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发展:农村初中的生存困难与发展策略论文_谢芳

坚守与发展:农村初中的生存困难与发展策略论文_谢芳

八一电影制片厂幼儿园 北京 100161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结合的二元特征也变得十分显著:相比于城市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的不完善格外突出,农村初中薄弱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受到了社会的强烈关注。造成这种现象,除了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外,也有国家政策不健全的原因。因此为了能够使农村初中薄弱的问题得到解决,城乡基础教育均衡成了未来我国教育前进的目标,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的共同支持,完善政策与校园管理。

关键词:农村初中 初中 成因 对策

目前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关注,但是目前农村初中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地方文化氛围淡薄、学校住宿环境和设施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导致授教质量低下,成为了农村教育现象的根本缘由。随着这种现象的越练越深,更多的不良后果接踵而来。初中生即将选择校园而引发的毫无标准的收费现象也变得十分严重,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由于费用问题辍学,深刻地影响到了农村教育水平,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所以,解决农村初中薄弱问题变得十分急迫,提高和加强农村教育水平是拉近社会差距的重要组成部分,找寻一条真正的农村教育发展道路。

一、农村初中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城乡教育的不平等最主要就体现在资源共享不平等上,由于这种现象而导致了城乡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农村教育跟不上社会整体教育的步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源的匮乏,农村学生不能真正受到来自实践社会的教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再加上初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大有不同的,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也更加深刻和广泛,所以到了初中,农村教育薄弱的问题也显现出来。而整个社会教育的主要关注点一直都没有放在农村教育上,是农村初中薄弱问题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而农村在资源运用和管理上也是农村初中薄弱的内部导火因素。

1.资源共享不到位。

根据2003年亚洲开发银行的调查显示:我国教育事业所受到的投入在全国总生产值上约为3.3%,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低5%。并且,我国中小学生的人数占到世界中小学人数的四分之一,但是学生享受到的教育经费只到世界的1/145。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教育经费不仅短缺,还没有在内部得到合理的安排与应用所导致的,而且我国分级办学的教育体制下资源一般大多数给了一部分人才,为的是能够培养出精英中的精英,但是这种策略就影响了其余人的受教,是一种极其不公平的策略。

在《中国教育金飞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到,2001年时,我国高校学生总数为719万人,中学生是7836万人,其中初中、高中分别是6431万人和1405万人,两者之间所受教育的人占总受教育人数的2.8%和30%,而经费所占比例是24.5%和35.9%,真正投入到中学的资源大多数也到了重点高中和师范学校当中,而轮到农村初中的教育经费少之又少,甚至全无。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冯之浚说到,我国农村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于县级及以下部门财政、省级财政和中央财政,是三者共同承担的,分别占比为81%、11%和8%。其中关于义务教育的经费投资主要是由乡镇财政负责的,是按照“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政策来实施的,并且乡镇财政也需要承担学校的基础设备。因此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上离不开乡镇财政的支持。但是根据我国国情可知,我国农村乡镇等地方几乎都是要受到财政补贴的,农村人民靠着乡镇财政生活,因此义务教育的经费难以满足,当地小学还可以受到办学村的资助,但是初中生真的是无能为力,所以初中生农村受教育情况十分不乐观,学校公共设施、师生团队福利、教育资源、教育能力统统都是不能完全落实的,因此农村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和落后。

2.给予高校的资源过多。

我国为了能够使政府加大对教育的重视,从而在刚开始时实行了重点学校培育的政策,把更多的资源放在重点学校,办好一部分的优秀学校,而这种精英培育式的政策使得教育事业发展得不稳定。而且,重点学校一般都是设立在城镇,所以对农村初中的投入几乎没有。而享受到更多资源的高校则借着学校的优质资源和学校重点高校的名声慢慢开始聚拢社会资源,其中名校办民校就是典型的事例,收取高昂的择校费变相贩卖学校资源,同时对农村初中的优质学校资源进行压榨和剥削,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而在设立了重点高校的政策后,又是一种精英式的培养制度出现——评比各级示范性学校。这种政策的颁发更加地影响到了农村资源的共享,为了成为示范学校,压榨农村教育资源成为惯用的手段,本就难以获得资源的农村教育变得更加溃不成军,农村初中薄弱变得注定。

