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在哭泣》课堂实录及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圆明园论文,课堂实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设计意图
将“脱口秀”电视节目的组织形式引入课堂,旨在营造轻松的氛围,带给学生一份新鲜感,通过最常见、最亲切、最便捷的交流方式——谈话,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共同追溯历史事件,无所拘束地表达观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二、活动目标
1.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通过圆明园的今昔对比,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帝国主义列强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
2.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立志为国家富强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活动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圆明园被掠夺、焚烧前后的照片、资料,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重大历史事件。
四、活动实录
开场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节目吧!喜欢吗?(生:喜欢)今天,我们也来参与一期《实话实说》节目,你们都有机会成为节目嘉宾(学生很兴奋)。我是本次节目的主持,欢迎城东小学五年级(3)班的全体同学和萧山区的品德课老师们来到节目现场,欢迎大家!(鼓掌)我们将进入的第一个环节是——思想旅行(课件出示“思想旅行”)。
评析 简短的告白,迅速拉近了执教老师与借班学生间的距离,营造了“节目现场”的氛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活动一 思想旅行
师: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旅行呢?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的风光”)看出来了吗?这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生:这是北京的颐和园。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正是北京现在最大的园林——颐和园中的景色,它美吗?其实,北京还有一座叫“圆明园”的园林,比这大得多,也美得多。老师这儿有一组介绍它的图片,你们想看吗?(课件播放“圆明园风光图片”)
师:这些就是当时圆明园中的部分景色。圆明园是一座清代的皇家园林,外围周长约10余千米,比颐和园还要大许多。园中凿湖堆山,种植着各种奇花异草,有国内外名胜四十景,而且珍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被称为“万园之园”。看了这一组图片,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些都是绘画作品,没有一张是实地拍摄的照片,这是为什么?
师:是呀,我也感到很奇怪。课前我请大家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你们找到圆明园的照片了吗?
生1:老师,我找到了一张。
生2:我也找到了。
师:你们真厉害!请拿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如果还有人找到了,也可以上台来,大家掌声欢迎!(第一批嘉宾上场)
(4位嘉宾同学分别出示、介绍圆明园焚烧前后的图片)
师:老师在课前也搜集了几张圆明园的照片,请看。(课件播放“圆明园焚烧后的照片”对比)
师:同学们,看了这些照片,你们又有什么新的疑问吗?(先请嘉宾说,再请观众席上的同学说)
生1:这么宏大、漂亮的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生2:圆明园中的宝物都到哪里去了?
师:是呀,今天的“万园之园”,早已成为一片废墟,留给我们的只有满目荒凉,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历史,作一番探航吧。(课件出示“史海钩沉”。第一批嘉宾退场)
评析 “思想旅行”旨在通过圆明园被焚烧前后图片资料的展示、对比,引发疑问。激起学生追溯历史的欲望。
活动二 史海钩沉
师: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一片废墟?圆明园中的国宝又到哪里去了?我发现有些同学已经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对吗?(有学生举手)请上台来给大家介绍,掌声欢迎!(第二批嘉宾上场)
生1(展示照片):圆明园是因为遭到了外国侵略者的抢劫和焚烧才变成废墟的。
生2(读资料):1860年10月6日傍晚,英法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对圆明园的亿万珍藏纵情掠夺。究竟抢走了多少宝物,已永远无法说清。为掩盖罪证,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下令烧毁圆明园。10月18日,三、四千名侵略者手持火把在园内到处纵火,圆明园霎时间化为一片火海……
生3: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还有一次焚烧,把圆明园彻底毁灭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4(读资料):……据估计,被抢劫和破坏的财产,当时说总值超过600万英镑。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无价之宝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师:老师为大家剪辑了一段电影,请同学们看一看。(课件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听了同学的介绍,看了这一段影片,你现在有什么想说的?
生1:真让人气愤!
生2:侵略者真是太可恶了!
