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与高中学生谈鲁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鲁迅论文,高中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曾经上过一堂时评课,就2010年江苏版《语文》课本删除《阿Q正传》以及这几年来各地教材陆续删减鲁迅的经典文章,与学生展开过一次探讨。学生对鲁迅的无知、漠然,甚至不屑,深深地刺痛了我。过去的学生有三怕——怕周树人、怕文言文、怕作文,其中怕周树人为最甚;而现在的学生面对周树人时的茫然,令人忧虑。我以为,“怕”是因为渴望靠近却困难重重,其心中潜藏的依旧是一种敬畏;而茫然,甚至漠然,则意味着疏离或遗忘。
是什么给了学生漠视大师的勇气?是日益低俗甚至恶俗的社会,是学生过度膨胀和张扬的自我,抑或仅仅因为难以接近大师而最终选择远离?不得而知,只是隐约觉得自己应该为此做点什么。回顾《药》《阿Q正传》的课堂,学生们难以认同作品,无法融入其中,不解和茫然写满了脸上。在课本剧中,一位女生动情地演绎夏四奶奶上坟时悲怆难抑的一幕,引来的却是同学们阵阵的笑语,甚至有学生向我表示,读鲁迅的作品没什么意义,很无聊。这就是我的学生,在面对鲁迅时最为真实的呈现。在说教中,在对教材条分缕析的肢解中,显然,难以还原或树立起一个足以让学生敬畏的鲁迅。
作为语文教师,我所有的难点和困惑点在于:在鲁迅从教材到生活日益远离学生视野的今天,我该如何与我的学生们谈鲁迅?又该谈鲁迅的什么呢?我在心里一遍遍地叩问自己,也在思考着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带着我的学生走近鲁迅。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从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关注开始,以讲坛的形式为学生开设鲁迅专题。对于为什么要开鲁迅专题,我对学生作了如下解说:
1.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前提是:识其人,这人须得是真人,而不是造神运动造出来的完人。因此,我试图通过梳理史料和作品,带着大家去寻找或者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他仰望星空的同时,他更脚踏大地,曾用笔来与整个旧时代与他的“敌人”战斗着,也曾鲜活地生活在各种人生的窘境中。这才是真实的鲁迅。
2.中学生怕周树人,有很多原因,有其思想深刻、文字障碍等,同时也有我们教条式解读鲁迅的因素。我希望通过开设这个专题,同学们可以心怀敬畏地走近大师的世界。
3.在鲁迅那里,仍然有对于我们的人生、对于我们整个民族警醒的呐喊声,也有我们这个民族需要疗救的病根……太多东西依然存放在鲁迅那里。
一番直面鲁迅的开场白之后,我清晰地看到学生们眼中流露出的些许期待。在学生的些许期待和疑惑中,我和我的学生开始了鲁迅专题的学习。这个专题学习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李老师与北大孔庆东教授同讲鲁迅
这样的设想显然把学生们好奇得稀里哗啦,学生们一时间闹不明白自己的老师怎么可以狂妄成这样。在我开始讲鲁迅之前,利用每周课外观看电影的时间,让学生先看了孔庆东教授在《百家讲坛》讲鲁迅的六个视频:《祥林嫂之死》《金钱与革命》《家变情仇》《重出江湖》《谁在吃人》《身陷重围》。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对鲁迅有了一个比较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孔庆东教授讲鲁迅,主要立足于普及作品并穿插鲁迅的生平点滴。凡是孔庆东教授讲过的,学生知晓的,在我的开讲中一律略过。我整理了更紧凑的史料,有层次地选择作品,试图帮助学生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可以评说的鲁迅。第一讲:从婚恋中看鲁迅。在这一节内容中,通过讲述鲁迅生命中的两位女性——朱安和许广平,为学生呈现了一个挣扎、妥协、无声反抗甚至绝望的鲁迅。紧接着我给学生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对婚姻的选择,仅仅出于孝道么?学生对此展开颇为激烈的争论。循着学生的争论,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来进行深层的解读。从鲁迅所说,娶朱安,是“母亲娶媳妇”“这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表面看这当然是孝,而且是大孝。但从更深一层去看,鲁迅对婚姻无奈的选择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些什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录了鲁迅接受私塾教育的点滴,在他进入洋务学堂之前,他已经通读儒家的经典,应该说鲁迅在骨子里是深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的。这一点从他遵从旧式婚礼中可以得到佐证。也就是说,在西学东渐的风气中,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分子,他们身穿洋装,他们启蒙社会,他们推动他人去打破束缚人性的礼教枷锁,他们鼓动别人冲出去寻找自由和民主,而自己却冲不破现实的牢笼,不敢与旧时代进行决裂,骨子里总也冲不破以家长之命这样的面目出现的旧礼教。鲁迅的婚姻是如此,蔡元培、胡适的都是如此。这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身上极为致命的弱点。我们将从鲁迅的成长经历中去寻找确证。
这样的解读有点儿出乎学生的意料,居然可以这样来解读鲁迅!学生们对鲁迅探究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他们显然并不满足于第一个问题的求解,还希望再获得些什么。我趁机给学生抛出一个难题:鲁迅身边的人,比如周作人、许广平,都可以做到以决绝的方式争取到自己的幸福,为什么偏偏鲁迅不能够呢?鲁迅非常清楚旧时女子被休的悲惨命运,他以这样的方式救朱安于世俗,不料却将朱安陷入比死还难熬的漫长痛苦中,鲁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样的伏笔,让学生极为热切地期盼着我的第二讲:鲁迅其人。在这一节内容中,我用翔实的史料以及解读作品的方式,为学生勾勒了这样一个鲁迅。一、阅尽世人真面目的鲁迅:少年鲁迅经历家道中落,受尽世人的轻视和冷眼,深切体会到作为长子长孙对整个家族的责任;走投无路进洋务学堂求学;日本留学饱受异族白眼;回国教书受到乡人排挤。二、一个多面的鲁迅:怀疑,不轻易信任;偏执、过激,不容易宽容;具有人道主义情怀;他是慈祥和蔼的父亲,他是可以相互携手一生的战友,他是用一生去战斗的鲁迅。
这样一个鲁迅,既然屈从于命运,听从了母亲的安排,他为何不将就且麻木一生呢?
