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_劳动价值论论文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_劳动价值论论文

浅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价值论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

自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新的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80周年“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应当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之后,我国学术界展开了关于劳动价值的研究,近两年来发表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论文、论著,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推动了我国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在此,我们就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谈点个人浅见。

我们认为,研究劳动价值理论,并要结合新的实际,应弄懂弄通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个科学体系,她集中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因此,只有认真研读这部博大精深的理论巨著,弄清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体系和内涵,才能更好地联系实际,使马克思理论为现时服务。同时要研究和把握马克思的研究和叙述方法。

一、马克思的商品理论

《资本论》就其本质内容来讲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的,但他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是不同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而叙述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研究就是从其最简单的细胞——商品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1]而商品首先表现为一个能满足人们某种生理需要的物,这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1]。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因此,就具有了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1],但作为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而不同质的东西是无法比较其量的大小的。这样就发现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有一种共同的东西,这就是都是劳动产品。“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可见,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商品价值的决定

商品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是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这就是价值创造的一元论。劳动,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价值的创造与商品的价值构成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构成除了劳动新创造的价值,还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有些同志主张价值创造多元论,恐怕是把价值创造与价值构成两个不同概念混为一谈。这是价值的质的规定,它还有量的规定,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得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科学论断。[1]至于其他生产要素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时论述得非常清楚: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仅仅是把其价值通过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改变了价值的存在方式;而劳动力则不同,它是通过劳动新创造价值,它创造的新价值除补偿其自身的价值外,还创造了一个增大的量。[1]马克思在这里坚持的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论。

三、关于劳动二重性学说

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弄懂马克思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这是因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二重性,首先是由马克思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所谓劳动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不理解劳动二重性,就不懂得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庸俗经济学,之所以没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劳动二重性学说。当前一些人之所以主张价值创造多元论,关键是仍然不懂劳动二重性学说。劳动二重性并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1]“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财富的惟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1]这就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但作为价值,体现的是无差别的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生产耗费,这是一般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1]总之,生产商品劳动具有二重性,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作为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区别,但却有复杂程度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价值创造上,“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1]在这里应当特别指出的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从不同方面的观察。正如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1]

四、关于劳动力的理论

因为只谈劳动而不讲劳动力,劳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什么是劳动力呢?“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可见,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它不等同于人,也不等同于劳动。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就是价值的源泉。

按马克思的研究,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特殊商品生产条件下,也就变成了商品。因此,也就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同样是由生产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实际就是劳动者维持自身和发展自身所需费用。包括三方面:第一,维持劳动者本身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劳动者养活家庭和子女的费用价值;第三,劳动者一定教育费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同时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而他创造价值要远远超过自身的价值,这就是劳动力使用价值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使用价值的特点。但这决不是说,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力才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实际上任何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力都有其二重性,但不一定表现为商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也必然通过市场进入生产领域。因此,必须承认劳动力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以此立论,来研究劳动力(包括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贡献,来研究其分配,才能建立起符合劳动价值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理论。

五、关于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初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1]也就是对复杂的社会机体进行科学抽象。这种科学抽象法包括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所谓具体就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抽象就是被研究事物的最简单的规定,即细胞形态。马克思的研究,就是从资本主义这个庞大复杂的社会机体中抽象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资本→货币→商品。商品就是资本主义的细胞形态。马克思的叙述又沿着商品→货币→本→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相反的方向建立了《资本论》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可见,马克思《资本论》中研究商品是抽象掉资本主义规定性的一般商品,但它在《资本论》整个体系中是作为资本主义元素形态来研究,这充分表明马克思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因为社会的发展历史资本主义经济正是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商品恰恰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起点,也正是马克思的理论起点。可见,这里,商品,劳动,劳动力,包括货币理论是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已抽象掉商品的社会规定性。在这里论述的劳动价值论同样是适合于任何社会的商品经济的理论。至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分配价值,那就必须结合实际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那种把劳动价值论,说成什么革命的劳动价值论,什么建设的劳动价值论,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要坚持的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这就是我们的“老祖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劳动创造价值的方式、方法、途径、效率等会发生不同变化,这就要我们结合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即理论创新,但“老祖宗”不能丢,这就是“坚持”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研究劳动价值,也必须遵循坚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推动这一理论的研究,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科学认识。

标签:;  ;  ;  ;  ;  ;  ;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_劳动价值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