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句缺省现象研究--兼论语言接触对结构形式和语义的不同影响_语义分析论文

近代汉语使役句役事缺省现象研究——兼谈语言接触对结构形式和语义的不同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语义论文,近代论文,形式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语使役句的形式结构是“主语-使役动词-兼语-谓词短语”,记作“

”。相对应的语义结构是“致事-使役行为-役事-结果行为或状态”。一般情况下役事都要出现,但在语义非常明确的情况下,役事也可以缺省,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情况虽然很少见,但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不过,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发现元代役事缺省的使役句情况比较复杂。本文首先对元代的缺省役事的使役句的结构和语义进行描写,然后联系前后时期使役句缺省役事的情况以及元代文献语言的性质对元代役事缺省的使役句特点进行解释。

      元代考察的语料为《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老乞大》(元刊本)、《元典章·刑部》。在这三种语料中《元典章》的语言较为复杂,据李祟兴(2000)可分为直译体和非直译体两类,直译体部分带有较明显的蒙古语影响的特征。本文考察了“教、交、令、使、着”几个动词作使役标记的使役句,根据张赪(2012)的调查,《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老乞大》(元刊本)中使役动词主要使用“教、交”,“使”已经衰落。而《元典章·刑部》中主要使用的使役动词有“教、交、令、使、着”,但直译体部分主要用“教、交”,“令、使”只有数例,非直译体中主要用“令”,“教、交、使”用例较少。“着”在所有语料中在所有文献中都用得不多,是个新兴的使役动词。

      根据类型学和跨语言对比研究成果,汉语的使役句属于致使范畴中的分析型致使结构。Dixon(2000)指出分析型致使结构是以两个小句形式来表达致使,句中有两个动词,分别是使役动词和底层实义动词,在分析型致使结构中两个动词的论元都可在句中得到句法实现,但在不同语言中这些论元特别是底层实义动词的论元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接受这种观点,本文把汉语使役句中

中的动词称为底层动词。

      1.元代使役句役事缺省考察

      元代使役句缺省役事的情况非常复杂,可大致分为役事可据上下文明确补出(下称甲类)、役事虽可补出但不补语义更通顺(下称乙类)、役事无法补出或补出后语义发生改变(下称丙类)三类,三类使役句的语义有所不同。

      1.1 甲类

      役事根据上下文能明确补出或确认,句子表达明确的使役义。这类使役句又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役事在上文出现过或是通过意会可以补出。

      

      上述三例役事都在前文中出现过,句中我们加着重号表示。又如:

      (4)(正末云:)你交村里住,须没酒吃。(《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遇上皇,第一折》)

      (5)看者看者咱征斗,都交死在咱家手。(《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气英布,第三折》)

      上举例(4)役事是说话者自己,义“你交我村里住”,例(5)役事是与说话者征斗的人,说话者对自己一方人说要让与己方征斗的人都死在自己手里。役事虽没有在上下文中明确出现,但可以明确意会补出。

      第二种,役事提到句首作主语或是话题,自然在使役标记后面出现了役事空位,如:

      

      上举例(6)两句话都是楚王从自己的角度说的话,“我交那里寻个亲兄弟”就是“交我那里寻个亲兄弟”,役事置于句首和前一句保持了说话的角度一致。例(7)两句对举,对比的不同对象置于句首。例(8)役事出现在前面的“有+NP”句中,“有+NP”为引出新话题的结构。这类役事位于句首的句子,虽然在句法结构上使役动词后不能再出现役事,但使役动词后的役事位置是存在的并且役事是可以在句中确认的。

      第三种,底层动词有特殊性,如:

      (9)将这切了的草,豆子上盖覆了,休烧火,气休教走了,自然熟也。(《老乞大》)

      (10)休说那你歹我好,朋友的面皮休教羞了。(《老乞大》)

      上举两例与前面所举例最大的不同是底层动词都是具有作格性的动词,句首名词放到使役动词“教”字后、实义动词前或是放在底层实义动词后句子都成立,如果把句首名词看作是“教”的受事,那么上举两例就是役事置于句首,如果把句首名词看作是底层动词的受事,则是底层动词的受事置于句首的受事主语句。这两例在《老乞大》较晚的版本中都变成了普通的述宾句。“气休教走了”一例,在明、清两代分别改作了:①

      (11)休教去了气。(《老乞大谚解》)

      (12)只教不要走了气。(《老乞大新释》)

      (13)别教走了气。(《重刊老乞大》)

