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理论实质_阿多诺论文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理论实质_阿多诺论文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理论实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辩证法论文,实质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14)06-0066-06

       一、问题的提出

       从以往国内外对有关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理论实质的研究来看,大多都基于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来进行研究。从其研究的方法上来看,这种研究过于拘泥于理论的文本,使其视野相对狭窄。而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方法,通过阿多诺①“否定的辩证法”与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比较分析,进而得出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理论实质。从理论内容上来看,以往哲学研究将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研究确立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观点,而这种观点的确立并非有误,只是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理论实质并不只是单单局限于实践性的特征,它还包含了革命性与创造性的特征。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与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都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进行了批判与否定,但两者在批判的对象及其批判的宗旨上却有所不同: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获得类自由,进而在批判之中建构了同一性的哲学;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也曾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但批判的角度是从意识形态及其文化出发,最终是对个体自由的拯救。阿多诺在批判之中并不建构同一性哲学,他所提倡的是理论与现实的非同一性。透过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理论表层,我们得知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是对传统辩证法的批判,传统的辩证法在理论层面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为此我们可以视传统的辩证法是以建构型为目的的辩证法。马克思实践辩证法变革了传统辩证法的思维走向,将抽象转入到现实,这在理论意义上改变了辩证法研究的新走向。从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的现实意义来看,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批判,这种批判与否定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而达到某种创造性的目的。

       二、阿多诺与马克思辩证法特征的比较分析

       (一)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

       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是对社会现象的不合理性的挖掘,不合理性是由社会的根本制度所造成的。制度的表现无非是以法律、政治、国家等制度为基础所建构的基本的社会架构形态。而在马克思看来,这些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及其国家制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所实现的,由此就变成了经济决定着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使人再度丧失了自身,确切地说,导致人自身的丧失是由于后天的某种因素所造成的,这种后天的因素在马克思眼里就是法—国家关系—社会关系,即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摧残。只有通过批判的主体对社会基本结构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造才能重新获得一种新的制度的理论形态。马克思的制度批判更为重要的是与人的解放的目标联系起来,他彻底转变了近代哲学以来对宗教的批判所实现的理性人的解放性的价值取向,而且深入到现实社会的批判之中,通过实践活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获得共产主义的全新世界。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受到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影响,他在坚持否定与批判的前提之下也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在同一性思维逻辑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资本主义当中的经济关系或经济的物化所创造的经济力量成为压迫人、统治人的主人,人的自由与平等被泯灭在了资本主义物化现实之中,这也同样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由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之中的影响深远,经过卢卡奇对物化理论的进一步发挥,阿多诺无疑在这一点上站在了马克思的立场之上。只有通过反对同一性的逻辑才能成为“否定的辩证法”批判的现实基础,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构成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批判的最终导向或核心,阿多诺将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作为现实基础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导向文化批判。

       (二)类自由与个体自由

       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都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批判过程之中,两者都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当中的否定与批判的精神,从笼统的意义上来说可以将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称之为具有“否定意义的辩证法”或“批判的辩证法”。只不过否定与批判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只有将人从传统的束缚与现实的压迫之中解放出来,进而实现人的现实自由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与阿多诺都主张将自由回归于现实之中,对于建立在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的理想标准——人的解放存在着不同的实现自由的旨归。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所实现的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是整体的类自由,个体的自由是孕育在整体的类自由当中来完成的;而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反对普遍性与整体性,他所实现的自由注重现实的个体自由。

       马克思哲学当中的类的基础即唯物主义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来赋予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特征的,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构成了人的本质特征的存在。马克思将人的类性作为社会的物种存在的显现,人可以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或实践,人的这种自由的生产活动的特征同时也证明了人不是片面的存在,而是普遍的、自由的类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类的特征还体现在最为能动的改造自然及其社会的实践活动,正是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确证着人作为类本质的存在。人对自然及其社会的改造的同时也在确证着自己是社会化的存在物,这种社会化将人与人、人与类及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消除对立的统一。由此,类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它的概念变得尤为清晰:它是建立在以否定性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将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及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统一;这种统一的过程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理论与运动之中才可以完成。“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1]这一过程更是长期的历史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历史运动的过程,人只有在历史的实践之中不断地创造历史、用批判与审视的目光对人本身进行改造才能不断地接近共产主义,达到人的类自由。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是人类的自由的实现,而这种自由是整体的人类的自由的实现,个体的自由只有在整体人类自由的实现基础之上才能完成。

