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对策略探析论文

全媒体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对策略探析论文

全媒体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对策略探析

宋学来,张雪娇…

(广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摘 要: 全媒体时代,“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着信息环境日趋复杂、教师的信息优势和话语权威被削弱、传统一元信息输出式的教学方式受到冲击等诸多挑战。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全媒体素养,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长,延展教学时空,加强师生有效互动,高效利用媒介资源,并以大数据为依托,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及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全媒体;“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聚焦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问题,解读党和国家重大理论、政策等战略部署,预测中国与世界发展趋势,宣传和阐明我国对外政策和我国政府立场主张,激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形势观与政策观教育、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担负着重要使命。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1]。此后,各高校均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又下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这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要求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教学人才体系、课堂教学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等,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2]。党和国家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视,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全媒体的海量化信息、即时性传播、多元化表达等特征增加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整合的难度。同时,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等新兴的交互式媒体的冲击下,“形势与政策”课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成效也受到空前挑战。新的教育变革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如何科学应对全媒体带来的冲击,变挑战为机遇,运用全媒体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则是当前“形势与政策”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和重要任务。

一 全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媒体加速发展,推动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全媒体成了一个高频词汇。但是, 对于究竟什么是“全媒体”, 一直没有定论。从“全媒体”的“全”字,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既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移动端媒体等新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总之, 无论我们如何界定全媒体,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承认的,那就是全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无阻碍的沟通、交流、获取信息提供了一种更好、更快的方式, 它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更加快捷的中介,给人类传播方式、传播关系、交流方式、思维方式、社会交往、传播格局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社会的舆论生态。新闻客户端和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截止2018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6%,网民人数达到8.29亿,其中手机网民人数达到8.17亿,占上网人群98.6%[3]。在我国网民中,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其中学生群体的规模最大,占25.4%。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第二生活空间’。调查显示,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比例已经高达96.8%。智能手机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带来重大影响,经常是“机不离手”。如何管控和使用智能手机,也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思考和面对的大问题。

全媒体在大学生中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其具有的开放共享、互动性强、虚拟仿真、自主性强等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及独立性、个性化需求高度契合,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甚至一部分大学生对之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在调查中,96%被调查者选择了解时事的主要方式是互联网,只有4%选择“形势与政策”课。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更多来源于网络,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网络上大量的信息是以小容量、多角度、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对一些问题缺乏深入、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判,甚至还有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对某些问题人为歪曲和误导。虽然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流反馈能力,但并不代表他们可以完全自主学习。由于受自身的学识、经验、思考能力及判断能力限制,他们在海量的媒介信息面前, 甄别力尚显不足,容易受一些隐晦的、似是而非的问题的迷惑,把握不准方向和立场。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全媒体的时代背景,力求顺应媒介形式变化,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完成两个转换:一是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和问题为中心转换,提升对教学内容、课堂互动的把控能力和对学生价值观引导和塑造能力;二是实现从传统的单向灌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双向互动、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现代混合式教学模式转换,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张宗登博士的专著《潇湘竹韵——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研究》,是张博士近年最新研究成果的总结。该书以湖南民间竹器为研究对象,以文化为研究背景,以设计为研究视角,从设计的角度剖析湖南民间竹器的一般性设计规律,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内涵与设计文化,进而构建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体系。

在校党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基于经世教育SMART睿智职业规划体系,共青团四川工商学院委员会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有限公司驻四川工商项目部在学生管理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于2017年3月成立校级学生组织——四川工商学院ICT云创园,依托华晟准职业人培养体系,通过成立虚拟企业,建立以总经理负责制和独立核算运营的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式的学生团体组织,以商业运作和项目运营孵化创新项目为工作主体。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角色中顺利转变,对推动我校在学生管理方式上的转型试点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 全媒体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挑战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层级明晰,传播速度较慢,学生只是信息阅读者与接受者,并且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理解信息和解读信息,经过思考和判断,做出评论。但全媒体环境中,每个具有传媒终端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海量时事信息,甚至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源。其中大量的信息是以表面、肤浅、简短的形式出现的碎片化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部分大学生不能依靠自己的辨析做出判断,而是将意见的表达寄托于教师身上,并把教师的表达与“大V”的观点或网络主流舆论进行比较,对教师的理解、分析产生置疑,甚至产生思想上的疑惑和偏差,这无疑加大了教师对时事政治解读的难度,对教师的解疑释惑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课堂教学把控能力、正确舆论引导能力、学生思想动态监测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甄选一些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资源并为我所用是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全媒体的交互性使传统的教师一元信息输出的单一性、刻板化线性教学方式受到巨大冲击