许许多多的人不也是那样在痛苦中耗尽一生的么?学生被这样的问题一次次激发着。我从三个方面来为学生进行剖析:一、鲁迅一生最痛恨麻木地活着,他需要把生活的痛苦转化为与社会、与人生的“战斗”,比如他创作呐喊式的作品。二、与朱安的分居,与许广平的爱情,是鲁迅抗争现实的方式,他用了将近20年,就是在与那个囿于旧道德的自己抗争。三、鲁迅一生树敌很多,有人说他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就连他的遗嘱里也有谈到:我一个不原谅。用他的话说,他这一生的战斗,是横站着去面对他的“敌人”。
那么穷其一生,鲁迅在与谁战斗,他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战斗呢?在第三讲:战斗的鲁迅。我抓住鲁迅小说和杂文的特点,来为学生展现鲁迅的战斗性。一、鲁迅与谁作战?从鲁迅的小说中,大致可以勾勒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和“吃人的礼教”是他主要的“敌人”,小说时期的鲁迅主要是与这两大“敌人”战斗着;二、鲁迅“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予反抗或抗争”,他认为,这样做并非是个人意气,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于是他选择用杂文这样的投枪和匕首去战斗。鲁迅心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压迫与奴役。在未来他希望看到怎样的国民和民族?——有着个体尊严、善于思考、判断和取舍。要勇猛,大胆地说:拿来!而不是“送给”“送去”。如此,一个民族才有崛起的可能。这是一个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战斗着的勇士!
家道中落,成长中的种种“碰壁”,使得鲁迅有更多的机会看清世人的真面目——非正常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终其一生,都在战斗,与内心自卑的自我,与国民的劣根性,与束缚人的礼教(包括束缚他自己)。但鲁迅这一生却没有真正的对手,真可谓独孤求败高处不胜寒,这当中的寂寞、孤独,非常人所能体会。明白了这一点,鲁迅留给世人的形象,或许不再简单的是见人就骂、全无宽容心之人了,即便有性格中的弱点,但他仍不失为天地间特立独行的铮铮傲骨。
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这样一个真实的鲁迅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谈论鲁迅时显得神采飞扬。课下,科代表谢苏帆跑到我跟前,迫不及待地谈她的感受,并用“大气”二字概括了鲁迅专题的课堂。
第二阶段:学生自主探究阶段
1.学生以知人论世的方法,重新品读和鉴赏鲁迅的代表作(学生已学过的篇目)。2.收集整理与鲁迅有关的能体现其人格魅力和情怀的事迹以及名言警句。可采用分类剪贴至读书笔记,然后做圈点评点,并标注适用于哪些话题。3.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鲁迅作品的名篇以及相关的传记和评论,学生利用假期完成关于鲁迅的研究性文章。
在完成专题的学习后,我给了学生一次漫谈鲁迅的机会。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甚至更遥远的未来,我们以及我们这个民族是否还需要鲁迅,他又该何去何从?如果未来的中国鲁迅仍继续“活着”,他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活在我们的世界里?……对于鲁迅的意义和价值,学生们显然有了他们自己或深或浅的思考。就目前而言,我的学生或许难以领悟到鲁迅存在的价值,对于国人乃至整个民族的意义,但至少他们已然知道对于大师应心存敬畏,即便穷尽一生都无法做到超越,至少应该学会去仰望。
鲁迅专题的学习,点燃了学生走近鲁迅的激情,学生以借阅或购书的方式,自觉地开始了相关的阅读。学生手边出现了孔庆东《正说鲁迅》、周海婴《我与鲁迅七十年》、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这样一些书籍;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是在时评课上,能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人或事,并有意识地站在理性的角度;学生的假期作业中对鲁迅关注的视角、挖掘的深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这些细微变化,着实让我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