      “朋友的面皮休教羞了”在清代改作:

      (14)不要羞了朋友的面皮。(《老乞大新释》)

      (15)休羞了朋友的面皮。(《重刊老乞大》)

      文献中偶尔可见使役标记后缺省的役事出现在底层动词后,如下例中底层动词“睡”也是具有一定作格性的动词,有一定特殊性:

      (16)子怕腐烂了芒鞋竹杖,尘昧了蒲团纸帐。尘世上,勾当,顿忘,枉交盹睡了都堂里宰相。(《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陈抟高卧,第四折》)

      这类特殊动词的用例非常少,如果不用使役动词句子也十分顺畅。

      1.2 乙类

      役事根据上下文可补出,但不补出表达更顺畅,句义与使役义有一定偏离。这类使役句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役事是泛指的人,在话语中不重要,因而缺省。如:

      (17)据应收到荆推、桲罗、箱柜、栲栳、席簟,似此可以藏贼之物,不许露地顿放,亦合令盖敖房收贮,封锁门户。(《元典章》卷十三,关防仓库盗贼)

      (18)(刘备云了。)(正末云:)既然有二兄弟同来,交请那姓关的来。(《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博望烧屯,第一折》)

      (19)(等净上冻倒科。)(等外末交救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公孙汗衫记,第一折》)

      上述几例,役事泛指的某个“人”,并不是说者一定要点明的内容,因此缺省。这种句子在元杂剧的对话中常见,用例很多。这些句子都只是表示底层动词代表的行为不是致事自己亲自所为,并不强调是说话者致使役事如何,从广义上也可理解为致事做了句子所表达事件行为。如“合令盖房收贮”,主要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一个决定“对可藏贼之物应该盖房收藏”,如“交请那姓关的来”,对在门外的仆人说请姓关的进来,请人进来是仆人所为,但主人命令仆人去实施这个行为,本身也是“请”的一部分。又如“交救了”,将冻倒的人抬回屋内而救醒不是“外末”所为,但外末叫人救本身也是救人行为的一部分。下例(20)同上,巡院命令巷长的重点是拿贼,而并不在乎是巷长让其他人去拿贼,还是巷长自己也参与拿贼,但从整个事件来看,传达巡院的命令、安排人手也是拿贼的一部分。

      (20)巡院里高声叫巷长,交把那为头儿失火的拿下。(《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公孙汗衫记,第二折》)

      如果从广义理解的话,致事本身的行为也是底层动词所述行为的一部分,可以部分代指整个行为,那么这些句子也可以不用使役动词,直接说成致事发出这一动作,句子就只用底层动词,句子的主要语义并没有变。上述几例如果去掉使役动词都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第二种,役事在文中具体有所指,但补出后的句子的句势、语义不如缺省时顺畅、完整。

      (21)他前世托生在京华,贪财心没命煞,他油铛内见财也去抓。富了他三五人,穷了他数万家。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看钱奴,第一折》)

      这例使役句所在的段落是以“他”为话题,一系列行为均是他所为,虽然“交受贫乏”可补为“交他受贫乏”,但这样就明确了“受贫乏”的事件是别人的行为所致,明确了这句句首名词应是他人,“他”位于使役动词后而不是句首,句子的话题改变,整个句段中断,而如果不补出“他”,则模糊了“受贫乏”是别人所致还是自己所致,语气上与前文衔接更顺畅。

      (22)主公倚仗着范增、英布,怕甚末韩信、萧何。我则待独分儿兴隆起楚社稷,怎肯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气英布,第一折》)

      这例可以补为“交他们劈半儿停分做汉山河”,但不补句子短一些,更有气势,且如果不用使役动词句子也可以成立。这样的用例还有很多。

      (23)既那厮背着一人,便合交灭了九族。(《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赵氏孤儿,第四折》)

      (24)(带云:)与十两银做盘缠。(唱:)与了盘缠交速离门。(《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公孙汗衫记,第一折》)

      (25)晋灵公偏顺,朝廷重用这般人……纵得交欺凌天子,恐吓诸侯,但违他的都诛尽。(《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赵氏孤儿,第一折》)

      (26)拈起纸笔,标事实,交千年万古传于世。(《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贬夜郎,第三折》)

      (27)若离逺窵,于当处里正、主首告报过,方许开剥。仍遍行所属州县,常切禁治,毋令违犯。(《元典章》卷十九,倒死牛马,里正、主首告报过,开剥)