       马克思最终以实现类的自由为目的,他在人的本质层面寻找自由的存在。在阿多诺看来,马克思的作为全部精神的类本质的自由仍然是一种虚幻的自由。马克思将人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物,并将自由赋予了精神的特权,自由代表着全体人民的精神,它是超越于现实生活的精神追求。整体性或类的自由在阿多诺那里仍然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只有回到现实中的个体的人身上才能彻底地改变自由的方向,实现真正的个体自由。而这种自由的实现仍然是一种希望,正如恩斯特·布洛赫(Emst Bloch)所提出的“希望的乌托邦”一样,个体自由的现实化只能在希望之中被无限地推迟,但值得肯定的是批判与超越就存在于现实与乌托邦的中间地带,阿多诺只有通过否定与批判的方式,内在地超越形而上学抽象的限制,也就是借助于概念之外的要素,即非概念物从现实之中的个体产生来阐释“否定的辩证法”的意义与希望。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与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正是从类自由向个体自由转变的过程。

       (三)同一性与非同一性

       在辩证法当中否定性是辩证法的灵魂,马克思与阿多诺都在自己的辩证法当中充分地发挥了否定的作用,他们都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作了批判,只不过否定的过程与结果并不相同。这导致了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在对其现代性的解构之中也进行了新的建构,他用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完成了对旧世界的批判并由之创造了新世界。而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非同一性,前面所提到的对文化的批判及其对个体自由的实现都是非同一性的表现,阿多诺用非同一性解构着现代哲学,从而表现出对后现代主义的亲和性。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以非同一性作为核心的内容,对黑格尔的同一性辩证法的形而上学倾向作了深刻、具体的批判。“传统思维的错误在于把同一性当作目标。消除同一性现象的力量是思维本身的力量”[2]。他并不赞成将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特殊与一般之间所实现的同一。在阿多诺看来,同一性具有约束性与强制性的特征,它将客体特殊性剥夺掉同时转变成主体的认知物的这一做法应用到现实的社会之中,使社会中的个体存在都归顺于社会的整体之中,阿多诺所倡导的非同一性是针对同一性而提出的,作为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以改变现存社会为目标的。“实际上,更能证明的是阿多诺独一无二地捕捉到了辩证法的本质方面,对于现代性的两极,从根本上区分了精神与物质的两极,即内外生活的分离,而他们所达到的同一也不会实现真正的自由”[3]。他认为理性之中的范畴应该以矛盾的非同一性存在着,阿多诺更注重被同一性所吞并或遗忘的个体性、特殊性及其经验异质性的东西。

       马克思实践的辩证法一直以来都是以反对思辨哲学的抽象性与概念化的非现实性为指向,他从现实的实践着眼以具体的、感性的物质生产生活为基础,将黑格尔辩证法当中的能动性原则纳入到实践的辩证法之中,从而创立了新的哲学观与新的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利用这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利用感性物质活动的实践改变了生产关系使人类主体与物质客体相互作用,这一相互作用表现在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及其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的过程,它是主体客体化及其客体主体化的同一过程,进而达到理论与现实及其实践与人的同一。

