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水平对市场体系的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论文,水平论文,体系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康水平的消费是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小康水平的实现离不开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康水平的消费就是一种市场化的消费。小康水平的实现过程,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制约和影响将是全面的。
小康水平消费对市场体系的要求,首先源于小康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即一种市场化消费模式取代半自给型、半商品型的温饱消费模式。小康消费是建立在广大城乡居民收入货币化、消费市场化基础之上的。广大消费者与市场接触的广度、深度、频率、重复性也是温饱型消费不能与之相比的。其次,小康水平的消费涉及到物质消费的各个方面与精神消费的各个方面,要求物质消费品的品种、数量、质量、档次等均有选择性,要求各种劳务消费(精神消费)项目齐全。再次,小康水平的消费是进一步体现消费者自主权的消费,消费者在市场变化面前有更大的自主权、主导权,市场对消费者选择偏向的变动要能立即作出灵活的反映,上述几个方面对整个市场体系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要有结构完整、供应充裕的消费品市场体系
在小康水平消费阶段,由于市场化消费比重的扩大以及消费领域的拓宽,首先要有一个完善的消费品市场体系,这个消费品市场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市场:
1、主、副食品市场系统,包括各种粮食、食油、肉食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调味品、饮料、酒类、食杂制品市场等。
2、住宅及住宅用品市场系统,首先要有一个可供选择、供应居民小康水平需要的住宅市场,此外还包括各种民用建筑材料、住宅装饰材料、住宅修缮材料、室内设施用品的市场。
3、衣着穿戴商品市场系统,包括各种衣服面料市场、各类成人服装市场、鞋帽市场、衣服饰品及首饰品市场。其中服装又分为毛料服装、棉料服装、化纤品服装、混纺全成服装等,还可按时间及消费主体而分为各种不同的服装市场。
4、日用品市场系统。日用品市场覆盖面广,日用品中有日常生活用品(如烹饪、卫生、照明等)、体育用品、文化教育用品、劳动保护用品、旅行用品、美容美发用品等商品市场,按照商品属性,上述日用品市场还可分为家用电器商品市场、日用化工用品市场、日用杂品市场、家用五金商品市场等。
5、医药用品市场系统,防病治病、保健、长寿、健美、开发智力、增加营养等将是小康水平消费的重要内容,与此相适应医药用品市场不但一般中药以及中西成药市场要品种齐全,而且越来越多的保健、健美、营养、长寿、防病等方面的医药品日渐增多,形成一个结构完整的医药用品市场。
6、消费品旧货市场。随着从温饱消费转入小康型消费,消费品的更新速度加快,在居民家庭的消费寿命周期缩短。这在高收入家庭尤其表现明显。因此,随着耐用消费品的更新,一批仍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消费品在退出消费领域进入流通领域后,就会形成消费品的二次开发和重新流通,以适应部分低收入和较低收入家庭及居民的需要。这就是旧货市场,包括轿车、摩托车、自行车、缝纫机、钟表以及各种家用电器及其他耐用品。
上述各类消费品市场系统构成的市场体系不但结构完整,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小康消费水平的提高,内容也会不断充实和细分,并会不断形成新的细分的专业性消费品市场。同时,上述的消费品市场应是供应充裕,供给总量略大于需求总量的一种买方市场态势,大部分消费品供求平衡,一部分消费品供应平衡略有结余,保持一定的市场顺差,以保证整个90年代到2000年社会消费品销售额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4%左右。1979年到1991年17年中我国消费品销售额年均增长达14.8%①。1992年达到9613亿元,考虑到90年代我国经济已步入高速增长时期,国家的10年规划与第8个五年计划也将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6%调整到8%,因此,这一时期的消费品零售额也必然保持较高的增速。消费品市场必须供应宽松、充裕,才能适应这一趋势,同时也才有可能体现和保护消费者的消费自主权,要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假冒伪劣消费品利用市场供应紧张而鱼目混珠、扰乱市场。
二、小康水平的消费要有与精神消费相适应的文化市场体系
中国的小康水平消费是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同时并重的消费,既要摆脱物质消费的贫因与温饱状态,又要摆脱精神消费的空虚与单一状态,真正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小康消费。与此相适应,不但要有与物质消费相适应的消费品市场体系,而且要有与精神消费相适应的文化市场体系。从1981年到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服务消费支出比重由6.6%提高到9.3%,农民的文化服务消费支出比重由2.6%提高到7.5%。到本世纪末,预计城、乡文化服务消费的比重将提高到10%至14%。其中尚不包括社会集团公共的文化消费,而这方面的文化消费比重也是相当大的。因此,如果加上社会集团的文化服务消费,这个比重还要上升。适应小康水平消费的文化市场主要包括:
1、图书报刊市场。按照国际社会小康生活的标准,到小康消费时平均三人有一份报刊。我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消费时还可能达不到这个标准,但对图书报刊的需求肯定会比现在大大增加。按1990年统计全国每百人每年有报纸3.9份,每人每年有图书5册,杂志1.7册。只要保持每年5%的增幅,到本世纪末,图书报刊市场将急剧扩大。应当看到随着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及收入的增加,图书报刊方面的消费必定会扩大。到1990年我国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82年的25.3%上升到32.6%。每万人口的在校大学生由1980年11.6人上升到18.0人,上述两个比例今后会进一步稳步上升,由此会导致图书报刊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
