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知兵:论杨万里的对金军事谋略论文

文人知兵:论杨万里的对金军事谋略论文

文人知兵:论杨万里的对金军事谋略

喻 学 忠 赵 强 举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 杨万里是一位诗人,在中国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杨万里文人知兵,其对金的军事谋略亦值得关注。杨万里对金的军事谋略主要表现为:选将以新,任将以能;淘汰冗兵,以边地养边民;两淮引民屯田以沿江拒守;主守后战。杨万里的军事谋略切合南宋实际情况,阐明了南宋军队存在的弊端,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南宋对金的军事困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惜其军事谋略未被付诸实施。

关键词: 杨万里;文人知兵;军事谋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1154年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年间,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以及秘书少监。作为南宋著名诗人,学术界对杨万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诗歌创作,成果也极为丰硕,但对其军事谋略少有涉及。其实,在杨万里短暂的为官生涯中,其针对当时南宋朝廷日益严重的军事问题,提出了众多对金应对策略。他还曾上门拜访大将张浚,获得张浚的大加赞赏,称其为“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1]12。本文拟对杨万里的对金军事谋略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选将以新,任将以能

宋室南渡之初,朝廷一直处于动荡状态,军事上只能依靠岳飞、韩世忠等率领的军队维持南宋与金的对峙。到了高宗中后期,由于南宋对金和约的缔结,使得宋金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为了防止抗战派破坏宋、金和约,宋廷开始了对武将权力的削弱。如将中兴四大将中最坚决的抗战将领岳飞杀害,其余将领或被调离,或被罢官。此后,南宋将领的军事领导能力与军队的战斗力便逐渐弱化。南宋朝廷在逐渐清除军队中抗战派的元勋宿将后,重新任免了一批主和的较为老龄化的将领,使得军队日趋保守,失去了进取心。

南宋对金的军事失败,杨万里指出其原因首先在于军事将领的任免不当。南宋在对金的重大军事行动中,其对将领的任用往往是以资历年长者优先,“选将莫若宿望,而新进者未足用也”[2]173。表面上看,朝廷任用的是从军时间长,军事阅历较深,同时也就理所当然被视为军事素养较高的宿望者。其实,朝廷这样的任命,主要是因为老龄化的军事统帅大多主和,能忠实执行朝廷议和的决议,从而避免主战的少壮派将领拥权坐大,导致尾大不掉的危险。杨万里认识到将领的选拔关乎国家之兴亡,“胜则兴国,败则亡国”,主张选将以新,任将以能,“选将不以新,不足以激天下之才”[2]173。如果所选将领有才干而年岁较轻,表明朝廷选人是重在以才是举而非以资历为据,则对其他将士是一种激励,从而形成一种唯才是举的风气。杨万里的论述,实则表达了对朝廷以宿望者为军队主将这一用人标准的否定和反对。

事实上,在南宋与金签订绍兴和议前后,主战的军事将领均受到各种排挤和打压,甚至主战派领袖岳飞还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致使南宋军队的士气大为削弱。将帅的选择是君主控制军队的有效方式。其时,朝廷的重心由恢复故土变为稳固国土,因此为了防止再现“岳家军”一类尾大不掉的军队,南宋的君主更多偏向于选择保守派将领。杨万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任命军队宿望将领的弊端:“夫所谓宿将者,功业就矣,名位高矣,富贵极矣,腴田甲第金玉宝货充乎其家,歌童舞女酣宴沉浸泪乎其心,昔之精明之谋者将暗然,而勇果之气者将废矣。”[2]173虽然元勋宿将多曾建功立业,但位高权重,难免有骄狂之心。随着时间推移,其生活日益享乐腐化,军事素养与勇果之气堕落,一遇战事,则“任其所甚忧,取其甚爱之身而捐之必死之地,彼则畏矣。以今之畏合前之骄,焉往而不败”[2]173。朝廷一旦任命这种军事将领,必然导致军事失败。因此杨万里主张“拔将才于行伍之间”,“今日之取将,莫若以儒士之通敏沉雄者,行阵之尝有闻者,武举之有所蕴而不徒虚文者,士卒之有能自异者”[2]174。强调多方面选拔将才,儒将须通敏沉雄,武将须闻名行阵,武举须有真才实学,士卒须有能自异,其核心是选将以新,任将以能。

