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岁末盘点:电影高开,电视低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岁末论文,电视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04中国电影开始进入高盈利时期
新华网报道,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2004年具有“拐点”般的特殊意义:国家广电总局 颁布和实施了旨在推进电影产业化的4份文件,在市场化的政策导向下,“老中青三代 导演倾情投入,正在形成国产电影创作的新高潮。”(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童刚语)。华 谊总裁王中军断定:中国电影业已经进入高风险、高盈利的时期。随着时代华纳等外资 的强力介入,国内院线在合纵联横的同时不断提高效益。另一方面,校园院线、流动院 线、数字电影院线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为国产影片寻找更广大的观众群。2004年,《十 面埋伏》创下了1.5亿元的国内票房,表现出与世界一流制作水平相抗衡的勇气,以及 多种富有想像力的营销智慧。目前影响国产电影振兴的因素包括观众热情不高、市场秩 序亟待规范、专业影评衰微等问题。另外,电影票价畸高、地方保护主义阻碍院线整合 进度,并导致盗版屡禁不止。社会对电影作品及电影界人士的非理性批评甚嚣尘上,无 端的指责与谩骂屡见不鲜。
二、电视剧收视率逐年下降
据央视索福瑞公司发布2003—2004年《中国电视市场报告》中官方数据表明:对于目 前中国的电视市场,收视率正在逐年下降,电视剧的重播率不断提高,出现了令人悲观 的局面。目前播出电视剧的题材越来越集中,实际上在2004年仍然是以古装剧里的武打 剧为主,其他的题材有所增加。精品剧数量有限,电视剧的重播率一再提高。排名前十 名的电视剧,都在50个频道以上播出。从跨媒体的角度来说,电视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互 联网和广播报纸的竞争,对观众媒体消费时间的竞争方面,广播从2003年人均每天听26 分钟,增加到33分钟,而电视则是下降的。
三、新锐导演从边缘走向主流
《光明日报》报道,在第1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刚刚出道的几位新锐导演以及 他们执导的关注现实的作品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如《可可西里》、《上学路上》、《冬 至》和《电影往事》。电影节初次检验了这些新人新作的艺术魅力,也报出了一个新的 信息:中国的新锐导演正在成长、成熟,他们经历了蜕变,已经从边缘走向了主流。他 们无一例外地把关注现实、关注人的命运放在首要位置,走出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樊篱。 研究员贾磊磊分析说,青年导演的这些新作在电影美学观念上完成了通过戏剧化方式反 映现实到通过纪录的方式表现现实的转变。许多影片在表层形态上都力图呈现出一种生 活本身所具有的“原在感受”,淡化演员的戏剧化表演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剧中人物 自身的职业特点,给观众造成一种“目击现实”的心理感受,进而改变了电影仅仅供人 娱乐的性质。在弥漫着商业气味的电影市场上,新锐导演们重新树立起了中国电影透视 社会现实、展现历史变化的美学旗帜。
四、李准:红色经典改编三原则
《北京青年报》报道,李准认为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认可 原著的价值导向和精神风貌;二是要认可原著的人物形象与命运;三是要认可原著基本 的故事框架,“否则就不是改编而是颠覆。颠覆式改编很难讨好观众,《林海雪原》就 是一个例子。”同时李准也指出,既然是改编肯定得改,问题是怎么改。任何改编都必 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的;而且文学艺术转为视听艺术也必须要改。
五、电影批评要“四要四不要”
《电影》2004年第10期文章,认为电影批评最好能做到“四要四不要”。要独立不要 干涉。这是媒体批评的立场问题。只有立场独立,不依赖第三方,媒体批评才能真正起 到公共论坛的作用,才能真正获得公信力;要真诚不要世故。这主要是考量媒体批评的 态度和动机。世故是批评的大敌,可能偏离电影批评的初衷和本意;要多元不要一律。 指媒体批评的角度、层次和观点。多元才有活力,一律扼杀生机。票房是主要的,但不 是唯一的;要理性不要盲目。这是就媒体的批评的方法而言,提出观点要建立在电影细 读的基础上,摆脱各种成见,有理有据,并有合乎逻辑的充分论据。
六、美国影评人永远不会失业
