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收益、成本与均衡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收益论文,粮食安全论文,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粮食安全收益及其保障因素特性
粮食安全收益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借助于保障粮食安全而可能体现出来的社会经济福利,例如人体营养充足、社会安全安定、物价稳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等。它除了具有人们所普遍公认的特殊重要性与公共产品特性(注:胡靖.中国粮食安全:公共品属性与长期调控重点[J].中国农村观察,2000(4):24—25)以外,还有一个不被人们重视的保障因素特性。
美国管理学家赫茨伯格通过对需求及其满足所产生的激励效果研究后认为,现行工作中存在着这样的保障因素,如企业福利。当它不具备时,会引起雇员的普遍不满;然而,具备这些条件可以消除不满,但不能使雇员受到巨大的激励(注:James H.Donnelly,Jr,ect.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209)。与此相类似,粮食安全也具有赫茨伯格所说的非激励的保障因素特性,即粮食不安全时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粮食安全时,可以消除人们担心饥饿的不安,但难以产生生活水平被明显提升的激励效果。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地关系紧张的发展中国家,确实需要重视粮食安全,但又要防止粮食过安全现象的出现,以免产生不必要甚至是有害的投入。也就是要使保障粮食安全与努力降低粮食安全成本取得良好的统一(参见图1)。
图1 粮食安全收益的保健特性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市场上粮食非常短缺时,增加粮食供给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满足人们用粮需要的效果,但随着市场供求状况的改善,增加粮食供给的边际效用呈现递减之势(具体表现为粮食安全收益曲线的斜率不断变小)。而且当粮食需求满足时,即当市场上出现粮食的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的情况时,人们对粮食需求的满足不再随市场粮食供给的增加而增加,即使增加也很不明显,表现在图上几乎是一条水平直线(或粮食安全收益曲线的斜率接近于零),且从下面所讲的有关内容可以得知,社会必须为此承付昂贵的粮食过剩代价。
当然,当人们的用粮需求得到满足时,再增加粮食供给会使人们的奢侈性消费增加,如浪费与饮食结构的超前荤化或过分荤化。这对于一个个体人来讲,本不应该有太多的非议,但作为一个政府来讲,就必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导向——在未来粮食供求矛盾突出、成本巨大的情况下,政府作为粮食安全考虑的只能是满足人们基本生理需要的口粮需求,与此同时,须通过教育与政策的实施,使人们的奢侈性用粮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以达到保障粮食安全与降低粮食安全成本的双重目的。所以以上所说的粮食安全收益特性,不论从理论上、生理需求满足上,还是国家所应采取的政策上都是站得住脚的。
粮食安全收益不能用一般的商品估价方法来衡量,它的收益突出表现在对粮食危机,如经济混乱、政府更迭、局部骚乱、社会动乱的避免上。由此决定了人们更愿意从避免灾难、减少损失角度来考虑粮食安全的收益。例如,如果计算出1958—1961年大饥荒损失是5000亿元以上,那么假如在这之前采取了更为周全的措施而保障了粮食安全所产生的收益就是5000亿元以上(注:胡靖.国产底线与有限WTO区域[J].农业经济学,2001(4):179)。
由于危机产生前,人们很难感觉危机的危害,且通过GDP或GNP反映不出来,因此在我国粮食生产缺乏比较经济优势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重视粮食安全的政策、投入往往难以得到农户或地区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假如与地区或农户的利益相冲突时,有关防范粮食危机的财政投入与政府干预还会受到许多的人责难。但正因为如此,即在一般农户、粮食企业或地方政府不会主动关心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有别于一般经济学考虑的政治家才会十分重视粮食安全,并把它作为安邦治国的基本大事。粮食安全收益的保障特性也充分说明了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的基础特性,由于它太重要、太基本,任何政府都会把粮食安全当作安邦治国的基础工作,因此当粮食安全解决得较好时,一般人往往感觉不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也是粮食供求平衡或有余情况下必须强调粮食安全的基本理由。
根据粮食安全收益曲线轨迹,可以把它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粮食安全收益不足引起居民不满的阶段。粮食安全收益不足引起居民不满又集中表现为粮食口粮短缺对社会所带来的危害上。口粮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必须采取保险系数最高的国内生产的做法。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连口粮都要依赖进口,不但人民的生活受到威胁,而且,世界粮食市场也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的粮食供我国进口。我国城乡居民口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很小,并呈现出稳定下降的趋势(注:隆国强.大国开放中的粮食流通[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86)。因此粮食口粮保障是一种基本的人权与高于一切的政治。这也是1990年代以前,中国政府想方设法确保平价口粮供应的核心要求所在,也是迄今为止粮食问题仍带有政治色彩的基本原因所在。