依据待检样品标签声称的乳酸菌类别和含量,估算待检样品中是否含有嗜热链球菌及其数量,选择(2~3)个合适的连续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吸取1 mL样品稀释液置于无菌培养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行。同时分别吸取1 mL空白稀释液加入两个无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然后注入约15 mL冷却至(48±1)℃的MC培养基,转动培养皿使之混合均匀。待培养基凝固后置于(36±1)℃培养箱中需氧培养(72±2)h,培养后计数与计算。

杨万里之所以主张“和不如战,战不如守”的“主守后战”策略,是因为当时北宋大面积的故土沦丧。南宋建立后,背海立国,国土面积狭小,朝臣陷入了对金军的愤恨中,因此许多文武大臣都有“恢复情结”,主张对金开战,以恢复失去的疆土。不可否认,许多大臣是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但这种情怀一旦被权臣所利用,匆忙对金北伐,对于南宋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杨万里以历史上的顾雍和姜维为例,借古讽今,力图说明其中所蕴含的巨大风险:“昔吴大帝时诸将各欲立功,多陈便宜,帝以问顾雍,雍曰:‘兵法戒于小利,此等欲邀功名,非为国也。’……蜀将姜维每欲大举伐魏,费祎曰:‘吾等不如诸葛丞相,丞相犹不能定中原,不如保国治民,无决成败于一举。’嗟乎,吴其以雍为懦,而蜀其谓维为壮矣!虽然,未见其害,雍信懦而维信壮也。及诸葛恪以轻动无功而民怨,姜维屡出黩武而国亡,则顾雍、费祎之言犹信。”[2]155杨万里这一番话,道出了南宋朝廷内部朝臣和与战争议所存在的问题,他担心有朝臣欲借北伐之名而图谋个人功名进阶,而非真正建功立业以恢复故土。杨万里的担心是有远见的,后来韩侂胄果然为了一己私利,沽名钓誉,谋求巩固权位,未作充分准备就谋划开禧北伐,最终导致南宋大败。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创作后期的一部文学作品,创作于1606年。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着重于对人文精神和个性解放的宣扬。可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激烈的社会矛盾暴露无遗。对权力的尊崇、对物质的渴望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使得整个社会风气日下。所以,莎士比亚后期的作品则着重表现这个社会对物质权利的膨胀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奥瑟罗》和《李尔王》,对恶棍伊阿古和埃特加以及贡纳梨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体现了作者对极端个人主义的讽刺。《麦克白》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这部作品也寄托了作者对个人欲望的膨胀必然导致自我毁灭的思想并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推向巅峰。[1]

二、淘汰冗兵,以边地养边民

两宋时期,军队的战斗力一直是朝廷的痛楚。朝廷虽然花费大量的财政收入以之养兵,但在对外的战争中宋军仍是败多胜少。即使是少有的几次军事胜利,也仅仅是击退敌军,缓解军事压力,未能对敌军造成毁灭性打击。这一方面是因为两宋军队多以步兵为主,面对北方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的军队,往往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便是宋军的战斗力较弱,遇强敌一触即溃。

