93.5亿公斤,在全国调出粮食省份中是第一位的。”最近国家选择总量及播种面积居前列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五大作物,分别在湖南、河南、吉林、黑龙江和新疆五个主产省区进行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项目的目标是年增产粮食100亿公斤以上,占2000年全国增产500亿公斤粮食的20%。 据湖南省农村部分析,湖南省只要对目前已经具备的各项比较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综合组合的中度挖潜,到2000年就可增产粮食近50亿公斤。 若再开垦280万亩荒地可能增加14亿公斤粮食,湖南一省可转化为现实的粮食生产潜力就可达64亿公斤。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粮食主产区整个经济的滞后发展制约了粮食生产力的发展。因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中部,但中部基本还处于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参照世界银行的通用排序方法,1994年8个粮食主产省中, 安徽、河南、江西、湖南为低收入地区,湖北、吉林为下中等收入地区,只有黑龙江排进了上中等收入地区,江苏进入高收入地区。从1978年至1994年间的发展情况来看,安徽、江西一直在低收入地区,湖南、河南从中下等收入地区降至低收入地区,吉林由上中等收入地区降至下中等收入地区,黑龙江由高收入降至上中等收入地区,只有江苏从上中等收入地区进入高收入地区。
粮食主产区的这种状况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财政的支农资金逐步减少,1994年,8省财政支农支出为91.52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8.4%。世界银行有一份研究资料表明,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 1200美元之间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投资水平应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0%,才有可能维持农业再生产。8.4 %的支农支出实际上是农业在支持工业发展,而不是相反。
三、关于粮食主产区的几个政策问题
主产区的粮食问题就是全国的粮食问题,把握住主产区粮食主动权就意味着把握住了全国的粮食主动权。综观世界农业发展史,解决粮食问题要靠政府行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中国政府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好挖掘潜力、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的问题;二是解决好粮食利益流失问题;三是解决好农业后劲不足、经济发展较慢的问题。
1.粮食生产要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分配承包土地的方式,致使过分狭小、分散的经营规模在客观上再难以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特别是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因此,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已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绕过的现实问题。规模经营我很赞赏日本农协的组织形式。我认为,日本农协的路子适应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政府应通过立法的形式,促使农村建立以服务满足广大农民需要的“农协”式的经济实体,在政府的指导下有成效地帮助中小生产者通过互助合作,提高生产能力。
2.突出重点,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投入
在我国2484个县市中,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有528个,占全国县数的21%,粮食产量占全国51%,人均产粮比全国高30%,可以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可供商品粮一半以上。但是,目前各方面对这528 个县的农业投资,仅占全国农业投资总额的24%。因此,要调整现行的商品粮基地县专项基金、农业综合开发基金、“丰收计划”以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区基金投资方向和重点,确保及时足额到位,统筹兼顾,综合配套使用,避免分割撒胡椒面。增加农业投入,光靠财政不行。粮食主产区要建立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投入。湖南省准备从今年开始,建立专项农业发展资金,重点投入粮食生产及其加工企业。
科技进步已经并将继续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今后,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必须首先解决推广体系和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并建立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金和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区,择优支持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广阔、能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项目。
3.要确立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倾斜制度
一是确立向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世界各国为了促进粮食市场稳定和农业持续发展,对粮食的生产、营销各环节进行财政补贴均很普遍。农业较为发达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严格管理粮价,几乎由其小麦局一手制定,统一收购,最后以汇总成本制的方式支付。我们要理顺粮食主产区经营体系、价格体系和补贴制度的矛盾,特别是其中关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经营企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尚待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二是确定合理的粮食企业亏损挂账消化政策。挂账的发生及其积累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1994年末,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河南等10个产粮省区的政策性挂账累积之和,达全国总额的66.1%。因此,对粮食主产区的挂账情况相对全国来讲,应分别对待。三是合理确定专储粮补贴标准。目前,国家专储粮仓大多建在产区。据湖南1993年度测算, 每100 公斤专储粮的实际费用发生水平达20.34元,随着物价的上涨,1995年超过22元, 实际补贴水平仅为发生水平的50%。为了避免粮食主产区增加新的财政压力和新的挂账,对于这一部分缺口,应由销区负担。同时要对储备粮的轮换,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四是合理制定粮食风险基金配套政策。粮食风险基金来源,对于省内消费部分按中央和地方1:1.5配套的政策执行,而对于调往省外的部分则应采取全额支付的办法建立粮食风险基金,不应让粮食主产区再承担配套义务。五是制定合理的不同地区粮食收购政策。随着全国粮食大市场的形成,不应再使粮食主产区和其他区域之间保持明显的地区差价,应逐渐使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粮食收购价格趋于平衡。
4.粮食主产区要及时调整粮食品种结构
主产区粮食流向主要是两个部分,即口粮和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据我国著名饲料专家王加启测算,我国目前人均粮食372公斤, 其中人均口粮232公斤,每年需口粮2.78亿吨,饲料及工业用粮1.7亿吨。依靠科技进步,我国口粮每年增加350亿公斤是没什么问题的, 与此同时每年差不多要新增人口1750万。但由于肉食需求的提高,我国每年又将人均减少口粮3公斤,这样可节粮360亿公斤,新增人口口粮和节约口粮正好能够平衡。今后的粮食供应的症结主要在饲料用粮缺乏。根据国家“九五”计划,在未来5年中,粮食将增长500 亿公斤, 肉类也将增长1000万吨,但肉从何来?按5:1的粮肉转化率,1000万吨肉需500 亿公斤粮食,可见饲料用粮的缺口相当大。因此,饲料和口粮同等重要,粮食主产区同样要担起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加快饲料粮生产的重任。
5.千方百计保护耕地资源,控制人口增长
实现我国粮食增产目标,必须下决心遏止耕地急剧减少的趋势。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宜粮耕地多、耕作条件好、土地肥沃、产量高,要认真研究确保耕地和粮食种植面积的办法,加强基本农田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对高产稻田实行“占一补二”,对耕地非农占用要确定一个总量控制指标,分别落实到省市区,不准突破。从长远看,一方面,必须面向全部国土,加快耕地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对新开荒地可享有永久使用权。另一方面,坚决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近10年,中国因计划生育减少出生人口3亿多,相对增加耕地近3亿亩,成效是巨大的,西方国家某些人不了解中国国情,肆意攻击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毫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