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目标、任务、内容和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则论文,体系论文,目标论文,农业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我国国家农业创新体系,要把握知识经济和全球科技发展的趋势,尊重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要瞄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双重作用。
广义的创新包括思想与观念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等,本文讨论的农业创新主要限于农业科技创新。
一、农业创新的特点
农业知识创新有别于其他创新体系的特点是:农业创新既受经济规律支配,也受生物规律支配;农业创新的物化生产资料,不能用其他物质资料取代;农业创新的运行受自然力的影响较大;农业创新的周期和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8~10年左右; 农业创新在时序上相对落后于其他产业;农业发展对农业知识与技术创新的要求领域宽、数量大、类型多、区域变异性强。
二、建设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目标和方向
战略调整的方向
通过建设国家农业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高效、优化地利用和配置科技资源,促使农业科技机构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进入市场的大循环,提高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整体水平与能力,加速和提高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应用率,支持下世纪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总体目标
是改革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包括科技知识生产、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与转化、技术中介与服务、技术应用与实现等系统构成要素),调整构成要素间的结构与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要素间的联系,加速知识的传播与流动,提高体系总体的能力与效率。建立按市场和科技自身规律运行的国家农业创新体制与运行机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实现我国三步走宏伟目标和21世纪更大的发展奠定基础。
近期目标
农业创新计划的近期目标是,在2010年之前,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及其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一批有较强农业创新能力的国家级农业知识新基地,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不断取得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农业技术成果,并使之迅速规模推广应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三、建设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目的
为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需要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农副产品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确保我国食物安全、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极大地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依靠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研究运用高效率利用耕地、淡水等稀缺资源的先进替代技术、保护、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农业产业领域,特别是知识密集、劳动密集的新兴农业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全面现代化;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具体可分三个阶段:
到2000年,提高农作物、畜禽水产、果蔬茶糖、名特稀优产品新品种覆盖率,普及实用种养殖增产技术、农田节水技术、配方施肥等技术、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防疫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技术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为下个世纪初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到2010年,力争在动植物“超级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农业工程装备以及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大农业科技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初步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等农业发达国家行列,农民的总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左右,农业知识经济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
到2030年,力争农业关键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在世界中等农业发达国家中居领先地位,农业知识经济产值占农业总值的30%以上,为我国人口高峰期的食物安全和消费水平的增长提供可靠技术保障。到下世纪中叶,按照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科技有更大发展,知识型农业经济逐渐成为农业经济的主体,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提供持续的支持。
四、建设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
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知识创新计划是建设国家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关键步骤。国家农业创新计划要本着高起点、前瞻性、系统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等指导思想。要充分考虑知识经济的特点、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需求;着眼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重视农业知识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彻底改革农业科技组织与管理体制;建立紧密与市场动态、产业发展需求结合,着眼于当前农业生产主要问题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体现联合、共享的知识经济特色,有利于科技与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体现加强国家大院、大所能力建设的精神;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学科结构,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实用技术开发研究、产前与产后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等重点技术领域的研究;重视企业创新主体的培育,狠抓知识经济的支柱—科技产业化;加强信息网络、工程中心、高科技园区等知识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农民素质提高等知识经济的核心—人才与智力资本的开发、经营。
五、建设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指导原则
有限目标原则 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突出重大性、全局性及超前性,着重选择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高、应用潜力大的重大领域和关键技术。
系列配套原则 确立明确具体的技术目标,分别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实用技术开发与转化、技术示范与应用推广、技术产业化发展五个层次上,部署系列配套的国家工程,推动整个农业创新和农业产业的革命。