杨万里为什么对江淮地区的战略布防有如此独到的见解,笔者以为这与虞允文有较大的关系。虞允文在采石之战击败金主完颜亮而名闻天下。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集兵大举南下。南宋建康都统制王权,闻金军南下不加抵御而放弃淮西,而江淮、浙西制置使刘锜奉命退守长江,致使金军顺利渡过淮河。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军渡江南下,并取得以少胜多的采石之战大捷,从而不仅解除了南宋的亡国危险,还引发金国政变。宋军放弃守淮,导致朝廷的震动与惊慌,而虞允文文人知兵,依据长江天险,在采石据险防守并击溃金军,自当引起杨万里的思考。1167年,杨万里上《千虑策》时提出江淮的军事设想,当是吸收了采石之战的成败经验。当时,杨万里至临安,先后拜谒同知枢密院事陈俊卿和知枢院事虞允文,上书政论《千虑策》,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华与军事谋略。虞允文读后赞叹杨万里曰:“东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荐两人,当以此人为首。”[1]113可见虞允文对同为文人知兵的杨万里是非常赏识的,一见如故,并向朝廷大力荐举杨万里。

两淮地区的屯田之所以得到杨万里如此重视,是由南宋朝廷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南宋立国东南,“无百二山河,唯曰长江为户庭,两淮为藩篱”[5]282。为抵御北方强邻的入侵,沿长江一线布置军队,上起汉水,下迄淮河,将千里江面分为三个防御地区,形成川陕、京湖、两(江)淮三大防区。三大防区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承担的军事任务亦不同。其中又以两淮防区最为重要,其所处位置直接掩护南宋在临安和江浙重要的经济区[6]。杨万里称此为“固国之本”,“盖固国者以江不以淮,固江者以淮不以江”[2]153。“守淮善矣,其如淮地之空旷何?若夫江者……有淮而后江者吾之江也,无淮则江者非独吾之江也,亦敌之江也。全而有之,犹恐失之,而况分之哉。且吾之有淮以为空旷也,使吾之不有而虏有之,彼以为空旷耶。”[2]154

综而论之,作为南宋著名诗人的杨万里,对当时南宋所处的军政形势和时局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其军事谋略,切合当时南宋与金的基本大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杨万里通过分析宋代的军事管理及运行体制的演变和产生的实际效果,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整顿和改革现有军队体制,加强南宋国防建设的具体方案。在军队将帅的选择方面,杨万里分析朝廷任命资历年长的元勋宿将弊端,提出选将以新、任将以能的主张,确实能提高当时的将帅素质。在士兵建设方面,杨万里指出宋军冗兵耗费巨大且战斗力低下,主张淘汰冗兵,以边地养边民,从而提高宋朝士兵战斗力。杨万里提出了两淮地区的军事布防,主张两淮引民屯田,以沿江拒守。其出发点是基于两淮流域附近的土地大半荒芜,边地无险可守,无民可依。杨万里的两淮军事设想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也被其后的宋金、宋蒙(元)战争所证实。宋蒙(元)战争时期,蒙哥汗是以四川作为进攻重点,忽必烈汗是以京湖作为进攻重点,为什么都是最后才进攻两淮地区呢?原因即在于两淮地区防守严密,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不利于蒙古骑兵征战,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杨万里关于两淮的军事策略是非常成功的。在宋金和战方面,杨万里提出了“和不如战,战不如守”的“主守后战”策略,其卓越的军事才华由其后的开禧北伐从反面予以了证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物品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近几年来食物安全问题越发严重,究其根本,是因为相关部门对于动物疾病防治工作的忽视,兽医对于动物疾病认识的缺乏,和用药的失衡。想要解决这一难题,提升肉类的品质和安全,就必须要加强动物疾病管理。

