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综合研究_国际金融论文

国际金融综合研究_国际金融论文

国际金融学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学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金融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与其他两个部分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关系密切,融为一体,形成相辅相成的交互关系。近十多年来,笔者从事国际金融的研究与教学,略有心得。拟在此基础之上研讨:国际金融的内涵与外延;国际金融学的渊源与发展;国内外关于国金的教学及研究状况;国金与上下游学科的关联性;一本合格的国际金融学教程或大学参考书应体现的要求与特色。

一、我国国际金融学科的缘起与发展

我国《国际金融学》课程的设置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伴随着我国涉外经贸工作的拓展而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学科的建设及科研工作的深入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亦步亦趋。

十年动乱前,我国财经类专业并无开设国际金融学这门课程,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稍稍涉及一些属于国际金融的内容,只是浮光掠影,点到为止,并未展开分析,更谈不上研究。如在货币信用类的课程中捎带介绍一点外汇的ABC,或在世界经济(1964~1966年才开始起步)的研究和教学中掺进一些国际货币体制、国际资金流通方面的常识。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并非我国经济学界无能,而是在那时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既缺乏对这类学科知识的“需求”,又缺乏上升为理论所必需的实践。即使出现一些此类学科知识的“初步”,也往往被视为“部门经济”,甚至“旁门左道”而难登大雅之堂。学术界对国外的一般经济情况若明若暗,自然无法去谈什么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技术。而且,国际经济和金融的实践也还未成熟到能催生较为完善的理论之境地。例如,西方的金融创新虽然始于本世纪60年代,但70年代才称得上方兴未艾,而金融创新的形式即各种金融衍生商品的问世及操作主要在80年代之后。此种活生生的国际金融实践既然“发育不健全”,必然也难于形成完整的理论,更谈不上在中国传播。

据敝人之愚见,我国书市中的各种国际金融学教材、知识丛书,抑或专著,其源流大多可溯及西方学术界,当然并非完全等同。虽然不敢断言“冰,水为之而冷于水”,但学术创新,完善结构,联系国情,吸精去伪决然有。

西方各大学对国际金融内容的介绍一般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条是直接冠以《国际金融》,或称为《国际金融管理》,并非附属于别的学科,而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出现在大学的讲台上。另一条将国际金融的内容包含在各类教科书之中,涵盖它的教材主要有《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国际管理》、《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等。

在西方各大学,直接称为《国际金融》的教材按分析问题的角度及适用的范围可再分为两种:一种从宏观角度阐述国际金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含有某些操作技术的介绍,比较适合大学经济系学生的需要;另一种基本上从微观的角度来透视国际金融,偏重于实务,亦有某些基础性理论的评介,尤其注意介绍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如何防范外汇风险,此类教科书更合商学院、系学生的口味。显然,西方各类大学的国际金融研究与教学也颇为注重实践性、经济效益、社会效果。1983年出版的莫里斯·列维所著的《国际金融》〔1〕,主要从宏观方面探索国际金融。其主要内容是:外汇及其风险规避;国际收支及其调节;短期的融资和资本市场;欧洲货币市场与国际银行的活动等。再者如日本前大藏省国际金融局总务课长酒井健三所编的《国际金融》,以国际收支开篇,以国际货币制度收篇,共10章。另8章内容主要是,贸易结算、贸易信贷、外汇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外资的引进与本国的对外投资、外汇管理、经济援助等。这是十分典型的从宏观上论述国际金融的一例。〔2〕

另一类教科书则从微观角度来探讨问题,大部分是商学院或商学系(日本是商学部)的教材,书名往往叫做《国际金融管理》。为谁管理?为跨国公司出谋划策,实行金融管理。有的干脆称为《多国企业金融》,分析金融问题的出发点昭然若揭。这类书可谓不胜枚举,1979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里塔·M·罗里奇和E·尤金·卡特所著的《国际金融管理》就是此类教材的代表。〔3〕乍一看,似乎该书是从宏观上论述,细究之下却可发现仍是在为跨国公司谋划如何理财。该书的体系、结构如下:第一篇,分三章介绍国际收支问题,包括国际收支的概念,如何平衡国际收支等,有些宏观意味;第二篇,以四章篇幅分析国际融资问题,囊括国际贸易信贷,多国企业的融资、多国企业如何适应不同的金融环境,多国企业的金融管理方法,堪称“微观”多“宏观”少;第三篇剖析资本流动规律、公司在海外的投资战略、多国公司的预算与间接投资;第四篇分三章介绍欧洲货币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及资本市场比较;后两篇的微观性特点更为显著。综观全书,可以断言它基本上是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看待国际金融的。在80年代中后期,国家教委请加拿大教授来华讲授国际金融,加方选择此书为教材,由此足见该书在北美乃至西方的影响及地位。此外,美国加州大学的大卫·K·艾特曼和俄勒岗州立大学的亚瑟·I·斯通希尔合编的《多国企业金融》〔4〕,也是颇有影响的国金教材。该书亦主要从跨国公司的立场来探讨如何回避外汇风险,如何密切注视跨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有关国家如东道国、基地国的国际收支变化,以及如何利用国际金融市场、通过进出口信贷进行融资、研讨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等。由美国的知名金融专家W·R·福克斯和R·阿加瓦合编的《国际金融管理》,其体系也与上书相去不远,也是从微观研讨国际金融的典型。综上所述,无论是就宏观抑或从微观探究来看,国际金融学均被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或学科来进行教学和研究,而非有人所说的那样,“在西方国家国际金融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其他学科的附属品”〔5〕。

