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啤酒复合酶的性能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汪澎[1](2015)在《破壁全酵母粉完全替代血浆蛋白在仔猪教槽料中的应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旨在通过对破壁全酵母粉(YCW)完全替代血浆蛋白粉(SDPP)在仔猪教槽料中的应用研究,探讨其对仔猪的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免疫及肠道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影响,进而评估YCW完全替代SDPP的可行性和在当前养猪业中的应用推广价值。选用15头遗传背景、体况和胎次(2-4胎)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怀孕母猪(110天左右),将其所产仔猪作为试验研究对象,按完全随机分组,作3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分别为(1)基础日粮组,(2)4%破壁全酵母粉日粮组,(3)4%血浆蛋白日粮组。试验结果如下:1、对仔猪断奶前后生产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仔猪断奶前后,从平均日采食量的结果来看,教槽料添加YCW组的诱食效果比SDPP组要好,但差异不显着(P>0.05):从平均日增重的结果来看,与对照组相比,保育期仔猪教槽料中添加YCW组和SDPP组均显着提高了平均日增重(P<0.05), YCW组与SDPP组差异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和SDPP组相比,YCW组显着降低了断奶仔猪的腹泻率(P<0.05)。2、对仔猪断奶前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断奶前,与对照组相比,仔猪教槽料中添加YCW组显着降低了血清中胆固醇(CHO)的含量(P<0.05);添加SDPP组显着增加了血浆中甘油三酯(TG)的浓度(P<0.05),而添加YCW差异不显着;添加YCW组和SDPP组均显着降低了仔猪血清中LDL的浓度(P<0.05)。断奶后,仔猪教槽料中添加YCW组和SDPP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氨(AMM)、肌酐(CRE)、低密度脂蛋白(LDL)、CHO和TG均显着降低(P<0.05)。3、对断奶后仔猪肠道免疫相关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仔猪断奶后,在十二指肠中,同对照组相比,添加YCW组显着提高了TLR4的表达(P<0.05),而日粮添加SDPP组则能显着提高NOD2和EIF5A的表达(P<0.05),添加YCW组显着降低了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以及IL-10的表达(P<0.05);日粮添加SDPP组则显着降低了IL-1β、 IL-6和IL-10的表达(P<0.05)。在空肠中,与对照组相比,添加YCW组显着提高了TLR4的表达(P<0.05),添加YCW组和SDPP组均显着下调了IL-1β、IL-6、IL-8、IL-10和TNF-α的表达(P<0.05)。在回肠中,与对照组相比,添加YCW显着提高了炎症细胞因子IL-6、IL-8、IL-10和TNF-α的mRNA表达(P<0.05),同时YCW组显着上调了NOD2, TFF、EIF5A的mRNA表达水平(P<0.05);添加SDPP组显着上调了IL-1β、TNF-α、NOD2以及TFF的表达(P<0.05)。4、对断奶后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在仔猪教槽料中添加YCW组和SDPP组对仔猪肠道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
夏俊松[2](2011)在《酵母抽提物的研制及其与发酵豆粕相结合替代血浆蛋白粉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活性干酵母为原料,采用自溶-酶联技术,探索酵母抽提物制备的最佳工艺,同时通过工艺对比与放大试验确定了豆粕深度发酵的最优生产工艺,最后将酵母抽提物与深度发酵豆粕按照复配制得复合产品,与进口血浆蛋白粉对比的养殖试验表明该产品可以完全替代进口血浆蛋白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活性干酵母为原料,采用自溶-酶联技术制备酵母抽提物,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制备工艺:酵母悬浮液浓度为12.5%,加2%的白砂糖活化(40℃15min,30℃15min),再添加3%的乙酸乙酯和2%的复合风味酶,调pH6.0,温度50℃,水浴震荡器中密闭震荡自溶54h,离心两次,制得的酵母抽提物氨基氮得率和抽提物得率分别为2.73%和50.82%。将该工艺应用于鲜巴斯德毕赤酵母,制得的酵母抽提物氨基氮得率达到3.86%,抽提物得率达到56.32%。相较于活性干酵母,鲜巴斯德毕赤酵母更适合作为制备酵母抽提物的原料。2.通过工艺对比及放大试验,确定了豆粕深度发酵的最佳生产工艺:温度37℃,时间66h,料水比1:1(w/v),酵母浸粉1%(w/w),中性蛋白酶0.2%(w/w),固态B9菌接种量0.25%(w/w)。与旧生产工艺相比,各项常规指标都有提高,尤其是肽氮和氨基氮,分别由13.68%提高到20.24%及0.23%提高到0.46%;氨基酸含量基本相当;抗营养因子降解更为彻底,其中大豆凝血素得到消除,脲酶活性由0.19U减低到0.12U,TIU的含量由769(TIU/g)减低到501(TIU/g),抗原蛋白得到更有效的降解。3.试验表明酵母抽提物在豆粕发酵前添加,不仅损失率高,操作难度也较大,最佳添加方式为在豆粕发酵结束后按一定的比例复配。4.复合产品在仔猪饲料中替代血浆蛋白粉的试验表明,与添加5%血浆蛋白粉相比,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5%的复合产品,料肉比降低15%以上,经济效益增加15%以上,血清中色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无显着差异,小肠绒毛结构亦无差异,该复合产品完全可以替代断奶仔猪饲料中的进口血浆蛋白粉。
苏贝[3](2009)在《海洋细菌Cellulophaga sp. QY201的内切葡聚糖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纤维素是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组成的线性大分子,它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并且是自然界中含量最高的多糖类物质。纤维素应用广泛,特别是作为可再生的碳源和能源,已成为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热点。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将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系的总称,属于糖苷水解酶,传统上被分为3类组分:内切葡聚糖酶(endo-1,4-β-D-glucanase, EG, EC 3.2.1.4)、外切葡聚糖酶(exo-l,4 -β- D- glucanase, EC 3.2.1.91)、β-葡萄糖苷酶(β-l,4-D -glucosidase,EC 3.2.1.21)。这三种酶协同作用,分解纤维素产生寡糖和纤维二糖,最终水解产物为葡萄糖。纤维素酶的研究不仅在糖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较传统的理化方法经济、有效,在纺织、日用化工、食品发酵、畜牧饲料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技术,从海洋细菌Cellulophaga sp. QY201发酵液上清中分离纯化到一种内切葡聚糖酶,命名为CelA。其比活力为59.8 U/mg,纯化倍数为33.2倍,回收率为3.2%,SDS-PAGE显示为单一条带,分子量为35.0 kDa。酶学性质研究表明,其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pH6.0;该酶在0-40℃之间和pH4.0-6.6范围内稳定;在0℃,CelA仍保持最大酶活的50%-55%;将其在40℃保存3小时后,活力几乎没有丧失,24小时后仍保持酶活的88%; Na+、K+、Ni2+能促进酶活性, Cu2+、Mg2+、Fe2+、Ba2+、Zn2+、Ca2+、Fe3+、SDS能抑制酶的活性,但很多离子对其作用并不明显;将CelA在蛋白酶K终浓度为0.1mg/mL的体系中于37℃温浴30min,仍保存酶活的95%。底物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该酶主要降解CMCNa,对whatman滤纸、木聚糖、微晶纤维素有微弱的降解作用,对CMC、水杨素、淀粉无降解作用;TLC分析其最小降解底物为纤维四糖,降解纤维寡糖的产物主要为纤维二糖和纤维三糖,还伴有少量的葡萄糖产生。