三、两淮引民屯田,以沿江拒守

由于宋、金之间频繁的战争,使得两淮流域附近的土地大半荒芜,这一方面造成土地的浪费,同时也使边地无险可守、无民可依。因此,如何让边境荒芜之地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是南宋边境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边地的兵制和屯田问题上,杨万里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建议:“莫若去屯田之名,举两淮之屯田,不授之兵而授之民,田以口授,业以世守,如唐太宗之授田,使兵与民分。”[2]198如果实施民屯,既能减轻朝廷的负担,又可为战争屯粮,而兵则可以专兵。为了鼓励农民去边地屯粮,杨万里提出“以地争民”的方案:“诏于内地诸路之守臣,有民稠于地狭而愿迁则迁之。淮有水旱,饥民之就食则就于淮,使民得自言而听其来,官随所过而为之给,何患无能耕之民哉……其熟户则蠲其几年之租,其新民则蠲其几年之租,何患无乐畊之人哉。”[2]198杨万里对于“以地争民”有着清楚的认识,也看到了边地之民数量少的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论述的那样:“以民争地则地重,以地争民则地轻。地重者卖之可也,地轻者授之可也。今两淮之地,所谓地争民者也,授之犹未必来,而况卖之耶。”[2]199以土地吸引人民,不仅使边地得以开发,同时也充实了边境的人口,增加了边地的可用兵源。

在募兵问题上,杨万里知道朝廷的本意是召募各地兵源,以备边患,但其效果却差强人意,因此提出以边地养边民,淘汰冗兵。主要着眼于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对于土地肥沃且乐于耕作地区的人而言,“民乐于为农而不乐于为兵,夺其所乐而强其所不乐,时则有扰民之害;以农为兵,非其习也,守则溃,战则奔,时则有败事之害”[2]176。因此在募兵时应注意召募“危地之民”,杨万里指出:“今夫民之生有安地,有危地,生于安地者以危地为惧;而生于危地者亦不以安地为慕。”[2]177危地之民,迫于战争的压力,时常“结营自卫,号为乡兵”,其战斗力比一般士卒较高。杨万里以班固的“山西出将之说”言明其意:“陇西诸郡迫近羌胡,民习战备,故风声气俗高尚武勇。此说得之。故夫山西出将,非天也,地也。地迫于夷狄而民习于战备,则何地不山西也哉。”[2]177身处危地之人,其作战积极性高于平常田地之人,“一夫者居必死之地,此其所必生也”,“故古之善用兵者以死求生,而不以生求生,边地之民亦死而求生者耶”[2]178。在边地乡兵的设置上,杨万里主张“私行”乡兵而非“官行”乡兵,即由百姓自己组织军队,朝廷负责提供支持,其目的是减少百姓的负担且可以麻痹敌人。他认为“行乡兵之法于边地者,决不可自官行之。官行之则扰,私行之则乐;官行之则敌必疑,私行之则敌不知其所窥”[2]178。在具体的实施方面,杨万里从靖康之难后区区乡兵便让金军进退失据的事例中汲取教训,主张以朝廷军队的军事经验培养边民,同时从中选拔具有军事天分的将领,使其统领军队,“不禁土豪之聚众执兵,而又阴察其才且强者礼而厚之”[2]178。与此同时,“时有少蠲其征役,或因使之除盗,而捐一官以报其功,庶几边民之乐于战”[2]178,使军队上下形成较强的战斗士气,从而改变军队作战不利的情况。

在守淮策略上,杨万里主张以长江为依托,沿江拒守。其对于战略要地的选择有着精准的判断:“愿朝廷以光尧之塞逆亮而塞敌之贪。如蜀,如荆襄,如武昌……朝廷固尝严守备矣。臣愿今日以待沿江之工而待淮,凡淮之要害之地,虏之所必攻者,巨镇如庐、寿、广陵者,则各择一大将,委以一面而付之重兵。至于其它州郡,则多其壁垒而葺其城池。城池坚则可攻而不可下,壁垒多则寇有牵而不敢越,有大将重兵以居要,则沿淮之州有所恃而无所惧。兵法所谓常山之蛇者也。”[2]153实际上,杨万里是主张籍淮保江。乾道十一年五月,杨万里应诏上书云:“臣窃闻论者或谓缓急淮不可守,则弃淮而守江,是不然。昔者吴与魏力争而得合肥,然后吴始安,李煌失滁阳二州,自此南唐始盛,今日弃淮而保江,既无淮矣,江可得而保乎?”[7]12864-12865杨万里对于江淮战略要地的选择及其布防设想,显得非常成熟与高明,对解决当时的军事困境是有相当见地的。南宋以半壁河山对抗金国,军事上多采取守势为主,力图控制战略要地以有效地抵御金军南下,从而确保国家的国防安全。

