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_图书馆论文

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_图书馆论文

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发展历程论文,启示论文,图书馆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论述台湾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图书馆服务比较普及、自动化水平较高、网络化开始起步、机构精简,人员数量少、学会作用大和图书馆学教育比较发达等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 台湾图书馆事业 发展历程 启示

由美国岭南基金会资助,应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的邀请,我於1996年11初到台湾进行学术考察,主要目的是对海峡两岸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情报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在此期间,除在台大图书馆学系进行研究外,在台北还访问了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淡江大学教育资料科学系、政治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图书馆组、世界新闻传播学院图书资讯学系及其图书馆。还访问了中央图书馆和台湾分馆、台北市图书馆、台北县图书馆、永和镇图书馆、国科会资讯中心、中研院文哲所图书馆等。在台中访问了中兴大学图书馆、逢甲大学图书馆和省立台中图书馆。在台南访问了成功大学图书馆。在高雄访问了中山大学图书馆、高雄文化中心图书馆、高雄市立图书馆左营分馆。在新竹访问了交通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工业研究院资讯中心。在花莲访问了花莲师范学校图书馆和两所小学图书馆。举行了五次报告会和几次座谈会,与台湾图书馆界的同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收集了大量资料,收获是很大的。

台湾省在明朝郑成功时期就有了书院图书馆,清光绪27年(公元1901年),建立了第一所公共图书馆,至1943年共有公私图书馆95所,在日本侵略战争时期遭到严重破坏,近40多年来,台湾省的图书馆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1951年公共图书馆为19所,到1991年达到439所。1950年大专院校图书馆7所,1991年达到135所。1953年专门图书馆23所,1991年为504所。50年代几乎没有中小学图书馆,90年代95%以上的中小学设置了图书馆,1991年达到2,266所。

据1991年的统计,台湾地区共有各类型图书馆3,545所。图书47,371,973册,期刊483,495种。全年经费为30,825,777,000元新台币(人均149元,相当于45元人民币),购书费为1,225,324,830元新台币(人均5.9元,相当于1.8元人民币)。工作人员6,235人。登记读者人数总计7,083,440人,年度借阅人次总计26,242,203人次,借阅43,268,585册次。

一 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有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1 图书馆服务比较普及

图书馆服务普及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台湾省图书馆服务的普及程度不如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但还是比较发达的。在这方面我们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我们将1991年台湾省和广东省及台北市和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情况作一比较,分别表1和表2。

表1 台湾省与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比较表

项目台湾省 广东省

面积493,222(平方米) 227,322(平方米)

阅览座位 47,300(席)

27,185(席)

工作人员 1,270(人)2,081(人)

年度经费 198,104,848元(人民币) 22,038,000元(人民币)

购书费 37,513,939元(人民币)4,372,000(人民币)

图书 10,152,638(册)

11,332,888(册)

报刊 39,580(种) 18,995,701(册件)

其他印刷资料 71,564(种)

56,453(件)

非书资料195,327(件)

23,217(件)

发证数2,991,704(个) 494,793(个)

借阅人次6,865,237(人次) 4,795,000(人次)

表2 台北市与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比较表

项目 台北市

广州市

面积 38,115(平方米) 26,947(平方米)

工作人员 450(人) 299(人)

年度经费51,194,172元(人民币)

3,731,000(人民币)

购书费 16,036,333元(人民币)

762,000元(人民币)

图书

2,914,946(册)

1,836,623(册)

报刊 12,848(种)82.824(册件)

其他印刷资料 34,479(件) 409(件)

非书资料 83,478(件) 15,349(件)

发证数

410,439(人) 174,069(个)

借阅人次 2,434,118(人次) 2,180,00(人次)

借阅册次 4,565,387(册次) 1,314,645(册次)

阅览座位

4,334(席)

2,223(席)

两表资料来源:1.台闽地区图书馆统计(1991年)台湾中央图书馆编印

(2)广东省文化文物事业统计资料(1991年)广东省文化厅计划财物处编印。

从表1可以看出,台湾每一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为46,993人,广东为61万人。台湾每人平均享有图书0.49册,广东为0.18册。台湾每一个工作人员服务人口为16,104人,广东为30,943人。台湾每人服务登记的读者为1,281人,广东为238人。台湾平均每人每年负担的流通人次为540人次,广东为5,964人次。台湾每人每年负担借书9,680册,广东为3,185册。台湾每册书平均借阅率为1.21次,广东为0.59次。台湾人均购书费6元新台币(相当于1.8元人民币),广东为0.068元。