为了克隆celA基因,我们对纯化的野生酶进行了氨基酸测序,根据其N-端和中间3段肽段的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利用简并PCR和反向PCR从海洋细菌Cellulophaga sp.QY201的基因组DNA中克隆到CelA的编码基因celA。分析表明其开放阅读框为1080bp,编码359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40.799 kDa, N-端存在一个51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推测其成熟蛋白由308个氨基酸组成,理论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35.08kDa和5.0,其理论分子量与野生酶的SDS-PAGE结果完全一致;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其属于糖苷水解酶家族5。将celA基因连入pET24a (+)表达载体,并在E.coli BL21 (DE3)表达菌株中进行了表达。将菌体离心后溶于20mmolpH=4.6的Na2HPO4-柠檬酸缓冲液,超声破碎后,Ni离子亲和层析分离纯化重组酶。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纯化后的酶为单一条带,达到电泳纯,其分子量约为36kDa,与理论分子量一致。重组酶的酶学性质与野生酶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本论文从海洋细菌Cellulophaga sp. QY201的发酵液上清中分离到一种中性内切葡聚糖酶CelA,该酶在0℃仍具有活性,且温度稳定性好;利用多种PCR技术克隆了其编码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高效表达。该酶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纤维素酶的多样性,而且有望用于纺织行业和日用化工行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应用前景。
陈娟[4](2009)在《发酵型蜂蜜桑椹酒的酿造技术及品质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桑椹为桑(Morus alba Linn.)的成熟果穗,是国家卫生部1988年首批公布的医食同源植物品种之一,我国桑椹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桑椹属于热性浆果,极不耐贮,易腐烂、变质。桑椹富含糖、酸、维生素、矿物元素,还含有花色苷、酚酸和黄酮等多种活性物质。本文将天然蜂蜜与桑椹结合,酿制营养全面的复合型果酒,不仅符合了酒类行业的发展趋势,而且还将打造出绿色的保健果酒品牌,迎合当今消费及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几乎没有蜂蜜桑椹酒的酿造技术和品质特征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本论文以蜂蜜和桑椹为主要原料,应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技术,结合生物技术和仪器分析技术,采用理化指标分析结合感官评定技术,对桑椹和桑园土壤中优良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蜂蜜桑椹酒酿造酵母菌株的构建,蜂蜜桑椹酒的发酵工艺及澄清条件,蜂蜜桑椹酒的基本化学成分和香气成分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蜂蜜桑椹酒的专用菌株、发酵工艺及品质特征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主要研究结果为:1、从成熟桑椹和桑园土壤的富集培养液,以及蜂蜜桑椹汁的自然发酵液中,共分离得到112株酵母菌。经逐级筛选,优选出两株酵母菌,命名为HM和SM。HM分别在酒精浓度16%,SO2浓度250 mg/L,pH2.01时,1d内产气;SM在酒精浓度14%时,1.5d内产气,在SO2浓度200 mg/L时,1d内产气,在pH1.50时,2d内产气。HM和SM发酵蜂蜜桑椹汁,酒精度分别为9.7%,7.0%(V/V),总酯产量分别为1890.5,2143.8(mg/L),感官综合得分分别为84.9,83.1(分),发酵酒具有素雅的桑果香和怡人的酒香,典型性突出。鉴定结果表明,酵母菌HM为酵母属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ve),酵母菌SM为有孢圆酵母属的德尔布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2、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各种技术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论如下:(1)确定以Y1(n)(单倍体Y1(a12)和HM(n)(单倍体HM(a4))为原生质体融合的两个亲本菌株。确定含2.0mg/mLCuSO4的完全培养基为选择性培养基,在此培养基上,Y1(n)能生长而HM(n)不能生长。(2)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条件:将Y1(n)在YEPD中培养4h(28℃和180r/min)后,用含0.1%β-巯基乙醇的预处理剂处理10min(30℃和180r/min),再用含1.0%蜗牛酶的酶解液处理1.0h(30℃和120r/min),原生质体形成率达到94.2%,再生率达到27.1%;将HM(n)在YEPD中培养5h(28℃和180r/min)后,用含0.1%β-巯基乙醇的预处理剂处理10min(30℃和180r/min),再用含1.5%蜗牛酶的酶解液处理1.5h(30℃和120r/min),原生质体形成率达到95.4%,再生率达到22.2%。在原生质体形成时用0.7mol/LKCl来配制酶解溶液,而在原生质体再生时,用17%蔗糖来配制稀释液和高渗再生培养基。(3)Y1(n)原生质体灭活条件:60℃恒温水浴处理20min,灭活率达到100%。(4)两亲本菌株按1:1比例混合(浓度均为1×107个/mL),于30℃和180r/min条件下培养15 min,加入促融剂溶液,振荡10 min,再静止10 min,融合率达到4.85×10-6。(5)筛选及鉴定:通过TTC显色法和杜氏管发酵法初步筛选出10株发酵能力较强的融合子;通过酿造酒复筛试验,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优选出F6和F10两株融合子,以F6最佳。细胞的形态、大小、DNA含量和抗药性分析结果表明,融合子F6和F10为两亲本菌株真正的融合子。(6)遗传稳定性检验:融合子F6和F10经连续传代20次后,其主要性能仍然很稳定,没有发生回复突变现象,说明两融合子具有遗传稳定性。(7)通过基本生理特性和发酵性能比较,揭示了融合子和亲本之间的相互关系。3、融合子F6的发酵工艺条件包括:桑椹最佳果胶酶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35℃,酶用量为每kg桑椹浆添加0.4mL诺维信酸性果胶酶BEC,酶解时间100min,自流汁得率为14.826%。初始糖度以24%(还原糖220 g/L左右)为宦。采用浊汁发酵,在后期通过下胶对原酒进行澄清处理。研究了发酵温度、接种量、初始pH值、SO2添加量和装液量五个因素影响主发酵过程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主发酵质量预测模型为Y=88.64936-6.19732X1+1.49109X2+2.88565X3-4.08817X12-2.49718X32+1.62500X1X2+1.37500X2X3(X1-发酵温度,X2-接种量,X3-初始pH值),优化的主发酵条件为温度23℃,接种量10%(V/V)和pH值3.5。后发酵温度选择10~15℃。澄清试验结果表明,以壳聚糖0.6g/L+PVPP1.0g/L复合的澄清效果最好,透光率达到60.6%,色度值为12.8,澄清处理后的酒样在酒度、糖含量和酸含量上没有变化,酚类物质和蛋白质被澄清剂絮凝去除而减少,提高了蜂蜜桑椹酒的稳定性。4、分别以大十桑棋、红果2号桑椹和红果1号桑椹和农用桑椹为原料,发酵得到四种蜂蜜桑椹酒,分析了它们含有的各种成分。四种酒样在总糖、总酸、pH值、酒度、挥发酸和单宁等成分上差异不大,但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各种矿物元素的含量因品种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但均表现出高钾低钠的突出特点,镁元素含量很高,硒元素含量5.0~8.5μg/L。氨基酸总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以红果1号桑椹蜂蜜发酵酒最高,而农用桑椹蜂蜜发酵酒最低;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在四种酒样间差异不明显;从氨基酸种类含量来看,四种酒样在氨基酸组分上的差异显着(p<0.05)。