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在脑梗塞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中应用行为护理干预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梗塞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照其是否采取行为护理干预将其分入两组,分别为单行常规护理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与行常规护理加行为护理干预的40例研究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MA)评分与生活能力(MBI)评分。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FMA评分与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脑梗塞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取行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促进其康复。
【关键词】行为护理;脑梗塞;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效果;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258-01
脑梗塞即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疾病,患者脑组织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得到正常的血液供应,进而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最终坏死[1]。虽然现代医学水平不断进步,使得溶栓技术有效缓解脑梗塞患者的病情,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但是患者依然普遍留有许多后遗症,如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其生活质量大大降低。本文选择2013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梗塞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试探究行为护理给其康复效果带来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梗塞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照其是否采取行为护理干预将其分入两组,分别为单行常规护理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与行常规护理加行为护理干预的40例研究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对比:研究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者75岁,平均(60.14±11.2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者76岁,平均(60.57±11.74)岁。为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对比有可行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营造舒适干净的病房环境,为其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与适宜的温湿度;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在改变患者陈旧思想的同时为其提供关怀与爱护,使其负性情绪得以消除。针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应做好用药指导与用药监督,以免误服药物带来不良影响。并且,还应该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为其做好保暖工作,经常为患者按摩肢体、变换体位,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的饮食,应兼顾其饮食习惯与病情所需。
研究组除了采取上述常规护理措施,另加行行为护理干预,具体措施有:(1)体位护理:针对患侧存在的运动障碍,应加强对患侧的刺激,以免患者头部长期偏向健侧而忽视了患侧,导致患侧功能障碍加重。护理人员在摆放物品时应放在患侧,不仅可以吸引患者注意力,还能调动患者使用患侧肢体的主动性,间接刺激神经元,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在体位的选择上,优选半卧位,同时还应调整患者手足弯曲部位,避免足弓长时间下垂。(2)关节按摩:按照由远及近的原则为患者定期按摩关节,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还能消除肿胀,预防静脉炎或压疮的发生,更能避免肌肉萎缩的发生,促进全身功能的恢复。(3)穴位按摩:为患者取坐位进行上肢按摩,按摩的穴位均在患侧,护理人员应虎口、拇指等对内关、曲池、合谷、少海等穴位进行按摩;为患者取仰卧位进行下肢按摩,使用食指环拇指对内外膝眼、涌泉、照海等位于患儿的穴位进行按摩,按摩时间为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FMA评分与MBI评分,其中FMA评分用于评估患者上下肢的运动能力、协调能力、反射活动,分值高则运动障碍较轻,分值低则运动障碍严重[2];MBI评分则用于评估患者日常进行穿衣、修饰以及大小便等行为的能力,分值越高则生活自理能力越强,分值越低则功能缺陷越严重[3]。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加以检验。计量资料行(x-±s)表示,并进行t值检验。两组研究对象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护理后,研究组的FMA评分与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FMA评分、MBI评分对比(x-±s)
3.讨论
虽然在医疗技术发展下脑梗塞的死亡率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脑梗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依然给神经组织带来了损伤,脑神经对肢体活动的支配能力大大下降,使得患者出现了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研究显示,为患者进行行为护理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4]。这一点可以从本文结果得到证实,采取了行为护理研究组其FMA评分与MBI评分均要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原因在于,行为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以行为医学与行为科学为基础,通过对穴位和肢体的按摩、对体位的调节来为患者的神经系统带来反复的刺激,这种刺激可以为神经组织的再生营造有利的条件,促进运动功能的再建。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自然生活能力也会显著提高[5]。
4.结语
行为护理的实施有助于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为其采取行为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进一步康复。
【参考文献】
[1]穆信利.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2):221-222.
[2]南宝,宁耀超,王恒苓,董同宝.行为干预对脑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4):27-28.
[3]张建芬,蒋为,周芳.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147-148+172.
[4]周敏坚.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1):186-188.
[5]王先荣,刘斌.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06):1168-1169.
论文作者:何白鸥,王秀容(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患者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评分论文; 脑梗塞论文; 效果论文; 功能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