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温情悄悄流淌论文_周慧红

让温情悄悄流淌论文_周慧红

周慧红 浙江龙泉市第二中学 323700

摘 要: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要求“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本文立足于新课改,从人文精神培养的角度出发,探索了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人文精神 思想品德 教学改革

“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phries,它的核心思想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是第一位的。《易经·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人的价值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即肯定人性的价值,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生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要求“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就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这一点,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关注人的精神追求。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存在着人文教育缺失的现象。人文素质的缺失,是当前市场经济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而思想品德课教学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当前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教师,成绩成为衡量能力的主要标准。学校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升学率,把中学教育工具化和功利化,在教育教学中搞学科歧视,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对所学的学科也是“抓重点、抓关键”地进行取舍性学习。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中考分数较少并且又是开卷考试,因此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在这种畸形的培养目标和不科学的评价标准的指导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只局限于课程自身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和道德的养成,忽视了初中生人生规划能力、学习能力、对社会现实的识别和批判能力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进而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2.受到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目前思品教师队伍中真正政史专业毕业的老师并不多。一些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能力低下,对新的教改思路和教学方法不能及时适应。有些教师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往往把两者对立起来。政治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过于强调思品课的政治性,其“人文性”则完全被抛开。即使有的教师实践了人文关怀,但由于种种原因,关怀的思想也是流于形式,关怀眼光过于狭隘,关怀的方式也较为随意。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道德教育就无法落实,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无法深入,这直接阻碍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思品教师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克服以上因素的消极影响,主动承担起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朝着“情满课堂”的方向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立足课改,加强思想品德课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

1.潜心读书,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首先需要具备有人文精神的教师。教师不仅要在职前通过学校学习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形成以文为本的教育观,在走上教学岗位后,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自我学习,广泛地涉猎及掌握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民俗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反省、感悟,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教师还须博览群书,多去阅读一些经典,如人类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的研究成果,在阅读中思考、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与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然后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所得和积累运用于课堂教学。比如,一句颇有诗意的引入,一个历史典故的穿插,一段富有哲理的总结,都能使原本枯燥的道德说教变得富有人文魅力,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文化色彩。“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里一点一滴地渗透,都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改革教学,唤起学生的人文意识

传统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老师讲知识、学生背知识、考试考知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适合学生的要求和需要。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实践、熏陶、感悟、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学改革,唤起学生的人文意识是加强思想品德课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所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更新观念,情系导学

理念是思考和行动的起点。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三中心,它过分强调了教师教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改采用导学案教学法后,这一现象得到相应的改变。导学案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这就从备课环节使教学思想从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学关系从教为本位转化为学为本位,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这样的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人翁意识。

(2)开放课堂,情系交流

要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在开放自由的思想观念的引导下,注意在教学中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交流中产生共鸣并获得成长。这种交流平台的搭建可以在平时的新课中进行,也可以在学完某单元内容后以专题形式让学生开展。为了使课堂呈现开放、富有生机,结合导学案的设计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了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和辩论的教学方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自己必须参与其中, 倾听学生的想法,与他们交换意见。有时可以组织他们在组与组之间展开辩论,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你来我往、不甘示弱。这样的时间里,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例如,在学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课后,我开展了一次班级“自强之星”的小组评比活动。学生自己推荐心目中的明星,并要求写出推荐词;获得“自强之星”的同学则要说说自己的获奖感言。愉快的交流氛围中,学生们畅所欲言,充满情感的人性化课堂交流模式,使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此外,有人文气息的课堂还应特别关注对课堂“异声”的引导和交流。课堂非预见性很强,往往是动态的、生成的。当教师就某个问题与学生探讨时,有时会遇到一些学生出现不同见解,并且该生的见解还可能会引起一些共鸣。这个时候,这种“异声”往往是课堂最宝贵的资源。新课程给了学生更多的言论空间,“异声”的出现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绝好机会。所以作为教师,应积极接纳和引导“异声”,通过让学生展开讨论或延缓处理来化解这些“异声”。在我的课堂上,我常常引用伏尔泰的一句名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绝对尊重你说话的权利。”用这句话启发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摆出自己的立场、亮出自己的论据,甚至可以允许他们质疑书本和老师。我的权威性只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上,而非对教学内容的一言堂上。在我的鼓励下,课堂上常常出现不同观点的交锋和辩论,而我所做的只是适时适度的引导、纠正。这样的教学作风并不会干扰到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的树立,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反而使同学们逐渐形成了独立思考、大胆表述的课堂习惯,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了尊重对手、尊重差异的人文涵养。

3.课外延伸,情系实践

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特征还表现在,其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一个对社会、国家、世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这些任务的完成绝不是靠上三两节课就能做到的。所以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还要注重课外的实践延伸。教材不过是个案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开发创造,不充分考虑学情,不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教学就很难真正抵达学生的内心。其实最能吸引学生眼球、引发共鸣的往往就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出发点,拓展知识的时空,使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例如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去做社会实践调查。通过该活动,学生了解到作为消费者所享有的权益,深刻感受到当前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具体方法。这样学生认同感明显增强,社会实践起到了促进知识点内化的作用。

4.寻求多元,情系评价

目前学校对学生评价还是主要依靠分数,但人文精神是不能通过学分来衡量的,因此,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应注重多元化。例如,关注平时课堂上的评价,只要学生的回答有其可取之处,教师就应该及时给予正面鼓励。此外,思品教师还可以使用“成长档案袋”来评价引导学生朝自主和谐的方向发展。档案袋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档案袋里存放两种东西:一是项目评价表,此表主要记录学生参与一些体现教学进程的重要实践活动(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表现,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学生本人、小组合作者和教师等,评价包括语言性描述和等级性评定。在项目评价表中,有学生本人的自我肯定或检讨,有同学的表扬或批评以及教师的指正或鼓励,融合了众多的关注和情感,一张张充满情感的项目评价表往往可以推动一些学生提高自我要求并增强自信心。二是作品,让学生在档案袋里收集此学科的相关作品,如实践调查报告、调查问卷等作品以及与学科相关的奖状。这些作品记录了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学生收集的过程也是他们体验成就、激励自己进步的过程。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尤其是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探索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教师只要用心和智慧去经营,课堂就一定能灵动而美丽,充满活力,也一定会流淌出一种浓浓的“温情”。

[参考文献]

[1]李炳亭 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5。

[2]李炳亭 课堂理论与实践.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7。

[3]龙梅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7,4。

[4]唐红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6。

论文作者:周慧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  ;  ;  ;  ;  ;  ;  ;  

让温情悄悄流淌论文_周慧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