表2可以看出,台北市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为广州市的6.9倍。建筑面积为广州市的1.4倍。工作人员为广州市的1.5倍。发证数为广州市的2.3倍。阅览座位为广州市的1.9倍。图书为广州市的1.5倍。当年借阅人次为广州市的1.1倍,外借册次为3.4倍。但是,1991年广州市的人口为600多万,台北市为270万,如果按人口的数量对比,上述数字台北市还应提高一倍。就投资来说,当年台北市对图书馆的投入人均18.96元,广州市人均0.62元,台北市是广州市的13.7倍,台北市人均购书费5.93元,广州市为0.127元,台北市为广州市的21倍。台北市人均图书0.8册,广州市0.3册。台北市每馆服务4万人,而广州市为60万人,台北市每个工作人员服务912人,广州市为2万人。

台北市公共图书馆系统现有一个总馆,35所分馆和10所民众图书馆。台北市图书馆总馆是一座15层的建筑,面积有22,000平方米,分馆属总馆领导,分馆主任由总馆馆长任命,经费由总馆统一掌握,馆藏由总馆集中采购和分编,分馆主要进行流通服务工作,图书馆业务实现了自动化。每个分馆除一般藏书外,还分别突出特色,例如北投分馆的特色是自然生态保育,稻香分馆是园艺,士林分馆是财经,东湖分馆是建筑,木栅分馆是法律,万兴分馆是大陆问题研究等。全市建立了图书通阅系统,读者可在总馆或任何一个分馆提出借阅其他分馆的藏书,图书馆可以代为寄送(读者负担邮资),可以在任何一个分馆办理还书手续,这样,一个居民不论住在何处,都可以享受全市的图书馆服务。此外,他们还开展许多活动,扩大图书馆在社会的影响。近期内准备再建6个分馆,实现“每人一册图书”计划,建立“资讯捷运系统”,进行网络服务,建立书香社会,肩负起启迪民智,转化民风之重任。

2 图书馆自动化水平较高

台湾省图书馆自动化于7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当时的重点是针对馆员的需要,解决图书馆内部作业的自动化问题。80年代推行集成自动化系统,并以方便读者使用为导向。90年代开始进入网络化的新阶段。经过30年的发展,台湾各类型图书馆自动化达到了较高水平。许多图书馆已实现自动化作业,尤以大专院校图书馆更为突出,1993年实现自动化的高中图书馆就达到65%从上。他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我觉得至少有二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是规划,二是标准。在70年代,各馆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作业,缺乏一致性与标准化,不能达到自动化应有的效益。鉴于这种情况,1980年4月,图书馆学会和中央图书馆联合成立了“图书馆自动化作业规划委员会”,制订整体的规划并报请“教育部”核准实施。在此期间还作了研订“中文图书资料机读编目格式”,建立了中文和西文图书目录数据库,进行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引进、培训人员等工作。1991年教育部公布了“大学院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整合暂行规范”,1994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整合暂行规范”。这些措施成功地使图书馆的自动化在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的轨道上前进。在准备进入网络化阶段时,早在1987年台湾当局的“行政院”就制定了“图书资讯网络计划”,1991年6月,“教育部图书馆事业委员会”邀请图书馆界10位专家整体规划“台湾图书馆资讯网络系统”,与此同时,标准局委托图书馆学会制定22项相关标准,为网络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由于我国国内各类型的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即使同一类型的图书馆,其主管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规范,时至今日,国内图书馆的自动化还是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长期以来许多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深感忧虑,但无能为力。