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着重点依然聚焦在“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上面,形势与政策教育多以专题讲授等形式展开。以“教”(教师、教材、教室)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忽视了成长于网络年代的“90后”或“00后”大学生极强的个性和旺盛的表达欲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被压制,个人展示空间被压缩,体验式或交互式教学少而又少。而全媒体的交互性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或者多向互动。这些互动环节当中,大学生对重大事件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以更佳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因此,面对全媒体带来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角色,实现由“主讲者”到“引导者”“启发者”的转换,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思想和理论的帮助者、促进者,处理好灌输性与启发性、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关系。而探索网络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先学”与“后教”相结合的双主体混合式教学方式,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增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亲和力成为“形势与政策”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全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多元性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信息环境日趋复杂,海量化、多元化、泛化的信息增加了教师对教学资源把握的不确定性

目前,全媒体在教育行业广泛应用,并与教学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师生认知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大事的重要渠道。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既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时代契机,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大学生获得时事政治信息的渠道多,获取能力强,使他们具备较强的社会认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对某些问题已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4]。如何打破“成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自觉化的情感认同与意志趋向?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知识储备、信息储备优势不再明显,知识传输的权威地位和解读时事的主导话语权受到挑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如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性和话语权?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不对等的,教师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资源, 拥有话语权。学生的信息资源相对稀缺, 教师把信息定向传递给学生,新鲜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在全媒体环境下,学生和教师可以对等地获取信息,学生因为熟知更为畅通和多元的渠道,甚至比教师拥有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获取信息不再是件难事。课堂教学由以前的“我说你听”转变了“你说我说”。话语权的下移和分散,极大地削弱了教师原有的信息优势和权威地位,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动摇。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快适应全媒体技术出现后教学环境的改变,应势而动,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完美对接教学环节,并适时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整套结构化、系统化的教学机制,做到主导性和主体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5],凸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独特魅力。

(三)全媒体时代受众与教育者“话语权”的均等化削弱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知识单向传递的权威性,增加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难度

当前世界正在不断转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不断增长的城市和城市化进程供应粮食。食品加工过程和供应过程仍在推动着当前的粮食供应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在具有特定技术和社会生态特征的城市区域系统中,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将是食品供应和分配系统。在对以城乡结构一体化为重点的服务业体系进行系统的了解后,综合考虑系统生物物理边界和社会目标,可以对逆城市化下粮食供求体系变化趋势进行总体趋势上的分析。

(四)全媒体带来的教育教学技术发展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新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强烈需要,而且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社会进程,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重要的是,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所以,作为为国家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全国各大高校,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五)全媒体的虚拟性、“无屏障性”和高渗透性消解大学生价值观念共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被弱化

随着全媒体的普及,与现实环境反差巨大的虚拟世界在给大学生带来无穷乐趣的同时, 也使部分学生出现了“网络成瘾症”。在现实中无法宣泄的情绪和无法表达的诉求,转而到网络上寻求抚慰和寻找刺激。他们在网络媒体社交平台中隐藏真实身份,摆脱了法律与道德的约束,极易放纵自身德行,宣泄情感,获得种种虚拟满足。网络世界中虚拟单向的交往,导致部分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疏离,人际交往减少,人际关系淡漠,部分学生出现交往障碍问题,更有甚者甚至出现人格分裂,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这种失常的行为和畸形的思想在同学中产生负面影响。加上网络上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使大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的正向教育受到强烈冲击,已有的或刚刚塑造起来的主流价值观念瞬间或逐步崩塌,理论性与实践性无法统一[8],“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成效被削弱。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也是对“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效的考验。

