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地图的中国国际游客旅游空间认知研究_地理论文

基于认知地图的中国国际游客旅游空间认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中国国际论文,游客论文,地图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空间认知研究始终是地理信息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认知地图最初应用于心理学的“探路问题”和“寻址问题”,研究方法正在进一步探索中,近年来被广泛使用。人的认知心理学定义为个体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1]。而认知地图作为一种有效的空间认知工具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认知地图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地图学,并随着地图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渐被重视。中国地图学界对认知地图的研究始于高俊院士,他借助认知地图的方法研究计算机辅助制图与地图信息转化[2]。心理学强调认知过程,人对某一特定事物的认知是瞬间产生的状态,这种状态的过程包含了感知、注意和思维等心理状态,并导致个体行为的产生[3]。地理空间认知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地理空间位置、地理性质和特征的研究等[4]。凌云,陈毓芬,王英杰认为用户对地图可视化系统界面的理解和评价与用户的视觉认知、记忆认知、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密切相关[5]。国际旅游是一种具有大范围空间位移的社会现象,国际游客是有别于一般人群的特殊群体。在空间认知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国际游客的旅游空间认知模式,对于旅游地图制图,旅游空间信息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认知地图的概念

有关认知地图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Nunzia Carbonara认为认知地图是描述个人观念和思想的图解工具[6]。陈毓芬认为心像地图等同于认知地图,是表征环境信息的一种心像形式,是人们通过多种手段获取空间信息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认知环境的抽象替代物,是空间环境信息在人脑中的反映[7]。林玉莲认为“认知地图”是“头脑中的环境”,具有地图的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的特点,它又是对环境感知的体验,具有模糊性、片断性、个人差异、年龄差异等特征[8]。对认知地图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是对不同的人利用地图完成相同任务而采取不同策略的方式进行研究;另一种是研究特定的认知现象并从中摸索认知过程。地图的实质是信息的载体。有学者认为物化的地图不是实际的疆域,而是客观环境的实际模拟。在每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认知地图,且自觉不自觉地不断把这个地图与客观环境进行比较、认识、学习、完善。客观地图偏重于对客观空间信息的直观精确表达,而主观地图则偏重于对客观世界认知信息在人脑中映射的表达和显示。笔者认为认知地图是人们通过实际地理空间以及一些对实际地理空间进行空间信息表达的工具,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空间信息模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反映。

2 国际游客旅游空间认知特征

国际游客作为大尺度的游客,其空间跨度大、持续时间比较长,文化跨度比较大,项目组通过1997-2004年全国性调研,对国际游客的旅游空间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及一般的人群比较,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特征:(1)旅游活动空间尺度大。国际游客进行的是跨国旅游,其空间位移比较大,一般在1 000 km左右,甚至更长距离。对于来中国的国际游客而言,其空间跨度达到几千公里。(2)认知时间的有限性。由于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国际游客停留时间一般长于国内游客,但和一般群体的数年或更长时间的普通空间认知相比,其旅游空间认知时间相对较短。(3)文化跨度大。不同区域的游客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主体文化,每个国家的主体文化都会有差异。国际游客的价值和行为取向不同,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4)认知过程的完整性。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游客的地理空间认知贯穿于旅游需求产生、旅游信息收集、旅游决策、旅游空间行为、旅游反馈等过程之中并构成完整认知链。(5)空间对象认知的选择性。游客的地理空间认知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即鲜明的主题选择性。游客只是有重点地选择那些对解决旅游问题有帮助的重要信息而忽略不重要信息。

3 国际游客空间认知模式

游客地理空间认知方式主要有物理空间认知、空间特征感知、空间对象认知、符号空间格局认知和经验认知五种主要类型。基于物理空间和经验认知的认知地图一般是人脑中客观存在的;物理空间认知可以强化和校正基于符号空间认知的认知地图(认知空间),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游客的感知空间主要反映在旅游空间场景特征的感知;旅游空间是游客对旅游空间对象认知的场所,游客认知空间中的空间对象认知主要反映在旅游景区功能的认知,且通过知识、经验、记忆等形成认知地图;符号空间认知是地理空间认知的最佳方式之一,游客旅游空间格局认知发生于符号空间,主要包括空间组合关系认知、空间拓扑关系和旅游节律性认知。这几种认知空间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其认知形式在旅游活动中的表现和作用也不相同,在旅游前(游客没有到达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旅游预想和旅游决策阶段),游客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符号空间和原先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地图进行比对,修正和强化原有的认知地图,形成新的认知地图;在旅游中(到达目的地,主要包括旅游行动实施和旅游感受体验阶段),通过空间位移、旅游实践过程和空间特征感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地理空间信息;而旅游活动完成后(离开目的地,形成新的旅游空间认知),游客在头脑中则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更加接近于实际物理空间的认知地图。经验认知贯穿于整个认知活动之中,在完成一次旅游活动之后,其认知经验得到了提升,经验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见图1)。