      上述几例都是虽可根据上文补出役事,但补出役事后,句子不及原来的顺畅,同时如果去掉使役动词,句子完全可以成立,意思不变。

      对于役事可补但不补更好的这类使役句的分析显示,这类句子的使役动词都可以不出现,句子也完全成立,这一点与甲类役事缺省使役句有明显不同。当役事、使役动词都不出现时,句子就是普通的主动句,形式与语义紧密相关,说明这类使役句的句义已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使役义”,至少它的使役义没有甲类句子明确。

      1.3 丙类

      役事不能补出,句子并无使役义。下面的句子都没有使役义,使役动词完全可以去掉,用不用使役动词句子的语义没有变化。

      (28)(云:)俺今日有甚亲?你自姓张,你自交夫家去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老生儿,第四折》)

      (29)(元吉道:)我有一计,将美良川图子献与官里,道的不是反臣那甚么?交坏了尉迟,哥哥便能够官里做也。(《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三夺槊,第一折》)

      (30)那厮管见我这单雄信屈死的冤魂现,嗏!你今日合交替他生天。这的又打不得关节,立不得证见。(《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三夺槊,第四折》)

      例(28)和(29)见于元曲的宾白,“你自交夫家去”就是“你自夫家去”,“交坏了尉迟”就是“坏了尉迟”,这例前面一句是元吉献计,这句是接着说献计后会发生的情况。例(30)见于元曲唱词,“你今日合交替他生天”就是“你今日合替他生天”。这样的用例还有很多:

      (31)须是你药杀他男儿交带累他妻,嗨!(《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魔合罗,第四折》)

      (32)投至奏的九重禁阙君王准,交烧与掌恶酆都地藏神。(《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东窗事犯,第四折》)

      (33)近有东岳灵文,交替了陈寿千年无字碑古自证不的本。(《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东窗事犯,第四折》)

      (34)便与我放开沟渠,交淹了军卒,向浪涛中,波面上,狗扒伏。(《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博望烧屯,第二折》)

      (35)现有这张翼德招伏文状,交识锄田汉行军的胆量。(《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博望烧屯,第三折》)

      (36)我则理会庞涓刖了孙膑,几曾见张仪冻杀苏秦。好交自嗔。(《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替杀妻,第二折》)

      (37)咱却且尽教佯呆着休劝,请夫人更等三年。(《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拜月亭,第四折》)

      (38)已后,似此违犯之妇,申部呈省详断,无令擅决。奉此。(《元典章》卷七,男妇执谋翁奸,又)

      这类句子只是形式上在底层动词前使用了使役动词,从句式语义来说完全没有使役义,因此很难确定句首名词的语义角色是役事,如例(28)“你自姓张,你自交夫家去了!”,前后两句对举,应作同样分析,都是一般的主动句。例(31)“须是你药杀他男儿交带累他妻”,例(34)“便与我放开沟渠,交淹了军卒”,例(37)“咱却且尽教佯呆着休劝”都是句首名词所指所发出的一连串主动行为,虽然有时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结果,如例(31)、(34),这是由于两个行为发生的时间顺序造成的,从前后文的语义以及两个动词与句首名词所指的语义关系看都不是表达使役或致使,例(38)两个动词分别为肯定和否定形式,“申部呈省详断”和“无令擅决”,说明应该采取和不该采取的做法,非使役义十分明确。这些句子中的“交/教”完全可以去掉。

      有时,“SHI+

”用作补语,使役结构同样没有使役义,使役动词完全可以去掉。如:

      (39)休想得五男并二女,死得交灭门绝户!(《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调风月,第四折》)

      (40)舍人呵!谁不知俺娘劣,您爷狠。伯伯,两阵狂风是紧,也不到得交吹散楚城云。(《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紫云亭,楔子》)

      (41)枉了你修福利,送的交人亡家破,瓦解星飞。(《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东窗事犯,第二折》)

      总的说来,丙类役事缺省的使役句,句子中的使役动词似乎是多余的,对表达句义没有作用,为什么用使役动词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以上描写了元代文献中使役句缺省役事的几种情况及相关句义。下表1是对元代几种语料中缺省役事的使役句的统计,《元典章》中直译体和非直译体分开统计。

      

      可见,《元典章》直译体部分缺省役事使役句的用例远多于另三种语料,有一半多的使役句不出现役事。上文所举《元典章》用例都是非直译体部分的用例,以见《元典章》与其他元代语料语言共同的特征。下面的用例都是见于直译体部分的,只举出了使役义不明或没有使役义的用例,在直译体部分这类句子更易看到。

