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世界体系理论分析_世界历史论文

当代西方世界体系理论分析_世界历史论文

当代西方“世界体系理论”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世界体系角度看发达与不发达的关系,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国外社会科学界兴起的世界体系理论的独特的研究视角。建立在这一视角基础上的研究,为我们探讨发达与不发达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及其创新

发达与不发达的关系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逐渐成为国外社会科学界理论研究的主题。50~70年代,对这一关系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两大主要理论:一是50年代形成的西方经济发展理论;二是6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的不发达国家的依附理论。

西方经济发展理论注重对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的内部原因进行探讨,用发达国家的早期经验来规范不发达国家的现实状况;依附理论代表的是不发达国家的民族利益,坚决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反对把不发达国家的现在等同于发达国家的过去,主张从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剥削以及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中去寻找不发达的原因,去探寻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毋庸置疑,这两种理论存在根本区别。然而就其分析方法而言,却有着两个相似之处:1.都以“国家”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偏重于研究一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注重对不同国家不同发展现状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忽视资本主义世界整体的发展与变化;2.都根据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部诸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将其分为发达国家(中心)和不发达国家(边缘)两个层次。

7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战后形成的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两极格局已逐步转变为发达国家中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并驾齐驱,不发达国家中新兴工业国家不断涌现,石油输出国等区域经济组织不断增长,以及最不发达国家增多等多极化格局。这种多极化格局反映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多层次性,反映了世界的多力量、多元化和纵横交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新格局下,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和不发达国家的依附理论,以国家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的研究视角和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区分为“中心”与“边缘”两个层次的研究方法,显然有其不足之处。新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要求从世界整体发展与变化的角度来全面考察发达与不发达的关系,世界体系理论适应了这一要求,在国外社会科学界崭露头角。

作为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学家艾曼纽尔·沃勒斯坦以世界整体的发展与变化为视角,并从整体发展过程审视发达与不发达的关系问题,从而把西方学者和不发达国家学者对发达与不发达关系的理论探讨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同先前存在的研究发达与不发达关系的理论相比,世界体系理论在理论研究的视角、研究对象的结构和理论探讨的视野三方面都有所创新,使其成为现今探讨发达与不发达关系的一种新的理论。

(一)以“世界体系”为分析基点,形成了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世界体系”作为世界体系理论的始基概念,它是一个由许多不同的“要素”,如分界线、结构体、群体、法律条例等组成的社会体系。这些要素时而由于相互之间的引力结为一体,时而又由于内部的竞争相互冲突、发生分裂。可见,世界体系就是一个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推动的、可以自我调控的社会体系。“世界体系”是一个整体性经济单位,有其整体的发展与变化规律,并支配和制约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局部的发展与变化。因此,沃勒斯坦认为,无论是发达还是不发达,都只是世界整体发展与变化在每一个组成部分上的具体反映。

世界体系理论强调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研究方法,研究世界体系整体规律对发达与不发达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从而根本改变了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只考虑不发达的内部原因和依附理论只考虑不发达的外部原因的状况。

以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为基础,沃勒斯坦进一步考察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其发展、变化中呈现的特征。他认为,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史中,曾出现过“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世界帝国”是一种具有政治性质的社会制度,它的特点是中央集权统治;“世界经济”则是具有单一劳动分工和各种文化制度的单位,是一个没有中心权力机构的世界体系。前者依靠政治权力,以纳贡的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经济剩余;后者利用不平等交换机制把经济剩余从“边缘”转移到“中心”。这是由资本主义造成的,因而当代世界体系就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沃勒斯坦把“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看作是同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现象。因此,他又把“世界体系”称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自16世纪形成以来,经历了一个运用各种手段(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成功地进行扩展的过程。沃勒斯坦认为这一过程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以资本积累不停顿运动为方式,以经济对外扩张为手段,逐步地把亚、非、拉美都囊括进自己的范围。2.以“中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为其建立的基础,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关系既是亚、非、拉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也是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积累的重要手段。3.包含了许多强制的文化变革,如改信基督教、强加的欧洲语言和某些技术、习俗的教育,法律准则的变化等。这些强制的文化变革影响着亚、非、拉美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

(二)以世界体系的“中心——半边缘——边缘”为分析角度,提出了理论研究

的新见解。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是不平衡的,既存在着那些工业较为发达、产业分布较为合理、有强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中心国家,也存在着那些以原料生产为主、缺乏强大的资产阶级、具有单一文化社会结构的边缘国家,还存在着一些介于二者之间的国家。他把后一类国家称作“半边缘”,认为这类国家就是那些既受到中心国家控制,同时又可以部分地控制边缘国家的国家,如拉美一些经济强盛的国家和欧洲的整个边缘地带,以及亚、非的大部分国家,它们同时兼有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特征。随着世界体系内部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等变化的出现,某些半边缘国家可能上升为中心国家,但也可能衰退为边缘国家。然而,“半边缘”在世界体系中的这种位置变化,不足以改变世界体系本身。