立足国情原则 全面审视国情与农情,准确把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水平和经济实力,选准技术重心和科技创新的平台,找准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口,以有限的资金,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综合衔接的原则 与国家和农业部已有的有关计划紧密衔接,力求互为补充、形成整体,包括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科学工程、973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丰收计划、星火计划、教育部211工程、农业部“948”引进计划等的有机结合。把相关的科研经费、人员、机构等科技资源高度集中,支持国家农业创新体系规划的实施,真正形成跨产业部门、跨地域、跨所有制、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建立网络式、模块式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与运行体系,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功能互补的原则 在重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过程中,牢牢把握政府功能与市场功能互补,国家创新中心与地方创新中心功能互补,科研机制与高等院校、企业、社会、农民的功能互补,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功能的互补,使整个体系成为结构合理、组织精练、紧密相连、互为补充的合作网络。
六、调整学科结构与优先发展的农业科技领域
调整学科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应遵循以下原则:高新技术全面应用与渗透的原则;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科技研究与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相结合的原则;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原则;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自我创新与适当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产业创新与产业改造并举的原则;创新—突破—转换—传播—应用有序联接原则;粮、棉、油、畜禽、水产、果、蔬、特产综合开发的原则;粮食、农业、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原则;发达的东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科技、教育与产业部门推进同全社会参与结合的原则。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知识经济、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我国农业知识创新的关键研究领域应包括:
加强基础性研究的知识创新领域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要向涉及动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动植物品种选育、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等重大领域的生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动植物生理学、动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动植物营养学、农业土壤学、农业微生物学、资源环境与生态学、农业信息科学、农业工程学、管理科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学科专业倾斜。近期应具体加强农作物基因资源遗传研究,农业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基础研究,重大畜禽疫病病原分子结构与功能基础研究,农作物对病虫害持久抗性的遗传基础研究,主要粮食作物高产、优质、多抗性育种的遗传基础研究,动物育种的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粮食作物高产优质生理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农业微生物基因族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研究,作物—土壤根际微生态系统与水肥高效利用机制等重大科学工程。
实用关键技术的突破领域 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农作物、畜禽水产、果蔬茶糖棉麻油等高产超级品种培育;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土壤资源与肥料高效利用;省工高效、低成本的集约高产耕作栽培技术;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重大病虫灾害控制技术;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技术及其适用机具研制开发技术;畜禽高效集约养殖技术;渔业资源保护与水产高效增、养殖技术;农产品、农副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新型食品加工技术等。
农业科技产业化领域 主要粮棉作物种植产业化、畜禽养殖增殖业、水产品养殖增殖业、饲料产业、食品加工业、果品业、蔬菜业、花卉业、种苗业、草业、药材业、园林业等领域的科技产业化经营示范工程等。
七、实施国家农业知识创新计划的基本内容
我国农业知识创新计划建设拟由五个重大农业科技工程组成:
创新工程 即农业科技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属于长期性科技计划范畴,是我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基础元件。主要目标是紧紧抓住21世纪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两大带动性新技术,在动、植物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以及其他农业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领域三方面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争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水土流失、环境保护、淡水与土地资源等若干重大生态问题,组织长期监测和研究,争取获得重大理论与战略的突破。为关键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与战略储备并推动其发展。
突破工程 是一项中期计划(10年左右),即农业科技关键技术创新工程,是我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主要元件。目标是在选准增产突破口及其技术关键的基础上,突出粮食,突出优质高效农产品供给,重点选择已有基础科研积累、有重要苗头、可望加速突破领域的若干重大关键技术,通过大规模联合攻关,取得关键技术研究的突破。
转化工程 是一项介于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之间的工程,即农业科技实用化的技术创新工程和实用化转化工程。目标是瞄准具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进行实用技术的二次开发创新研究,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实用技术,提高技术的转化率。这是我国目前的薄弱环节,需要大力加强。
应用工程 主要任务是以技术规模化应用带动生产发展,以技术革命促进产业革命,提高实用技术的推广率、应用率、贡献率。属短期计划(5年左右为一个阶段)。选择已有的重大关键技术, 重点进行技术的集成配套、综合示范和规模化应用。2000年以前,重点筛选“七五”、“八五”期间已经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成果100 项进行综合示范和规模化应用;2005年以前,再选择“九五”攻关、能够在大面积应用并有明显增产效果的技术100项, 组织大规模的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此后,根据科研攻关新的科技成果,不断选择若干项成熟的适用技术,加速新技术的综合配套和规模化应用。
产业工程 重点从五个方面推进:一是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实施以“种子工程”、“农作物保健工程”、“沃土工程”等科技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工程;二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大力发展、扶持一批涉农科技企业;三是改造传统农业产业、开创新的农业产业领域,如白色微生物农业、兰色海洋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等新型农业;四是根据已有科技发展和地域资源优势建设几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园区;五是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发展中的若干产业工程开展研究。
收稿日期:1998—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