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发展观下的新经济公平与效率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新经济论文,试论论文,公平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4)08-0009-0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必将对新世纪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人民的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平观与效率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必将形成新的经济公平观与效率观。
一、传统发展观下的经济效率与公平
传统发展观中,发展的涵义基本上就是经济增长,衡量发展的一般指标就是经济增长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一发展观下,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基本上是指生产性效率,通常被简单地定义为:“资源投入与产品产出之比”。“公平”主要强调的是收入差距的大小,关注的是结果的公平。
正是在这一传统的发展观和经济公平、效率观下,我们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方针。在这一方针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9.4%,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四。过去的25年里,前12年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接着的10年解决了小康问题,高速度的发展得力于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注:胡锦涛:《中国的发展 亚洲的机遇——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2004年4月24日。)
但是,在传统的发展观下,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主张明显地带有“追求生产性效率”的倾向。于是,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后果与问题:
一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及政府管理机制的缺陷,导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腐败行为和权钱交易对公平与正义造成巨大的威胁和侵害。
在总量经济与居民总收入高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却不断扩大。据调查,当90年代中国经济再度启动时,收入分配不平等开始快速上升。到1994年中国居民按家庭人均收入计量的基尼系数陡升至0.43,比1989年的0.3上涨了43%。(注:李强等:《我国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转引自《党建通讯》1997年第9期。)据有人估算,1997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3。显然,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按基尼系数来度量,已明显超过0.3-0.4的中等不平等区间,进入高不平等国家的行列。(注:赵人伟、李实、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并且,20世纪90年代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是同最低收入阶层状况相对或绝对恶化联系在一起的。在日趋繁荣、现代的城市中,与高收入聚集相应的是“新贫困阶层”的形成。在这一阶层中,有较大一部分是原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在政府和组织的支持帮助下,在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费用的发放下,他们在基本生活消费方面勉强能得到保证。但是,“兼顾公平”因缺乏健全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尤其是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而流于形式和表面;经济增长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由于和后富的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之间因缺乏有效的带动机制和渠道,致使带动效果不佳,弱势阶层在不断扩大。弱势阶层在医疗卫生、住房、教育方面困难重重,举步为艰。一旦遇上疾病、灾害,他们便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是同寻租泛滥、腐败蔓延交织并存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要素市场化与超常的投资推动,为国民经济创造了高增长条件的同时,也创造了广泛、普遍、巨额的各种“租金”,从而诱发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寻租活动,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很快。
无疑,可以通过寻租和腐败获得巨额收益的人毕竟只占人口比例的少数。但是各种寻租、腐败所攫取的收入,却占居民收入量相当大的比重。据有关专家估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年(截止1995年),金融机构流失的利差约为3000亿元,还不包括因寻租导致不当、违规款的本金坏帐损失;房地产,主要是土地批租中流失国家应得的差价收益4000亿元;证券市场中寻求上市、公款炒股、买卖额度等大约2000亿元;基建工程、项目审批、进出口批文倒卖以及一些交易、采购中行贿等,造成国家、机构、法人收益或资产流失约5000亿元。(注:张道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这种同寻租、腐败相关甚密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无论以怎样的价值标准来看,都是严重的不公平,而且它会对生产性创新与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破坏影响。
二是导致经济扩张冲动,投资需求无节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化,经济的外部问题严重化。传统的发展观与公平效率观,把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等外部问题推向社会,使社会成本无限扩大,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是导致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不符合社会正当需要,不利于人类向上发展的伦理前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文明精神的衰退。
二、新发展观下“效率”与“公平”应有的经济学含义
传统的“经济效率”观,依据生产率标准来论证效率,所能证明的确切地讲只是生产性效率。例如,烟草生产的生产效率可能很高,这一点从其生产率(低成本的高产出)和它可能带来的国民收入(巨大的税收和利润)两方面就不难得到足够的论据支持。但如果综合考虑到其带来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烟草行业就不一定实现了经济效率,更不用说社会效率了。