同期《电影》文章说,影评已经成为美国电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的影评文 章侧重于探讨电影本身的艺术成就而非一般花絮绯闻,致力于挖掘影片作为一种艺术形 式作用于观众心灵和感官上的效果,就影片本身的艺术质量给出影评人的个人意见,但 也有相当数量的影评文章出自电影公司的相关稿件,成为电影市场营销的工具。大多数 影评人经常不得不在影评的公正性和媒体的商业利益之间作出妥协,但影评人认为他们 的职责就是为普通大众在进电影院时选择哪部片子提供一个参考。通常情况下,影评人 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往往和该部片子的票房背道而驰。最受影评人推崇的往往是国外艺术 电影和和独立制片电影,而被影评人嗤之以鼻的一些好莱坞电影却总是倍受观众追捧。 当然,如果仅就商业电影而言,影评人的评定和票房收入倒是大体一致。美国影评界有 一个普遍共识,近二十年来电影艺术内涵已经急遽衰退,对此许多影评人忧心忡忡,并 一直在为影评何去何从大打口水仗。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在制片方、影评人、观众这三 者关系中,影评人的力量是最微弱的,但不管怎样,只要电影仍然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 出演着重要角色,影评人就永远不会失业。
七、译制片为何风光不再
据《羊城晚报》报道,译制配音电影曾经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丁建华、童自荣、邱 岳峰等专业配音演员以其专业的配音功底、良好的敬业精神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观众对配音电影发出了质疑之声。他们宁愿承受语言的隔阂,看 字幕版的原声电影——译制片没有原版来得原汁原味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部分草台班 子配音的译制片坏了大家的胃口,还有市场不景气等原因,使得译制片两头被冷落—— 观众对时下译制片的配音质量十分不满意,有观众甚至在网上毫不客气地批评有的影片 根本算不上是配音,充其量不过是让外国人说起了普通话;而另一方面,业务少、收入 少又迫使很多配音人才流失转行,译配一部译制片的资金只有10多万元,分摊给翻译、 配音、混音等人后,即使是知名演员为一部大片中的主角配音,收入也不过几百元。
八、世界顶尖科学家评出历史上的“优秀科幻影片”
据新华社报道,上月底,由英国《卫报》组织、并由60名著名科学家评选出的“优秀 科幻影片”榜单揭晓。英国导演里德利·斯科特1982年执导的《银翼杀手》名列榜首。 名列第二的是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史诗巨片《2001年:太空漫游》。另一 名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三部曲中的前两部《星球大战》和《帝国 反击战》位列第三。另外7部影片包括:《异形》;《飞向太空2002》(1972年版);《 终结者》和《终结者2:审判日》;《地球停顿之日》;《地球争霸战》;《黑客帝国 》;《第三类接触》。
九、欧洲影院经营三大要素
《中国广播影视》第11期(上)发表文章《欧洲电影市场考察报告》,介绍欧洲影院经 营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调节、理性经营和多元票价。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欧洲各国在电 影市场运作中,市场调节渗透于各个细微末节,他们对于利润的追求较多,较少意识形 态的制约,可以说“金本位”贯穿了电影的整个产业链。理性化经营方面,首先是成本 观念,他们在把握放映成本方面比我们的一些影院不计成本拼场次的传统方式更适合经 营规律。经营灵活是欧洲影院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市场预期较好的影片,影 院与片方分帐比例为5∶5,对于市场预期不高的影片,往往采用片方反包档期的经营方 式。另外,对于艺术电影,政府扶持成为其存活的根本原因。欧洲各国都有放映艺术电 影的小型院线,政府则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对于艺术院线所缴纳的7%的经营税 ,政府会于当年年底全额退税,对于博物馆馆属艺术影院,当地政府每年另有专项资金 资助。法国文化部规定,对于专门放映艺术片的小型院线,放映一部艺术电影,国家就 奖励5万欧元。法国政府还要求各电视台每年购买并播放150部以上的艺术片,以增加投 资者信心,保护艺术电影资金回收。
十、中法影视合作长足发展