3.教师资源分配不平衡。

在2001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一个《关于制定中小学生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文件,这篇文章主要是由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共同提出的。其中,主要针对中小学在校学生的教师资源的分配的问题,把一个学校学生的数量多少作为教师编制的主要标准。文章中提到:城市的初中师生比是1∶13.5,而农村的初中师生比是1∶18.0。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师资源编制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城乡教师资源不平衡,对于农村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阻碍。

而随着政策的改变,户籍有所调整,使得城乡人口有了较大的变动,也推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脚步。而在教育方面,很多家长也渐渐开始注重,并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促使更多农村学生进入名校。而这种现象的发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好的学生渐渐离开生源地校园,学生数量较少,根据我国教师资源编制的政策,农村教师的分配将会变得更少。

针对于我国每年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来说,进入到城镇工作是有优先权的,这种新教师资源分配政策其实对于农村教育来说本是不公的。而且,我国教师分配遵守的是一个查漏补缺的状态,也就是说按照学校的名额来决定新教师的去留,这样一来,我国农村学校老师名额本来就少的情况下更难引进新鲜血液。而在农村,经济条件是远远比不上城市的,乡镇财政一向紧缺,在教育上所花的经费也是很少的,更别说学校教师的福利,能不能有都是一个问题。所以,大多数优秀的毕业生在有能力进入好的学校就职时是不会选择农村学校的,久而久之,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更加举步维艰,甚至在有些地方还是一支粉笔加一本书的教育方式,但是教材却都是新教材,即使向农村学校配置了电脑等多媒体器材,也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4.城乡生源无规律。

虽然按照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来说,城乡初中学生应该遵守“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的规则,但各个地方的教育局却又给当地名校给予了一种“潜规则”:有权招收有经济条件的学生借读,根据学生成绩的优劣进行收费。再通过学校的资源和名声,将农村中优质的初中学生招募过来,使得自己学校的实力变得更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城乡结合的政策渐渐地有了成效,有相当一部分经济条件允许的家长开始把孩子送到优质的学校当中去,享受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但是校园也是一个角斗场,一旦被其他城市的孩子隔离排斥,并对农村学生进行假意上的劝说,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若是又被从名校转入普通学校,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不仅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可能变得偏激。而那些一直都在农村学校受教的孩子的父母,都只是抱着给孩子读几年书,认识几个字的想法,农村薄弱初中的问题加重,更是拉低了整个农村的教育水平。

5.学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初中学校当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教育都有着很多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学校“不得已”做出一些交代得过去的事情,例如重点培育成绩拔尖的学生,向社会、政府、家长有个交代。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会严重影响到农村教育素质的提升,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即便学校能有几个学生进入重点高中避人耳目,但教育问题会越来越深,学校这样的管理模式会阻止农村教育平衡稳定的发展。

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学校大多数把责任都推到教学资源不到位、教师水平不够、当地文化氛围差等种种理由之上。而存在这种思想的学校没有把精力真正地放在给学生的教育上。把一切外在的条件作为借口,堂而皇之地继续维持现状。在对农村教师的工作安排上,不是真正地根据学校所需来进行的,其中包括政府为了减少对教育经费的支出和校长便于管理的因素,让老师不能有一个正常的工作时间,同样也减少了老师的薪酬,大大地减少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安心地给学生们传授知识。