图1 国际游客空间认知模式

Fig.1 The geospatial cognitive mod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3.1 基于地图的旅游空间格局认知

国际游客对于旅游空间认知和其活动范围息息相关,由于其为大尺度游客,在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所关注的旅游空间对象不同,因而使用的空间认知工具不同,但是从空间角度来讲,国际游客在旅游前和旅游中十分关注旅游空间格局。而地图(符号空间)是空间格局认知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目前地图产品类型多样、传输渠道也不相同,选择合适的认知工具对于建立接近于实际的旅游认知地图非常重要。

3.1.1 地图工具特征及其效应评价

在空间表达方面,地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空间认知的主要信息源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游客的需求增加,在为游客服务的地图除了传统的普通二维地图、透视图之外,一些新的表达形式随之出现,如影像图、电子地图、沙盘模型、三维地图等,这些表达形式在空间维度、空间范围、空间格局、空间对象等方面各有差异,其使用范围及对象也具有差异,游客可根据不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满足自身的需求。

要研究游客对不同空间信息表达方式的认知能力,就要从认知地图的基本概念出发,理解地图、认知地图与旅游空间行为的关系,理解大脑的认知功能等问题。通过研究认知地图的形成,探讨地图空间知识的内部表征、静态地图与动态地图信息传输的空间认知模型等。旅游空间认知是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属性包括位置、大小、距离、方向、形状、模式、运动和物体内部关系的认知。游客对不同的空间表达方法的认知能力具有差异性(表1)。

3.1.2 旅游空间格局认知

旅游空间格局认知则是关注旅游景观的空间组合关系——旅游线路。这主要取决于地图所提供的信息详细程度和旅行社提供的旅游线路,包括旅游节点城市和旅游景区。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不同客源地国际游客对中国的城市认知差异明显。具体如表2所示。国际游客对于旅游空间格局的认知绝大部分来自旅游线路,通过旅游线路(链)来了解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景区(节点),在这里对于国际游客来说,对入(离)境口岸城市的空间认知度特别高,空间格局认知同时受到距离衰减规律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中国旅游空间格局的认知,是在空间认知工具的帮助下、在对距离认知、方向认知和旅游景观认知的基础上(主要依靠经验、记忆、知识等),综合考虑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状况以及区域地理特点之后,利用拓扑关系来画出的。具体如图2所示。

3.2 基于文化的旅游功能认知

2004-2006年笔者的实践调查显示,国际游客对中国旅游景区功能的认知中,长城的认知度最高,其次为兵马俑和颐和园,三者共达到70%左右;这些景区都是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知名景区。而在中国享有盛誉的黄山、桂林山水等著名的自然风光景区并不为国际游客所熟知。可见,大尺度旅游的国际游客主要追寻文化差异,而对自然风光的追求放在其次。中国传统的以历史遗存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仍是国际游客认知东方文明古国的心理意象。因此,旅游景观知名度、景观类型和游客的旅游尺度是影响游客对旅游景观认知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国外游客感兴趣的依然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唯一性的吸引物,如西安的兵马俑、饺子宴,成都的大熊猫游客基地,三峡风光,北京故宫等[9]。这也印证了当前国际游客对中国旅游景观的认知主要根据心理意象,采用文化差异和特色的模式。

4 结果与讨论

(1)国际游客空间旅游范围以大尺度为主,这和国内游客有很大的区别,加之文化差异大,其认知特征具有独特性。而国际游客的这些独特的认知特征对其旅游决策影响巨大,同时影响其空间行为。因此,加强对其认知特点的研究对于旅游市场营销意义巨大。

图2 游客旅游空间格局认知模式

Fig.2 The cognitive mode of tourist spatial pattern

(2)旅游空间认知是旅游认知的重要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之中,作为大尺度的国际游客,其旅游空间认知更多地关注旅游空间格局和旅游空间功能。国际游客对旅游空间格局认知基于地图,其认知侧重于旅游线路、口岸城市,这些认知主要发生在符号空间。这对于中国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线路组织和产品推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国际游客对于景区的认知则偏重于对旅游功能的认知,而文化差异和知名度是影响景区认知的主要因素。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中,要考虑产品功能及目标市场的文化,同时更要注重景区的品牌建设,这对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十分重要。

标签:;  ;  

基于认知地图的中国国际游客旅游空间认知研究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