      (42)可怜见呵,依着先立定的圣旨体例交问呵,怎生?(《元典章》卷十五,词讼不指亲属于证)

      (43)孛兰奚鹰犬,迷儿火者、不荅失里两个根底不交收拾,背地里飞放的,打三十七下,断没一半者。(《元典章》卷十八,孛兰奚鹰犬)

      (44)他每的别勾当里不干预,似这般过钱的和尚每有呵,不交约会和尚每的头目,则交监察廉访司,就便依例取问呵,怎生?(《元典章》卷十,僧人过钱,察司就问)

      (45)别个但是教写着名儿的人,断一百七下。(《元典章》卷十五,禁写无头圆状)

      (46)我教扫的宽者,孙重二骂我瞎着眼睛,见甚么?(《元典章》卷四,打死壻)

      2.元代缺省役事使役句的变化及原因

      上一节描写了元代语料中使役句缺省役事的情况,非直译体语料和直译体语料中役事缺省比率有明显差异,这自然会让人疑问这种差异是否是元代蒙汉语言接触的反映。

      为此,本文考察了宋代的《朱子语类》、《碧岩录》、《二程集》、《乙卯入国奏请》、《三朝北盟汇编》②。宋代常用的使役动词有“教、令、使”,“令、使”在宋代还使用较多,缺省役事的用例也不少。如:

      (47)便朝廷取问萧相公、梁学士,当时商量,教看南朝意度如何?(《乙卯入国奏请》)

      (48)僧云:“和尚教来问。”(《碧岩录》第七十三则)

      (49)昔吕伯恭亦多劝学者读左传,尝语之云:“论孟圣贤之言不使学者读,反使读左传!”(《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

      (50)乃退,援琴而歌,使知体康。(《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三)

      (51)某答他,令更掉了这个,虚心看文字。(《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52)侍者对曰:“师不曾有疾,适封一合子,令俟王来呈之。”(《碧岩录》第六则)

      宋代语料中使役句缺省役事的情况见下表2,《乙卯入国奏请》、《三朝北盟汇编》都是外交谈判实录,合并到一起:

      

      可以看到,宋代使役句缺省役事的比率与元代受蒙语影响较少的非直译体各文献中的比率更接近,元代汉语使役句的句式结构基本保持了汉语自身的特点,《元典章》直译体部分较高的役事缺省比率确与蒙语的影响有关。

      在役事缺省使役句的语义方面,宋代用例中基本都是可以明确补出役事、明确表达使役的句子,如上举诸例。下面几例中缺省的役事是不确指的“人”,句义仍是明确的使役义。

      (53)明道令于君臣父子兄弟上求。(《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54)先生不出,令入卧内相见。(《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55)今我军先到燕京,你随行尽见,可回报捷。已教写宣抚司牒,今差五百骑相送。(《三朝北盟汇编》)

      下面2例,底层动词是有作格性的动词,句子不用使役动词基本意义也没有太大改变。

      (56)假饶楚王城畔,洪波浩渺,白浪滔天,尽去朝宗,只消一喝,也须教倒流!(《碧岩录》第三十八则)

      (57)马祖当时若不扭住,只成世谛流布。也须是逢境遇缘,宛转教归自己,十二时中,无空缺处。(《碧岩录》第五十三则)

      例(57)可和例(58)对比,也可不用使役动词表达。

      (58)所以百丈道:“森罗万象,一切语言,皆转归自己,令转辘辘地,向活泼泼处便道。”(《碧岩录》第三十九则)

      下面2例,句义偏离使役义。

      (59)定上座是这般汉,被临济一掌,礼拜起来,使

落处。(《碧岩录》第三十二则)

      (60)他作家相见,如隔墙见角便知是牛,隔山见烟便知是火,拶着使

,捺着便转。(《碧岩录》第二十四则)

      例(59)“使”后可意会补出役事“定上座”,但从这段的表达看,整段以定上座为话题,役事不补出,可与前文保持同个叙述角度,句意更顺畅。例(60)从对应的下句看,也可理解为一般的主动句,“使”的语义没有体现在句中。这种偏离使役义的用例宋代我们只见到这两例。也就是说宋代使役句缺省役事基本是在使役义非常明确、役事明确有所指的条件下,没有出现不表使役义的使役句。与此不同,元代使役义不明确或没有使役义的使役句在各类文献中都可见到,用例有一定数量。《老乞大》有1例,占该书总用例的2%,元刊杂剧有25例,占该书使役句总用例的7%,《元典章》非直译体和直译体部分分别有10例、46例,分别占总用例的3%、18%。元杂剧中这种使役句占到7%,说明元代汉语役事缺省的使役句的语义确实有了变化且这种变化确实进入了汉语口语。而元代直译体文献中这种特殊语义的使役句所占比率明显高出其他文献很多,又说明这种役事缺省的使役句的语义变化与蒙语的影响有关。