蜂蜜桑椹酒的总二氧化硫、游离二氧化硫及有害微生物指标的检测结果符合国家发酵酒卫生标准。对蜂蜜桑椹酒中多酚类物质的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农用桑椹蜂蜜发酵酒的总酚、总黄酮和总花色苷含量最高,而红果1号桑椹蜂蜜发酵酒最低,大十桑椹和红果2号桑椹蜂蜜发酵酒居中。进一步对酒样中7种酚酸和5种黄酮醇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Agilent Analytical C18色谱柱(250mm×4.6mm,5.0μm),酚酸测定方法为:流动相为甲醇-甲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60nm,进样量20μL:黄酮醇测定方法为:流动相为甲醇-乙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60nm,进样量20μL。测定结果表明,蜂蜜桑椹酒中原儿茶酸、槲皮素和桑色素的含量很高,这可能是其区别于其它果酒的重要特征;各种酚酸和黄酮醇类物质在不同酒种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以酚酸中的咖啡酸和黄酮醇中的芦丁含量差异最大,这两种物质可能是区别不同酒种的重要依据。5、从大十桑椹、红果2号桑椹、红果1号桑椹和农用桑椹四种果汁中共检出6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包括亚油酸、棕榈酸、肉豆蔻酸、油酸、亚油酸乙酯、亚油酸甲酯、亚麻酸乙酯、油酸甲酯、3-甲基-丁醇、苯乙醇、2,3-丁二醇、己醛、壬醛和3-羟基-2-丁酮等。以四种桑椹为原料,发酵得到四种蜂蜜桑椹酒,从四种原酒中共检出9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包括3-甲基-1-丁醇、2-甲基-1-丙醇、苯乙醇、2,3-丁二醇、4-羟基苯乙醇、乙酸乙酯、丁二酸单乙酯、乳酸乙酯、油酸甲酯、乙酸、葵酸、辛酸、3-羟基-2-丁酮等;从四种陈酿酒中共检出76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包括3-甲基-1-丁醇、2-甲基-1-丙醇、苯乙醇、2,3-丁二醇、1,2,3-丁三醇、4-羟基苯乙醇、3-甲基-丁酸乙酯、2-羟基-丙酸乙酯、乙酸乙酯、3-羟基-2-丁酮等。桑椹从果汁经历发酵和陈酿作用,香气成分的种类和相对百分含量变化很大,总体变化趋势为:低级脂肪酸酯上升,高级脂肪酸酯下降;低级脂肪醇上升,高级脂肪醇变化小,芳香醇上升;低级脂肪酸先升后降,高级脂肪酸大幅下降;酮类上升,醛类下降,酚类先升后降。本文首次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构建得到适合蜂蜜桑椹酒酿造用的新菌株,该菌株发酵性能优良,且遗传稳定性好;首次对不同品种蜂蜜桑椹酒中各种基本化学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着重分析了含有的多酚类物质的情况,初步建立了蜂蜜桑椹酒的酚类物质识别因子;首次采用有机溶剂提取、GC-MS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的桑椹原料、蜂蜜桑椹发酵原酒和陈酿六个月的酒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和比例关系,分析了从原料到陈酿酒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
贾喜涵[5](2008)在《棉籽蛋白的固体发酵工艺及其产品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棉籽蛋白来源丰富,但由于其中含有游离棉酚及一些抗营养因子,使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范围和用量上受到极大限制。为了科学有效的利用该蛋白质资源,本论文利用微生物对棉籽蛋白进行了固体发酵,并以仔猪为动物模型验证了发酵产物的应用效果。本论文包括三个试验部分:试验一采用乳酸杆菌和芽孢杆菌作为发酵菌株,以游离棉酚(FG)的含量作为优化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参数,并检测常规营养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乳酸杆菌固体发酵棉籽蛋白的最佳条件为:温度37℃,接种量10%,pH5.5,固液比为1:0.8的条件下厌氧发酵3d,脱毒率为56.24%。芽孢杆菌固体发酵棉籽蛋白的最佳条件为:温度为36℃,接种量10%,pH 6.5,固液比为1:0.8的条件下发酵3d,脱毒率为57.26%。混合菌固体发酵的最佳配比为:乳酸杆菌:芽孢杆菌=7:3,在此基础上最佳的固体发酵条件为:温度35℃,接种量10%,pH5.5,固液比为1:0.8的条件下发酵3d,脱毒率为59.68%。试验二选用体重为14.5±0.43kg的长大二元杂交仔猪180头,随机分成5个组,第1组为对照组(豆粕组),第2组为未发酵棉籽蛋白组,第3组为芽孢杆菌固体发酵棉籽蛋白组,第4组为乳酸杆菌固体发酵棉籽蛋白组,第5组为混合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 7:3)固体发酵棉籽蛋白组。试验日粮中添加5%的发酵产物,通过测定其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筛选最佳发酵产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前后期各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着(p>0.05),前期的平均日增重芽孢杆菌组最高,为507.14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在料肉比方面,芽孢杆菌组最低,前期为1.47,后期为2.2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从全期来看,乳酸杆菌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最高,为1016.51g;平均日增重方面,芽孢杆菌组最高,混合组次之,分别为535.54g和522.24g,都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未发酵棉籽蛋白组与对照组相比,除了尿素氮差异显着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它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各组的总胆固醇、血清铁、白细胞数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在甘油三酯方面,未发酵棉籽蛋白组差异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钾方面差异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三在前两个试验的基础上用芽胞杆菌固体发酵棉籽蛋白替代鱼粉。选用体重为11.21±0.8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240头,随机分成4个组,第1组为对照组,第2组为5%鱼粉组,第3组为混合组(2.5%鱼粉+2.5%芽孢杆菌固体发酵棉籽蛋白),第4组为5%芽孢杆菌固体发酵棉籽蛋白组。通过对仔猪的饲养试验,检测生产性能指标,进一步验证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前期各组的结束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差异不显着(p>0.05),前期的料肉比芽孢杆菌组最低,为1.6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试验后期各组的结束体重、平均日采食量、料肉比,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不显着(p>0.05),在平均日增重方面,鱼粉组最高,为458.55g,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从全期来看,试验各组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不显着(p>0.05),在料肉比方面,鱼粉组最低,为1.8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从仔猪全期的腹泻率来看,对照组的最高,为1.65%,芽孢杆菌组最低,为0.26%。
