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对翻译理论的哲学拓展论文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对翻译理论的哲学拓展论文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对翻译理论的哲学拓展

杨琳琳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翻译观体现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不仅是对传统翻译观念的颠覆,更直接促进了后期解构主义的诞生。从时间与空间维度探讨本雅明的生平,可以明确其翻译思想的哲学基础,包括客观唯心主义及浪漫主义,以及《译者的任务》中的哲学隐喻,本雅明的哲学观与翻译哲学思想的价值及现实意义,以一种全新的、动态的哲学观来改造翻译观,揭示翻译的本质。

关键词: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翻译理论;翻译哲学观

瓦尔特·本雅明(以下简称本雅明)是20世纪前期在世界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德国作家、文艺批评家及哲学家,《译者的任务》为本雅明译著《巴黎风貌》中的序言,这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隐喻以及独到的见解,被视为西方翻译理论领域的奠基之作,本雅明也是后期解构主义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因此,有必要对其《译者的任务》进行哲学层面的解读与拓展。

首先,建立“3T”原则导向下的信息发布制度。 设计科学全面的信息发布制度,是应对网络事件舆情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 传统的由单一部门独立进行信息发布的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遇到涉及多主体的事务时会造成部门扯皮、沟通不畅、互相推卸发布职责。 而“3T”原则下信息发布机制的建立,首先建立信息发布常设机构,用以协调各部门联动,对政府发布舆情进行统筹安排。 机构内部依据发布流程设立分部以维持机构运行。 其次,建立与舆情发布相关的专家联系咨询制度,建构发布机构与民众的沟通互动机制,在常设机构下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舆情发布队伍。

由于志书时间跨度大,经过多方面艰苦地收集资料,各种资料庞大复杂,如何编好大事记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第一轮修志时,由于电脑未普遍使用,编修大事记,多用卡片式,按时间顺序手工整理排序。第二轮修志已普遍使用电子文档整理大事记内容,方便快捷了许多。通过近年实践,笔者认为,编写大事记可以分三步走。

一、本雅明生平的时间与空间维度

对本雅明翻译理论进行哲学拓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了解本雅明的生平,理解他的世界观、语言观、宗教观及文学观。在此基础上对本雅明的人生历程进行整体把握与分析,通过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探析其翻译哲学的源头及背景。

1.时间维度

本雅明生于1892年,逝于1940年,所生活的时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整个世界被战争、恐惧、混乱所笼罩,物质世界层面极其混乱,但精神世界却大放异彩,现代哲学思潮不断涌现,知识分子们在混乱的物质世界之上建筑起精神的家园,支撑起人类文明的希望[1]。这种身处绝望又满怀希望的世界氛围浸润着本雅明的思想,加之自身生活经历与磨难,形成绝望之中带着希望的矛盾思想,并将其渗入进之后的作品。

2.空间维度

本雅明出生在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具有优越的经济条件,自幼信奉犹太教,并深受犹太教教义影响。战争爆发后,本雅明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其脚步遍及欧洲。没有目标、没有职业、没有家庭,甚至没有祖国,长期居无定所的生活在本雅明身上形成一种矛盾、孤僻、冷傲的性格。然而,正是这种怪异的性格、漂泊不定的经历,最终形成本雅明作品与理论中的阴郁气质,以及自我救赎的心情。

为此,2018年8月河北省在北京建立了京津冀“河北福嫂”家政服务员输出基地。该基地是河北省在北京设立的家政人员输送平台,也是河北籍家政服务人员向北京输送的中转站,基地为家政人员周转期内提供免费食宿和对接服务。目前该基地已尝试性开展相关工作,为70多名家政服务人员提供免费服务,并成功对接。

二、本雅明翻译思想的哲学基础

1.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译者的主体性。在以往传统的概念中,译者与原作品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等,译者往往属于从属地位,即使在译作中译者的身影也被隐藏起来,仅仅成为原作与译作之间的中介,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但在本雅明看来,译者的作用十分重要,能够通过翻译行为创造原作的“回音”,将译作的任务定位在导读作用,并非传统观念中的迁就读者、迎合读者,提升了译者的主体性,也将译者提升至与原作同等重要的地位。

