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论文_龙龙,张有强,石朝鑫,董廷阳,王允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论文_龙龙,张有强,石朝鑫,董廷阳,王允

(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 贵州 遵义 563000)

【摘要】 目的:分析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访,时间为6至22个月,比较术前、术后即刻、一周、三月、六月以及十二月的日本骨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视觉模拟分数、疼痛功能指数评分等指标,分析实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6例患者手术后日本骨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视觉模拟分数与疼痛功能指数评分较术前降低,且数据检测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疗效显著。

【关键词】 椎间孔镜技术;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121-01

1.前言

椎间孔镜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且可以处理其他微创技术无法处理的问题。本文将我院2017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术前、术后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17例,女性患者为9例,年龄在27至66岁之间。本次研究纳入标准为:一是腰痛伴随下肢放射性疼痛,且腿痛重于腰痛;二是患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三是影像学显示患者单节腰椎间盘突出,且位置与症状一致;四是在正规保守治疗四周后,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五是不存在其他手术禁忌症。剔除标准为:一是腰椎感染、肿瘤以及腰椎重度不稳;二是伴随严重的腰椎管骨性狭窄;三是患者患有心、肺以及肾脏等重要脏器疾病。

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穿刺点位于经骼脊最高点水平线,距离正中线11至14厘米处进行局部麻醉,之后利用22号针穿刺椎间盘,缓慢注入造影剂,逐步扩张软组织。二级环锯去除部分上关节,逐步扩大椎间孔,并安装工作套管放入椎间孔镜。利用髓骸钳去除碎片、突出椎间盘以及黄韧带等,椎管内反复冲洗清除多余的游离髓骸组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旦该处病灶去除,硬膜囊自主搏动出现,患者自觉症状好转,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代表手术完成。

2.3 术后处理

术后1至3天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连续三天使用地塞米松与甘露醇进行抗炎脱水。卧床24小时后佩戴腰围下床活动,3至6天后便可出院。治疗期间进行直腿抬高练习,避免神经根粘连,且4周内避免腰部负重过屈。

2.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采用t检验方法,当P<0.05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术中出血约为10至30毫升,手术时间为55至95分钟,术后住院3至9天。手术期间患者没有出现血管损伤、肠管损伤以及椎间盘炎等并发症。仅1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异常问题,但在服用甲钴胺片六周后,症状得到缓解,且近期未再复发。同时,术前患者VAS评分为(7.25±0.82),术后即刻评分为(0.95±0.68),术后一周评分为(1.10±0.48),术后3个月评分为(1.25±0.76),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之后根据MacNab标准评定,其中存在17例优、7例良、2例可以及0例差,优良率为差0例,优良率为92.3%。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传统治疗无效后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传统主要采用开窗减压骸核摘除方法,但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加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等知识的深入研究,椎间孔镜技术已经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椎间孔镜技术主要利用特殊器械通过椎间孔,在内窥镜监视下摘除椎间盘组织。

椎间孔镜技术主要利用内窥镜由安全三角区后部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内,摘除突出椎间盘,由外而内的扩大椎间孔,在穿刺路径方面,T技术更加靠近上关节突肩部,而Y技术更加靠近椎体后缘。在手术涵盖范围方面,椎间孔镜几乎包括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椎间盘摘除术、射频消融加纤维环成型术,较为适合脱出型、游离型以及巨大型且伴随椎间孔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使用椎间孔镜技术时,应做好一定预防安全措施,一是做好局部麻醉工作,确保在神经根受到刺激时提醒术者,但需要完善局部麻醉工作,尤其做好上关节突的阻滞工作,以免影响患者手术体验,避免其留下痛苦的回忆。对于精神情绪紧张的患者术前可以给予其一定的镇静与镇痛药物,不能采用全麻或椎管内麻醉。二是应做好穿刺点与穿刺路径的选择工作,提升手术效果。三是应正确掌握穿刺角度,宜平不宜陡,适时照正侧X线片。四是镜下必须正确辨别组织结构。

在提升椎间孔镜技术方面应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合理选择病例,对于中重度脊柱不稳患者不应采用椎间孔镜技术;二是进行诱发试验,利用碘海醇以及亚甲蓝混合液进行椎间盘造影。加入亚甲蓝主要在对病变髓核染色的同时有利于术中辨别,且亚甲蓝可以破坏神经纤维,减轻术中腰痛;三是明确工作套管的位置,尽可能的靠近突出物,以便准确摘除突出物,由此术前必须根据突出物的大小、形态以及神经根关系设计穿刺点与穿刺路径;四是术中明确有效标准,即患者出现硬膜囊自主搏动,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且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

由此看出,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具备安全性高、疗效好以及适应症广等优势,且避免了以往微创技术无法治疗游离型突出以及巨大脱出型的椎间盘突出症的问题。但椎间孔镜技术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本次研究病例较少,因此还需要多加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温志娟.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滨州医学院,2015(03):28-35.

[2]段婉茹,胡岳,齐腾飞,齐猛,菅凤增,陈赞.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6(04):204-209.

[3]隰建成,马远征,崔旭,胡明,刘向东,白一冰.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9例[J].实用骨科杂志,2012(10):876-879.

论文作者:龙龙,张有强,石朝鑫,董廷阳,王允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7

标签:;  ;  ;  ;  ;  ;  ;  ;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论文_龙龙,张有强,石朝鑫,董廷阳,王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