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主要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发展现状,以及质量监督管理有效措施来探讨本文主题。以期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发展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字: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建筑工程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内容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根据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受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制定质量监督工作方案。项目质量监督工程师对负责的工程项目,应当依据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及有关文件、工程的特点、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等,来制定质量监督工作方案;检查施工现场和建筑工程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对施工现场和建筑工程各方主体及有关人员的资质进行核查,检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落实情况,检查有关质量文件、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并符合规定;检查建筑工程的实体质量。工程实体质量的检查以抽查方式为主,以科学的检测方式为辅。其中对地基基础的实体,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监督检查且达标后才能进行后续的主体结构施工,且主体结构的实体同样需经过质量监督检查且达标后再来进行其它分部的施工;监督建筑工程的竣工验收过程。在建筑工程进行竣工验收时,工程的质量监督部门需对验收工作的形式、程序、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对违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责令改正。并将工程竣工验收时的质量监督情况纳入到质量监督报告中;编写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需在工程竣工且验收合格后的五天内完成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且完成后的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必须要经过负责该工程的项目监督员签字确认,以及部门总负责人审核盖章后,方能向委托部门递交;对预制构件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进行监督;受委托部门委托,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其他工作。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现状
1.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力度不强
我国当前的建筑市场中建筑质量管理机制并不十分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提供支持,从而导致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展开,质量人员对建筑工程的监督内容不明确,监督管理现场出现混乱等问题,且监督方式并不规范,质量管理人员对于建筑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不强,尤其是农村建筑工程更加缺乏对建筑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在工程施工中埋下了安全隐患,在建筑使用过程中产生严重的质量问题或安全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2. 监督人员配置不足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量非常庞大,质量监督工作常受监督人员人数的限制而无法全面开展,现任质量监督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参加工程会议与相关质保料的核实工作。因此,无法在单位时间内频繁进入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工作,这样严重制约了质量监督效力的发挥。与此同时,在长期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下,对已查处的质量问题也只能通过整改文件或者处罚的方式来进行惩处,根本无法发挥质量监督的真正作用。
3. 存在的问题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方面已建立起相对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为建筑工程质量和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不断发展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也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其中既有建筑工程实施主体,即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外部,如政府部门、社会媒体等方面的原因,这些为进一步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指明了方向。参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主体的各单位单独执行监管模式是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各单位、各部门在各自的工作权限内进行独立管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交流,这就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孤立化,即使发现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创新
1. 强化管理意识
在进行建筑行业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必须要重视市场管理,并强化市场管理的意识。具体的做法,应当将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转变为横向、纵向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从传统的注重企业的生产效益理念转变为重视企业的生产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重视建筑行业施工过程中也应重视制度的构建,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行业生产标准,有针对性的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的优势地位,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转变监督管理工作方式
由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量极其庞大,因此,在开展工作时可以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来进行,这种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和作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直观的体现工程现场管理的水平,还可以看出施工的规范性。与此同时,可对施工现场不合理的现象和质量问题进行详细记载,整理清晰之后发放整改文件,并要求施工方按照标准来进行整改。这种灵活多变的监督管理方式需贯穿整个工程的施工周期才能有效发挥其正真的价值。
3. 创建预见性、主动性的监督管理模式
建立质量监督预先控制机制,提高监督管理的预见性。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可根据工程类别、关键节点、主要施工阶段,来提醒各个参建单位对涉及的工程部位进行质量预先控制。并对管理混乱,有质量问题的工程,主动进行专项检查工作,并通过约谈工程负责人的方法,来督促施工单位对质量问题进行全面彻底的整改和处理,提升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创建预见性、主动性的监督管理模式,有助于建立工程质量事故预防机制,将质量隐患扼杀在萌芽期,以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4. 推动信息化的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建筑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工程监理部门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有效避免外在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的影响,如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等。推动建筑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建筑质量监督与管理网站平台,对监督档案进行存储及时记录监督信息,便于对建筑工程监督档案的查询,使建筑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有效落实,从而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5. 建立工程质量保险机制
建立工程质量保险机制,是为工程竣工后在一定期限内出现的质量问题提供风险保障。因而,务必要在建筑工程中强制推行工程质量保险机制,同时还必须要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等积极投保相应的责任保险。项目的保险费率是根据项目的具体规模、技术复杂程度、施工单位业绩等来确定的。在建筑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以后,由相关的保险公司向业主开具质量责任保险保单,由保险公司承担对工程质量缺陷的赔偿责任
结束语
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建筑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并对建筑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才能切实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工程质量政府监督行为的进化博弈协同机理与激励策略[J].郭汉丁,王星,郝海,张印贤.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2)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孙海燕.工程技术研究.2017(07)
[3]探讨如何强化房建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J].郑伟东.建材与装饰.2017(11)
论文作者:何伟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建筑论文; 质量论文; 质量监督论文; 工程质量监督论文; 监督管理论文; 管理工作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