3 图书馆网络化开始起步

台湾省图书馆的网络化是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的,1990年3月中央图书馆引进了加拿大UTLAS系统“合作编目”模块,修改成中文合作编目系统,1990年7月成立“书目资讯中心”,1991年10月正式启用“联机合作编目系统”,与18所大学和3所公共图书馆进行联机合作编目,共同建立书目数据库。“台湾学术网络”的建立,为图书馆的网络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该网络是国际互联网络的一环,现在该网络已经伸展到政府机关、工厂企业和民间家庭。图书馆利用这个网络可进行合作编目、公共目录查询、馆际互借、电子邮件和档案传输等工作。现在图书馆普遍配置了许多终端机供读者使用,读者利用网络查找图书馆的资料已较普遍,在学生的宿舍都可以与网络连接。私立淡江大学建了一个30,000平方米的新馆,3,000个阅览座位中有1,400个座位可以与网络连接,读者自己带手提电话从网络上查找资料。读者在网上除了查找本馆的资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其他单位的资料,例如,交通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一个“电子期刊全文检索系统”(EES Elsevier Electronic Subs-criptions),收录了Elsevier Science公司出版的电子期刊约1,200种,可通过环球网(WWW)进行检索,现在该馆已经订购226种,准备在1997年将1,200种全部订购,供台湾各学术单位检索作用。现在如何从网络上获取资源,图书馆如何适应网络环境成了热门话题。我到台湾后参加了四次学术会议,其中有两次是关于网络问题的,一次是“21世纪资讯科学与技术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是“资讯网络时代馆际资源整合与分享研讨会”。

现在台湾的图书馆除了印刷品的借阅外,还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检索服务,例如,台湾大学图书馆开展了下列服务:(1)联机公共目录查询服务(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n;简称OPAC)。该系统是台大图书馆资讯系统的一部分,目前供读者使用的功能有:①查询本馆书刊资料;②查询教授指定参考书;③查询本校教职员著作目录;④联机预约申请、取消预约和续借;⑤查询个人借阅状况;⑥查询国内外各大图书馆的资料;⑦查询其他参考数据库;⑧提供图书馆服务概况和最新动态;⑨推荐书刊资料和提出对图书馆的建议。根据读者的要求,图书馆开展联机公共目录的环球网(World wide Web)-WebPAC的服务,不但具有多媒体的界面,读者查到的资料有电子版全文时,可联机直接阅续全文资料。(2)国际百科(DIALOG)检索服务。共有400余种数据库,主题广泛,资料丰富,供全校师生检索。(3)科技资讯网络(STICNET)检索服务。科技资讯网络是台湾“国科会”为了支援科学研究所建立的电脑查询系统,目前该系统包括台湾自建的数据库有:“台湾西文科技图书联合目录数据库”、“台湾西文科技会议论文集联合目录数据库”、“台湾西文科技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台湾科学研究机构光盘联合目录数据库”、“台湾研究计划摘要数据库”、“台湾研究报告数据库”、“台湾科技期刊论文数据库”、“台湾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数据库”、“台湾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台湾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台湾研究机构名录数据库”、“台湾科技简讯与政策报导数据库”、“台湾学术研讨会报导数据库”、“台湾科技仪器设备联合目录数据库”、“台湾工研院技术报告数据库”、“大陆高等学校名录”、“大陆科学家名录”、“大陆科研机构名录”、“欧州联盟文献联合目录数据库”、“欧洲科技发展报导数据库”等。国外的数据库有“企管资讯数据库”(ABI/INFORM)、“生物科学数据库”(BIOSIS PREVIEWS)、“工程数据库”(COMPENDEX)、“美加博硕士论文数据库”(DISSERTATION ABSTRACTS)、“教育研究数据库”(ERIC)、“物理/计算机/控制数据库”(INSPEC)、“美国政府科技研究报告数据库”(NTIS)、“体育数据库”(SPORT)等。还有“人才数据库”,收录台湾及国外各种专门人才的基本资料及最近5年的重要著作。(4)FirstSearch联机检索服务。FirstSearch是美国OCLC专门针对图书馆的使用者自行查询而设计的联机检索服务系统,提供多种书目数据库。(5)台湾中文电传视讯(Videotex)检索服务。主要内容是日常生活的有关信息,如飞机和火车时刻表、电话号码簿、邮政资费表、证券交易行情、货币市场行情、外汇汇率、即时新闻、气象预报和求才、求职、旅游、医药等信息。(6)光盘(CD—ROM)检索服务。将20种常用的光盘放在光盘网络上供全校师生全天候检索。内容包括哲学、艺术、农学、生物、商学、语言文学、图书馆和资讯科学等学科的文献以及全球出版图书书目等。