2、影视音像制品市场。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特别是电视机、录音机、收录放相机的普及率提高,对影、视、音像制品,包括录相带、录音磁带、卡拉OK带、镭射影碟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到1990年全国电视机拥有量由1980年的902万台增至1.85亿台,城乡平均每100人拥有的电视机从0.9台增至16台,1990年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80%,观众达6亿人,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0%。九十年代除了电视机普及率会继续提高外,收录相机、音响等会较快普及,这样对影视音像制品市场的需求会迅速增加。
3、表演艺术市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身就包含着文化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对表演艺术的需求的扩大。因此,歌舞、戏剧、曲艺、杂技、魔术、时装、马戏等表演会越来越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这方面的需求潜力还很大。近年来,除了通俗艺术表演继续兴盛外,严肃艺术表演,如交响乐、钢琴协奏、室内合唱等也正走向繁荣。因此,小康消费水平阶段的表演艺术市场将更加丰富多彩。
4、群众娱乐市场。随着城乡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的户外自我参与的娱乐活动会发展起来,这些消费者自我参与的娱乐活动有歌厅、舞厅、卡拉OK厅、录相厅、茶馆、电子游戏室、夜总会等。近年来,这些群众娱乐项目发展很快,如长沙市不过100多万人口,1993年上半年止已有各种歌舞厅、卡拉OK厅等营业性活动场所300多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农村有文化站万余个,集镇文化中心1万多个,文化专业户20多万户,预计今后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娱乐市场会有较快发展。
文化市场体系除上述市场外,还有流散文物市场、工艺美术市场、以及陶冶人们精神生活的虫、鸟、花、鱼等市场,还有邮票市场等。
三、小康水平的消费需要有为居民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服务的劳务消费市场
在消费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劳务尚未商品化、社会化、专业化,消费者多通过自给性的劳务活动来自我服务。在小康消费水平阶段,对消费者来说,劳务市场已成为与物质消费品市场和文化消费品市场同样重要的市场系统了。这个劳务市场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交通运输市场。交通运输市场直接关系到消费的实现问题,它直接为消费者提供位移及物流服务。“行”是城乡居民消费的直接内容。据我国旅游部门统计,到1990年,我国城乡平均每千人中有1人在国内各地旅游。从1992年来看,客运周转量的增长明显高于货物周转量。1992年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客运量85亿人次,客运周转量6759亿人公里,比1991年增长9.4%,比1990年净增了1131亿人公里,而同期货物周转量增长3.8%②。很显然,目前我国的客运能力仍远远不适应客运实际的需求,全国各主要铁路干线的客车几乎天天超载,有的超载率达100%以上。因此,要下大气力解决人们行路难的问题,形成火车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空中运输、地下运输(地铁)互相配套,四通八达的运输市场体系,以适应小康水平消费阶段消费者户外流动性、地区流动性增强的需要。预计到2000年我国年客运量将超过120亿人次以上,旅客周转量将突破万亿人公里。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的公共汽车、出租车数量将会增多。
尤应注意的是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外出活动将越来越注重“花钱买时间”,不但小轿车将陆续进入居民家庭,而且城镇运输市场中的出租车业务将有较大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到1993年9月底止小出租车经营单位由91年的302家增至1380家,出租车由1.65万辆至5.74万辆,其中小客车24908辆,小面包车29331辆③。其他出租车队也在迅速增加。湖南长沙市自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就有30多家出租车队先后投入营运,出租车的档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至于中、小城市及农村城镇各种各样充当出租车的机动、半机动与人力载客车的大量出现,也充分显示客运市场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交通运输市场除了为消费者提供客运服务外,还直接为消费品市场提供物流服务。消费品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必然促进消费品的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展。商品的物流运动会进一步突破传统行政地域的限制而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无阻。消费品的货运量会进一步增加。不过,从我国近几年货物周转量的增长来看,速度还太慢,货运市场的发展还不适应货物周转量的增长(见图)
我国货运周转量增长情况④
单位
19801985199019911992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12026
18126
26207
27997
29059
因此,要大力发展运输市场,形成分工协作的专业运输体系,使铁路、公路、水路及空中运输互相配合,要大力发展各种民间货运体系,使消费品货运能适应消费者在小康消费阶段的小批量、多品种、快速度的要求。
