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浆果科技范大产业论文

小浆果 科技范 大产业

文 /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肖知潞

2018年贵州蓝莓种植面积达16.3万亩,产量达3.5万吨,目前已成为中国蓝莓第一大省。

红外检测中的能够进行产地区分的吸收峰有以下几种:羧基碳氧双键(C=O)在1750-1350cm范围内的四个吸收峰1725、1690、1460和1380cm附近,波罗的海琥珀位于1690附近的吸收峰很弱,不易观察到,1460峰位强度小于1380峰;墨西哥和缅甸琥珀在1725附近的吸收峰强度大于1690附近的吸收强度,而多米尼加刚好相反,辽宁抚顺的1725和1690附近比较前几种产地的吸收峰强度明显较弱,且两个峰位强度接近。缅甸琥珀红外检测出现的1652cm-1属于芳香结构的弱吸收峰,是缅甸产出的琥珀含有少量的芳族结构产生的,这是由于琥珀中含有少量的煤屑等杂质导致。

盛夏时节,麻江乌卡坪蓝莓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园内,蓝莓挂满枝头,这里的群众迎来了“甜蜜收获季”。

目前,施工企业在物资采购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忽视施工企业作为整体的采购方的巨大优势,将很多可集中采购的物资分配到项目部,降低了价格交易中量的优势;(2)物资采购及流通信息化水平低,缺乏对网络平台的应用;(3)物资采购没有与各个相关的职能部门紧密联系,与生产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4)物资的库存和短缺与实际需要严重不符,造成有限的流动资金浪费,从资金的时效性角度上致使建筑成本增加。所以,改变原有的工程企业材料采购及流通方式至关重要。

贵州蓝莓从2000年首次在麻江引种试种成功,经历攻克育苗技术难关,目前蓝莓产业全面“开花结果”。从小小的蓝莓鲜果到蓝莓酒、蓝莓酵素、蓝莓干、蓝莓胶囊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蓝莓产品进入市场,一个个小浆果在科技力量的支撑下,走向大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攻克育苗技术难关

蓝莓种植实现了规模化,要种出品质上乘的蓝莓果实却非易事。苗木繁育、土质改良、技术管理等样样都有高要求。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链的不断延伸,麻江蓝莓产业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蓝莓植株死亡、果蝇防控、蓝莓贮藏保鲜等问题。

2004年,时任麻江县果品办公室主任、现任贵州省生物研究所所长的聂飞带领研究团队,在麻江县金竹寨建立200平方米的钢架塑料大棚和20平方米全光照自动旋转喷雾育苗装置。团队通过2年的反复试验,攻克了大田种苗快繁技术难题,使当时国内居高不下的蓝莓种苗价格从每株20元以上,降到每株5元左右,到2006年,蓝莓的规模化种植成为现实。麻江通过这一技术突破开始了引苗招商之路,快速地将浙江、香港乃至韩国的企业都吸引了过来。同时,低成本的种苗也让更多普通群众通过种植蓝莓增收致富。

研究中的计数资料需用n(%)加以表示,并接受χ2检验,若相关数据比较后结果P<0.05,即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而在2004年,还在浙江商人经营的麻江蓝莓基地里打工的龙国本没有想过,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蓝莓园。“因为当时蓝莓种苗的价格太高了,要形成规模化的种植,普通农户根本承受不起。”龙国本虽然看到了蓝莓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因为种植蓝莓的成本巨大而止步。

字频与词频统计要分别进行字的切分和词的划分。前者操作简单,只要用任何文本处理工具都可以完成,不需人工干预。而词的划分或分词,只有依赖专门的工具软件,才能实现。若人工操作,标准难以统一。

构建产业健康防护网

麻江县龙山镇共和村瓮安寨村民龙国本,2009年开始整理自家的荒坡地,种植蓝莓15亩,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现在每年有18万元的纯收入,家里盖起了小洋楼,买了小汽车,当地村民都称蓝莓为“致富果”。