台湾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发生了较大变化,非书资料逐渐增多,除视听、缩微资料外,光盘成了新的宠儿。据1993年6月的统计,127个单位共收藏1,025种光盘,除引进国外的以外,目前自己生产的有:(1)“台湾出版图书目录光盘系统”,收录1981-1991年台湾地区出版的中文书目资料共20万条。(2)“台湾期刊论文索引光盘系统”,收录1982—1992年台湾地区出版的1,255种期刊的论文索引共25万6千多条。(3)“中华博硕士”论文检索光盘系统”,收录中国台湾地区36所大学1960—1990年博士论文索引和摘要,1982—1988年硕士论文索引和摘要、中国香港地区4所大学1982—1988年博士和硕士论文索引及摘要、中国大陆地区17所大学博硕士论文索引和摘要以及美加地区377所大学1920—1988年中国人写的论文的索引和摘要。(4)企业管理文献光盘系统,收录1978年以来有关企管、商学、产业、贸易等方面的论文索引和摘要,还有中文报纸论文索引等,各图书馆都开展了光盘检索服务。不过,有人认为各馆重复采购光盘的情况值得引起注意,为了使有限的资金购买更多的资源,各馆应该协调,做到资源共享,尤其是网络版光盘问世后更是如此,这点也值得我们注意。

4 机构精简,人员数量少

台湾省图书馆一般只设采编组、阅览组和参考组等机构,各馆只有一位馆长,没有副馆长,也没有馆长办公室,只有一个秘书协助馆长处理日常事务。各组也只有一个负责人,没有副职。中央图书馆也只有5组2室1处1中心(采访组、编目组、阅览组、特藏组、总务线、会计室、人事室、出版品国际交换处、汉学研究中心),也只有一位馆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员数量少,台湾市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平均每馆3.59人,大专院校图书馆平均每馆10.31人,专门图书馆平均每馆5.64人,高中高职图书馆平均每馆2.08人,初中图书馆每馆平均0.76人。例如公立的政治大学图书馆,有图书230万册、期刊6,358种、报纸522种,学生11,000人,除了图书馆以外,还有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一共68人。编目组每年的进书量约6万种,工作人员12人。全校教职员工只有680人。中兴大学图书馆共有图书43万册、期刊4,541种、报纸32种、非书资料30多万件,学生8,000人,工作人员33人。高雄中山大学图书38万册,期刊4,000种,学生6,000人,工作人员18人,采访组每年图书进书量25,000-30,000种,期刊4,000种,工作人员4人(组长1人,图书1人,期刊1人,会计1人),编目组也是4人。交通大学建了一个3万平方米的新馆,但全馆的工作人员才有17人,正准备搬家,搬进去以后他们不知如何管理。私立大学人员更加紧张,私立淡江大学图书馆图书70万册,期刊4,000种,非书资料6万余件,新建成的馆舍3万多平方米,学生2万多人,工作人员44人。大学图书馆的开馆时间一般是从上午8时至下午11时。公共图书馆也是一样,中央图书馆的正式编制为96人,高雄市左营分馆正式编制只有2人,馆长什么活都得干。台北县永和图书馆正式编制也只有2人。为了缓和人力紧张的矛盾,高校用了一些学生作工读生,例如,中兴大学每月工读生为3,300小时,相当于18.75个工作人员的时数,淡江大学一个学期工读生为14,000小时,相当于16个工作人员的时数,但工读生只能做辅助工作,期中和期末考试时还不能上班。公共图书馆主要是临时工,前面讲到的永和图书馆实际工作人员是10人。另外各馆都有义工帮忙,他们都是义务到图书馆工作,高雄市文化中心图书馆的义工达到120人之多。当然,义工只能用部分时间轮流到图书馆作辅助性的工作。教学单位也是一样,这方面的情况下面再谈。图书馆增加编制是很困难的,他们说在台湾搞个项目要点钱还可以,增加人的可能性很小。他们羡慕我们图书馆的人多,特别羡慕我们的专业职称评定制度。我觉得,他们的人太少难办事,而我们的人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而专业职务职称的评定制度值得借鉴。台湾图书馆员的职称没有单独的系列,而是与公务员混在一起,要到公立的图书馆工作,必须参加公务员的考试,录取率一般只有10%左右,而且由于图书馆级别的限制,加上公务员各级首长的名额有限,工作人员晋升的机会很少,一个大学生到图书馆工作一段时间就到顶了,也许那时他才30岁左右,以后很难有晋升的机会了,这样就影响积极性,图书馆界希望象教师一样单独成为系统,但至今未能如愿。