三 借助全媒体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力与吸引力

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基本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室里由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完成的。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内容多、课时少,对某一问题无法全面深入的进行探讨,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全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在时空上具有全天候、全球性、共享性的特点,突破了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时空限制,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园里的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建立课程网站、数字化在线学习平台等,将教学活动拓展至课堂之外。线上学习、自主学习、交流互动,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更加机动、灵活,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需要,也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内外教学实践,增强学生的自我管控感与能动性。

全媒体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视野和国际视野,还要具备较高的理解信息、挑选信息、解读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全媒体的使用技术及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工作的水平。其中,对负能量信息的甄别、思辨及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媒介素养是否优秀的判断依据[6]。但当前,除少部分教师能与时俱进地接受与运用全媒体之外,大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对所谓全媒体的使用层次较低,范围较窄,仅仅限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视频图像资源的使用等方面,滞后于时代发展与大学生的需求。另外,部分教师对全媒体的认识存在偏差,依然固守已有的知识结构,微调案例素材,基本没有制作个人网页和视频等经历、经验。调查显示,90%的教师会将从媒体上获取的信息用于教学中,然而只有8.8%的教师会根据授课内容对媒介信息进行精心加工、整理,大部分教师只是略加修改后直接搬上课堂,缺乏新鲜感,解读、评判媒介内容时深度不足,对当前国内外重大问题难以在第一时间进行精准把握和全方位解析,无法做到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7],因而难以吸引学生和说服学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一)利用全媒体的开放性、全天候、广域性延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时空

全媒体既给“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契机。“形势与政策”教师要顺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提升自身素质,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使人媒体为我所用,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注入活力。

(二)借助全媒体的交互性强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师生们运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短暂的课间时间进行互动,更多的时候是“教师讲,学生听”。全媒体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变了过去信息单向传递的模式, 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学生可以通过QQ、慕课平台、微信、网络论坛等平台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向教师请教,向同学寻求帮助,加强师生、生生沟通与交流。这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以便改进和完善今后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以便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这种师生间充分、及时的反馈,使双方都有参与感,深化与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丰富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和教师尝试运用当下倍受关注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并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塑“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增强了亲和力和牵引力,师生之间互动充分,能更好的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一部分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实效。

(三)通过全媒体的即时性提高“形势与政策”课资料收集和信息获取效率,丰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

互联网作为目前最高等级的全媒体信息高速公路, 它所具有的零延时性可使图文声像并茂的海量信息在极短时间内传向受众。既有超越时间局限的同步性,又能跨越空间藩篱的限制。输入关键词,按下检索键,能“百度”出成百上千条需要查阅的信息,非常的快速便捷。信息传播的物理空间被打破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教师、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师生获取资源、学习知识的效率。当然,面对纷繁庞杂的海量信息,精准筛选信息,深度阐释信息,寻找到大学生知识结构、理论期盼与教学内容、教学要义之间的平衡点和结合点,则是每一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备之能力。

(四)依托全媒体的数字化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的针对性

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学习过程中,会使用校园网站、门户网站、实效媒体及搜索引擎等浏览或查找相关资料和信息,在学习中会产生大量结构性或非结构性数据。通过对这些与“形势与政策”课学习相关数据的挖掘,能动态、全面、精准地了解学生整体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参与程度,了解学生需求并跟踪反馈, 记录“形势与政策”课学习的全过程,使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化与全程化,对教学规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为开展个性化和定制化教学积累素材,也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考评提供依据。

总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适应和顺应教学环境的变化,在缓冲和化解全媒体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发挥全媒体的优长,推动“形势与政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构建师生间对话情境,彰显教学内容的意蕴与旨趣,提升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为其良好教学成效的取得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从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旨归和应然价值内化。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2]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3] 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 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4] 陈秋华.从“多元化”到“规范化”:全面推进“形势与政策”课转型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23-126.

[5] [7] [8]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9]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64094-30982234.html.

[6] 倪松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新媒体素养的内涵、结构及其生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8):77-79.

本文引用格式: 宋学来,等.全媒体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对策略探析[J]. 教育现代化,2019,6(77):57-60.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7.017

基金项目: 广州市教育规划项目(2017-2019),“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1201534236),负责人,张雪娇。

作者简介: 宋学来,男,广东广州,硕士,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张雪娇,女,广东广州,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标签:;  ;  ;  ;  

全媒体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对策略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