黄永[6](2006)在《黑龙江地区自然发酵黄豆酱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发酵豆制品以其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发酵豆酱作为我国四大传统发酵豆制品之一,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佐餐佳品,目前国内豆酱生产大部分还是采取自然发酵、手工作坊式生产,产品质量不稳定并且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豆酱的风味、营养和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旨在研究传统豆酱的发酵过程,筛选出适合豆酱工业化生产的菌株,以缩短生产周期、改善生产工艺,从而获得品质优良的发酵豆酱。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文化的需求。 微生物在豆酱的整个发酵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酵母菌与豆酱的呈味和品质有密切关系,因此调查清楚豆酱中酵母菌的种类及其对豆酱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黑龙江地区的豆酱样品为对象进行研究,分离鉴定其中的酵母菌株,然后以总酯和乙醇为筛选指标,筛选出适合豆酱工业化生产的酵母菌株,并研究其发酵特性,主要内容如下: 1.首次选择黑龙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许氏大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酱醅和稀态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微生物的分布情况。找出发酵黄豆酱生产过程中各种微生物及理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并确定出最佳采集样品时间为发酵中后期(20~30d)。 2.对黑龙江12个地区的24个样品进行研究,分离得到58株酵母菌株,经鉴定为8个属。汉逊酵母属12株,其中1株亚膜汉逊酵母(Hansenula subpelliculosa),2株西弗汉逊酵母(Hansenula ciferrii),4株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3株赛道威汉逊酵母(Hansenula sydowiorum);假丝酵母属15株,其中5株为郎比可假丝酵母(Candida lambicus);毕赤氏酵母属8株,其中3株为膜醭毕赤氏酵母(Pichia membranaefaciens),5株为粉状毕赤氏酵母(Pichia farinosa);酵母属5株(Saccharomyces);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2株,地霉属(Geotrichum)8株,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4株,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es)3株。其中假丝酵母属和汉逊酵母属为优势酵母菌菌群,在各地区出现的频率高,菌数也最多。 3.酵母菌的呈味作用主要发生在稀态发酵过程中,因此在筛选豆酱中分离的酵母菌作发酵剂时,测定菌株在高NaCl培养基中的生长活力的同时,还需考虑到菌株的产酯和产醇能力。经过对58株酵母菌的筛选,最终得到四株在高盐条件下菌株生长活力旺盛且产酯产乙醇能力较强的菌株SC12、SC13、SC1和QQ6。
曾亚文,何国庆,雷德志,何树林,普晓英,杜娟,杨树明[7](2006)在《高新技术在云南啤酒麦芽工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引进浙江大学的优质麦芽制造、啤酒酵母和高辅料比等,啤酒制造技术在云南啤酒麦芽工业中试验、中试及其产业化效益显着;进一步提出了有关高新技术及特色啤酒研制开发的建议。
王铮[8](2004)在《糖肽复合物高产真菌选育、发酵工艺优化和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药用真菌灵芝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灵芝的液体深层发酵工艺进行优化,运用原生质体技术进行了高产糖肽复合物新菌株的选育,以期提高深层发酵胞外PSPc的产量,研究了PSPc对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试验一研究了灵芝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中营养因子和非营养因子对PSPc分泌的影响,试验证明较高的碳氮比有利于PSPc的分泌,而且纤维素、半纤维素、Mg、K、P等营养因子对于灵芝的发酵过程中PSPc的分泌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并且确定了比较适合的添加量为KH2PO41.5g/L,MgSO4·7H2O 0.75g/L,最佳的C/N为50:1,添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核酸可以促进PSPc的产量。以此为根据确定了以豆粕、玉米和麦麸为主要成分的培养基,以利于深层发酵PSPc的生产。在初步的发酵试验中PSPc的含量最高可以达到2.5mg/ml。 试验二运用原生质体技术,进行高产PSPc新菌株的选育,(1)通过对灵芝和香菇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的条件进行了探索,可以使原生质体的数量达到107/ml,为利用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诱变和原生质体融合试验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并提供了丰富的试验材料。并利用荧光标记的方法,对灵芝和香菇的原生质体的融合条件和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2)利用紫外线诱变选育出了两株在固体培养基上菌丝体生长速度和PSPc产量较高的新菌株(具体生产性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试验三研究了液体深层发酵生产的PSPc对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生长阶段肉仔鸡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牛血清白蛋白抗体、淋巴细胞转化率、死亡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添加0.3%灵芝糖肽复合物饲料添加剂对肉仔鸡前期(28天)的生长性能最好较对照组的日增重提高5%,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但是后期(47天)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添加0.3%和0.5%灵芝糖肽复合物对于肉仔鸡的免疫功能的增强效果是显着差异的。
宋玉梅[9](2002)在《国产啤酒复合酶的性能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近年来,由于生化技术的发展,多项工业酶制剂问世。在啤酒酿造中,除将不同品质的麦芽搭配使用外,借助于外加酶制剂来弥补原料质量上的缺陷,已被众多啤酒生产厂家所采用,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利麦汁质量的稳定。国产啤酒复合酶主要由主辅9种酶系组成,其中,主酶系为(1)末端-1,4-β-D-葡聚糖-4-葡聚糖水解酶,(2)外切-β-1,4-D-葡聚糖水解
李忠超[10](2017)在《生长猪植物蛋白原料净能推测方程的构建》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七个试验测定了豆粕(n = 22)、菜籽饼(n = 3)、菜籽粕(n = 5)、全脂米糠(n =1)、玉米胚芽粕(n=1)、玉米麸质饲料(n=1)、花生粕(n=1)和葵花粕(n=1)的净能值并建立和验证了生长猪蛋白原料净能预测方程。试验一测定了大豆来源分别为中国(n = 6)、美国(n = 6)、巴西(n = 7)和阿根廷(n = 3)豆粕的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值(预测方程法),并建立了生长猪豆粕消化能和代谢能预测方程。选用69头初始体重为53.1 ±3.7 kg的去势公猪,采用一个连续两期的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试验共分为23个日粮处理,分别为1个玉米基础日粮和22个含24.34%豆粕的试验日粮。结果表明,大豆来源于中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豆粕的消化能分别为 17.54、17.74、17.45和 17.92 MJ/kg DM,代谢能分别为 16.84、17.04、16.70和 17.38 MJ/kg DM,净能分别为10.00、10.18、9.92和10.35 MJ/kg DM。统计上不同来源豆粕的能值没有显着差异。最适的消化能预测方程为 DE = 38.44-0.43 CF-0.98 GE + 0.11 ADF(R2 = 0.67,P<0.01)。最适的代谢能预测方程为ME = 2.74 + 0.97 DE-0.06 CP(R2 = 0.79,P<0.01)。