5 图书馆学教育比较发达

台湾省现有6个图书馆学教学单位,即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和研究所、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和研究所、淡江大学教育资料科学学系和研究所、政治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图书馆学组、世界新闻传播学院图书资讯学系。形成了从学士到博士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于一个2,000万人口的地区来说,应当是相当不错的了。但全部集中在台北市周围,地区分布不平衡。

对培养目标各校有不同的提法:

台湾大学的本科生是以培养各类图书馆专业人员为目标。研究生是培养图书馆的高级专业人才,增进图书馆学的研究与发展,改善图书馆的服务品质,藉以提高图书馆员的地位。

辅仁大学的宗旨主要是培养从事图书馆事业的文化工作者,同时更为现代社会渐觉不可或缺的资讯服务,培养软硬件工程师之外的服务人才,或为各机关团体日益重视的资料与资讯单位育才。

淡江大学以培养现代化的图书馆与资讯服务研究、教学与实务工作人才为宗旨。

政治大学是培养图书资讯、博物馆、以及各机构文书档案管理所需具有专门学科背景之专业人才。

台湾师范大学从培养社会教育工作专才为其目的,注重研究图书资料管理及资讯系统服务的方法研究,以达到充实全民知能、加速社会发展以及提升全民生活品质的社会教育目标为其任务。

世界新闻传播学院是在适应资讯社会的发展与资讯地球村的趋势培养全方位的资讯人才。造就资讯社会所需的资讯收集、资讯整理、资讯加值与资讯检索能力的专才,使资讯能方便地为各行各业所利用。

以上的提法说明,图书馆学的培养目标已从单一的图书馆向更广泛的方向发展,首先是图书馆学与情报的结合,其次是与档案学、文书学、博物馆学、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培养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虽然台湾大学的提法较为传统,但它的课程设置涉及多个学科,学生就业也不只限于图书馆。其实台湾的大学没有情报学、档案学教育。情报(或信息)他们称为资讯,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是合一的,称为图书资讯学,而资讯科学就是我们所讲的计算机科学。

课程设置各校不尽相同,这与学校的性质有关,例如师范大学有师范院校共同的必修课,与综合性大学就不一样,大学与专业性的学院也不一样。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基本相同的,主要是信息的搜集、整理、贮存和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至于具体课程,以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为例子以说明。大学本科部定的必修课有:图书馆学导论、资讯科学导论、电子计算机概论、图书分类编目、中文参考资料、西方参考资料、图书馆采访、目录学、图书馆管理、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实习,共计12门22个学分。系定必修课有:传播学概论、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图书馆统计学、图书馆学专题、文书处理,普通心理学、社会学、第二外国语(德、法、日、西择一)等,共计9门22个学分。开设了70门左右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一般说来比较微观,实用性强。例如各类型图书馆就分为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儿童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医学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6门课,学生任选其一。儿童方面的就有儿童读物、儿童名著选读、儿童图书资料、青少年读物、讲故事等。文献方面的有社会科学文献、人文科学文献、科技文献,学生任选其一。自动化方面的有联机检索、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自动分类与检索、电脑排版、信息系统、信息贮存与检索、光盘数据库系统、电子计算机数据结构、电脑网络与通讯、电脑中心管理等。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选修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有:研究方法研讨、图书馆行政研讨、读者服务研讨、技术服务研讨、资讯学研讨等5门10个学分,还有硕士论文6个学分。选修课分为研究方法、图书馆学、资讯科学、目录学等4组相关课程共48门供学生选修。非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要选修社会科学文献、人文科学文献、科技文献、图书馆自动化等4门课程共计16个学分。

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就是博士论文,12个学分。选修课有图书馆哲学、比较图书馆学研讨、图书馆与信息社会研讨、信息管理研讨等。