3.全员参与原则。和谐企业不是一部分的和谐,而是全体员工的和谐,企业整体的和谐。企业经营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和谐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经营者要向企业成员灌输全员参与原则,每位员工自身和谐、员工与员工要和谐,以及企业与外部要和谐。从和谐的本质上讲,和谐就是整个有机体的有序运行,个别地方不和谐,就会破坏整体的和谐。

2.浪漫主义

从哲学层面对《译者的任务》进行解读,首选需要发现与理解其中的哲学隐喻,特别是书中最常见的各类象征[7]。该书隐喻意味最典型的是“碎片”隐喻,“如果我们要把一只瓶子的碎片重新粘合成一只瓶子,这些碎片的形状虽不用一样,但却必须能彼此吻合……从而使译作和原作都成为一个更伟大的语言的可以辨认的碎片,好像他们本是同一个瓶子的碎片”[8]201。在本雅明看来,语言是上帝的创造物,是万事万物的真理,但因为人的堕落导致语言成为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碎片”,成为碎片化的符号。在这个“碎片”隐喻中,瓶子就是上帝的创造物,一种完美的“纯语言”,而原作与译作就是两片来自同一个瓶子的碎片,若想将碎片拼成瓶子,即各种语言之间的拼接,重要的并不是语言内容的一致,而是形式的吻合[9]。所以,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并非对原作内容的忠诚,而是对原作形式的忠诚。翻译绝非对内容的照搬照抄,也不是信息之间的传递,重要的是发现语言之间的联系,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补与契合。

三、《译者的任务》中的哲学隐喻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当时世界上两大文艺思潮,从本雅明的生平与著作来看,本雅明深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这最早表现在其博士论文《德国浪漫主义的批评概念》中:“思想存在是在语言之中而非通过语言传达自身”[3]12、23。这种浪漫主义的哲学、宗教、美学观点深深地渗透进本雅明的内心,影响本雅明翻译观的形成与发展[6]。一方面,从语言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本雅明认为翻译不是语言之间思想的交流,而是向上帝“纯语言”的无限接近,译作不是对原作的“信”,而是原作生命的延续,使原作的整体解构成为“文本”与“意义”两部分,消解了原作中心地位。另一方面,语言工具论被本雅明所颠覆,但与此同时,却建构起一种更加神秘、具有宗教意味的语言观,即翻译的过程就是人类语言向上帝“纯语言”的回归。虽然解构了传统的、落后的语言观念,但对于解构过分看重则易于造成更强的不确定性,随之而来的便是巨大的虚无感。

在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思想中,翻译就是对语言内容的传达。但从本雅明“纯语言”角度来看,翻译就是对人类语言的救赎,是从人类语言上升到纯语言的过程,而“纯语言就是从各种意指方式的谐和中呈现出来”[4]。例如,德语的Brot(面包)与法语的Pain(面包),这两个词的所指相同,都是面包,但能指却明显不同[5]。因此,译者的任务是不对原作内容与意义进行模仿,而是寻找原作中被隐藏的意指方式。这种强调意指方式、突出差异的观点无疑是对当时西方主流思想的当头棒喝。

要想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补与契合,必然要考虑原作的可译性,但本雅明所说的可译性与广义的可译性不同,其中包含大量的神秘色彩和形而上的哲学意味[10]。在本雅明看来,作品的可译性与两个方面相关,一方面是译者的翻译水平与自身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是作品语言的可译性,这一部分是作品整体可译性的关键。本雅明认为,翻译是低级语言转换成高级语言的过程,“其语言的质量和区别度越低,作为信息的程度就越大,对于翻译就是愈加贫瘠的土地……作品的层次越高,它就是越可译的,即便它的意义只是昙花一现地一笔带过。”[8]108因此,作品是否具有可译性的关键在于作品的语言,具有可译性作品语言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无法被人轻易地理解,这种可译性的语言最终指向上帝,是面向上帝的精神传达,其形式与内容具有高度统一性[11]。所以,语言之间通过翻译的作用实现互补与契合,使分散于世界各地的语言碎片得以拼接,从而消除物质世界的混乱,拯救人的灵魂。