试验二通过间接测热法测定了玉米、豆粕、菜籽饼和菜籽粕的净能值。选用24头初始体重为36.4 ±1.6 kg的去势公猪,试验共4个日粮处理,其分别为1个玉米基础日粮、1个玉米豆粕基础日粮和两个含有20%菜籽饼或菜籽粕的日粮。结果表明,玉米、豆粕、菜籽饼和菜籽粕的净能值分别为12.46、11.34、11.71和8.83 MJ/kg DM。试验三选取175头初始体重为36.0 ±5.2 kg的生长猪随机分到5个日粮处理,每个处理7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进行28 d的生长试验以验证试验二中实测四种原料净能值的准确性。五个日粮分别为1个玉米豆粕基础日粮和4个包含10%或20%的菜籽饼或菜籽粕日粮。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的净能用于增重的效率没有显着差异,说明试验二测定的四种原料的净能值比较准确。试验四又重新测定了两个菜籽饼和3个菜籽粕的净能值并结合试验二的结果建立了菜籽饼粕净能的预测方程。选取36头初始体重为41.1 ±2.2 kg的去势公猪,试验共6个日粮处理,其分别为1个玉米豆粕基础日粮和5个含有19.50%的菜籽饼粕试验日粮。结果表明,最适菜籽饼粕净能预测方程为NE = 1.14 DE + 0.46 CP-25.24(R2 = 0.96,P<0.01)。试验五通过间接测热法测定了全脂米糠、玉米胚芽粕、玉米麸质饲料、花生粕和葵花粕的净能值并结合试验二、四和本实验室前期的结果建立了蛋白原料净能预测方程。选取12头初始体重为32.4 ±3.3 kg的去势公猪,采用两个连续三期的尤登方试验设计。每期包括1个玉米豆粕基础日粮和5个包含29.25%全脂米糠、29.25%玉米胚芽粕、24.38%玉米麸质饲料、19.50%花生粕或29.25%葵花粕的试验日粮。结果表明,全脂米糠、玉米胚芽粕、玉米麸质饲料、花生粕和葵花粕的净能分别为12.33、8.75、7.51、10.79和6.49 MJ/kg DM。最适蛋白原料净能预测方程为NE = 0.75DE + 0.043ADF-2.18(R2 = 0.89,P<0.01)。试验六测定了 DDGS、菜籽粕和葵花粕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并通过试验五建立的蛋白原料净能预测方程预测了该3种原料的净能值。选取24头初始体重为48.8 ±1.8 kg的去势公猪,随机分配到1个玉米豆粕基础日粮和3个含有30%DDGS、20%菜籽粕或30%葵花粕的试验日粮中,结果表明DDGS、菜籽粕和葵花粕的净能分别为9.56、8.20和6.54 MJ/kg DM。试验七选取144头初始体重为52.2 ± 6.0 kg的生长猪随机分到4个日粮处理,每个处理9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进行两期共56 d的生长试验以验证试验六通过蛋白原料净能预测方程预测的3种蛋白原料净能值的准确性。试验日粮包括1个玉米豆粕基础日粮和3个添加15%DDGS、菜籽粕或葵花粕的日粮。结果表明,添加15%DDGS、菜籽粕或葵花粕不影响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质和肉品质。各处理组净能转化为日增重、胴体增重或胴体瘦肉增重的效率没有显着差异,说明本研究得到的蛋白原料净能预测方程比较准确。综上所述,生长猪蛋白原料净能变异比较大,豆粕、菜籽饼、花生粕和高油DDGS净能值高于菜籽粕和葵花粕的净能值。消化能、代谢能、粗脂肪和纤维成分可以准确预测生长猪蛋白原料的净能值。
二、国产啤酒复合酶的性能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啤酒复合酶的性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破壁全酵母粉完全替代血浆蛋白在仔猪教槽料中的应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 破壁全酵母粉 |
1.1 酵母概述 |
1.2 酵母细胞破壁方法 |
1.3 破壁酵母粉的营养组成及特点 |
1.4 破壁全酵母粉的作用机理 |
2 血浆蛋白粉 |
2.1 血浆蛋白粉的定义及分类 |
2.2 血浆蛋白粉的加工工艺 |
2.3 血浆蛋白粉的营养组成及特点 |
2.4 血浆蛋白粉的作用机理 |
2.5 血浆蛋白粉的应用安全问题 |
3 酵母源饲料的种类、特点及应用 |
3.1 酵母活菌 |
3.2 酵母培养物 |
3.3 酵母水解物 |
3.4 富集微量元素酵母 |
3.5 其他酵母源饲料在动物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1.3 试验日粮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YCW替代SDPP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YCW替代SDPP对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YCW替代SDPP对仔猪肠道免疫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 YCW替代SDPP对仔猪肠道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影响 |
3 讨论 |
3.1 YCW替代SDPP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YCW替代SDPP对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YCW替代SDPP对仔猪肠道免疫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3.4 YCW替代SDPP对仔猪肠道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影响 |
第三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酵母抽提物的研制及其与发酵豆粕相结合替代血浆蛋白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酵母抽提物的研究概况 |
1.1.1 酵母抽提物的定义 |
1.1.2 酵母抽提物的营养成分及特性 |
1.1.2.1 酵母抽提物的营养成分 |
1.1.2.2 酵母抽提物的调味特性 |
1.1.2.3 酵母抽提物的营养特性 |
1.1.2.4 酵母抽提物的抗氧化特性 |
1.1.3 酵母抽提物的制造方法 |
1.1.3.1 自溶法 |
1.1.3.2 酶分解法 |
1.1.3.3 酸分解法 |
1.1.4 酵母自溶过程的特点及其作用机理 |
1.1.4.1 酵母白溶过程的特点 |
1.1.4.2 酵母自溶的作用机理 |
1.1.5 自溶法生产酵母抽提物的影响因素 |
1.1.5.1 破壁处理 |
1.1.5.2 温度及pH |
1.1.5.3 自溶促进剂 |
1.1.5.4 酵母悬浮液浓度 |
1.1.5.5 自溶时间 |
1.1.5.6 通氧性 |
1.1.6 酵母抽提物在研制与应用方面的新进展 |
1.2 发酵豆粕的研究概况 |
1.2.1 豆粕的营养价值 |
1.2.2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
1.2.3 消除抗营养因子的方法 |
1.2.4 豆粕发酵工艺的研究进展 |
1.3 血浆蛋白粉及替代血浆蛋白粉的研究进展 |
1.3.1 血浆蛋白粉的营养特点 |
1.3.1.1 营养价值高 |
1.3.1.2 消化率高 |
1.3.1.3 适口性好 |
1.3.1.4 富含免疫物质 |
1.3.1.5 对断奶仔猪效果明显 |
1.3.2 血浆蛋白粉在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
1.3.3 替代血浆蛋白粉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和设备 |
2.3 分析测定方法 |
2.4 培养基 |
2.5 酵母抽提物的研制 |
2.5.1 工艺流程 |
2.5.2 温度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2.5.3 悬浮液浓度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2.5.4 活化及密闭环境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2.5.5 pH值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2.5.6 外加破壁酶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2.5.7 破壁酶在自身最适酶解条件下酶解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2.5.8 破壁酶在自身最适酶解条件下酶解8小时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2.5.9 外加蛋白酶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2.5.10 复合风味酶添加量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2.5.11 自溶促进剂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2.5.12 自溶促进剂的正交试验 |