台湾省图书馆学教育有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6所教学单位专任教师一共才有52人。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学生人数与我们系差不多,专职教师只有12人,(教授7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工作人员3人(系办公室2人,实习图书馆1人)。全系教职员工15人,我们是他们的一倍多。辅仁大学专职教师只有8人,世界新闻传播学院专职教师只有4人。所有学校都采取聘请兼职教师的办法,台湾大学聘请了兼职教师10人,辅仁大学6人,世界新闻传播学院9人,这样即可以减轻学校的负担,又能更好地发挥专家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资源共享。在各校担任兼职教师的共有48人(教授15人,副教授19人,讲师14人),他们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图书馆工作者。教师队伍不仅数量精,而且素质也高。在52位专职教师中,教授16人占30.8%,副教授26人占50%,讲师10人占19.2%。获得博士学位的35人占67.2%,硕士学位的19人占36.5%,学士学位的5人占9.7%。留学美国的35人占67.2%,留学英国和日本的各一人,所以台湾的图书馆学教育受美国的影响较大。各校教学设备比较先进,图书资料比较齐全。例如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除利用学校的电算中心和视听教育馆的设备外,本系还设有视听室、资讯室和编目室,其设备基本上能满足教学的要求,电教设备也比较齐全。实习图书馆有专业图书16,000册,西方期刊200种,中文期刊400种。教师都有研究室。

6 图书馆学会作用大

台湾省图书馆学会是1953年11月12日成立的,40多年来为推动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6.1 研究和制定法规与标准

学会在1960年成立了台湾省图书馆事业改进委员会,开始制定各类型图书馆标准,经过3年的努力,制定出“中学图书馆标准”、“公共图书馆标准”、“大学图书馆标准”和“图书馆建筑标准”,供各图书馆参考。1975年学会受“教育部”的委托,成立了图书馆标准拟订小组,先后制定了“大学及独立学院图书馆标准(草案)”“专科学校图书馆标准(草案)”和“省(市)县市乡镇图书馆标准(草案),并在学会通讯中公布征求意见,这些标准在以后颁布的“大学法”等法律中体现出来。1990年“教育部”为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又委托学会制定“公共图书馆标准”,该年3月学会拟订了“公共图书馆设备标准草案”,经“教育部图书馆事业委员会”讨论改为“公共图书馆营运管理要点”颁布实施。为了适应网络化的需要,标准局委托学会拟订图书馆相关标准,1990年学会成立了“图书馆标准委员会”,分三期完成22项标准。这些标准是:

(1)中国书目资讯交换格式——磁带部分;(2)西文资料审查文献、订定主题及选择索引词汇之方法;(3)馆际互借书目资料项目标准;(4)图书馆统计;(5)摘要撰写标准;(6)国际标准期刊号标准;(7)书目排检原则;(8)索引编制标准;(9)西文单一语文索引词典编制标准;(10)期刊馆藏著录标准;(11)机读编目格式标准;(12)书目资料著录总则;(13)资讯检索协定;(14)共同指令语言标准;(15)机构缩写标准;(16)文件章节程序编码标准;(17)图书及其他出版品书背题名标准;(18)学位论文格式标准;(19)参考书目撰写标准;(20)国家书目编制标准;(21)图书馆建筑设备标准;(22)书刊装订规格与书名页及版权页编写标准。

自1996年以来学会就关注图书馆法的制定,并成立了图书馆法委员会,经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89年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委托学会正式成立“图书馆法审议小组,经过5次修订,已制定出草案,其内容共分五章三十四条,包括总则、设立与标准、组织人员与经费、营运与管理、附则等。现已送“立法院”按法定程序办理。

6.2 培训在职人员

自1956年以来,学会每年利用暑假举办讲习班培训工作人员,一直没有间断,到1993年共招收学员达4,488人次。自1979年从来,又开办了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视听资料等专题研讨班,历年学员达3,152人次,是值得引以为荣的贡献。

6.3 促进业务建设

学会对台湾图书馆的业务建设起了积极促进作用,80年代进入自动化阶段以后作用更加明显。1980年与中央图书馆合作,制定了“图书馆自动化作业计划”,统计规划图书资料自动化作业系统,研制“中文图书机读编目格式”和“中国编目规则”,建立中文数据库并引进国外数据库。1988年开展“图书馆自动化现状调查”,并于次年在会报上公布。1991年6月受“教育部”委托,整体规划“台湾图书馆资讯网络系统”,为图书馆顺利进入网络化阶段作出了贡献。

6.4 策划图书馆周活动

学会为了倡导读书风气,鼓励民众利用图书馆,决定从1970年开始,举办“图书馆周”活动,并成立了图书馆周委员会,决定每年12月1日至7为图书馆周时间,当时的目的是:介绍图书馆之设施;利用图书馆之资源;培养大众读书风气;倡导正常休闲生活。第一次的口号是“读书最乐”,以后每年都举行,学会每年都公布“图书馆周实施纲要”,确定主题和海报标语,各类型图书馆根据自己的条件开展各种活动。

