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高草回族乡中心小学 马庆福 四川 西昌 615035
【摘要】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根基,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第一要著,它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路子,是教师将解读文本时的所思所得、所感所悟传送给学生的必走途径。本文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文本解读者,怎样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递”给学生,是需要一些策略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教学;效率;知识
前言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教师在阅读教学文本解读从阅读视野、历史视野及教学的视野中,坚持浃洽兴起策略、以意逆志策略、深入浅出策略,才能最大发挥文本的价值功能,实现文本的的现实意义及审美存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理性智慧及人格建构。可以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进程,决定着文本阅读的理解与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对文本的“前“解读,比教学更为重要。探寻和掌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策略,有助于教师形成对文本解读新的思维方法。现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优化策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基于作者视觉,感悟作者情感
文本是作者思想的寄托,承载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悟,它与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情感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从作者的视角,考虑作者为什么写,作者通过文本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即追溯作者的创作意图或写作背景,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因此,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必须关注作者的个人生平、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当时的思想情感等,做到“知人论世”。只有这样,才能体悟文本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体验,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品读的重点内容,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如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以回忆的形式,描写了作者季羡林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此文跳跃性比较大,头绪比较多,对阅历尚浅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及祖国母亲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很难理解。教学时,在学生充分读书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介绍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留德经历,并通过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寻梦》等互文学习,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进行解读,明白这是因为作者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这成为他“永久的悔”;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十一年,因此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体悟作者的情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验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儿童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有自己的思维语言,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就是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文本,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文本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回归儿童的生活实践,回归儿童的思维取向,回归儿童的情感世界,紧紧把握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选择多元的切合儿童的方式,培育体现童年精神的儿童文化,竭力寻找适合儿童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容与方式,从而更多地倾听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发展儿童。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前在资源”,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基础,看看文本中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内容经过学生自读也能掌握,对文本情感的把握能达到哪个程度,哪些又是学生不懂的,是需要教师精心点拨的,哪些是需要他们体会到的而学生恰恰无法达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文本解读的深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站在儿童的体验世界里与文本对话,关注儿童的生活阅历,遵循儿童的认知水平,了解儿童的阅读心理,探究儿童阅读的好奇心,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去揣摩阅读文本,思考学生可能产生的独特体验或阅读障碍,以及他们在与文本接触中潜在的种种可能,寻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奋点、质疑点和难点,寻找课堂教学对话的切入口或共同关心的有意义的话题,并设计出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契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阅读。
三、从教师视角解读,设计有效方案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还应该从教师视角去解读文本。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对话者之一,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为了教学,我们应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在对话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首先我们要潜心会文,深入领会文本思想,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对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我们要思考作为教者,应该用文本这个例子教学生什么。即通过准确解读文本考虑文本原有的价值、教学需达成的目标,提炼有效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或者经过学生自读也能掌握的内容就不教;对学生不懂的内容要精心去教,对需要他们体会到的而学生却恰恰无法达到的内容要想方设法去教。所以,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文本,进行二度开发,发现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以及可迁移、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以学段目标为导引,对文本信息进行合理取舍,挖掘出可供学生开展阅读实践的内容。最后我们还要思考怎样教,即对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等的预设和策划。在解读的同时教师要思考怎样深入文本,找准文本的切入点,用什么方法手段,用怎样的流程、预设怎样的问题等。也就是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赏析语言、运用语言,用教材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小结
总之,准确解读文本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更是小学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才能紧贴语文教学的脉搏,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案,才能赋予文本的生命活力,才能收获美丽的教育风景。
【参考文献】
[1]秦朝晖,傅书华.文本细读:语文教学密码——语文教育的现状反思与出路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04)
[2]徐诗颖.试论文本细读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论文作者: 马庆福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文本论文; 儿童论文; 作者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母亲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