2.5.13 酵母自溶的正交试验 |
2.5.14 时间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2.5.15 离心次数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2.5.16 不同酵母自溶效果的比较 |
2.6 酵母抽提物与豆粕发酵相结合的研究 |
2.6.1 豆粕发酵的条件 |
2.7 豆粕发酵工艺对比及放大的研究 |
2.7.1 B9菌与B3b菌及其工艺的对比试验 |
2.7.2 新旧两种工艺的放大试验及对比 |
2.8 复合产品替代血浆蛋白粉在仔猪生产中应用的研究 |
2.8.1 第一次养殖试验设计和日粮配方及营养成分 |
2.8.2 第二次养殖试验设计和日粮配方及营养成分 |
2.8.3 饲养管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酵母抽提物的研制 |
3.1.1 温度对酵母白溶的影响 |
3.1.2 悬浮液浓度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3.1.3 活化及密闭环境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3.1.4 pH值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3.1.5 外加破壁酶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3.1.6 破壁酶在自身最适酶解条件下酶解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3.1.7 破壁酶在自身最适酶解条件下酶解8小时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3.1.8 外加蛋白酶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3.1.9 复合风味酶添加量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3.1.10 自溶促进剂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3.1.11 自溶促进剂的正交试验 |
3.1.12 酵母自溶的正交试验 |
3.1.13 时间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3.1.14 离心次数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
3.1.15 不同酵母自溶效果的比较 |
3.2 酵母抽提物与豆粕发酵相结合的研究 |
3.3 豆粕发酵工艺对比及放大的研究 |
3.3.1 B9菌与B3b菌及其工艺的对比试验 |
3.3.2 新旧两种工艺的放大试验及对比 |
3.3.2.1 常规成分 |
3.3.2.2 抗营养因子分析 |
3.3.2.3 SDS-PAGE电泳 |
3.4 复合产品替代血浆蛋白粉在仔猪生产中应用的研究 |
3.4.1 第一次养殖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2 第二次养殖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2.1 生产性能试验数据统计及分析 |
3.4.2.2 血清中赖氨酸和色氨酸的测定 |
3.4.2.3 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测定 |
3.4.2.4 肠绒毛膜电镜扫描 |
3.4.2.5 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微绒毛的观测 |
3.4.2.6 经济效益分析 |
4 讨论 |
4.1 酵母自溶工艺的选择 |
4.2 酵母抽提物在豆粕发酵过程中添加时间的确定 |
4.3 豆粕发酵工艺的确定 |
4.4 复合产品替代血浆蛋白粉的可行性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海洋细菌Cellulophaga sp. QY201的内切葡聚糖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纤维素 |
0.1.1 纤维素的来源 |
0.1.2 纤维素的结构与分类 |
0.1.3 纤维素的应用 |
0.2 纤维素酶 |
0.2.1 纤维素酶的多样性 |
0.2.2 纤维素酶的来源 |
0.2.3 纤维素酶的结构 |
0.2.4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
0.2.5 纤素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
0.2.6 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 |
0.2.7 纤维素酶的基因克隆 |
0.2.8 纤维素酶功能性氨基酸的研究及意义 |
0.2.9 海洋纤维素酶的研究 |
0.2.10 纤维素酶的应用 |
0.2.10.1 纤维素酶在海藻遗传工程中的应用 |
0.2.10.2 纤维素酶在动物饲料的应用 |
0.2.10.3 纤维素酶在造纸业中的应用 |
0.2.10.4 纤维素酶在纺织业的应用 |
0.2.10.5 纤维素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0.2.10.6 纤维素酶在发酵、酿造工业中的应用 |
0.3 本论文的前期工作和研究展望 |
1 内切葡聚糖酶 CelA 的分离纯化 |
1.1 材料与仪器 |
1.1.1 仪器 |
1.1.2 菌株及培养基 |
1.1.3 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酶活检测方法 |
1.2.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1.2.3 菌株的活化和筛选 |
1.2.4 粗酶液的制备 |
1.2.5 酶的分离纯化 |
1.2.5.1 硫酸铵沉淀粗分离 |
1.2.5.2 G-25柱脱盐 |
1.2.5.3 离子交换层析 |
1.2.5.4 凝胶过滤层析 |
1.2.5.5 G-25柱脱盐 |
1.2.5.6 SDS-PAGE蛋白电泳 |
1.3 实验结果 |
1.3.1 离子交换层析 |
1.3.2 凝胶过滤层析 |
1.3.3 分离纯化结果 |
1.3.4 SDS-PAGE电泳 |
1.4 讨论 |
1.5 小结 |
2 内切葡聚糖酶的性质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内切葡聚糖酶的生化性质分析 |
2.2.1.1 反应最适温度 |
2.2.1.2 反应最适pH |
2.2.1.3 温度对酶活稳定性的影响 |
2.2.1.4 pH对酶活稳定性的影响 |
2.2.1.5 EDTA、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
2.2.1.6 CelA对蛋白酶的抗性研究 |
2.2.1.7 酶的底物特异性研究 |
2.2.2 内切葡聚糖酶的降解产物研究 |
2.2.2.1 CelA降解产物的质谱分析 |
2.2.2.2 纤维寡糖的制备和CelA的降解产物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内切葡聚糖酶的生化性质研究 |
2.3.1.1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
2.3.1.2 酶的最适反应pH |
2.3.1.3 酶的温度稳定性 |
2.3.1.4 pH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
2.3.1.5 EDTA、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
2.3.1.6 蛋白酶处理对酶活性研究 |
2.3.1.7 酶的底物特异性研究 |
2.3.2 内切葡聚糖酶的降解产物研究 |
2.3.2.1 降解产物的质谱分析 |
2.3.2.2 纤维寡糖的制备和CelA的降解产物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内切葡聚糖酶的基因克隆、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菌株与培养基 |
3.1.3 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 celA 的克隆 |
3.2.1.1 N-端和中间氨基酸序列的测定 |
3.2.1.2 Cellulophaga sp.QY20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3.2.1.3 质粒 DNA 的提取 |
3.2.1.4 简并 PCR 扩增目的片段 |
3.2.1.5 第一次反向 PCR |
3.2.1.6 第二次反向 PCR |
3.2.1.7 PCR 产物的序列分析 |