师: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把偌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偌大的一批艺术瑰宝,偌大的一份世界遗产化为了灰烬。圆明园在哭泣,中国在哭泣,世界也在哭泣!我们不能忘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第二批嘉宾退场)
评析 通过对课前资料的自主交流,孩子们了解到了圆明园遭抢劫、焚烧的历史真相,初知圆明园成为一片废墟的原因,激起了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活动三 历史回眸
师:火烧圆明园的事件发生在1860年的10月,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事实上,在中国的近代史上,遭到外国列强侵略的类似事件又何止这一次呢?你还知道这样的事吗?(学生纷纷举手)那就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课件出示“历史回眸”)下面我们要请上第三批嘉宾,请他们先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大家欢迎!(第三批嘉宾上场)
生: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南京条约》。(读资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军首先进犯广州,遭到清军的抵抗后,转攻厦门……1842年7月,镇江陷落。8月,英国舰队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生2:我知道,在1856年,英国政府还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生3:在那时候,清政府和外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赔了很多钱,还把香港割让给了英国。
师:每次读到中国的近代史,总让人感到屈辱和揪心。我这里也搜集了一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并把它们制成了表格,请看。(课件出示部分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请数名学生读)
师:综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数据与资料,请大家想一想,圆明园变成废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生:我认为是清政府太腐败了,太无能了。
生:当时我们的国家不够强大,武器不先进。
生:因为朝廷里有不少卖国求荣的人。
师:同学们,回眸历史,我们自豪地发现,我国在历史上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成就,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到了近代,由于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导致我们国家逐渐走向衰落,所以当外国列强用鸦片和洋枪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无力抵抗,只能蒙受屈辱。这是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呀!(第三批嘉宾退场)
评析 通过对一段历史的回顾和几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背景了解,来认识圆明园变成废墟不是偶然的,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圆明园被毁事件的根本原因。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活动四 我抒我心
师:谈到这里,你心中肯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把它写下来。
(学生自由抒写后,老师请最先写完的四位同学作为第四批嘉宾上场,把他们的心声读给大家听)
师(课件出示“我抒我心”):按照惯例,在我们的节目即将结束的时候,每人要用一句话来进行总结,你想说一句什么话呢?
生:我为圆明园变成废墟而感到屈辱,侵略者真是太坏了。
生:国家要是强大了,敌人就不会来侵略了。
生: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
生:我们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好……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不禁让我记起了那一句老话:“国弱被人欺。”更让我记起了另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师真的很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记住这句话。感谢参与我们今天讨论的五(3)班全体同学,谢谢!
评析 由于前几个活动环节的有效进行,学生的情感被真正激发,他们最后的总结陈词,不是唱高调式的表决心,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认识,一种感受,因而也一定会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行为。
五、总评
本课教学较好地整合了课程资源,实现了品德教育与历史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
1.重视课前材料的准备
本课教学涉及到一定量的历史知识,由于距今年代久远,学生所知甚少。因此,要上好这样的综合课,课前准备必不可少。在本课教学前,教师多次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并且十分注重指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教师自己也参与其中,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这样的教学准备,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课中让学生列举史实材料,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其中点拨引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并适时播放课件,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自主交流、体验、感悟,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突出品德教育这条主线
品德与社会虽然是一门综合课程,但品德教育仍然是其主线,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脱离这条主线,把它上成地理课、历史课、社会常识课。本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调,并围绕这个基调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和课中的四个活动环节来对圆明园被抢劫、焚烧前后的情况进行了解和对比,初知圆明园成为一片废墟的原因,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帝国主义列强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有助于学生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3.有机融合历史知识教学
本课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有机融合了历史知识的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再加以巧妙梳理,对“圆明园被抢劫、焚烧”的时间、过程、结果及发生原因作了较为具体的介绍与分析,特别是对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列举与解说,让学生对“圆明园被抢劫、焚烧”的根本原因甚至是对近代历史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本课较好地把历史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融合起来,体现了综合性学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