四、本雅明的哲学观与翻译哲学思想的价值

1.本雅明的哲学观

第一,“纯语言”的意义。本雅明建设性地提出“纯语言”,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及翻译的本质,从翻译的条件、翻译的限度及可译性三个层面揭示翻译的本质核心。翻译行为的本质不是交流与信息传达,而是人们理解世界的工具,是人类的思维,是寻找上帝“纯语言”的过程[14]。为翻译者探索出了翻译的本质、具体价值及基本方法,并构建出相应的理论研究体系。因此,本雅明也被公认为翻译领域结构学派的奠基人。

了解到本雅明的生平经历,就能理解为什么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开头便否定受众的作用,因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精神的产物,其精神意义决定了自身的可译性。正是由于本雅明在时间及空间维度经历过复杂的变迁与漂泊,使其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变得与众不同,并具有多种维度。

2.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指出的“纯语言”背后暗藏着神秘的哲学思想,往往难于理解。在本雅明另一本著作《论普遍语言与人类语言》中,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即语言并非人们日常使用的话语,而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精神表达。因此,语言可以被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上帝的语言,这种语言是永恒不变的;其次是人的语言,这种语言是语言成为碎片之后沦落人间的思想与交流工具;最低层次是物的语言,三者统一为语言整体[12]。在语言整体中,翻译就是低级语言向高级语言的转化。在对语言本质的看法上,本雅明与柏拉图极为相似,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永恒的真理,物质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诗人的语言是物质世界的模仿,也是对理念二次模仿,与真理存在较大差距[13]。而本雅明的语言观与柏拉图相似,只有寻求“纯语言”,才是接近真理、接近上帝的道路。

从一定程度上看,翻译观就是一种语言观,是关于语言的认识。但本雅明的语言观并不仅指物质世界的人类语言,不仅仅是人拥有语言,万事万物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2]。在本雅明看来,整体语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帝的语言、人的语言、物的语言”[3]279、290。上帝的语言就是《译者的任务》中的“瓶子”,是一种“纯语言”,属于语言的最高层次。而人类的语言就是“瓶子的碎片”,译者的翻译工作就是低层次语言向高层次语言的回归,即人类向上帝的追寻与膜拜。“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3]275上帝的语言就是永恒的真理,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西方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继承,本雅明的“纯语言”就等同于柏拉图的“理念”,具有永恒性与普遍性。“纯语言”“瓶子”“碎片”就是本雅明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之上的世界与语言观,以此构建独特的翻译体系,而译者的任务就是去寻找被“遮蔽”的“纯语言”。

3.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的实践价值

第一,翻译立场的选择。对翻译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译者翻译立场的选择。由于本雅明对翻译本质进行了创新揭示,认为其本质在语言本身,因此,要对原作语言保持忠诚,那么直译就成为译者必然的选择。因为只有直译才能留存原作风貌,寻找到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实现不同语言的互补与契合,从而最大程度地保存原作内涵与文学意义[15]

第二,内容与形式的判断。一直以来,翻译领域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即力求译文对原文的忠诚,以及语言为内容服务。但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认为“从译入语中找出那特殊的意指,以便用那种语言创造出原作的回声”[8]108,即翻译属于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包括词语特征、句子结构、修辞法等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形式。文学是“纯语言”的载体,而文学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译者的任务就是在原作品中寻找到语言互补的途径,从而完成语言的转化,将原作品提升至更高的层次[16]。因此,译者的伟大价值并不是在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传递信息,而是再现原作品独特的形式,即“传形”,这无疑是对目的论等主流翻译思潮的打击。

第三,复译的选择。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复译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作品的可译性,只有高品质的语言才能提供翻译的土壤,可译性恰好是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伟大特征。另外,译作是对原作生命的延续,是原作能够实现跨时代传承的重要条件,原作越经典,生命力也随之越强大,复译价值也就越高。

8.1.1 半筋菜(碗状木耳)的采收方法:当耳片达到直径3厘米时,提前1~2天停水并必须晒至耳片半干时(耳根处柔软),保持耳片碗状定型,阴阳面层次分明,集中人力,每天早起4~5点开始抢收采摘,坚持采大留小的原则进行,如果耳片大小均匀可一次性采摘完毕,此品种禁止喷水浸透耳片后采摘,以免造成外形较差,阴阳面层次不分明,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销售价位。