针对南宋士兵战斗力较弱的境况,有识之士多有揭露,宋末马端临指出:“将帅弗用命而委任不专也,卒既骄惰而不习知边事也。”[3]1335这其实是两宋时期宋军的常态。对于此种状况,杨万里试图提出解决之道:“天下之兵必有所敛,有所散。有所敛,所以集天下有用之士;有所散,所以去天下无用之人。”[2]174即采取类似汉初名将韩信的推陈出新之法,整顿军队,裁撤冗兵,改善吃空饷情况。此举直接点出了两宋军队为何数量庞大,军费激增,却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的原因。“天下之兵骄脆无用,召募日广,而临事不获其力。”[4]438兵将骄惰无能,朝廷总感到兵力不足,于是募兵数量不断增加,冗兵问题愈益严重,这已成为南宋军事上的软肋。

决策依据是合同立项的根本依据,主要包括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纪要、公司总经理办公会纪要、请示批复、投资或费用计划、采购中标文件等,根据企业性质不一一列举。

四、和不如战,战不如守

战与和,一直困扰着南宋君臣。在战与和的问题上,朝臣之间有诸多的争议,导致宋金之间战和不定。南宋与金之间有绍兴和议、隆兴和议和嘉定和议,即是现实的反映。杨万里从南宋朝廷的实际出发,指出宋对金的军事策略应是“和不如战,战不如守”,实际上即是“主守后战”。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统治区域以山川河流居多,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宜守不宜攻。而且,南方的汉人政权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军事对抗时,南方政权往往处于劣势而不得不采取守势,秦朝与明朝的长城即为最好的明证。且中国自古以来,南北战争居多,东西战争为少,但南方汉人政权北伐少数民族政权,胜利者寥寥。杨万里认为,朝廷应内修政事,外备边患,但不应穷兵黩武,将国家的存亡置于一战。同时也强调南宋不应“苟于安”而忘战,“为今之计,和不如战,战不如守。和则懈,战则力,故曰和不如战。战则殆,守则全,故曰战不如守”[2]155

对于其时的纷乱局面,杨万里有着清醒的认知。他意识到宋金之间已成对峙之势,双方都无法短时间内吞并对方,而“守”则成为双方的共同意愿。这从表面上看与杨万里的军事主张相矛盾,其实不然。“守”只是一种暂时的选择,且金军锋芒正盛,朝廷仅凭此时的军力是不足以击败金军的,那么以守为主,可以让宋军在战争中占据主动,既可有效地抵御金军南下,又可减少朝廷的军费开支。在宋金对峙时期,宋军加强军事建设,一旦宋军实力强大,对金战争有决定性优势,则可进行北伐。从开禧北伐来看,杨万里对金的军事策略并未得到采纳或实施。在杨万里去世的前一年,即开禧元年(1205)五月,宋宁宗下诏北伐金朝,但由于准备不足,战争也未对金形成优势,最后北伐失败而被迫签定了嘉定和议。南宋开禧北伐的失利,也从反面证明了杨万里“主守后战”策略是非常高明的,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杨万里重视选拔将才,主张通过选拔将领来提升军队的士气,同时又兼顾了南宋帝王的猜忌心理,偏重于选择一些年轻有为但资历尚浅的将领 。这样既能鼓舞军队士气,但又不会使军队成为私人的武装,独立于朝廷之外。实际上,杨万里认为,只有选将以新,任将以能,才能保持军队的活力,才能维持国家的稳定,才能缓解南宋对金的军事危机。