3.2.2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celA表达体系的构建 |
3.2.2.1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3.2.2.2 PCR 扩增目的片段 |
3.2.2.3 PCR 产物的纯化与酶切 |
3.2.2.4 pET-24a(+)载体质粒的制备 |
3.2.2.5 重组表达载体的建立 |
3.2.2.6 重组质粒的测序 |
3.2.3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 CelA 的重组表达和纯化 |
3.2.3.1 重组内切葡聚糖酶rCelA 的制备 |
3.2.3.2 Ni-亲和柱层析 |
3.2.4 重组内切葡聚糖酶rCelA 的酶学性质研究 |
3.2.4.1 rCelA的最适反应温度 |
3.2.4.2 rCelA最适反应pH |
3.2.4.3 温度对rCelA酶活稳定性的影响 |
3.2.4.4 pH对rCelA酶活稳定性的影响 |
3.2.4.5 rCelA的底物特异性研究 |
3.3 实验结果 |
3.3.1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celA 的克隆 |
3.3.1.1 N-端和中间氨基酸序列的测定 |
3.3.1.2 简并 PCR 扩增目的片段 |
3.3.1.3 反向 PCR |
3.3.1.4 celA 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CelA 的序列分析 |
3.3.1.5 序列相似性搜索 BLASTp |
3.3.1.6 保守区域(Conserved Domain)搜索- RPS-BLAST |
3.3.1.7 内切葡聚糖酶 CelA 氨基酸组成 |
3.3.2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celA表达体系的构建 |
3.3.3 CelA的表达及纯化 |
3.3.4 重组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3.4 总结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章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发酵型蜂蜜桑椹酒的酿造技术及品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桑椹及蜂蜜的研究进展 |
1.1.1 桑椹的研究进展 |
1.1.2 蜂蜜的研究进展 |
1.2 发酵型果酒的研究进展 |
1.2.1 发酵型果酒的历史与发展 |
1.2.2 发酵型果酒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
1.2.3 发酵型果酒的酿造原理 |
1.2.4 影响发酵型果酒质量的主要因素 |
1.2.5 发酵型果酒的研究热点领域 |
1.3 蜂蜜桑椹酒的研究进展 |
1.3.1 桑椹酒研究现状 |
1.3.2 蜂蜜桑椹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优良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试剂 |
2.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4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酵母菌的分离 |
2.3.2 酵母菌的筛选 |
2.3.3 酵母菌的鉴定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蜂蜜桑椹酒酿造酵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试剂 |
3.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2.4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倍体的制备 |
3.3.2 抗药性标记的确定 |
3.3.3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3.3.4 Y_1(n)原生质体热灭活时间的确定 |
3.3.5 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的形态及融合状态 |
3.3.6 融合子的筛选 |
3.3.7 融合子的鉴定分析 |
3.3.8 融合子的遗传稳定性检验 |
3.3.9 融合子和亲本的性能测定 |
3.4 讨论与小结 |
3.4.1 讨论 |
3.4.2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蜂蜜桑椹酒的发酵工艺及澄清条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试剂 |
4.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2.4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果胶酶对桑椹浆取汁的影响 |
4.3.2 发酵初始糖度的确定 |
4.3.3 发酵方式的确定 |
4.3.4 主发酵工艺参数的确定 |
4.3.5 后发酵温度的选择 |
4.3.6 澄清试验结果 |
4.3.7 蜂蜜桑椹酒发酵工艺流程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蜂蜜桑椹酒的基本化学成分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试剂 |
5.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5.2.4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桑椹果实酿酒特性分析 |
5.3.2 蜂蜜桑椹酒的基本化学成分分析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桑椹果实及蜂蜜桑椹酒的香气成分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试剂 |
6.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6.2.4 试验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桑椹的香气成分分析 |
6.3.2 蜂蜜桑椹发酵原酒的香气成分分析 |
6.3.3 蜂蜜桑椹酒陈酿六个月后的香气成分分析 |
6.3.4 蜂蜜桑椹酒发酵前后香气成分的变化 |
6.4 讨论与小结 |
6.4.1 讨论 |
6.4.2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主要研究结果、创新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果 |
7.2 论文创新 |
7.3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攻博期间的主要业绩 |
(5)棉籽蛋白的固体发酵工艺及其产品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引言 |
1.1 我国饲料资源的利用现状 |
1.2 植物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分类及危害 |
1.3 我国棉籽资源的现状 |
1.4 益生菌种类 |
1.5 猪消化道微生态菌群 |
1.6 固体发酵的研究进展 |
1.7 棉籽蛋白产品在猪上的应用研究 |
1.8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2.1 微生物固体发酵棉籽蛋白的工艺研究 |
引言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固体发酵棉籽蛋白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引言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仔猪日粮中固体发酵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研究 |
引言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第三部分 论文总体讨论与总结 |
3.1 论文总体讨论 |
3.2 论文总体结论 |
3.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黑龙江地区自然发酵黄豆酱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我国传统发酵大豆制品的概况 |
1.2.2 国内外黄豆酱生产与研究的现状 |
1.2.3 黄豆酱中的微生物 |
1.2.4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分析方法 |
2.2.2 培养基 |
2.2.3 自然发酵黄豆酱生产全过程分析 |
