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中医院普外科 江苏 淮安 223499)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就诊的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55例,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损伤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措施。结果:医源性胆道损伤原因主要有病理改变、解剖变异、术中操作等。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后,初次修复优良率为78.18%(33/55),二次修复优良率为50%(6/12),三次修复优良率为33.3%(2/6),修复整体优良率为92.7%(51/55)。结论:对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疗,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操作,才能在根本上降低医源性胆道损伤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医源性胆道损伤;损伤原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0-0145-02
近年来,随着胆道疾病患者的不断增加,胆道外科手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源性胆道损伤发生率[1],影响了患者的康复,也容易引起医患矛盾。因此,通过分析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具体原因,便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从而有效避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本文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就诊的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55例,对其损伤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选择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55例均符合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断标准[2],排除具有严重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非医源性胆道损伤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30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为29岁,平均年龄为(49.34±8.04)岁。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疾病中,30例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18例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其余7例为胆总管结石。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时,均根据在上级医院内镜逆行性胆管造影术或者高场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明确胆管损伤情况,手术中部分患者有胆管不完整的情况。术后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膜炎、黄疸等。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4例,胆总管探查术7例,开腹胆囊切除术13例。在手术过程中,发现胆道损伤37例,术后发现18例,其中34例为术后胆瘘,5例为胆管末端炎性狭窄,10例为胆总管横断,6例为夹闭胆总管。
1.2 方法
初次处理时,接受肝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的有27例,接受胆管对端吻合术治疗的有6例,接受左肝叶切除术治疗的有5例,接受胆管成性修复术治疗的患者有12例,接受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有5例。其中初次处理失败,接受2次修复术或者多次修复术的有12例。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胆道损伤修复效果进行评价时,可以分为四个等级;I级为经修复后,胆道系统完全恢复正常,无任何不适感或者不良症状;Ⅱ级为偶尔后不良症状,但不需要接受治疗;Ⅲ级为胆道系统不良症状比较明显,需要接受外科治疗或者药物治疗;IV级为疾病再次复发,需要立即接受外科治疗。可以将I级、Ⅱ级修复效果评定为优,Ⅲ级为良,IV级为差[3]。
2.结果
医源性胆道损伤原因主要有病理改变、解剖变异、术中操作等。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后,初次修复优良率为78.18%(33/55),二次修复优良率为50%(6/12),三次修复优良率为33.3%(2/6),修复整体优良率为92.7%(51/55)。具体见表所示。
表 比较医源性胆道损伤修复治疗的效果
3.讨论
3.1 医源性胆道损伤原因
此次研究纳入的55例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的损伤原因,主要以下几类。①病理改变,如胆囊萎缩、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均可能引起胆管缺失或者横断;②解剖变异,包括胆囊管变异或者肝右动脉变异,部分患者有可能存在胆囊动脉变异,这些变异因素均可以引起胆管医源性损伤;③术中操作,该因素为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观因素。由于胆道术已经有显著进步,术中操作不断成熟,而个别手术操作者术中操作不细心,且没有明确判断术中异常情况,进而增加了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可能性。
3.2 医源性胆道损伤防治策略
一是要充分认识胆道解剖结构。胆道解剖结构的变异性远远高于其他机体组织或者器官,手术操作者要充分认识并了解胆道解剖结构的特点,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二是要全面、系统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医生要在手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理情况,从而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在术中有针对性的预防胆道损伤。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判断之后,还要根据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制定应急预案,而且在手术操作中注意判断患者的具体情况,从而有效避免手术的盲目性,防止胆道受损。三是手术操作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手术操作者的专业技能水平、对特殊情况的应变能力都会对胆道是否损伤带来影响。因此,术者要多学习,多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面对危急情况要镇静,有条不紊的进行处理。四是尽量提高初次修复手术的成功率。此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初次修复手术的优良率最高,随着修复次数的增加,修复优良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对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在明确损伤原因之后,进行对症治疗,可以提高初次修复成功率,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疗,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操作,才能在根本上降低医源性胆道损伤发生率,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谷化剑,冯贤松,辛小燕.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治策略[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41(26):2360-2361.
[2]朱震宇,段伟宏,张克明,李志伟,孙百军,张培瑞,王兆海,王瑞兰,吴建中.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外科治疗策略[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3,7(18):120-121.
[3]白雪巍,孙备,刘杰,武林枫,姜洪池.医源性胆道损伤再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1,7(9):255-256.
论文作者:梁孔兵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
标签:胆道论文; 损伤论文; 患者论文; 医源性论文; 胆管论文; 原因论文; 手术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