       三、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理论实质

       (一)实践性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性是实践辩证法的理论实质当中的基本特质,它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形成,其本质带有唯物性的特征。传统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所共同缺乏的就是实践性的特征。传统的唯心主义由于抽象地发展了实践的能动性,所以只能成为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而旧的唯物主义当中没有辩证法是由于没有实践在其中,只有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其中,才能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性的理论实质是在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批判、继承与改造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以往全部哲学的问题无疑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随着对精神还是自然界哪个是本原问题的提出与回答,哲学家便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4]。对此,马克思在其文本中无不散发着对唯物主义的倾向,并用尖锐的言辞对唯心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概念的辩证运动之下来完成主体对客体的吞并,精神对事物的强制而到达主客体的统一。他在精神层面的劳动使其完全适用于现实之中的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世间所发生的一切内容都是在思维之中所发生的,黑格尔用精神或理性的运动即以抽象的形式对这个世界进行了完整的建设。对于内在哲学基本问题的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时,矛盾没有得到正式的直观,而是上升到了理性的逻辑层面,并将其消融在理性的逻辑层面之中。就这样,一切由理性所产生的矛盾又是在理性之中得到解决,而人也逐渐地成为精神层面的存在物。这一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只不过是运用某种方法将人头脑中的思想进行重新地组合排列而达到的神秘办法。“这种办法,用思辨的话来说,就是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在的过程,了解为绝对的人格”[6]。马克思要对黑格尔的思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批判,就要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出发,这种实践的唯物性就是从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内部出发,从现实着眼来代替从观念或理性出发,不再用抽象的观念来解释现实的世界,而是从现实的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过程。从具体的内容上来看就是将思维把握存在的概念辩证运动用实践的环节来进行代替,人们的生活过程是展现人们的实际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展示。马克思从黑格尔的逻辑学当中将辩证法从带有唯心主义的外壳剥离出去,使辩证法作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方法以思想发展方式的简单形式而建立。恩格斯说:“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7]辩证法不再是从某种原则出发,原则是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及其历史观中抽象出来的最终结果,它不是事先存在来指导自然界及其历史情况的某种思维规定,而是在只有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原则才有正确性可言。

       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当中的实践性特质是对整个传统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其出发点由思维与抽象原则转向到带有唯物主义的自然界及其历史中来,从现实的实践出发意味着从唯物主义出发,即将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作为整个辩证运动的思维方法与理论前提,同时也成为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以实践性作为马克思辩证法理论实质之基础对揭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矛盾,达到思维与存在及其人与自然之间的否定性的辩证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革命性

       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的另一理论实质是具有革命性的特征,这种革命性不仅体现在否定性的实践当中,而且还体现在作为辩证法本身的特质之中。黑格尔以辩证的思维方式用精神的实践活动在抽象领域内完成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统一。马克思变革了传统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将其挪入现实的领域,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将人的根本存在方式确立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方式所存在,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正是在这一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下来解释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否定性的统一的。

       在马克思看来,“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8]。由此可见,依照马克思的观点,辩证法的内在本性是它的否定性与批判性,并有其内在的现实理论根基。这种现实的理论根基来源于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或人的感性活动,有时也会称之为劳动,只是不同时期的称谓不同,其实质性的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实践首先作为其他活动的基本前提满足人们自身生存的需要,这种现实的生活过程也是个体生命的体现,更是对人的存在的确证的过程。自然界作为人类所面对的直接的对象,既是人的无机身体又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自在存在;人类从自然之中获得直接性的物质生活材料,使人依据于自然界而生活。当自然界成为人们的生活对象的时候,人与自然界形成交互的作用,在其交互的过程之中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便把人与自然界之间形成了联系。人作为自然界当中特殊的存在物,从自然当中产生出来,又在超越物种限制的情况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对象世界进行否定性的改造,最终使对象世界成为属人的世界。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人表现为一个矛盾的存在体,他首先作为本身从属于自然的、自在的自然存在物而存在,即人是自然存在;又由于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人又将自然作为被认识与被改造的对象,人又成为自觉的、自为的否定自然的社会存在物。这样,人“既是现实的存在,又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改变现实的存在,即矛盾中的存在。人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人的现实性与理想性、人创造历史与遵循历史规律的矛盾运动,也就展现为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否定性过程”[9]。作为辩证法的力量之源的否定性与批判性正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在实践过程之中不仅确证着自己本身同时也创造着实践的对象;他在观念之中首先重构着对象的存在样态,并依据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在实际的行动中去批判或否定现存的对象,使其达到人们头脑中所构筑的新的存在样态转化为现实,这一过程正是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过程,这就好像人事先设计了一张图纸,人们按照图纸来进行实践一样。两者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连接,只是人类在这一否定性的实践中介过程之中去把握着人与对象或人与世界的对立的统一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即自我意识的对象化的过程来实践对自在的自然界的改造过程即实践过程。而对于动物来说,动物的世界里没有任何关系而存在,动物不会为我而存在。动物与世界的关系不需要实践的中介环节,它的生命的存在方式直属于所生存的环境,它的本质与生命活动都被划定在了自然界的管辖之内,它所实现的与世界的统一只能是与自然界的直接的、肯定性的、不含有任何否定性的同一。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革命性正是根植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才能体现出辩证法的批判性与否定性即革命性的内在本性;同时也证明了这种辩证法只有在实践活动之中才具有合法性。否则,辩证法只能成为空洞的或教条的基本方法。