该会的出版物有“中国图书馆学会会报”(半年刊),“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务通讯”季刊/双月刊和专业图书48种。

1971年国际图联在讨论图书馆专业学会时指出:一个学会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图书馆事业普遍发展。二是提供图书馆专业教育与训练。三是开拓图书馆服务的人力资源。从这几方面衡量,台湾学会的工作是成功的。我们全国学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做了很多工作。在庆祝学会成立15周年的时候,我在一篇短文中写道:学会的生命力在于对事业有利,对会员有益,这是我近20年来参与学会工作的深切感受。

二 从台湾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引出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 图书馆事业的定位问题

图书馆事业是整个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因素的制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是凭主观愿望,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经济实力决定的。台湾省图书馆事业有比较大的发展,是70年代经济发展以后的事情。一个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贫穷国家或地区,不可能有发达的图书馆事业。而且,与教育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只有识字才能阅读文献,即使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对文盲来说也毫无意义。因此,要把图书馆事业定位在适当的位置,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不能超越一定的经济水平和社会条件,其重要性也不能拨高到不适当的高度。但经济发展如果忽视图书馆建设,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社会不得安宁。7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较快,但出现了许多值得忧虑的社会问题,现在反过头来求助于图书馆,开展“书香满宝岛”活动,以启迪民智,转化民风,净化人的心灵,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台湾的图书馆服务虽然比较普及,但与欧美和日本等发过国家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就每馆服务人口来说,欧美在4万人以下,而台湾为6万5千人,高雄市达到10万人。发达国家人均拥有图书一般为1-3册,而台湾为0.49册。台湾人均购书费为6元新台币,同期日本为751元新台币,而台湾1993年的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0,852美元,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不相称的。这点也值得我们深思,就广东而言,改革开发从后,广东经济腾飞,图书馆事业有所发展,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发展迅速。但到目前为止,有4个地级市、5个县和大中城市的22个区没有公共图书馆,有34所县(区)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和藏书数量没有达到文化部评估的最低标准。全省平均60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低于全国44万人的水平。全省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0.235册,低于全国0.26册的水平。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0.077元,而广东只有0.068元,购书费占总支出比重,全国为30%,广东为18.9%。这几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广东的经济发展太不相称。广州市也是一样,8个区馆没有一个区馆达到文化部规定的3,000平方米馆舍的最低标准,白云和天河区仅200平方米,芳村区租用两间民房,还有藏书数量少,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相称,其后果将会显现出来,就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一样,在最近召开的省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广州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是委员们特别关注的问题。一个只有豪华宾馆和高级商店,而没有足够和象样的文化设施的城市是不可能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当然,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只靠图书馆,但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2 前景与现实问题

从图书馆发展趋势看,电子出版物问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实现电子图书馆创造了有利条件。电子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一种模式,主要特点是高密度存贮和远距离传输。它的出现将对传统图书馆从馆藏建设到服务方式带来巨大冲击,对此,我们应该加强研究有所准备。但传统图书馆到电子图书馆有一个过渡过程,美国、日本等发达的国家正在实验中,台湾、香港刚刚起步。对我们来说,实现电子图书馆的过程更加漫长。因为建设电子图书馆要有相应的设备,显然许多图书馆一时难以具备这样的实力。这拿馆藏文献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图书馆还是会以纸质文献为主,纸质文献是人们接受的一种载体,可以任意翻阅,还可以随身携带,无须电力和其他设备,虽然电子出版物会逐渐增加,但不可能取而代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教育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人们习惯和利用电子出版物还有相当长的过程。况且,对使用者起码要有电话和计算机,现在我国电话普及率为30%,何时才能拉入全国的家庭?在办公室普及计算机也不是容易办到的事情,大多数人还是依赖纸质文献。目前台湾、香港的图书馆还是大量地收集纸质文献。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变革激烈的时刻,我们要展望前景,在可能的条件下作最大的努力,但不能把对未来的期望当作即将实现的现实。对大多数图书馆来说,现在的基点主要还是应该放在纸质文献的服务上,利用现有的条件,努力提高效益,把工作做好。