在新的发展观下定位经济效率本身也蕴涵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前提。一种充分完整的经济效率定义或经济效率原则不仅是生产意义上的,而且也应是道德意义上的,是符合正当的社会需要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效率”就不只是单纯的生产性效率,而应该是指包括多重经济价值在内的社会综合性的肯定效应。这种综合性的肯定或积极的效应,不仅仅表现为社会生产上资源投入与产品产出的高比例或高生产率,而且体现在“合理高效的整体资源配置,高的资源投入产出比例,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等综合指标方面。追求与实现这样的综观“经济效率”必然要考虑市场分配、政府调控社会分配、合理的贫富差距、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或低通货膨胀等因素。
在科学发展观下,我们决不应只单纯地追求“生产性效率”目标,而应该追求超越纯“经济效率”的新综观“经济效率”目标。综观“经济效率”概念是对传统“经济效率”概念的加深和扩展。综观“经济效率”是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交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综观“经济效率”立足于经济,但又超越经济,它在内涵上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人的近期需求与长远需求统一了起来,因而它不同于传统的“经济效率”概念。综观经济效率观反映了新经济时代人类经济行为的种种新特点,即文明性、理智性、节约性、综合性、长远性,综合反映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它是科学发展观下的一种新经济效率观。
所谓公平就是公正平等。一般来说,它包括每个社会成员的人身平等、地位平等、权力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公正等等。它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主观评价,因而它的实质是某种经济社会关系的观念表现。经济公平,主要指经济利益分配的公平和平等。由于它所涉及的是经济利益分配中的人际利益关系,因此它又是一个客观经济范畴,它更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公平在经济学中,主要是指社会分配领域的公平合理性,更具体地说,就是社会经济利益的公平分配问题。如果,公平概念的一般意义是指权利与义务的恰当分配的话,那么在经济领域,权利已经被具体化为实际的经济利益,而义务则已然被具体化为一种与获取经济利益相对应的经济责任承诺。
三、科学发展观下的经济公平与效率关系
科学发展观下的经济效率与经济公平的涵义与传统发展观下的经济公平与效率涵义有了以上区别,所以科学发展观下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也有所不同。
第一,经济公平与效率之间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的公平必然促进效率。“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而要做到“以人为本”,最首要、最根本的就是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赋予他们同等的、最基本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实践也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公平,经济效率才有可能实现。这是因为,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的有机组合。而各要素中,最根本、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人的要素。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是一切效率的源泉。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依赖于经济主体获取经济利益机会赋予上的公平、获得经济利益多少与做出的贡献相称上的公平。
另一方面,效率有助于推动经济公平,实现更高层次上的经济公平。首先,只有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机会,为实现经济的公平提供物质条件。只有提高效率,共同富裕才会成为可能。其次,经济效率为实现较高水平的相对结果公平提供物质前提。实现结果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而国家的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要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必须增加税收,而税收的提高一是靠提高税率,二是靠增加税基(即增加国民收入)。税率的提高总是有一个极限的。在税率适度的前提下,增加税收的最好办法是增加税基,而税基的增加依赖于各经济主体效率的提高。只有各经济主体效率的不断提高,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财富,使共同富裕成为现实。这体现了新发展观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的思想。再次,只有效率不断提高,为社会创造更为发达的物质文明,才能为推动人们遵纪守法、履行社会义务等精神文明创造条件。
第二,片面地强调经济公平或经济效率都会引致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紧张,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关键在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不能片面强调结果公平。如果片面地强调结果公平,就会不可避免地抹煞了劳动者在工作上的实际差别,造成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出现脱节现象,往往会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主义结局,这必将严重挫伤那些干得多而且干得好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与“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核心相违背,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的状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率,特别是生产性效率,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能会造成不公平,不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率。我们追求的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率来自于竞争。激烈的竞争,造就了经济的高效率,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竞争中获胜者自然地获得越来越多的收入,而失败者必然要减少收入,甚至破产。而竞争结果的不断累积势必会造成收入差距的扩大,出现两极分化,使许多人一出生就丧失了获得起码生存条件和受教育的机会,更谈不上经济公平了。长期如此,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实现。
第三,保持合理的收入差距,应是经济公平的题中之意。只有保持合理的收入差距,追求客观分配结果的相对公平,才能维持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为效率的提高提供必备的人力资源,从而使效率成为可能;只有实现一定程度的结果公平,才能维护社会秩序,避免社会冲突,为经济高效运行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一定程度的结果公平,要持久地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是不可能的;在一个秩序混乱的国家是无效率可言的。
可见,遵循科学发展观,经济效率与经济公平之间就会日益协调与相容。它们之间的协调与互相促进也必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有利于削减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促进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