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管理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标管理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之一,它以预定的最佳效果作为终极目标使各项管理活动都围绕目标值的实现而统筹运动。把目标管理引入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目标落到实处,这是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的必要性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纳入目标管理,才能把日常大量的复杂的具体工作变成秩序井然、层次分明、方向明确的工作,既为检查总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效果提供明确的依据,又有利于把精神文明建设引上科学化和责任化的轨道。
1.目标管理是建立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确立党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地位的需要。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是各级党组织责无旁贷的一项政治责任。党组织怎样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出发,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怎样从组织上,制度上扭转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这些重要的管理活动都需要建立一套稳定、协调、持久、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主动,持之以恒,健康发展。目标是管理的首要因素,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考核党组织领导这项工作效率和成果的标准。各级党委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看领导物质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而且要看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考核、评价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应当有一套科学、公正、求实、易行并令人信服的标准,只有通过目标管理,才能将这项工作引向规范化、科学化。
2.目标管理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自身改革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推进,各种现代化工具、手段、方法愈来愈多地进入各种管理活动;各项工作的管理活动都在更新、变化;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变化,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工作也要适应这个新环境发生变化。如果沿用老一套工作方法,势必导致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轮子的不平衡。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概念化和原则化,伸缩性很大,常常处于一种下达任务不见指标、考核业绩缺乏标准的状况,使人认为是橡皮筋,可长可短,是软任务,可有可无。要改变这种目标不明,职责不清的状况,目标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目标管理有利于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一切工作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或达到预想的目的,必须讲究针对性。精神文明建设实行目标管理,任务具体了,考核强硬了,“懒”和“混”就行不通了。每个人都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单位总目标对自己的关联,就会感到“身负重任”,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管理一般要经过四个步骤:调查研究,确定目标,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规定三个依据:一是党中央和上级有关部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二是党员、干部和职工队伍的现状;三是单位的奋斗目标和当前的中心工作。这三条依据,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实践,都是对实际工作调查分析的结果,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4.目标管理有利于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动性。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并将这一目标以岗位责任制形式相对固定下来,与从事这项工作的工作人员的物质利益挂钩,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能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围绕这个目标去思考、去探索,从而瞄准目标打进攻仗。有了目标,就会消除或然性和不稳定性,克服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随意性,克服“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弊端。
二、目标管理强化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性
“效果”是“作用”的结果,目标管理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三个作用上。
1.目标管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激励作用。承担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的劳动同其他劳动者的劳动一样,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精神文明建设实行目标管理对不同层次的任务、职责、利益和一定时期工作目标加以明确,使他们付出的劳动得到公正评价,使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感到有干头,有奔头,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劳动热情。实践证明,凡是实行严格目标管理的单位,责任层层落实,指标纵横分解对于激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顽强的进取心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相互之间竞争有了基础,挑战有了依据,评比有了标准。
2.目标管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目标管理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逐步实现由虚到实,由软到硬的过渡和转变。精神文明建设不像物质文明建设那样实在具体,它有“虚”和“软”的一面,比如,思想道德建设,人的素质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党风、民风、社会风气究竟端正到了哪一阶段,很难以量化形式来体现和衡量。但目标管理可以通过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之间的相融性制定出相应目标,也可以对政工队伍素质提出明确要求,使这项工作同利益挂上钩,同效益挂上钩,同管理挂上钩,使政工队伍的素质由低到高,由弱到强逐步过渡和转变,使精神文明这项软任务变成目标明确、责任固定的硬任务。
3.目标管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目标管理把各方面力量集中在“目标”这面旗帜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把每个人的潜力全部挖掘出来,形成一个为实现精神文明建设总目标而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通过这个有机整体运转,共同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精神文明建设有明确的方向要求,质量要求,时限要求,协作要求,有助于减少、避免那种“工作讲大概,数字靠估计,任务踢皮球,时间不限制”的现象。目标管理能通过制定目标,承诺目标,从而激发达到目标的责任感。表现在工作中,这种责任感促使人们面对各种变化了的环境,及时作出正确判断,主动积极克服困难,努力想方设法完成任务,同时,这种责任感还会激励人们独立自主完成任务和迅速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还能经常针对自己不足之处进行自我提高,力争达到自己的目标。
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必须首先强调的原则,它应该贯穿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目标的确定,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对职工队伍的素质,政工队伍的现状,精神文明建设以往取得的经验进行全面调查分析,要充分考虑到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预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行论证。目标的实施要有严格的计划性,要制订出具体措施、办法,尤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点问题,抓住薄弱环节,并根据党的中心工作和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目标,使目标既保证一定的稳定性,不要朝令夕改,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也不能一成不变。目标的考核,要着重实效,不要搞那种繁琐的、形式主义的东西。
2.系统化原则。系统化原则是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最佳效果的原则。系统的突出特点是讲究整体性的最优化。整体性要求系统的部分从全局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最优化是全部系统化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可以纵横分解为若干具体系统,这些分系统的目标应服从于总系统的目标,用总系统目标来统率整个工作,以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整体效应。
3.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任何事物都存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只有同时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才能把握事物的真谛。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目标和内容,制订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定量考核数据和标准,使目标的制订和考核能用数据的尽可能用数据说话,这是目标管理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精神文明工作求助于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4.坚持个人目标与总目标相结合原则。恰如其分的个人目标,不但要求与总目标紧密结合,而且要求略高于本人的能力,以求激励每个人的上进心。这种上进心若渗透在学习和工作之中,就会激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发奋精神。个人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在一定情况下,这种精神上的激励作用往往会大于物质上的激励作用。
5.坚持自我评价原则。在目标管理的成果评价阶段,应以对个人目标已“达到强度”为主,同时结合考虑到目标的“困难程度”和“努力程度”进行考评。因此,激励作用并不只是体现在对成果优良者的奖励和表彰上,也不只是体现在把评价结果反映到今后升级、提薪等人事考核上,更重要的是在职工通过自我评价能确认自己的工作成果,能发现工作中的价值和兴趣,激起一种自觉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