世界体系理论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对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和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构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三)以世界体系的前景为分析目标,拓宽了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以往有关发达与不发达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一般只局限在资本主义范围内,不涉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世界体系问题。世界体系理论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且探讨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探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关系。

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完整的全球性体系,自资本主义诞生之日起,世界就只有一个体系运转,其他形式的政治体制都不过是资本主义这个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市场上,社会主义国家仍然要遵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它不可能摆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独立的体系。但是,就未来的发展而言,它却有着加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灭亡的作用。

在沃勒斯坦看来,可供边缘国家选择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全面否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世界革命道路,即“反体系运动”;一条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由“边缘”上升为“中心”的道路,即“追赶型”道路。沃勒斯坦把走“追赶型”道路看作就是走西方现代化道路,认为这“不仅不能削弱世界体系,反而会加强它”;只有“反体系运动”的世界革命道路才是边缘国家发展自身的最好道路。“反体系运动”的目标则是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变为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它能够集中克服现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某些弊端。国家在“反体系运动”中是既可以利用又能够受到限制的“要素”,“我们不应该寻求‘发展’某一个国家。我们应该力求改变这个作为整体的体系,这就得承认我们自己的国家既是这一转变的动因,又是这一转变的障碍。”“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所有社会的民族运动都将构成一个整体,其结果都将是反体系的。”“反体系运动”将成为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

沃勒斯坦探讨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他指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应该是:以生产使用价值为基础,包含社会生产的某种集体决策,即在世界层次上进行的“计划”,只有这种“计划”才能根除世界贸易的不平等交换,实现为使用而进行的生产。取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也只能是以这种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世界整体性结构,即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或“社会主义世界政权”。沃勒斯坦认为,尽管这种社会主义世界政权离我们还很遥远,但它终究将会得到实现。因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地理范围上的扩张已趋极限,随着资本主义危机的反复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将会越来越强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无力与之抗衡而趋于崩溃。然而,在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世界性转变的艰难过程中,切实地制定实现这一转变的策略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世界体系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体系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兴起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对我们研究和探讨当代发达与不发达的关系问题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一)世界体系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拓宽了研究和探讨发达与不发达关系的视野。

世界体系理论对世界整体的研究,实质上不仅是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和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分别研究,而且也是对世界体系中发达与不发达关系的研究,是对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整体的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研究。世界体系理论对世界体系中发达与不发达关系作多学科结为一体的研究,是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发达与不发达关系问题探讨方法的一个新的突破。它采用社会学的动态分析和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了世界体系的历史发展,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融为一体。

(二)世界体系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为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发达与不

发达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发达与不发达关系问题的研究,并把“世界历史”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出发点。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就在于狭窄的民族历史已转变为广阔的世界历史,而造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产生,“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1卷,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世界历史的形成意味着世界体系的形成,国家和民族只是世界体系这张“网”上的“结”,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网”的制约;只有从“世界历史”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体系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

世界体系理论吸收和运用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方法,把世界历史作为研究发达和不发达关系的出发点,把“国家”、“民族”作为“世界体系”中的“要素”,强调了研究世界整体的重要性。就此而言,世界体系论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运用的一种阐发,它关于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整体分析,以及对不平等交换机制和世界体系整体发展、变化的深刻研究就是这种阐发的结果。

(三)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反叛是世界体系理论研究发达与不发达关系的一个

最鲜明的特征。

“西方中心主义”强调世界体系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其他国家或地区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西方化就是现代化。尽管沃勒斯坦用“边缘”、“半边缘”范畴来表示不发达国家,但他还是比较客观公正地分析了不发达国家的现状,给予它们在世界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并以发展的眼光,分析了它们在世界体系中的层位变化;同时也把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经济与政治的多样性、差异性的分析,纳入了对世界体系整体的分析考察、宏观研究之中。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方面,如果说6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依附理论迈开了第一步,那么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后兴起的世界体系论则迈开了第二步;如果说依附理论反对走西方的发展道路、反对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那么世界体系理论则强调不发达国家不能只是被动地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而必须把发达与不发达关系问题看成是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现状和前景的重要问题,应该从世界体系角度来考察发达与不发达的关系。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各个国家之间实行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的相互依赖程度也越来越深,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也日益密切,全世界各民族都已卷入世界历史的巨流。在这种情况下,以总体方法对世界体系中的发达与不发达关系问题作出整体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但是,不可否认,世界体系理论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沃勒斯坦在对世界体系前景的分析中,错误地把现今的社会主义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否定了列宁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也否定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运动和一种制度,在当代世界上,在更广阔的领域仍在不断发展的事实。尽管近几年来,社会主义正经历着胜利与失败的较量,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在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特征的分析上,沃勒斯坦忽视了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建立的基础的分析,忽视了对实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化生产手段的分析,因而致使世界体系理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成为一座脱离现实的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标签:;  ;  ;  ;  ;  ;  ;  ;  ;  ;  ;  

当代西方世界体系理论分析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