目前图书馆效益不高,有诸多的原因,从图书馆的角度看,一是服务,二是协作。

虽然人人都会说“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也有不少动人的事迹,但整体说来,离“满腔热情”、“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的观念相差甚远,这样就难以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造成社会对图书馆的依赖,也难以树立良好的形象。现在我们总是说领导不重视图书馆,社会不理解图书馆,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反过来问我们自己,我们为社会作了什么,作得怎样?我们应该用良好的服务造成社会的依赖,从依赖得到社会的重视,从重视促进事业的发展。因此,目前对我们来说,树立真诚的为读者服务的观念、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比期盼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还要重要。

目前我国图书馆界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调控能力差,协作水平低。一方面经费短缺、资源有限;另一方面重复建设,相互封锁的现象相当严重,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整体效益。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点是技术自动化和组织网络化,通过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共同享用,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实践证明,这是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成功之路。如果我们不从小农经济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就没有希望。

3 队伍建设问题

台湾省的实践证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须有一支数量精而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队伍。对我们来说,加强队伍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图书馆的队伍建设包括学校专业教育和在职人员的稳定和提高,目前这两方面都受到严峻的挑战。就学校专业教育来说,首先是生源,过去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免费的,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加上现在要交一定数量的学费,学生在报考时要考虑以后从事职业的待遇,作为一没权,二没钱的图书馆,没有多大吸引力。二是培养目标问题,图书馆学是以一个单位作为学科的名称,在众多的学科中是少见的。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科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会计学等应用学科,都不是以某一具体部门命名的,这些专业的知识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工种和部门。图书馆学只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决定了它是一个狭窄的学科。由于学科性质的狭窄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单一性。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学科相互渗透和综合的趋势,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还有目录学、文献学等学科可以融合与升华,建立一门更上位更综合的学科。有些学校正在进行探索,虽然现在还存在许多模糊现象,相信会逐渐明确和成熟。至于这门学科的名称,笔者称为“文献信息学”,也有人称为“文献交流学,还有人称为“图书情报学”,不管叫什么名称,这种看法是有前途的。因此,应该打破单一培养目标的限制,拓宽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培养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此在课程设置上要作相应的调整,首先搞好核心课程的建设,所谓核心课程,是所有课程中的基础骨干课,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标准,笔者认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应为专业概论课、文献处理课和计算机应用课三种类型。专业概论课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文献处理课学习管理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应用课是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文献信息工作自动化和数据库建设与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除了核心课程外,还要安排其他课程,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此就要有相应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对在职人员来说,严峻的挑战在于队伍不稳,专业人员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素质不尽人意等方面。主要应在健全机制和提高素质上下功夫。所谓健全机制,就是在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机制,例如人员管理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提高人员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人的素质决定图书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决定图书馆事业的前途。总之,事是人干出来的,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明确地坚定地抓住这个核心。当然,提高图书馆职业的地位和改善工作人员的待遇是重要的前提。

4 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问题

通过这次较长时间到台湾考察,我强烈地感受到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同文同种,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没有语言与文字的障碍,交流就方便得多。首先双方都有强烈的愿望,10多年前我就有亲身的感受,1980—1982年北京图书馆派我到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考察,当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亚洲部主任陈炎生先生是一位推动两岸交流的热心人士,他与我商量说,考虑到大陆与台湾目前不可能坐在一起开会,不如由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出面,举行一次国际会议,邀请双方都来澳洲,可以进行一些交流。我很赞成这个想法,向我驻澳使馆写了报告,1982年7月在堪培拉开会,北京图书馆和台湾方面各派了五个代表参加,也有英、澳等国的代表,但主要是为了两岸的交流,开始时大家有点拘谨,以后相处得很好,所以两岸的交流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当时都想得到对方的专业刊物,但没有通邮,双方都把刊物寄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然后由他们转寄给对方,由此可见双方希望交流的心情何等强烈。现在不同了,资料可以互寄,人员可以互访,为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交流增多了,希望交流的愿望就更强烈,这种愿望是因为“骨肉相亲,血浓于水”,也来自双方都有需要,不说别的,就拿出版品来说,双方都希望得到对方的出版品,实质上是相互补充。另外,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中的一些问题需要共同讨论,例如中文编目规则、中文机读目录格式、数据库建设等,如果取得共识,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总之,交流与合作的内容是很多的,前景是广阔的。除了台湾以外,还有香港、澳门,在与这些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中,广东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1997—04—02)

标签:;  ;  

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