和与战的问题一直贯穿于南宋,朝臣争议不休,使得南宋诸帝对和与战的态度也不一。在此形势下,杨万里认为,朝廷应积极备战,但不能主动对金作战,因为南宋军队的战斗力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和金军进行大规模的决战。一旦轻易用兵,将使边境重新陷入战火,因此南宋内部的稳定和军队的建设是亟待解决的大事。但令人遗憾的是,南宋统治者并未采纳杨万里的意见。在其去世前一年的宋宁宗时期,整个朝廷处于一种狂热的“恢复故土”的气氛中,在内部党争不断、朝廷派系纷争的情况下,盲目地举全国之兵“北击边患”,以疲弱之师对金朝精兵,南宋轻启战端,最终酿成失败。

一般来说,只要扫描仪器能够满足手动和自动相控阵的要求,都是可接受的,两者都具有与焊缝固定距离的支撑架,都能满足数据采集的要求。图3是手动相控阵的机械装置的图片。

余论:卓尔不群的军事谋略

在士兵的选择上,杨万里主张学习楚汉相争时名将韩信 “推陈出新”的练兵思想,既对军队中战斗力较弱的士兵加以淘汰,同时加入边地能征善战的将士。北宋中期,范仲淹便是依靠边民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而且宋朝的精兵强将多来自于陕西军队,其军队的构成也多以边民组成。杨万里有鉴于此,提出的“以边地养边民,以边民成边军”,将军队的兵源改革作为军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切中了南宋冗兵问题的一大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同时代的文人相比,杨万里的军事才华也是十分突出的,此处仅以范成大、陆游与辛弃疾三人为例进行简单比较。与杨万里合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1126-1193),是南宋名臣、文学家。军事方面,范成大出任四川制置使时,曾开幕府,选将治兵,整军御边,修堡寨,防范吐蕃、青羌进犯,保证了蜀地边境安全,“范成大幕府并不侧重于军事备战,而侧重民生,重发展”[8]51。可见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虽有一定的军事实践,只是践行四川制置使的职务行为,掌四川诸州军事,便宜制置军事,但没有系统的军事谋略,与杨万里相差甚远。

同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论兵篇章多为单篇零散之文,如《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上二府论都邑札子》等,数目较少,其军事谋略多见于其诗章。陆游坚持抗战恢复,反对主和误国,提倡在江淮正面战场实施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主张收复中原,必先收复关中,派遣间谍,使用诈术,离间扩大金人内部矛盾等等[9]。可见陆游的军事谋略比较零散,虽然也有一些真知灼见,但其中仍有一些秀才空谈之论。如陆游虽然重视离间遣谍情报工作,但他曾轻信情报传闻,不仅受到时人的批评,在清朝还受到史学家赵翼的批评。赵翼指出,陆游在四川时,金朝边将以虚假情报骗取信任与钱财;淳熙年间,又误信金人每年巡历春水秋山之常制为虏酋北遁;开禧年间,又据邸报和错误信息赋诗,不禁感叹“邻国传闻之说,易于耸听”,“邸报尚不足信,况传闻耶?”[10]92杨万里也重视谍报工作,但对谍报工作谨慎分析,不轻信传闻,“南北和好逾二十年,一旦绝使,敌情不测,而或者曰:‘彼有五单于争立之祸。’又曰:‘彼有匈奴困于东湖之祸。’既而皆不验。”[7]12864可见,二人虽然都未有主持军事的实践活动,但陆游的军事谋略相比杨万里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参加过抗金义军,著有《美芹十论》《九议》《应问》等,比较系统地条陈宋金战守之策,应该是既有军事实践,又有军事理论。尤其是《美芹十论》,详细阐述了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是一部优秀的军事论著,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华。有学者认为辛弃疾是“出将入相的英雄,运筹帷幄的军事家、谋略家”[11]。从军事谋略上看,杨万里与辛弃疾二人应该是各有千秋。以守江淮为例,《美芹十论》有一篇《守淮》,主要阐述聚兵为屯,以守为战,重点是择精骑十万,分屯于山阳、濠梁、襄阳三处,而于扬州或和州置一大府以督之,主张藉淮保江。而杨万里对于两淮地区的军事布防,主张两淮引民屯田,以沿江拒守。可见,二人守淮策略都很有见地,只是角度与侧重点不同。总体看,二人对金军事策略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二人都坚决主战,且反对主和;都给南宋朝廷提出了一整套恢复中原的谋略和比较完整的作战方案,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但均未得到朝廷的采纳和施行;都对宋金大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都主张藉淮保江,反对弃淮守江;都关心民心并主张利用民心,辛弃疾主张利用两淮民兵抗金,杨万里主张用两淮乡兵抗金;都主张在江淮屯田,辛弃疾建议归正人屯田淮甸,杨万里主张引民屯田;都反对急躁冒进,反对南宋在未做好充分准备时就对金轻启战端等。在对金谋略上,二人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其实,二人的命运也比较相似,都是壮志未酬,一生不得大用,都以爱国忧时之诗文著称于世。但辛弃疾参加过抗金义军,还曾授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也负责地方军务治安等,可谓有丰富的军事实践。而杨万里任职多为文官,缺少军事实践,但杨万里文人知兵,其所展现的军事谋略,在文人中更是难得。