2.2.4 黑龙江不同地区自然发酵黄豆酱的调查分析 |
2.2.5 黑龙江地区自然发酵黄豆酱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 |
2.2.6 酵母菌的筛选 |
2.2.7 优选酵母菌株风味性能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自然发酵黄豆酱生产全过程分析 |
3.1.1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 |
3.1.2 稀态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 |
3.2 黑龙江地区自然发酵黄豆酱的微生物及理化指标分析 |
3.2.1 不同地区自然发酵黄豆酱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分析 |
3.2.2 不同地区自然发酵黄豆酱的理化指标 |
3.3 黑龙江地区自然发酵黄豆酱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 |
3.3.1 酵母菌的分离与纯化 |
3.3.2 酵母菌株属的鉴定 |
3.3.3 酵母菌株种的鉴定 |
3.4 适合黄豆酱发酵的酵母菌的筛选 |
3.4.1 菌株初筛 |
3.4.2 菌株复筛 |
3.5 优选酵母菌株风味性能试验 |
3.5.1 优选菌株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总酯、乙醇含量的测定 |
3.5.2 优选菌株发酵酱与市售酱品质对比分析 |
4. 讨论 |
4.1 自然发酵黄豆酱生产全过程分析 |
4.1.1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 |
4.1.2 稀态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 |
4.2 黑龙江地区自然发酵黄豆酱的微生物分析 |
4.3 适合黄豆酱发酵的酵母菌的筛选 |
4.3.1 菌株初筛 |
4.3.2 菌株复筛 |
4.4 优选酵母菌株风味性能试验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高新技术在云南啤酒麦芽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啤酒高新技术的发展动态 |
1.1 优质麦芽制造技术 |
1.2 ZAU110啤酒酵母 |
1.2.1 ZAU110啤酒酵母的选育和特性鉴定 |
1.2.2 ZAU110啤酒酵母的试验及其产业化 |
1.3 高辅料比啤酒制造技术 |
1.3.1 早籼米 |
1.3.2 小麦啤酒 |
1.3.3 马铃薯与玉米 |
2 高新技术在云南啤酒工业中应用 |
2.1 ZAU-I催芽灵在澜沧江啤酒集团劳斯曼制麦工艺中的应用 |
2.2 ZAU-110酵母菌种在云南省啤酒工业中的应用 |
2.3 高辅料比啤酒技术在云南省啤酒工业中的应用 |
2.3.1 高比例稻米 |
2.3.2 小麦啤酒 |
3 高新技术在云南啤酒麦芽工业的利用建议 |
(8)糖肽复合物高产真菌选育、发酵工艺优化和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灵芝糖肽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 |
1.1 灵芝糖肽复合物的结构 |
1.2 灵芝糖肽复合物的功能 |
1.2.1 灵芝糖肽复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
1.2.2 灵芝糖肽复合物对血脂作用 |
1.2.3 灵芝糖肽复合物降血糖作用 |
1.2.4 灵芝糖肽复合物抗病毒抗炎作用 |
1.2.5 灵芝糖肽复合物调节物质代谢作用 |
1.2.6 灵芝糖肽复合物抗癌抗肿瘤作用 |
2 灵芝糖肽复合物液体深层发酵技术 |
2.1 深层发酵技术的研究发展 |
2.2 影响灵芝深层液体发酵的主要因素 |
2.3 灵芝糖肽复合物的液体发酵研究进展 |
2.4 灵芝糖肽复合物发酵液的成分 |
3 选育高产灵芝糖肽复合物的新菌种的原生质体技术的研究 |
3.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3.2 原生质体的再生 |
3.3 原生质体的融合技术 |
3.3.1 细胞融合技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
3.3.2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大型真菌育种中的应用 |
3.3.3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的优势 |
3.3.4 促进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
3.3.5 融合子遗传标记筛选 |
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以及意义 |
第二章 灵芝糖肽复合物的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和讨论 |
2.1 非营养因子 |
2.2 营养因子 |
2.3 培养基营养成份和发酵条件最优条件下胞外灵芝糖肽复合物的产量 |
3 小结 |
第三章 原生质体技术选育高产灵芝糖肽复合物新菌种的研究 |
试验1 灵芝和香菇原生质体的提取和制备、再生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和讨论 |
3 小结 |
试验2 灵芝、香菇的原生质体的荧光标记下的融合的观察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和讨论 |
3 小结 |
试验3 灵芝原生质体紫外诱变育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和讨论 |
3 小结 |
第四章 糖肽复合物对肉仔鸡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和讨论 |
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生长猪植物蛋白原料净能推测方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不同来源豆粕有效能值的研究 |
2.1.1 前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试验二、三 测定和验证菜籽饼粕净能值 |
2.2.1 前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试验四 菜籽饼粕净能预测方程的构建 |
2.3.1 前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试验五 生长猪植物蛋白原料净能方程的构建 |
2.4.1 前言 |
2.4.2 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试验六、七 蛋白原料净能方程的验证 |
2.5.1 前言 |
2.5.2 材料与方法 |
2.5.3 结果 |
2.5.4 讨论 |
2.5.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国产啤酒复合酶的性能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破壁全酵母粉完全替代血浆蛋白在仔猪教槽料中的应用评价研究[D]. 汪澎.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2]酵母抽提物的研制及其与发酵豆粕相结合替代血浆蛋白粉的研究[D]. 夏俊松.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3]海洋细菌Cellulophaga sp. QY201的内切葡聚糖酶研究[D]. 苏贝.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4]发酵型蜂蜜桑椹酒的酿造技术及品质特征研究[D]. 陈娟. 西南大学, 2009(01)
- [5]棉籽蛋白的固体发酵工艺及其产品的应用效果研究[D]. 贾喜涵.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6]黑龙江地区自然发酵黄豆酱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D]. 黄永. 东北农业大学, 2006(02)
- [7]高新技术在云南啤酒麦芽工业中的应用[J]. 曾亚文,何国庆,雷德志,何树林,普晓英,杜娟,杨树明. 农业网络信息, 2006(01)
- [8]糖肽复合物高产真菌选育、发酵工艺优化和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铮.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9]国产啤酒复合酶的性能试验[J]. 宋玉梅. 啤酒科技, 2002(01)
- [10]生长猪植物蛋白原料净能推测方程的构建[D]. 李忠超.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