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诊断的效果分析论文_余泉波

岳阳市二人民医院(CT室) 湖南岳阳 414000

【摘 要】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诊断的效果。方法: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均进行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共包括98个髓关节病变,CT扫描中共确诊84个病灶,其中Ⅰ期24个,Ⅱ期31个,Ⅲ期24个,Ⅳ期5个。核磁共振共确诊95个病灶,其中Ⅰ期29个,Ⅱ期有34个,Ⅲ期27个,Ⅳ期5个。其中核磁共振的检出率与CT扫描相比明显较高,漏诊率与CT扫描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使用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扫描,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过程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CT;核磁共振;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骨科病症,股骨头坏死属病理变化过程。股骨头坏死不仅会引起患者关节出现剧烈疼痛,且易引起患者关节功能障碍,治疗不及时将会导致患者伤残、跛行,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具有实践意义。此次研究中探讨CT和核磁共振的诊断效果,以期及早发现患者病症,提高治疗效果。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骨科疾病诊断标准》(2009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关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诊断标准,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排除其他骨科疾病;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精神性疾病,能自主表达意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中男女比为39:21,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48.9±6.3)岁。致伤原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17例,血液系统疾病11例,长期使用激素治疗9例,严重酗酒23例。所以患者入院治疗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关节变形、间接性跛行等相关症状。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使用西门子64排螺旋高分辨率CT扫描机:对患者进行股骨头相关部位平面扫描,相关参数为:300mAa,115-120kv,10mm层厚,间距10mm。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使用(GE)MR355光钎1.5T核磁共振扫描机进行检查,快速自动旋转回波及T2脂肪进行抑制成像,部分患者可进行冠状面成像加扫。

1.3 观察指标

扫描结束后由两名专业影像学医师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对比CT 扫描和核磁共振检测的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并对股骨头坏死状况进行分期。Ⅰ期:采用X线、CT扫描表现正常,而使用核磁共振扫描异常;Ⅱ期:使用X线扫描正常,而使用CT、核磁共振扫描异常,股骨头外形显示正常;Ⅲ期:使用X线扫描时股骨头存在坍塌变形;Ⅳ期:患者股骨头出现成形死骨,髓关节出现破裂变形[1]。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以t进行检验。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X²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共包括98个髓关节病变,CT扫描中共确诊84个病灶,其中Ⅰ期24个,表现为骨增粗、骨变形,Ⅱ期有31个,表现为骨质增生,Ⅲ期24个,表现为股骨头骨质出现碎裂或变形,Ⅳ期5个,表现为关节面塌陷变形。核磁共振共确诊95个病灶,其中Ⅰ期29个,表现为T2加权像呈现为双线征,Ⅱ期有34个,表现为T1、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Ⅲ期27个,表现为T1加权像为低信号,而T2加权像为高信号,Ⅳ期5个,表现为T1、T2加权像均为低信号,出现明显的股骨头塌陷、变形、硬化状况。

其中核磁共振的检出率与CT扫描相比明显较高,漏诊率与CT扫描相比明显较高,P<0.05。详见下表。

注:与CT扫描相比*:P<0.05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骨关节疾病,临床可根据患者股骨头坏死病因分为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两种。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致病原因较为复杂,常因股骨头负重过大,导致骨小梁转向负重区承载应力,导致股骨头内部出现应力损伤,导致患者关节囊损伤、股骨头血管损伤而致病。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指受慢性酒精中毒、药物等相关因素引起的骨组织发生自身病变,导致骨组织再生修复能力障碍、下降的一种疾病[2]。髋关节属人体下肢与躯干间重要枢纽,股骨头坏死后易导致患者髋关节损害,引起患者行走困难,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瘫痪。因此,临床需加强对股骨头病变的诊治,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CT扫描和核磁共振均是临床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常用方法。此次研究中采用核磁共振的诊断效果明显高于CT诊断。当前螺旋CT的发现,其扫描间隔明显缩短,大大减少了速度对扫描结果影响[3]。采用CT扫描时,能对患者进行连续扫描,其高分辨率能便于对股骨头坏死状况进行多层面观测,并能观测患者股骨头周边状况,及时了解股骨头形变状况。但采取CT 扫描时,具有一定辐射,且对于患者微小病变诊断效果不佳,易出现漏诊状况[4]。而采取核磁共振进行检测时,主要通过电磁波对患者进行诊断,有效减少了对患者的损伤,具有无辐射效果;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测时,能随意选取断面成像,限制性较小,因此能详细观测患者病变状况,避免漏诊;且采取核磁共振扫描时,对患者病变状况检查更彻底,并能提示患者相关生化、病理信息,对病变部位定性,能有效指导患者治疗过程,诊断意义和效果更佳[5-6]。

综上所述,使用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扫描,且能有效指导患者治疗过程,可将其作为股骨头坏死的有效诊断方法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兵.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06):102-103,114.

[2]李广明.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03):300-301.

[3]赵丽娜.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中的比较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07):3387-3388.

[4]孙子钧.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5(10):31-31.

[5]刘伟平,贺新朱,雷永松,等.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03):661-662.

[6]张丽.用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股骨头坏死准确性的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7):45-46.

论文作者:余泉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  ;  ;  ;  ;  ;  ;  ;  

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诊断的效果分析论文_余泉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