应该说,杨万里的军事谋略主要是针对当时南宋军队所存在的积弊,试图提出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南宋军事困境的方案,可惜的是南宋朝廷当权者并未将其的军事建议或策略付诸实施。杨万里对南宋国防安全的担忧不幸均被言中,这无疑是一种时代的悲哀。但杨万里的军事谋略不仅体现了其卓尔不群的军事才华与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又充分地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现实关怀。

微波滤波器是一个二端口网络,它通过在滤波器通带频率内提供信号传输并在阻带内提供衰减的特性,用以控制微波系统中某处的频率响应[3]。滤波器的技术指标通常有截止频率、频率范围和带宽、通带内插入损耗IL和回波损耗RL。其中回波损耗RL、电压驻波比VSWR和反射系数Γ三个参数是相关的,通常用于反映滤波器的放射特性。相关表达式如下:

[参 考 文 献]

[1] 罗大经著.孙雪霄点校.鹤林玉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 杨万里.诚斋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1册).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 马端临.文献通考[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点校.栾城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 程珌.洺水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1册).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6] 刘子健.背海立国与半壁山河的长期稳定[J].中国学人,1972(4).

[7] 脱脱.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8] 田萌萌.南宋孝宗朝蜀地幕府与诗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6.

[9] 庆振轩,张馨心.稼轩放翁军事思想比较散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2).

[10] 赵翼.瓯北诗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1] 颜家安.论辛弃疾恢复谋略及军事思想[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2).

Literati Know the Command :Discussing Yang Wanli 's Military Strategy to the Jin Dynasty

Yu Xuezhong Zhao Qiangju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ety,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In the traditional impression, Yang Wanli is a poet who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world of Chinese poetry. However, he has a good knowledge of military while he is famous as a poet. His military strategy to Jin deserves attention. It's mainly shows as follows: to choose the new and promote the capable, to be able to eliminate the redundant soldiers to support the border people; to guide the people to open fields to guard along the river; and to defend the war after the main guard. His military strategy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contemporaries. His military strategy match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clarifies the drawbacks of the Southern Song army.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ttempt to solve the military dilemma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the Jin Dynasty fundamentally, but his military strategy has not been put into practice.

Keywords :Yang Wanli; Literati know the command; military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29( 2019) 04-0032-07

doi : 10.19742/ j.cnki.50-1164/ C.190404

收稿日期: 2018-09-13

作者简介:

喻学忠(1970—),男,湖北大悟人,历史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

赵强举(1993—),男,重庆铜梁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中国古代史硕士生。

国有企业要以风险为核心、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内部控制管理为主导,不断深化企业资金链。根据国家主导方针或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方案。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变异研究》(16XZS009)。

[责任编辑:刘力]

标签:;  ;  ;  ;  

文人知兵:论杨万里的对金军事谋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