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运用论文_华兵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运用论文_华兵

所谓“情境”就是情景和境地,“情境”教学法即教师主动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配合教师制作的课件及课文的插图,结合文本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情感,人文内涵之中。使学生对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及课文内容能够有比较透彻地理解。进而将语文中形象描写所呈现的画面的情境,再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把知识内容立体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深层次,宽领域、多方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质就是根据少年儿童想象力强、想象丰富、看画面胜于看文字,看视频胜于看画面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到文章的语言文字所描写的情景或场面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永不褪色的教学方法。多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使用“情境”教学法、收到了显著效果。

结合课文内容和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文章的体裁、作者的表达方式设计与文本相契合的教学方法。但无论你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阅读教学都要“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走个来回”。正如张志公所说的:“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的教学方法,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理解字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想学深学透一篇课文,必须先疏词。

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字词教学。因为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字词,就难以理解句子,进而就不能明确段及全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学习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预习。让学生课前读若干遍课文,并圈出生字、新词。对于一些只需要理解其本义就可以的词,让他们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自行理解。这样即为初步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有对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而对含义较深、难以理解、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有帮助的词语,则在课内解决。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课《张石匠拜师》一文中,张石匠正对众人夸他自己的手艺无人能比时,忽然来了一个小伙子,毫不客气地插嘴说:“师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张石匠听了很不是滋味儿。这句话中的“味儿”,就不太好理解。很明显这里的“味儿”不是滋味和气味。那么如何理解这里的“味儿”呢?这时就要进一步联系课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张石匠正在向众人夸海口,被小伙子的一句“话别讲太绝了,天外还有天哪!”这句话泼了一头冷水,他的兴致被打消,尊严受到挑战,所以这里的“味儿”是张师傅听了小伙子说的话后很不高兴、对小伙子的出现很不满意。这样一来,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众人围观,张师傅夸海口兴致正高,而小伙子的出现使张师傅兴致全无,丢了面子的情景。有利于对课文理解、也有利于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结合课文特殊语境,理解含义较深或关键语句

在小学语文中、深奥、难懂的句子并不多,但其对于理解全文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样的句子有比较透彻的理解,且要结合上下文所描述的特殊环境来加以理解,才能理解得深入、透彻,才能化难为易,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课《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在理解这句话时,我让学生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由13根铁链组成。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晃晃悠悠,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只要在学生大脑中出现了这样的“境”,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这里的“飞过来”从侧面突出了泸定桥的险要,过桥的艰难。说明在敌人的眼里,红军战士是无法通过此桥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他们企图借助天险“泸定桥”,阻止红军前进;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英勇的红军无坚不摧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这样一来,由“境”而明其意,由明其意而生“情”,即学生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由然而生。

在初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及精读悟情、悟理时运用此法

“情境”教学法适用于课文分析的各个阶段。这里以《难忘的故乡》一课为例,在初读课文,在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时,可先揭示课题进行导课。教师可用谈话法引入新课: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知道了课文的写作对象是故乡)。“写作的重点是什么?”(写作的重点是突出“难忘”)。“想知道作者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事情吗?”(想),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可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当学生把课文读书后,可让学生掩卷想象,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难忘的片段。学生会很自然的想到,作者童年时难忘的几件事是:“跟铁柱争鸭蛋”、“江边洗澡”、“打雪仗、雪地堆雪人”、“喂小鸡”、“打跐溜滑”这几件难忘的事,至此全文的主要内容呼之欲出、即写作者童年时的几件难忘的故事。

精读感悟阶段,这里还以《难忘的故乡》为例,在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便会让学生回忆,哪个片段的“情景”在过往的生活中,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有想象一下当初的情景:因为孩子们都玩过打雪仗、堆雪人的游戏,孩子们便异常兴奋、争先恐后地描述他们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在池塘河渠洗过澡的孩子们也会高兴的叙述洗澡时欢快的场景。这样,如果某个同学的经验世界里有过某个片段,那么这个片段便会活化成“视频”即“境”,对体会该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情”,便会水到渠成。

利用该教学法学习古诗

“情境”教学法也适用于学习古诗,如教学《北陂杏花》这首古诗时,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能够结合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中,我避免陷入烦琐的诗句意思分析,因为“诗无达诂”这句话告诉我们,对诗句的解释,不必那么精确。因为解释得太具体,反倒没有回味的余地了。我在带领学生学这首古诗时,把朗读作为阅读的基本手段和主要过程。此外,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在朗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该诗文字转化成画面即“境”: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树上花影妖娆,水中倒影荡漾、相映生辉,春风吹过,杏花的花瓣在空中像雪花一样飞舞盘旋,这样的“境”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与让学生死记硬背诗句大意的方法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另外,遇到下雨天就让学生背学过的描写下雨的诗;适逢下雪就让学生背学过的下雪的诗。春天下雨时就让学生背写春雨的诗。下小雨天就背写小雨的诗;下大雨的天就让学生背描写大雨的诗;刮风天就让学生背写刮风的诗。这样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学生会兴致极高,对学过的诗会印象深刻,强化了记忆,有的诗便会终生难忘了。、

“情境”教学法不仅适合主体阅读课文及古诗的教学,对“快乐读书屋”中的课文,以及“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等亦同样适用。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普适性的教学法。它集科学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于一身,将抽象的知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或视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易于被学生接受,利于学生对课文深层次地理解,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想象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创新能力,生成语文教学目标任务、提高课堂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作者:华兵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  ;  ;  ;  ;  ;  ;  ;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运用论文_华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