2、通讯服务市场也与人民消费紧紧相关。由于闲暇时间的增多,横向的人际交往活动明显,居民参与金融活动,包括参与股票、债券、期货的买卖也不断增加,加之文化娱乐、体育、旅游、购物、保健、美容、读书、求职、婚恋等活动越来越重视信息的传递及咨询,因此要求通讯服务市场相应有一个大发展。
1990年全国居民每百人电话机拥有量已达1.1台,其中城镇居民每百人拥有2.4台。目前,我国电话机使用总数已达1450万部,电话普及率约1.26%,但住宅电话比重仅为5%,随着小康消费水平的逐步实现,电话机拥有量必将有较大的提高,预计到2000年,我国需要电话至少在7000万部以上,城镇居民家庭中约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家庭将拥有电话。农村中不但要乡乡通电话,而且也会有更多的农民家庭安装电话。在城镇居民所需要的通讯设备方面,除了一般电话外,直拨电话的装机率,以及无线寻呼、手提电话、录音电话等的汇款等也会日益增多,这就要求邮政服务网点进一步普及,并能提供多功能服务,以方便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3、医疗保健服务市场。小康水平的消费不但是安居乐业的消费,也是人民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消费。小康水平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要求有各种各样的医疗保健服务项目和便利消费者的医疗保健服务网点,特别是九十年代到下一个世纪初,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增多,如从1982年到1990年,我国的市(县级以上市)由236个增加到456个,增长93%;县辖镇由2664个增加到9322个,增长了2.5倍,1992年全国市镇人口的比重达到26.20%⑤,相当部分的农村人口迁往市、镇,这将是本世纪末中国人口流动的大格局。城镇人口的增加,加之城镇人口中老龄人比重上升。如从1982年到1990年全国总人口年平均增长1.5%,而同期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增长3.21%,由1982年的4927.6万人增加到6299万人。此外,独生子女家庭的比重也相应上升。因此,老人、小孩的医疗保健、防病治病以及广大城乡居民在这方面的需求会随着整个生活水平的改善而提高。一些新兴医疗服务项目,如按摩、美容、健美服务、电脑看病、传统药号开发、秘传特效药物的复制、气功开发等均会进一步时兴起来,一些新兴药品的经营网点也会适应消费者不同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各种专业性的医疗单位如牙科、骨科、小儿科、妇科、外伤科、男性医院等,也会有较大发展。
4、维修安装服务市场
在我国居民从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的转化过程中,必然启动维修、安装市场的更大发展,这是因为:
第一:家用电器产品更多地进入居民家庭,高技术含量的消费品更多地进入居民家庭,对维修服务的需求会与日俱增。随着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其拥有量会不断增加。同时,还会更多的新兴家用电器进入居民家庭。这样,对维修保管服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见下图:⑥
1992年来中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主要耐用消费品数量 单位:台、架
第二,住房消费支出比重的上升及住宅消费向高档型、装饰型发展。住宅的商品化改革趋势将使居民的住宅消费开支比重上升,特别是居民购买商品房后还要进一步美化家庭环境,讲究居住环境的别致、整洁、美观、舒适、高雅,拼木地板、地毯、地砖、大理石、各种吸壁吊灯等住宅装璜在居民家盛行,因而迫切要求提供各种装修服务,有的地方居民装修设计这种服务项目也开始商品化。
5、咨询服务市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城乡居民消费生活的日益市场化,横向的人际交往及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广泛,在出国、旅游、升学、就业、经贸、求职、婚恋、民事纠纷事业中需要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各种咨询性服务的越来越多。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普通居民涉足股票、债券、期货、房地产交易的也日渐增多,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经济事务的法律问题与专业知识问题。因此,咨询服务市场必将成为适应人民消费需要的一种新型市场。
以上我们从三个主要方面论述小康水平对市场体系的要求,这三大市场系统都是直接与居民消费相联系的,除了上述三大消费市场系统外,小康阶段的消费也相应要求金融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市场的完善。因为整个市场体系的各个子系统市场都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消费市场的完善也离不开金融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的同步发育。因此,小康水平所需求的市场体系是整体性的,但囿于篇幅的限制及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与小康消费直接相关的消费市场体系。
注释:
* 这是尹世杰教授主持的“八五”期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小康研究”第五章的部分内容,先在此发表,征求意见。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计算。
②《经济白皮书》(1992~1993)第52页,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年出版。
③《经济参考报》1993年11月3日版。
④《中国经济白皮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⑤《中国经济白皮书》(1992~1993)第292页,中国发展出版社,193年版。
⑥《中国统计年鉴》1992、199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