      以上考察显示,从宋至元汉语使役句缺省役事的比率变化不大,也就是说汉语使役句的句式结构并没有变化,但是缺省役事的使役句语义却有明显变化,宋代缺省役事的使役句语义要单纯得多,基本都是使役义十分明确的句子,而元代却有使役义明确、使役义不明确、没有使役义三种,相应的句子内部语义结构也比宋代复杂,有可补出役事、不宜补出役事、补不出役事三种。对照宋代文献、元代非直译体文献和元代直译体文献反映的情况,可以认为元代缺省役事使役句的复杂语义是汉语受蒙语使役范畴表达影响而发生的变化。

      中古蒙语以“动词+使动缀”表达致使,表示使动态的附缀为-ul-、-lG-,在《蒙古秘史》中用汉字“

”“

”记音表示③。标记在动词上,表示该动作受到某种影响而发生,但并不标记与该动作相关的致事或役事。下面例(61)、(62)见于《蒙古秘史》,先列出总译,再列出汉字音写及相对应的旁译,致使结构部分加点标出。

      

      可看到,总译为“教我管”,“教”引出役事“我”,但对照原文和旁译,原文为“篾迭

”,使动缀“

”附于动词“篾迭”(义“管”)后,旁译为“教管”,以“教”译蒙语的使动缀,并按汉语的语序位于动词前,原文句中出现了役事并带有名词格标记,旁译为“俺行”“谁行”,“行”在元代广泛用于对译各种名词格标记。在蒙汉逐词对译的旁译中,“教”用于翻译动词的相关标记,并不表示役事的语义特征,役事的特征由其他的词翻译,在本例中用“行”表示。但总译时则按照汉语的习惯译为“教俺管”,使役动词“教”同时标记了役事和底层动词。

      

      例(62)原文未出现役事,只有动词和使役标记“塔剌

”,旁译、总译都为“教+虏”。这句是成吉思汗在将札合敢不杀死后,说自己因为要报札合敢不的恩而决定不掳掠札合敢不的百姓,该句用通顺的现代汉语说是“因为那样缘故,不掳掠札合敢不的百姓”,是他自己不把札合敢不的百姓占为己有,还是不让他的手下、兄弟占有,并没有表明,谓语动词前只出现了受事“百姓”,使动缀的使用明确了这个行为肯定不是百姓所为,致事和役事是谁在句中没有明说,也不是本句表述的重点,从原文和旁译看总译“教掳”中的“教”的作用很清楚,不可或缺,但如果只看总译,则“教”的用法和意义是不清晰的,按照汉语的习惯,这里完全可以直接用动词,是个主动句。上举两例,虽然例(61)总译“教”后出现了役事,例(62)没有,但从原文和旁译看,都是以“教”对译蒙语中紧附在动词后的“

”,两句的“教”都只表示动作的使动性,不出现役事的“教+V”更接近蒙语的使动结构,反映出动词使用词缀表达使动的特点,出现役事的“教”字句则是根据汉语习惯,让“教”兼译了使动缀和名词的格。下例是成吉思汗喝斥冲入帐篷要杀他的人,喝斥的同时自己冲出了帐篷:

      (63)七子便塞着门,围着火盆立,捋起衣袖,太祖惊起,说

。说罢出去。(《蒙古秘史》卷十)

      “教躲了我出去”为祈使句,主语如果出现为听话方,显然这里没有“谁让谁如何”的使役义,“教”表达“躲”是听话方受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作为使动缀附在动词上。对熟悉中古蒙古语使动表达以及当时蒙语汉译的惯常句式的人来说很容易理解“教躲”的含义,但对不具备这些背景的汉语使用者来说,未必能准确理解到这一层。而将句义含混地理解为“躲了我出去”,并不影响交际,却滤掉了原文的使动义。下面两例“教”字句也都是要求听话人施行某种行为的祈使句,一句见于元杂剧,一句见于《元典章》非直译体部分,反映出这种用法确实在元代有一定程度的流行。

      (64)你把这瓮内酒休交剩。(《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严子陵垂钓七里滩,第三折》)