五、本雅明翻译理论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

1.本雅明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纵观《译者的任务》,可以发现本雅明的翻译观隐含着一种哲学的、神秘的思想,充满冷峻、虚无的感情色彩[17]。虽然这种翻译观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但依然存在着局限性,并在之后成为翻译领域解构主义的发展误区。一方面,以“纯语言”为中心的翻译观忽视原作与译作接受者与读者的感受与地位,不在乎这些人的喜好与兴趣,认为这些对原作与译作没有丝毫价值,容易导致译者误入歧途,形成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从而脱离物质世界,追求精神世界的虚幻。另一方面,本雅明过分强调作品的可译性,译作仅仅为原作服务,译作与原作之间产生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虽然本雅明提升了译者的地位,强调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但依然尚未撼动原作的权威地位,也缺乏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差别的讨论。除此之外,本雅明建构了一个虚幻的“纯语言”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各种语言之间相互联系、多元互补、和谐共存。但这个世界对译者来说难以企及、捉摸不透。在现实的、物质的世界中,译者们通过长期实践也难以轻易地冲破语言之间的隔膜。

2.本雅明翻译理论的现实意义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之中所表述的翻译理论,一方面提升译者的地位,使翻译工作上升为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再是原作的附庸,译者也从传统的语言工作人员变成人类世界的救赎者[18];另一方面,本雅明对于原作可译性的解读彻底颠覆了西方世界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观,《译者的任务》也被之后兴起的解构主义封为奠基之作。虽然,本雅明的翻译观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缺陷,但他以一种全新的、动态的哲学观来改造翻译观,揭示翻译的本质,无疑对西方翻译学与哲学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六、结语

本雅明的翻译哲学思想具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通过阐释“纯语言”的意义、提升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出理论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指明翻译立场的选择、内容与形式的判断,以及复译的选择体现出重大的实践价值。虽然本雅明建构的“纯语言”世界对译者来说难以企及、捉摸不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与贡献。

参考文献:

[1]袁文彬.语言批判 接受之维 解构诠释——论本雅明的翻译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2006(3).

[2]章亚琼.论本雅明翻译思想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消解——以《论语》多种英译本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3).

[3][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M].陈永国,马海良,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6.

[5]徐翠波.从翻译的本质看译者的任务——读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J].管理观察,2008(20).

[6]韩子满.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与解构主义理论的翻译——以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译为例[J].外语研究,2008(1).

[7]黄远鹏,孙迎春.论翻译经验与翻译理论的关系问题——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8(3).

[8][德]瓦尔特·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M].[犹太人]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9]杜玉生,郝霞.复杂性与翻译理论多元共生——翻译研究中的新思维范式[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2).

[10]赵侠.本雅明翻译思想批评研究——基于《译者的任务》文本价值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5).

[11]袁筱一.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基于贝尔曼视域之上的本雅明[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12]喻锋平.翻译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从中西哲学和翻译研究史出发[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2).

[13]徐朝友.焦灼而失落的“洞见”——评保罗·德曼《“结论”: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J].外语学刊,2011(4).

[14]李舟.颠覆与重构——透过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再谈翻译忠实原则[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

[15]匡骁.由封闭阐释走向开放阐释——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6]黄景全.试析阐释学及斯坦纳的阐释步骤——以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英译本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6).

[17]李红满.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轫——读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J].山东外语教学,2001(1).

[18]张泽嬛.浅论探索本雅明的“纯语言”观——以《三国演义》英译本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S1).

On the Philosophical Extension for Translation Theory in Benjamin’s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Yang Linlin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 China)

Abstract: Walter Benjamin’s view on translation can be embodied in his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The view not only overturns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oncept, but directly promotes the birth of post-d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Benjamin’s life from the temporal and special dimension, clarif i e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his translation thoughts including objective idealism and romanticism, and discusses the philosophical metaphor i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as well as th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 i cance of Benjamin’s philosophy view and translation philosophy. The paper tries to reveals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by transforming views on translation with the new and dynamic philosophy view.

Key words: Benjami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translation theory; philosophy view of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499(2019)09-0163-03

doi: 10.3969/j.issn.1674-9499.2019.09.064

收稿日期: 2019-07-04

作者简介: 杨琳琳(1986—),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李慧慧]

标签:;  ;  ;  ;  ;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对翻译理论的哲学拓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