       (三)创造性

       黑格尔在《现象学》当中的最后成果得到了马克思的肯定:“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10]。他将现实的人作为自我产生的结果,在精神领域内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推动原则与创造原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但黑格尔辩证法的推动性与创造性是在抽象的精神领域内所完成的,他们从意识出发,将意识赋予个人生命的特征,意识决定着人们的生活,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11]。马克思的推动原则与创造原则是从现实生活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的,将意识作为人们从事改造世界物质活动的意识。此时的人们的实践活动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使其实践在历史性与推动性的原则之下带有创造性活动,它们有历史,有发展。

       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辩证法,现实的个人具有历史性的发展规律,人类对历史也具有推动性的作用,这一过程仍然是在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即实践中来完成的。实践是有一定的前提的,它以现实的人作为前提,而非抽象的与世隔绝的人,并且是在实践的条件下在历史中生成的人;人正是在实践的作用之下不断地重塑着自己、改变着自己;人并不是抽象孤立的存在,而是有着历史生成性的存在。历史在实践的生活过程中,则不会表现为像旧唯物主义那样对抽象、僵死、发生过的事实加以聚集,也不会表现为像唯心主义中人的主观的理性自我发展史。当人是历史生成的存在时,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会通过实践改变人的自然本性,人的这种自然本性总是不断地被现实的状态所扬弃,人总是用现在代替着过去,在实践活动当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创造着。而动物是按固有的规定性所存在,动物只能是本质先于存在,动物没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只能适应环境。只有创造性的活动才能体现出现实的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实质性的存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个双向的创造性活动,人不仅在创造的实践活动之中创造着自己,而且也在创造着现实的世界;人本身及其世界都是暂时性的存在,现存的一切都有必然灭亡的趋势。人类本身与世界都是在不断创造的历史的更替之中发展着,一切现象也都是基于人的本性生成出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性就是基于实践作为自己根本的存在。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2]。这种生活的保证是维持仅有的吃、穿、住、行等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生存需要,它也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一历史活动的第一需要是与动物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只不过人类的这种生存需要通过劳动来表现生命的自我生存,但这并不表现为真正的历史活动,只有扩大生产才是人真正的历史活动。在这样的历史活动中,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则是表现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双重关系的作用下,多个人采取合作的方式,在具有一定的生产方式及其具有工业阶段的过程之中,人类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活动,共同达到了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的总和与社会的状况息息相关,它决定着社会的状况,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历史与工业的或实践的历史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抛开历史,人只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人,他便缺乏了人的本质属性,他也便失去了历史性,更失去了创造力与推动作用。市民社会里的单个人只能表现人的自然属性,而人的社会本性是看不到的。只有劳动或实践才使人之间确立了物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地呈现新的形式,只有在新的形式的更迭之中呈现出历史。历史既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社会性的自我呈现。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人的本质具有普遍性,而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使人具有了特殊性,特殊意味着具有不同的环节;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环节中构成特殊性的存在,即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也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物质活动的历史也就是实践史,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改变着现在,推动着社会及其历史的发展,在创造之中预示着未来。

       四、结论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在反同一性的理论基础上,用解构性批判方式将辩证法的批判性引向深入,他将马克思对于社会制度的现实批判转向对文化的现实批判,由于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成为压制人们自由的主要方式,因此个体的解放要从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中寻求出路。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既完成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哲学功能的革命性变革,也完成了辩证法的批判性、否定性和革命性向现实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转向。这样,从辩证法自身的批判逻辑的现代展开路径上看,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是过渡到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所必然经过的一个理论环节。

       收稿日期:2014-03-11

       注释:

       ①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

标签:;  ;  ;  ;  ;  ;  ;  ;  ;  ;  ;  ;  ;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理论实质_阿多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