粮食口粮短缺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口粮作为一个整体上,而且还表现在一些口粮品种上。多少年来,南方省份形成了以稻米为主的主食习惯,而北方则养成了以小麦与杂粮为主的食用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具有极强的刚性,其他品种的粮食无法对它进行替代。然而这一点却容易让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忽略,并造成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危机。1993年是中国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的一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创记录的45644万吨,比上年增长了3.1%。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年末发生了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据国家粮食局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自1993年11月开始,市场上的粮食价格突然大幅度上涨。到9月底,市场粮价已比上年同期上涨了62.3%。造成丰收年引发起粮食价格飞涨的原因很复杂,但粮食供求关系中品种矛盾明显突出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1993年粮食总产量增长的同时,其中稻谷的产量却比上年减少了4.6%。在正常情况下,中国的稻谷产量一般都占粮食总产量的42%-45%,而1993年这一比重却降到了38.9%;人均占有稻谷149.9公斤,降到了近十几年来的最低点。因此,在考虑口粮总量平衡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各主要品种之间的平衡。
2.粮食安全收益充足而消除居民不满的阶段。当粮食安全曲线的斜率逐渐接近于1或等于1时,粮食安全收益就表现为避免粮食危机与短缺而进入居民满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市场粮食供应充足,可以放心地考虑粮食以外的其他消费。但由于粮食口粮消费是维持人们基本生理需求的基本消费,而不是温饱基础之上的发展消费与高档消费,因此,市场上口粮充足,可以消除人们因粮食短缺而会产生的种种不满,但与此同时也不会产生生活水平被改善的激励效果。当然,市场上口粮充足时,会转化成用于满足奢侈需要的高档食品与饮料等,从而达到部分改善居民消费水平的效果,但由于这种用于满足奢侈需要的高档食品与饮料等不具有粮食安全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基础性,即可以视同一般商品来考虑,因此,粮食安全的特殊,主要是指口粮特殊,政治家们用特殊手段来全力必保的仅仅是粮食口粮部分,因为居民口粮满足基础上的任何口粮增长都不会产生新的满足效果,还会增加巨额的粮食财政支出。为此,居民口粮保障基础上的成本降低,就成了粮食安全工作的基本内容。
二、粮食安全成本及与粮食安全收益的组合
粮食安全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投入在粮食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等环节上的经济支出与机会成本。它主要包括:
1.保障粮食安全的投入支出,例如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的财政支持,政府对粮食价格的保护费用,对流通环节的财政补贴,粮食市场与贸易扭曲损失(如粮食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对严重的腐败现象与粮食安全调控工作中的低效率),潜在的产业机会损失与国际贸易机会损失与粮食调控成本等。从图2中可以看出,它随粮食安全度的不断提高而快速增加,可以看作是一条向右上方延伸的直线F[,IC]。
图2 粮食安全成本曲线
2.粮食供求失衡所带来的损失,即粮食不安全、过安全或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所可能造成的损失额曲线,它包括粮食不安全给社会带来的可预见的损失与粮食过剩所带来的损失两种。粮食供求失衡所带来的损失FLC呈U形变化,说明粮食不安全所造成的社会损失,如影响营养不良、社会不稳影响等随粮食供给状况的改善而不断下降。这种损失会因市场供需状况的改善而减小,当到达理想的粮食安全度时(在图2中表现为粮食供给由Q[,1]增加到Q[,O]),粮食不安全损失额下降到最低点。紧接着又随粮食安全程度的不必要提高而产生粮食过安全的损失,如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财政补贴增多与谷贱伤农等,在图2中表现为粮食供给由Q[,O]增加到Q[,1]所明显反映出来的成本差F[,G]。它说明粮食过安全与不安全都是要力求避免的情形。由FIC与FLC所构成的叠加曲线FTC说明粮食安全投入与投入不当(过多或过少)所带来的社会总支出的变化轨迹。
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粮食安全但不经济的现象,如浪费性的库存、过剩性损失、财政的多支、环境的恶化与腐败的加重,并形成了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水平而没有相应地推动农业收入增长的价格结构。表现在图2,则是位于虚线右面的曲线更陡。
假若把图1与图2叠加在一起,则很容易得到收益与成本相交的两个点,在这两个点分别划一条垂直于横坐标的直线,则分别形成Ⅰ、Ⅱ与Ⅲ三个区间(参见图3)。这三个区间分别代表粮食不安全与不经济、粮食既安全又经济与粮食安全但不经济三种情况