《光明日报》报道,据来自法国文化部的消息,中法两国的影视合作近年来有了长足 发展。2004年,已经有4部法国影片进入中国市场,4部片子总共卖了200万张票。拥有8 亿电视观众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六台,每年都要选播60部法国电影。中国已成为亚洲第二 大法国电视节目播出国。另外,欧洲体育新闻台也进入了中国的外国有线电视平台,从 而成为法国电视在中国播出的第二大频道。中国电影工作者都有资格向法国外交部和法 国全国电影中心共同出资的基金申请资助,同时中国有关机构也积极支持在中国举办的 法国电影节。
十一、民企影片占半数以上票房
据新华社银川报道,首届“中国民营影视企业高峰论坛”传出信息,由民营影视企业 制作的影片,目前已经占据了中国国内电影市场半数以上的票房,正逐渐成为我国电影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民营企业普遍看好影视业,投资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002年民 营影视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电影的比例已经达到全国影视制作产业的三分之一,占 到八成的市场份额。2003年,全国共制作影片197部,其中民营影视公司投资的有60部 ;2004年上半年生产的100余部影片,民营企业参与制作的占80%。与此同时,一大批民 营影视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并初具规模。浙江横店集团兴建的横店影视拍摄基地是目前亚 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投资高达17亿元。华谊兄弟、保利华亿以及深圳巨星等民营影 视企业都生产了大量影视剧产品,具有很高知名度。民营的影院公司更是迅速改变观众 陈旧的看电影观念,跃居全国影院票房收入的前列。
十二、方言版动画片:创新经典还是糟蹋经典?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报道,以各地方言配音的动画片因其台词诙谐幽默而大有流行之势 。方言版动画片的俏销遭到了语言学研究者和教育学界人士的质疑。画家李广滨认为“ 加入方言后,破坏了动画片原来的美感。”某中学教师更直言方言版动画片不适合孩子 观看,她说:“方言版动画片将影响孩子们学习普通话,而方言中的一些成人话和粗话 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音像制作人张先生却对此表示赞成,他认为国外动画片被改编 成各种方言版本,是中国人在探索让国外的动画片本土化方面所做的尝试,标志着“中 国人也开始改好莱坞了”。方言版动画片完成了一个文化再创造过程,这种改编方式使 本土文反客为主,让原版卡通“沦”为从属的“配画”地位,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关 于方言版是不是在糟蹋艺术的问题,东北方言版《猫和老鼠》的策划王长辉表示,虽然 新出现的方言版动画片确存在一些需改进的地方,但人们不能因此而对所有的方言版都 “一棒子打死”。据他介绍,前段时间国内的一家电视台在对方言版《猫和老鼠》进行 民意测验时,有70%的被调查者表示赞成方言版动画片。不管怎样说,动画片方言版这 种形式使一些国外经典动画片这盘冷饭再次被炒热,总不是坏事。在我们的视野中应该 允许这样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现象存在。
十三、好莱坞“本位主义”引起美影迷不满
《电影》2004年第11期刊登文章,很久以来,世界其他国家的影迷们一直抱怨好莱坞 影片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使各国脆弱的本土电影受到了威胁;然而现在,美国的影迷们也 开始抗议了。很少有外国电影能进入美国电影院:2001年,在美国放映的所有影片中进 口影片仅占1%。并非美国人只喜欢好莱坞电影,这种失衡的真正原因不在文化而在市场 和体制上。在过去30年里,随着美国自产电影的增多,独立电影院数目的减少以及美国 电影业的整合,外国影片在美国的市场大大萎缩。
十四、影人获奖信息几则
《文汇报》报道,95岁高龄的著名导演汤晓丹日前成为荣获“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 的第一人。汤导演从22岁踏上影坛,一生拍片60多部,其中《南征北战》、《渡江侦察 记》等都是电影经典。《新京报》冯睿报道,中国导演姜文和贾樟柯被授予法兰西共和 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法国文化部长在授勋词中谈到,姜文作为著名的演员、导演,创 造了难忘的银幕形象,而贾樟柯作为最年轻一代导演的代表,被评价为“创新电影语言 的新潮流人物”,是“当代中国最富洞察力的记述者”。他们两位导演的电影创作不仅 为法国更为全世界的电影提供了新鲜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