      (65)薛禅皇帝:“将贼每休教放者。”(《元典章》卷十一,处断盗贼新例)

      两句按汉语的习惯都应该不用使役动词,直接用主动句表达。但究竟理解为动词附有使役标记的使动句,还是主动句,取决于交际者的语言知识背景。如果理解为主动句,那“教”字句就偏离了汉语使役句的范围,但这显然也不是蒙语使动句的句义。

      汉语使役句以使役动词作标记,标记在役事上,因此役事、致事的语义角色在使役句中得到突显,使役句重在表达某个致事导致某个役事变化,表达重点在致事与役事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汉语使役句必须出现役事,只在上下文非常明确的情况下才允许役事缺省。蒙语以使动缀作标记,标记在动词上,强调了动作是受影响所致、非自动发出,役事、致事没有突显,可以不明确出现。汉语使役句更强调“谁/什么使得谁/什么怎么样”的意思,蒙语使役句更强调“受影响而发生”,当蒙语的致使表达对译为汉语的“教+动词”时,汉语母语者对其表达的动作“受影响性”并不敏感,会滤掉这层语义。缺省役事的“使役动词+动词”结构从形式上说与蒙语的使役表达最接近,又是汉语已有的格式,因而作为中介语常用于蒙汉交际中⑤,使用中汉语二语习得者淡化了这种结构在汉语里所强调的致事与役事的关系,使该结构出现的语境扩大,致事、役事关系不明确或不突出时也会使用,而汉语母语者又未完全接受作为中介语的“使役动词+动词”结构所带有蒙语使役句的“动作行为是受影响所致”的语义,结果使得元代的“使役动词+动词”句义偏离使役义,一定程度上用得如普通主动句,表示发生了什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语义既非汉语使役句的语义也非蒙语使役句的语义,是语言接触中发展出的新义⑥。

      汉语使役句在元代以前可以表达使役义、被动义,元代又产生了既非使役义又非被动义的语义,包括上文所讨论的役事缺省的乙类、丙类,这种特殊语义的使役句都是役事缺省的句子。结合上文论述的情况,可以说,在元代,汉语对缺省役事的“使役动词+动词”这种结构并没有由于与蒙语对应的表达结构相似而扩大接受度,对比表1和表2可知这一点。但元代汉语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蒙语致使表达中不强调致事与役事关系的语义,从而使汉语使役句语义发生了变化。

      3.缺省役事的使役句在元以后的变化

      前文分析了元代缺省役事使役句的复杂语义产生的原因,认为是受到了蒙语的影响,特别是完全不表使役的一类句子,是蒙语要在谓语动词上加标记表示其与句首名词的非直接施动关系的句法要求在汉语里的一种折衷表现。如果前文的分析成立,那么在蒙语的影响衰退后,这类特殊的使役句也应该消亡。为此,我们考察了明代的语料。

      《元曲选》经明人整理改编过,语言层次较复杂,元、明两代语言成分都有。《元曲选》中有15本杂剧也见于《元刊杂剧三十种》,比较这两个版本,其明显的不同可以看作是语言变化的反映。因此本文对《元曲选》中的这15本杂剧的使役句作了专门考察,与元刊本相比,只看到上节所述的甲类役事省略句,即只有役事可明确补出、使役义十分明确的一类,另两类未见。例如:

      (66)[韩信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着过去。(《元曲选:赚蒯通,第二折》)

      (67)[云]引孙。你去说道。有亲如你的便着过来。(《元曲选:老生儿,第四折》)

      例(66)回应上句“着他过来”,说“着过去”,可补出“你”,这种场合使用的“着过来/着过去”在《元曲选》中很多,可以看成是元曲中固定用语。

      役事可以明确补出,但由于底层动词有作格性,所以不用使役动词句子也成立的句子仍然有。例如:

      (68)[云]张千。休教走了这老子。等我慢慢的奈何他。(《元曲选:铁拐李,第一折》)

      (69)名缰利锁都教剖。意马心猿尽放开。(《元曲选:铁拐李,第四折》)

      下面一例在元刊本、明刊本都出现了,两个句子基本一样。

      (5)看者看者咱征斗,都交死在咱家手。(《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气英布,第三折》)

      (70)看者看者咱争斗。都教望着风儿走。看者看者咱争斗。都教死在咱家手。(《元曲选:气英布,第三折》)