然而,在西方的确也有许多不以《国际金融》为书名,却用一定甚至相当篇幅来介绍国金的教材。如各种版本的国际经济学,均含有相当部分的国际金融的内容。本人在厦大所能找到的最新版本的《国际经济学》是美国福特汉大学教授多米尼克·萨瓦托勒1993年所著的该书第四版。〔6〕该书用一半篇幅,计二篇共八章来介绍外汇市场、汇率、国际收支,以及如何应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进行国际收支的调节及稳定汇率。由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合写的《国际经济学》〔7〕名著,曾风靡全球,该书用二篇计十章、约三分之一强的篇幅来论述汇率制度外汇市场、国际收支,以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干预和影响它们。以这二本《国际经济学》为代表的教材可以说基本上是从宏观方面来研讨国际金融问题,主要是应大学经济系教学需要之“运”而“生”的,内容的重心倾斜于理论性和政策性。此外,也有些属于国际经济学教材,但不以此命名,却称为《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8〕的书,如约翰·威廉森的同名书也用一篇四章来专论国际金融问题,论述的视角也是宏观的,与上述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在着眼点、适用范围上应当说相去不远。

一种名为《国际商务》的教科书,也用一定的篇幅讨论国际金融问题,如美国的帕维塞·阿斯海希安和贝曼·埃布拉希米合编的《国际商务》〔9〕,用三章的篇幅来研讨国际货币体制、国际收支、外汇市场等国际金融问题,就是从跨国公司亦即从微观方面来看待和分析国际金融的。

概言之,我国目前国际金融的著述基本上源于西方,但并不完全照搬,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时间尚短,较之西方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在市场化程度、国际化深度方面仍有相当差异。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式的《国际金融学》教材,其体系尚待完善,内容仍需充实,理论性有待提高,操作性还宜加强。

二、国际金融学科的内涵及其与邻近学科的相关性

何为国际金融?它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如何?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三者交互关系如何?国际贸易需要国际信贷,国际的资金融通保证了国际贸易的扩张;国际贸易引起各贸易伙伴国资金的余缺,各国国际收支的均衡状况又影响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需要并导致了外汇市场的扩展、汇率的变动,而汇率的走势又反过来影响本国及贸易对手国的进出口状况;国际贸易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效应,国际直接投资又刺激了基地国及东道国的出口与进口;国际直接投资离不开国际金融市场,国际信贷活动又是国际投资的金融保证;国际间接投资(证券投资)本身就是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外汇市场的营运为国际投资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关系的不正常发展又可能产生国际债务问题,国际债务危机势必影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信贷活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必须在某一国际货币体制中运作,国际经济组织(包括国际金融组织)又在世界范围内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诸方面发挥了某些调控作用。