“为了农户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科学种植的技术指导,麻江县在蓝莓产业园区建立了‘贵州科学院麻江蓝莓工程技术中心’‘贵州省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麻江县蓝莓办公室主任文光忠说,正是贵州蓝莓产业技术团队为企业、农户、地方政府的“把脉送药”,从生产技术服务、产品质量把控到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技服务,为麻江蓝莓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蓝莓团队的副研究员刘曼带领团队从两年前开展了蓝莓有害生物生态防控研究,重点攻克蓝莓果蝇和蛴螬的生态防控技术。他们在产区自然环境中找到了生态防控果蝇的方法和防治地下害虫的天敌——白僵菌,给蓝莓有机栽培提供了生物防治保障。同时通过果蝇诱捕吊瓶、铺设反光膜等方法防虫,经过两年反复研究试验,刘曼及其团队的生态防控法使其试验田的果蝇虫害发生率由60%下降到20%。“在蓝莓的生产中,果蝇的防治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其生产效益。”刘曼说,目前贵州蓝莓产业技术团队正在对果蝇的生长环境做评估,通过研究果蝇的生长喜好进行防治,使果蝇虫害发生率下降到20%以下。

怎么让首次在贵州试种成功的蓝莓形成规模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适宜采用嫁接繁殖,扦插又极难生根,蓝莓种苗繁殖较难。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所长聂飞(右)与科技人员探讨蓝莓育苗管理技巧。

麻江县蓝之灵公司工人正将一颗颗蓝莓分拣、装盒、打包。

最近,麻江县贤昌镇营山村农户蔡国忠有点烦心事,他种植的蓝莓遇到了果蝇虫害问题,严重影响了蓝莓的品质及产量。看着新鲜的蓝莓果实因果蝇幼虫的蛀食,逐渐软化、变褐、腐烂、脱落,蔡国忠十分着急,向设在麻江县蓝莓产业园区里的贵州省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求助,没想到立刻得到了解决方案。

“裂变”延伸产业链条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蓝莓扎根贵州,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伴随着蓝莓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蓝莓酒、蓝莓酵素、蓝莓果汁、蓝莓干、蓝莓胶囊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走进人们视野。

随后的十余年,聂飞带领的团队先后引入了100多个蓝莓品种进行栽培,开展了一系列栽培试验研究,筛选出了主栽优良品种15个,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山地高效栽培技术成果,在麻江县建立了我国南方第一个蓝莓引种试验示范园和种苗繁育基地,为蓝莓在贵州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依托蓝莓深加工,不断提升蓝莓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蓝莓产业附加价值,助力小小的蓝莓做成大产业。

浅谈钢纤维环氧树脂混凝土在维修桥梁伸缩缝中的应用……………………………………………………… 陈联川(9-89)

“经过多年的实验研制,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蓝莓花青素胶囊、蓝莓面膜、花青素精华液等产品的研发,蓝莓花青素新产品的面世,将大大提升蓝莓产业附加值。”贵州省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徐青一直带领团队开展蓝莓花青素、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研究,目前,徐青团队在实验室分离纯化的花青素纯度达45%以上,超过了欧洲36%和美国40%的标准,取得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引领贵州蓝莓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目前把蓝莓加工成果汁、果酱、酿酒只是简单的深加工,我们想通过研发更有科技含量的蓝莓高端产品,吸引更多优秀企业进驻贵州,通过科技引领贵州蓝莓产业逐步变强,从而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带动更多百姓就业。”贵州省生物研究所所长聂飞说,贵州蓝莓产业技术团队已成为引领中国南方地区蓝莓产业发展的主要科技支撑力量。当前,团队正以创建省级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契机,把蓝莓产业链做大做强,在科技创新中勇攀高峰,为贵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据初步统计,贵州全省从事蓝莓产业的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有300多家,产业覆盖人口超过200万人。2018年贵州蓝莓种植面积达16.3万亩,产量达3.5万吨,目前已成为中国蓝莓第一大省。根据《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水果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到2021年,贵州省蓝莓种植面积将达到22万亩,将为中国蓝莓产业链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 袁燕)

标签:;  

小浆果科技范大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