      偏离使役义的用例未见,不表使役的用例有下面一例,该例在元刊本也出现了,应是元刊本的保留,一并列举在下,可比较。

      (71)凭着八字从头断您一生,叮咛,不交差半星。(《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陈抟高卧,第一折》)

      (72)凭着八字从头断一生。丁宁。不教差半星。(《元曲选:陈抟高卧,第一折》)

      元刊杂剧中有一例不表使役的用例,上文已举:

      (28)(云:)俺今日有甚亲?你自姓张,你自交夫家去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老生儿,第四折》)

      在明刊本中,该例变做下例:

      (73)[正末唱]哎。女壻着出舍。闺女着回房。相当。(《元曲选:老生儿,第三折》)

      元刊本一例“交”后无法补出役事,句子是明确的主动义,无需使用使役动词,而明刊本一例则是役事在句首作主语、使役动词“着”后出现空位,该句的使役义十分明确。从这句的两个刊本的不同表达也可以看出,从元到明使役句的非使役义用法的衰亡。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明代缺省役事的使役句的语义,我们还考察了明代几部小说中的使役句⑦。在役事缺省的使役句中绝大部分是可以补出役事、使役义明确的。下面例句中役事是不确指的“人”,并非表义重点,可以不说,致事的行为是底层动词所表述行为的一部分,不用使役动词句义没有很大改变,属于上节所述乙类。

      (74)那太子进了寺来,必然拜佛,你尽他怎的下拜,只是不睬他。他见你不动身,一定教拿你,你凭他拿下去,打也由他,绑也由他,杀也由他。(《西游记》三十七回)

      (75)“怎么得个真人头——我们那剥皮亭内有吃不了的人头选一个来。”众妖即至亭内拣了个新鲜的头,教啃净头皮,滑塔塔的,还使盘儿拿出。(《西游记》八十六回)

      (76)起敬道:“郑君德行,袁公神术,俱足不朽!快教取郑爷冠带来。”穿着了,重新与尚宝施礼。(《拍案惊奇》卷二十一)

      完全不表使役的丙类句子,小说中也可见到。如:

      (77)正是:羊肉馒头没得吃,空教惹得一身膻。(《醒世恒言》卷二十七)

      调查发现,明代小说中这种不表使役的句子中使役动词“教”常与否定词“莫、休、免”以及副词“管”、“任”一起使用⑧。与否定词连用的例句如:

      (78)只是要剪草除根,莫教坏了我高门清德。(《西游记》十九回)

      (79)尝见一个老者,自言太白金星,常教诲我等,说那孙行者的模样莫教错认了。(《西游记》四十四回)

      (80)我已教你父亲去寻媒说合,将你改配他人。乘这少年时,夫妻恩爱,莫教挫过。(《醒世恒言》卷五)

      (81)只有一个原本,再无微利添囊。好将资本谨收藏,坚守休教放荡。(《西游记》二十四回)

      (82)须着意,要心坚,一尘不染月当天。行功进步休教错,行满功完大觉仙。(《西游记》七十四回)

      (83)恁的时,休教苦坏了女孩儿。你与他说明,依旧与陈门对亲便了。(《醒世恒言》卷九)

      (84)八戒道:“你那里得知,要稻草包着马蹄方才不滑,免教跌下师父来也。”(《西游记》四十八回)

      例(79)“说那孙行者的模样莫教错认了”义“不要错认了孙行者”,例(82)“行功进步休教错”义“专心行功进步,不要做错了”,例(83)“休教苦坏了女孩儿”义“不要苦坏了女孩儿”,余例分析同。

      与“管、任”连用例句如:

      (85)“累我来受气?”行者道:“管教不误了你。你引我到你家门首去来。”(《西游记》十八回)

      (86)朗朗辉辉娇艳,任教出入乘龙。(《西游记》五十九回)

      “管教不误了你”义“管保不误了你”,“任教出入乘龙”义“任出入乘龙”,“教”没有表达任何致使义。

      元代也有否定词与使役动词连用、副词“任”与使役动词连用的用例,如:

      (87)合下手休交惹议论。(《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调风月,第一折》)

      (88)一任交星移物换,石烂桑枯。(《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竹叶舟,第一折》)

      但在元代役事缺省的使役句用例中这类用例只有寥寥几例,并不突出,而在所考察的明代小说中“教”字使役句缺省役事共295例,不表使役义的26例,均为与否定词或是“管、任”连用,可以认为虽然在明代的小说中缺省役事的使役句中有不明确表使役的用例,但其使用并不广泛,更多是限于使役动词与否定词、个别副词连用时,有固化倾向。