二、农村初中实现自身生存发展的策略

1.提高关注度。

切实有效地落实关于“以县为主”的政策,使人民教育有政府的强大支持,提高对农村薄弱初中的关注度。虽然在实际情况之下,很难把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与农村学校相持平,但是只要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的话,在短时间内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还是可以实现的。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完善健全学校公共设备、享受比重点学校和师范学校更多的资源。这样长久以来,会慢慢地使学校有了能力管理和条件办学,把心思重点放在教育上。虽然这样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的差异性,但是能使农村薄弱初中的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也为今后农村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大扶持力度。

为了能够使农村初中薄弱的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我国教育部门应该在招生政策、师资流向、教育经费合理分配、学校布局合理等方面做出整顿。并且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现象,做出以下解决方式:

其一,遵守《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准则,把名校与民校彻底地分离开来,从而减小名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距离。

其二,政府部门应当发挥自己作用,将名校资源与农村学校资源相结合,通过名校的名声来带动农村学校,进而提高农村薄弱初中的水平,带动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

其三,严肃整顿各大学校的招生准则,特别是名声较大的高校以及示范学校,在招生政策上对农村学生给予优先权,使得保证农村初中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把择校借读的方式转移到民办学校当中,从而达成一个良好的城乡教育系统。

其四,落实福利政策,保证教师的调休和福利,完善服务制度,提高教师的教育积极性,稳定农村薄弱初中的师资力量。并且在城市当中,多多举行下乡支教的活动。在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和成就的老师来到农村支教会给农村带来很好的学习氛围,并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对农村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完善管理体系。

学校内部合理有效的管理是解决农村薄弱初中问题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决定性因素。有位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曾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学术讲座,其中他谈到了关于农村初中薄弱的这个问题,他的观点是:“来自外在的舆论和政府措施并不是一个学校能有光明的未来和美好愿景的主要原因,一个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是学校自身的教育管理。”

转变教育理念是目前农村薄弱初中发展的唯一道理。教育部门有权给一所农村学校安排一个眼光开阔、有责任感、有能力的校长,通过对学校的认真观察和分析,从而制定一个有效计划渐渐完善学校的管理体系,带领学校走向一个学习氛围好、学校管理好的美好状态。而一个好校长一定要不断地反思检讨是否还有不足之处,秉持着勇于挑战和不惧艰难的精神迎难而上。在改革中遇到困难一定要认真解决,拔出农村薄弱初中的毒瘤。引进优良的办学系统和开阔的思路,转变传统农村的教育理念,开拓出一条农村教育的光明大道,形成一个有特色、有内涵、有责任的学校教育体系和文化体系,从而提升学校的价值与能力。

改革是解决农村薄弱初中的主要途径。一般来说,初中都是实施的科任制教学,由一名教师带领两个及以上班级。而每个学校的学科分工以及活动教育是分开的,楚河汉界并无交涉一般。这样一来,一个学生就要同时受到多个不同老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育模式是比较受传统制约的,所以改革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其中对全体师生的结构做出改革,使得学生和老师能够共同学习达到教育的目的。

改革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教师工作方式的改革,每个教师不再单独为学生备课,而是集体讨论一个方案,再通过自身独特的讲课方式传授知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使老师之间多多沟通,还能更加了解每个学生的问题;教师合作的改革,老师之间也要互相学习,提高老师的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推门听课的改革,使老师与老师之间也有一定切磋,借鉴有新颖、有效率的讲课方式以及知识上的研究和讨论。

在改革中,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老师讲课的方式就是按照课本一字一句来念的,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降低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引进新的讲课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先学,老师再教,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能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让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老师的职责更多地在于指导,而不是一味地讲解,让学生在指导答案之前互相沟通和分析。并且对于个别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热爱学习,享受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实现农村初中薄弱发展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张顺海 农村初中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年07期。

[2]彭支敏 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4期。

[3]申华 张军侠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初中教育的困境及发展前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骆义基 突出艺术教育特色,创建特色学校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J].文教资料,2011年20期。

论文作者:谢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8

标签:;  ;  ;  ;  ;  ;  ;  ;  

坚守与发展:农村初中的生存困难与发展策略论文_谢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