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成人的心理矛盾与调适_社会改革论文

转型期成人的心理矛盾与调适_社会改革论文

转型期成人的心理矛盾及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成人论文,矛盾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正是基于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明智之举。由于社会的转型带来人们心理的矛盾,会导致社会控制的失序乃至无效。因此,我们应对人们社会心态的调适更加重视,把纠正不良心理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工程。

一、转型期成人的心理与传统心理的矛盾

(一)功利心理与道义心理的矛盾

市场经济是以追求最大利益为主体的法制经济,人的一切市场行为都是由利益来驱动的。但是这种重利心理与传统社会心理中一向信奉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是相悖的。对能者先富的心理认同,是对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性否定。而当社会上贫富悬殊太大,特别是合法经营者反而不能致富,投机钻营、巧取豪夺者却能财源广进,一夜暴富,这种因贫富不均导致的两极分化,又必然造成人们心理的失衡,从而使一部分人追逐功利而丧失道义。市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谋利,但这是否意味着唯利是图的合理性?是否意味着等价交换的适用性?无私奉献真的不需要了吗?这些问题困扰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心理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二)个人本位心理与国家本位心理的矛盾

在人们传统的社会心理中,信奉的是共性至上的国家利益,集体和个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整体利益。这实际上造成了集体和个人利益的虚有,以及集体和个人对国家的强烈依赖心理。一些下岗职工抱着空碗等着企业“复活”,却放弃一些有钱可挣的工作,这种对国有企业抱强烈的依赖心理,不同程度形成国家本位心理。相反,一些企业领导打着为企业开拓市场、盘活资产等旗号,尽情地捞房子、票子,坐高级车子,住星级宾馆,甚至享受“特殊服务”,导致个人本位主义的滋生泛滥。

(三)嫉妒心理与公平竞争心理的矛盾

市场经济提倡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竞争给人们带来了压力,产生了开拓进取的动力,增强了社会的活力。教育界通过竞争上岗,使一些教育思想新颖、教学方法先进、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和校长走马上任。公平竞争的确是一种催化剂,它能鼓舞斗志,激发创造力。但是中国人长期奉行“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子先烂”的古训,满足于消极无为、中庸处世之道。这种心态必然产生“看不惯冒尖的,容不了有钱的”嫉妒心理,以与他人同层次为乐,这正是由内耗引发的落后心理根源。市场经济为能人提供自我实现的契机,显然与这种嫉妒心理背道而驰。

(四)由牢骚和偏见引发的逆反心理与全面看问题的心理矛盾

牢骚和偏见在社会生活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应该说,社会存在牢骚现象是正常的,且能使我们从中警惕一些问题。但牢骚一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能淡化改革精神,磨损人们的上进心,而且导致改革的风险意识丧失,社会不正之风盛行,真假难辨的局面。社会偏见是对社会现象形成一种稳定的不正确看法。如文化上的排外心理,政治上的清官期望心理,行业上的相互轻视心理等。有人专门利己,就断定“人性是自私的”;有些干部腐败,就断定“天下乌鸦一般黑”。牢骚和偏见必然引发人们的逆反心理,有些人甚至产生逆反思维。比如大众传媒宣传孔繁森、王启民式的先进党员干部,就认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干部风毛麟角;报纸和电视上大谈廉政建设就断定党内腐败泛滥成灾等等。这种片面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不仅给社会正常运行带来阻碍,也妨碍党的方针政策的科学实施。与顾全大局、全面看问题是相互矛盾的。

二、调适不良心理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成人健康心理的形成提供保障

人们不良心理的形成客观上来自社会的环境因素,主观上来自于自身的心理因素。人生活的周围环境对人的心理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由领导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到带领人民一道走向富裕幸福的生活,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然而在党的自身机体上的毒瘤不加以铲除,就将后患无穷;腐败就会亡党亡国,就会像离开水的鱼一样失去生机和活力; 党风不正,就会引发人们的牢骚、 失望和偏见,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造成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消沉。因此,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公仆形象,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党的先进性得到真正体现,就会凝聚人心,给人以前进的力量;就会使民风和社会风气得到根本好转;就会促进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党的十五大以浓墨重彩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这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尤其在成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金钱观受到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情况下,弘扬一种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民族精神,倡导一种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工作作风,奉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格调高雅的民族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家庭文化,有助于缓解成人的心理矛盾,排遣心灵的空虚,提高心理承受力。比如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下乡巡回演出”的举措,就像一缕春风播洒在老区乡亲们的心田,这种文化的陶冶是政治说教无法比拟的。李素丽、孔繁森、王启民,用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写就了一曲曲精神文明之歌。去触摸他们的思想、言行,你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激起心灵的共鸣。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说,与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相比,我们的一点点心理矛盾、误区、不平衡又算得了什么呢?通过这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会为广大成人健康心理的形成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调整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值

改革是一场革命,必然对旧有的不合理格局进行改组或改造,实现利益的再分配。有的人对改革期望值过高,一旦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就会产生失望心理。还有些人期望值过低,缺少改革的动力,认为改革与己无关,小康很难实现。上述两种对改革的期望值都应加以调适,使自己心向改革,积极上进,群策群力干事业;能经得起失败与成功的考验,必要时做出应有的牺牲,以求改革的长足发展。

(三)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去丰富人生,体现人格魅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快节奏、高效率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特征。时代呼唤人们广泛参与、积极进取。当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才子已没有用武之地。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经常交流、交往、合作,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去结识更多的朋友,择其能者而用之。一个人拥有了信息,也就拥有了发展自己的主动权,就会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我们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志就是一种认同机制,即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通过学习、合作、创造、奉献,你就会获得社会的认同,从而饱尝人间的真爱。一个人拥有真爱固然可贵,可每一个人心中有爱,人生才会丰富多彩。在这真爱中才会展示一个人巨大的人格魅力。爱是心理健康的“润滑剂”,它滋润心田,使紧张、烦躁、抑郁、恐惧、焦虑的心情得到缓解,使敌对、憎恨转为善意。爱是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它给个体以自信、以进取的勇气和力量。爱世界、爱自然、爱他人如同爱自己,这种心胸的博大与开阔,就会创造人生的无穷乐趣。

(四)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体验

琴、棋、书、画,古往今来一直被国人用来作为陶冶情操、加强自身修养的有效工具。比如弹奏一曲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会激发一种拼搏奋进的力量;书写遒劲有力、潇洒豪迈、雄浑奔放的一手好字,会自得其乐,增强信心。通过这些载体可以使自己不断修正个性心理特征中的不利因素,自我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对外来不利因素的免疫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如今的商海中,睿智的商家们已经认识到“微笑服务”的重要性。从商家来讲,经营者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给人一种愉悦、一种吸引,同时也是一种竞争力换来的巨大购买力;对消费者来说,一种愉快的刺激必然引起良好的情绪反应,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一个人还应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解脱、自我欣赏、自我激励,不断反求诸己、自省自警。正如教育思想家孔子所说:“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通过自我检查,找到心理症结存在的根源,加以发泄和排遣,以形成良好的心境。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人们心理向更成熟、更高尚、更深邃的方面迈进。人们从牢骚、偏见和逆反的心理阴影中走出,又走向竞争、顾全大局的良好心理状态。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拥有了成功的金钥匙,人们就会在自我实现的同时,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标签:;  ;  

转型期成人的心理矛盾与调适_社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