      以上分别描述了宋元明三个时期使役句缺省役事的情况。调查显示:元代缺省役事的使役句有三类,甲类是可以补出役事、句子使役义明确,乙类是可以补出役事、但不补出句义更顺畅、句义偏离使役义,丙类不能补出役事、句义完全没有使役义、使役动词的使用多余。与宋代相比,元代使役句中缺省役事的情况所占比率并没有变化,但句义有明显变化,乙类、丙类两类句子宋代基本未见,明代以后这两类句子也明显减少并有固化趋势;与元代直译体文献相比,元代受蒙语影响较小的非直译体文献中使役句缺省役事的情况的比率低得多,而与前后期的汉语文献相比却基本一致,但是两类元代文献中役事缺省的使役句的语义一样复杂。通过对比分析汉语、中古蒙语的使役结构,本文认为元代缺省役事的使役句的语义变化是受蒙语的影响的结果,在中介语中以汉语本有的“使役动词+动词”这一结构去对译蒙语的使动句,受蒙语影响模糊了汉语使役句对致事和役事关系的强调,受汉语影响又一定程度滤掉了蒙语使役句的“动作受动性”语义,“使役动词+动词”结构在元代出现了以往所没有的语义。这种情况从一个方面说明语言接触中句法结构的形式与语义受影响的程度不同,在十三世纪的汉蒙语言接触中汉语使役句的形式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使役句的语法意义则发生了变化,偏离了汉语、蒙语使役句的语义,这是学习、使用汉语的蒙古人将蒙语的习惯表达带进汉语并与汉语语法系统折衷的结果。这一语言变化可由共时的二语习得规律得到解释,研究表明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在于习得形式与意义的匹配,对于形式的习得则要容易得多,即使到了习得的高级阶段,习得者也不能很好掌握与相关形式对应的语义,因而第二语言习得者母语语法系统中的语义可能更顽固地保留在其目的语系统中。而元代使役句的发展还显示语言接触中中介语的结构及语义进入目的语时会再一次受到目的语的干扰,使该结构的语义同时偏离影响它的两个源语言,同一结构在源语言、中介语、语言接触后的语言系统中的语义都不相同。

      使役句是汉语的一种重要的句式,近代汉语使役句的研究更多地关注由使役到被动这一主线的历史发展,但缺乏对使役句各时期的发展细节的深入描写,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

      《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碧岩录》,华夏出版社2009;《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刘坚、蒋绍愚主编,商务印书馆1992;《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徐沁君校,中华书局1980;(原刊)《老乞大》研究,郑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祖生利、李祟兴点校,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蒙古秘史》(校勘本),额尔登泰、乌云达贲校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①例(11)-(15)转引自李泰洙(2003)。

      ②《朱子语类》考察了97卷至140卷,《二程集》考察了“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河南程氏粹言”三部分,《乙卯入国奏请》、《三朝北盟汇编》考察了《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所选录的部分。

      ③关于中古蒙古语使动态的论述参看小泽重男(2004)、嘎日迪(2006)、韩礼德(2007)。

      ④该句是桑昆提醒父王警惕成吉思在他死后篡位,这句话用较通顺的现代汉语来说是“你百年之后,成吉思怎么会让我管理、统领我祖父征战得来的百姓”。

      ⑤直译体文献中“使役动词+动词”的高频出现显示了这点。

      ⑥元代汉语使役句还出现了个别表处置的用例,本文检到3例。如“我交的茸茸蓑衣浑染的赤,变做了通红狮子毛衣。(《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西蜀梦,第一折》)”“我若早知您这等德性,只好教你与札木合阿勒坛忽察儿每一例废了来。(《蒙古秘史》卷十)”。宋代文献中有“致使、处置”两解的“教”字句,如“莫教平生心胆向人倾,相识还如不相识,只这僧问如何是奇特事。(《碧岩录》)”“正叔谓:“宁使公事勘不成则休,朝廷大义不可亏也。(《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表致使还是表处置取决于是否强调致事的主动性,而元代的用例处置义则十分明确了。

      ⑦本文检索了电子资源国学宝典中的《西游记》、《醒世恒言》、《喻世明言》、《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几部小说。

      ⑧本文考察的明代语料中,“使、令”字使役句缺省役事的均为可补出的、明确表使役的句子。

标签:;  ;  ;  ;  ;  ;  ;  ;  

现代汉语中的句缺省现象研究--兼论语言接触对结构形式和语义的不同影响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