然而,上面所说的“国际金融”是现实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国际金融。而“国际金融”作为学科,笔者对之界定为:一门论述货币的国际运动的学说,它应涵盖:1.外汇和汇率问题。这是国际金融中最重要、最实用的内容。货币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必然产生货币与货币的交换比率亦即汇率问题;有些国家尤其是大国的货币既无外汇管制,又属可自由兑换货币,对他国而言自然就成了“外汇”;有了外汇,随之也就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外汇交易,即外汇市场;外汇市场的发展,汇率的浮动性倾向,更引发了外汇风险及其规避问题;继之也就出现了各种汇率决定理论及对汇率趋势的预测方法;中国人讲国际金融,当然必须探讨本币即人民币汇制的演化及近年的改革问题;而分析上述的若干汇率问题,又必须以介绍外汇的一般概念为前提。2.国际收支问题。它应含:国际收支一般;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各种国际收支的理论。而国际收支的诸种问题又是发端于各种货币在国际流动所产生的盈亏状况。3.国际金融市场。货币的国际流动,资金的国际融通产生了国际信贷、国际债券市场、国际股票市场;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可区分为国际货币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战后新兴的国际金融市场催生了欧洲货币市场、亚洲货币市场;黄金的贵重地位及其在历史上的货币作用,使黄金在各国的官方储备里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此相关的是黄金市场仍旧兴旺;国际金融创新的深入,催生出的各种期货交易不仅取代了现货交易不小地盘,且使国际金融市场更显繁荣。4.国际货币体制。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流通,客观上需要有某种体系对之管理,国际货币制度由此产生,并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货币运动的基础上演进、发展。它应包括:国际的汇率制度、国际的储备制度、国际的结算方式及有关的法规等的演变、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制的特点,以及货币集团化趋势的典型——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单一贷币计划等。

本文的第一部分在介绍国际金融的源流时,已隐含了笔者对国际金融学与相邻学科的相关性的见解,此处就其关系展开剖析。

第一,国际金融学和世界经济学的关系。一般而论,世经课应比国金先开,可以说世经是国金的基础,而后者却是前者某些内容的深化。如世经中往往会谈及国际货币体制,但却不及国金介绍得那样具体;世经通常要介评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其是欧共体及其后欧盟的一体化,而国金中常将欧盟的货币一体化视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显著特点和货币集团的典型;世经一般要讲国际投资、国际资本运动,而国金中的国际股票市场、国际债务市场是国际资金运动的重要形式,国际证券投资从某一角度看亦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事实上,国际金融的某些理论较之世界经济有较大升华,且其所论述的外汇及汇率、国际收支等问题,世界经济的教程一般不加讨论。然而,从另一方面说,世界经济的外延却比国金为大,仅世经中的国际经济关系就理应涵盖国际金融关系。世经至少还宜包括国别经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发生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方法等。

第二,国际金融学与货币银行学的关系。西方国家的货币银行学探讨的是西方国家的金融制度、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甚至还囊括国际银行的活动、国际货币体制的演变、国际金融市场、货币一体化。美国钱德勒的《货币银行学》、霍维慈的《美国货币政策与金融制度》、梅耶的《货币、银行与经济》〔10〕,大体属于此类货币银行学论著。事实上,货币银行学的中心应是对西方国家的金融制度、货币政策的论述,偏重于国内。而国际金融的重心则是外汇汇率、国际收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着眼于国际的金融问题。即便二者在内容上有些交叉,但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第三,国际金融学与国际经济学的关系。国际经济学事实上是西方经济学亦即发达国家的理论经济学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应用,是国际经济方面的理论经济学,偏重于理论分析。而国金是实务与理论兼有,且一般是实务和操作技术较之理论更多。此外,二者研究对象的内涵、外延也不一。国经包括国贸、国金、国投三大内容,突出政策、调节管理办法以及有关的理论,而国金不仅探索外汇、国际收支等问题,还就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制度等展开论述。

第四,国际金融学与其他配套学科的关系。国贸学侧重国贸的现状、环境、调节政策,以及诸种理论的评介。国际银行学倾向介绍国际银行的发展现状、业务运作、监管情形、操作技术、效应分析等。

三、我国的国际金融学教材所应体现的特色

第一,由远及近。国内外的国际金融教程一般由国际收支打头。本人曾将外汇汇率列为开篇,经反复试验,深感还是以国际货币体制为卷首更符合由史及今的顺序,更为畅达,不会有逆行之感。一般可从介绍金本位入手,继之分析现行国际货币体制的特点,进而解剖欧洲货币联盟,再展开各章节,从而把对国际金融的学习与研讨置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中。

第二,由浅入深。比较而言,国际货币体制、国际金融市场理论性较为欠缺,所以我主张在国金教程的结构中将上述两大部分安排在前面,而将国际收支、外汇汇率等有一定理论性的内容及国内刚借鉴或尚未起步的操作技术,安排在篇章结构的中、后部。这样,使人研读时有逐层深入之感,且因顺理成章而收“水到渠成”的功效。

第三,注重实务。国金的教程,应突出实际情况和操作技术的介绍。宜较为详细地介绍外汇市场的营运、外汇的风险管理、外汇的国际融资实务等西方流行的运作技术。

第四,突出外汇问题。外汇与汇率问题是国际金融中最重要、最实用的内容,也是许多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一本成功的国金教程至少必须用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来论述外汇及汇率问题的各个方面,如用若干专章从介绍一般的外汇概念开始,到汇率理论结束,中间包括外汇交易技术、外汇风险及规避、外汇的国际信贷、外汇类的金融创新活动等内容。除此以外,在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等部分也应穿插、渗进与之相关的外汇问题,使外汇犹如一根主线,贯穿全书的始终。