图3 现代粮食安全真谛示意图
(1)粮食不安全与不经济。众所周知,粮食不安全会引发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如饿死人、使经济倒退等,即出现成本非常大或无穷大的情况。在图3中表现为粮食安全保障度X<Q[,1]时的FTC曲线,即由纵坐标与X=Q[,1]所构成的区间I。
(2)粮食既安全又经济。即向社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但与此同时又没有产生粮食过剩等不合理现象。在图中表现为粮食安全保障度Q[,1]≤X≤Q[,2]时的粮食安全总成本曲线FTC,也即由X=Q[,1]与X=Q[,2]所构成的区间“Ⅱ”。在图中可以看出,在区间“Ⅱ”中,即由粮食安全收益曲线FTR与粮食安全成本曲线FTC相交时构成的闭合区内,粮食安全的净收益Fnet大于等于零,即FTR-FTC。粮食安全的净收益Fnet随粮食市场供求状况的改善而增大,到粮食供求平衡时达到最大,这时有粮食安全FS=MaxFnet=Max(FTR-FTC),其中Q[,1]≤X≤Q[,2]。粮食供给Q[,1]与Q[,2]的值,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人均消费与安全调控的水平。但理想的粮食安全要求它与粮食供求平衡时的供给量Q[,O]的差尽可能小。紧接着粮食安全净利收益又随市场供过于求情况的加重而缩小。
(3)粮食安全但不经济。即不仅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而且还产生了严重的粮食过剩现象,也就是说出现了粮食安全但成本过高的情况。在图中表现为粮食安全保障度X>Q[,2]时的FTC曲线,也即由X>Q[,2]所构成的区间“Ⅲ”。
三、粮食安全均衡及其要点
上面所说的第二种类型,即粮食既安全又经济的类型充分体现了现代经济中的均衡思想。由于“均衡”概念或者说均衡分析,可以说是以新古典主义为主流的当代经济学的灵魂;由于供需达到均衡时所产生的价格信号是使一切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信号,恢复或谋求均衡是一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可引入一个新概念——粮食安全均衡。均衡意味着对立的力量之间的一种平衡或相等的状态。所谓粮食安全均衡,是指在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下,粮食安全呈现出了一种保障充分与成本合理的优化状态(参见图4)。
图4 粮食安全均衡图
在图4中,FE为由FTR与FTC相减所构成的粮食安全净利收益曲线,它与横坐标相交所构成的闭合区间即为粮食安全均衡区域。它的主要特性是:
(1)粮食安全的净收益大于或等于零,它意味着人们能享受到较高的粮食安全收益,与此同时又使粮食供需失衡所带来的市场波动损失等尽可能小。
(2)随着粮食供给情况的改善,粮食安全净收益会呈现出增长之势,并在粮食供需平衡处或粮食安全均衡处呈现出最高的理想状态,紧接着,粮食安全净收益又随着粮食供给过剩的出现与加重而呈现出不断下降之势。
(3)粮食安全均衡是粮食安全工作的理想状态。假定:粮食安全的总收益函数FTR=FTR(Q),粮食安全的总成本FTC=FTC(Q),则有:
F[,E]=F[,TR](Q)-F[,TC](Q)(1)
如果要使粮食安全净收益FE最大,则F[,E]′(Q)=F[,TR]′(Q)-F[,TC]′(Q)=M[,FR](Q)-M[,FC](Q)=0
即有:M[,FR]=M[,FC](2)
(4)理想中的粮食安全均衡是不可靠或很不稳定的(注:由于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严格意义上的均衡实在是一座永远达不到的空中楼阁),因此作为粮食安全工作的可行性目标是使粮食供求波动控制在一个比较适宜的范围内。
四、政策含义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地关系特别紧张的国家里,粮食安全始终是政治家考虑的头等大事,确保粮食安全的投入也成了国家财政必须保证的一项基本支出。这也是1990年代以前,中国政府想方设法确保平价口粮供应的核心要求所在,也是迄今为止粮食问题仍带有政治色彩的基本原因所在。但由于粮食安全对于广大居民来说只能消除不满而难以产生诸如提升生活质量的激励效果,且超过一定安全基础上的投入会产生很不经济的现象,如浪费性的库存、过剩性损失、财政的多支、环境的恶化与腐败的加重等,因此在国家、地方与企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应努力保障粮食安全所需要的投入,但与此同时又要防止不合理、不经济的粮食安全投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重粮食的供需平衡。
粮食安全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从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的特殊性角度来考虑的政治特性,更有从比之更大范围的国家经济安全、国民经济系统等一般角度来考虑的经济特性。尤其是在一个国家有能力解决粮食安全,且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粮食过剩的情况下,更应从经济节约的角度来考虑粮食安全的合理性。但在各国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与政治军事利益上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粮食安全,以及这种影响极可能使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在不利的国际政治与贸易环境中发生突变或逆转的情况下,粮食安全绝非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难题。至于政治在其中扮演怎样的一个角色,需要决策当局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与调整。
标签:粮食安全论文; ftc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