第五,联系国情。国内有些国金教材,往往不谈或极少谈中国的经济、金融,美其名曰:“着眼国际”,似乎中国并非国际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从实际上说,在国际金融学中融入中国问题,确也有些难度。国金教程含有中国内容,一是要联系中国实际,二是要阐明中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如在外汇部分要用专章介绍人民币的沿革;在国际金融市场部分顺笔介评中国的股市以及在境外上市的股票、发行的国际债券(龙债、杨基债券、武士债券)、上海筹建离岸金融中心等情况;在国际金融组织部分阐述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关系;在国际债务危机部分评介中国的外债管理现状与有关政策。

第六,双重视角。如上所述,国外的国金教材有的从宏观视野展开,有的则从微观方面着笔。国内的教程基本上从宏观方面分析问题。一本创新的教科书或大学用书若能以宏观为主,微观为辅,可适应不同类型读者的不同层次需求,更符合教学需要。采用双重视野的编写方法,不仅问题能谈得透彻些;而且适应的范围及层面也会大些、宽些。

第七,资料宜新。教程与论文、专著一样为了论证问题常需引用新的资料及数据。从目前书市上流通的一些国金教材来看,有相当部分使用的资料偏旧,有些可以说是相当旧。新的数据、资料才能反映现实,更能联系实际,更具说服力。因而,我建议,除了反映历史过程所必需的资料、数字外,应力求用新资料、新数据来说明新问题。

第八,寓研于教。在教学的实践中,许多教师体会到如没有科研成果,则很难讲好本科的课,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更不待言。一部教材亦是同理。事实上,教程与专著、教学与科研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巨垒鸿沟,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有机的联系。所以,我们认为,一本好教材,应不仅具有博采众长的特点,更应融入作者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第九,追踪现状。国际经济日新月异,国际金融作为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处于节奏急迫的运动之中;其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存在着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对国际经济进行跟踪式的研究颇为必要。

第十,博采众长。不仅应当允许而且应当提倡教材借鉴“他山之石”,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其中。国外有些书,往往在扉页上注明“版权所有,非经许可,不准引用”之类的词句,事实上恰恰是这些书引用了他人的诸多成果,而且未必获得众多作者的许可,何况有些作者已经作古。我们决非主张侵犯版权,而是认为任何人的科研成果决非“横空出世”,而只能是对前人的继承,诚如牛顿所言,其成果系“站在别人肩上”获得的。当然,借鉴他人成果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而且应履行某些必要的程序。

第十一,英文注释。国际金融学的许多概念源于西方,故附加英文注解颇为必要。由于文化背景的歧异性,有些中译文名词恐难以完整地表达其英文原意,加之国内对同一英文名词有多种译法,故附加英文于词后尤显必要。

第十二,辅以图表。西方的国际金融教材及其他教材中有许多座标图,笔者认为在国内的国际金融教材中不宜过多,但也不能完全没有。过多,不仅使篇幅冗长,而且使读者乏味;若无,则难以形象地说明问题;再者一些数据亦须列表加以分析。

注释:

〔1〕Maurice Levi:International Finance,McGraw-Hall,1983.

〔2〕[日]酒井健三编、羊子林译;《国际金融》第3版,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版.

〔3〕Rita M.Rodriguez E.Eugene Carter: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Second Edition,Prentice Hall,Inc.New Jersey,1979.

〔4〕David K.Eiteman、 Arthur I.Stonehill: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sFinance,Second Edition,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86.

〔5〕钱荣堃主编:《国际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Dominick Salvatore:International Economics,Fourth Edition,1993.

〔7〕该书已出到第8版。谢树森等译的第7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出版。

〔8〕John Williamson:The Open Economy and the World Economy,A Textbook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83.

〔9〕Parviz Asheghian、Bahman Ebrahimi:International Business,Harper &Row,Publishers,New York,1990.

〔10〕上述三本书均有中译本。莱·威·钱德勒:《货币银行学》,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中文版;保罗·M·霍维慈:《美国货币政策与金融制度》,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出版;托马斯·梅耶:《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中译本。上述三书的作者均是美国学者。

标签:;  ;  ;  ;  ;  ;  ;  ;  ;  ;  ;  ;  ;  ;  ;  

国际金融综合研究_国际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