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四个群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依托四个群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依托四类群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类论文,群体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3)07-0059-03

在我国任何一所大学校园中,都存在各种大大小小、层次交错复杂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关注这些群体,其目的在于帮助这些群体规范群体行为、提升群体价值、促进群体发展。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了要重点加强大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及社团组织建设,加大学生党员干部、骨干队伍培养,关注学生社区中的大学生、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大学生及心理障碍大学生、经济困难大学生、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等特殊群体。这为当前依托大学生组织、大学生社团、大学生干部、特殊类型大学生这四类群体开展针对性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现实的依据。

一、以大学生组织建设为主要依托,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发展

我国各高校都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同时,这些学生组织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严密的组织性,既是大学生各群体中的主导力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实施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这种系统性主要体现为:一是内容上的完整性。即大学生思想政治育的所有内容,在学生组织建设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并且还突出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这一根本特点和要求。二是时间上的连续性。即从每一名大学生通过学生组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了其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三是影响上的彻底性。即对任何一个大学生来说,其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地都会受到学生组织建设的影响。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组织建设来实施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1.加强大学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主要是通过在大学生中建立和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并使其成为带动班级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14号),明确要求学生中正式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班级可以并应及时成立党支部,学生党支部较多的院系党委,可设立学生党总支。学生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职责有三:一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推动班级团结进步;二是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他们参与学生事务管理,保持和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党组织的先进性;三是做好入学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按标准发展学生党员。加强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党员群体的进步,又有利于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加强大学生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主要是通过在大学生中建立和健全共青团的各级基层组织来发挥团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高校目前建立健全了校、院(系)两级团的基层委员会,普遍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团支部,以年级或专业设立团总支。各级团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掌握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发展的先进性组织,成为组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强化理论学习的组织性群体,成为不断拓展其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职能的发展性组织。

高校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要突出五个方面的主题:一是突出团组织对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发展的指导主题。各级团组织加强对同级或下一级学生组织工作上的指导、考核与评估,同时对各类社团加大规范管理、支持帮助、考核评估等方面工作的力度,使团组织在大学生群体中起着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二是突出团组织组织大学生开展素质拓展主题。三是突出团组织组织大学生群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各高校团的组织广泛动员和认真组织广大学生及学生群体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校园艺术文化节等校园文化主题建设活动等。四是突出团组织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主题。五是突出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经济资助等其它方面的主题。各高校团组织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研和创业活动,同时,积极利用共青团的各种社会资源,动员一些社会企业和团体到学校设立助学金或助学奖学金等。

3.加强大学生自治组织体系建设。高校中大学生自治组织体系存在两个发展序列,横向序列上主要是指各类学生社团,实施着对自愿组合的社团群体的自治;纵向序列上主要是指校、院(系)、年级(专业)各级学生会和班委会等,属于学校行政管理序列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机构。

高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自治组织体系建设,切实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一是指导和支持各级学生自治组织自主地开展工作。大学生自治组织除了参加或与团组织共同组织有关的教育活动外,也根据自身特点组织一系列学生群体活动,如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文艺体育活动、能力素质拓展活动等。二是促进和加强各级学生自治组织的民主化建设。体现在组织召开各级学生代表大会,讨论制定或修订学生管理章程、学生活动总结与评比等。三是不断拓宽学生自治组织民主参与学生事务的渠道和途径。许多高校在一些涉及学生事务管理、服务的部门,都建立了与学生自治组织沟通联系的方式渠道,定期不定期地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或建议。有的高校还建立了由教师、干部与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民主管理组织。四是加强新型大学生组织建设。主要是指大学生社区组织和网络组织建设等。作为学生自治机构,对社区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自主管理;作为沟通桥梁,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平台。类似的建立大学生社区,让学生自主参与宿舍生活管理、服务的高校逐渐增多。除此之外,为适应网络管理的需要,一些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网络管理组织,选拔优秀的大学生组成网络监控和管理队伍,适时对网络舆论予以正确引导。

二、以大学生社团发展为重要渠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性发展

大学生个体参与大学生社团的高度自发性以及大学生社团发展的高度自主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多地贴近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实际,要促进不同的大学生社团的特色性发展。这种特色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社团发展目标的特色性,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差异性。即不同的大学生社团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这种特色性目标的需要,就必须确立相应的差异性目标。二是大学生社团发展过程的特色性,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即不同的大学生社团其群体规范、理念及群体活动等都会显现出各自的特色,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理念、具体的方式方法等也会呈现出多样性。三是大学生社团文化的特色性,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丰富性。即在大学生社团的特色性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形成各种富有特色的社团文化,这也同时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丰富性。在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方面,主要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准确界定大学生社团的性质及明确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社团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主要是作为学生会的工作对象存在,学生会在大学生社团的成立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许多高校成立大学生社团联合会,负责对大学生社团进行组织管理。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与学生会一样,直接接受校团委指导。有的高校社团联合会主席与校学生会主席或副主席交叉任职,有的高校社团联合会主席与校学生会主席并列存在,并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不管哪种模式,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治组织的一种类型这一性质得以确定。

2.科学区分大学生社团的类型及明确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类型很多,根据其活动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文化娱乐型、社会实践型、志愿服务型、体育竞技型等。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工作指导,把握正确方向,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这一要求同时也明确了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除鼓励大学生社团立足校园开展活动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提倡大学生社团积极探索开展网上社团、社团的跨区域服务活动等。

3.不断促进大学生社团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对大学生社团发展的保障力度。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发挥大学生社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作用,要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就必须不断促进大学生社团的规范化管理和加大对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条件保障。因此,高校一方面不仅要求并指导各个社团制定和完善各自的《社团章程》,而且学校也制定和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社团的成立资格、注册程序、管理流程、经费使用、考核要求等进行较为完整的规定。另一方面,许多高校也不断加大对大学生社团的经费投入和条件保障。有的高校还将明确规定大学生参与大学生社团可以计算素质学分、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可以计算教学工作量等。

三、以大学生干部培养为主要抓手,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性发展

1.重视大学生干部的综合培训。高校普遍采取党校、团校以及培训班等形式对大学生学生干部进行综合培训。培训的内容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以及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等,也包括大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要求、工作技巧和方法等。同时,许多高校加强了对大学生学生干部培训的理论研究和模式创新,结合大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拓展,开展了公务员素质培训、企业管理素质培训、公共事业管理素质培训等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增强大学生干部的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除高校外,各地共青团组织也不断加强大学生干部的培训力度,2006年8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印发了《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四个大的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干部培养进行了规定和规划。

2.重视大学生干部的实践锻炼。高校对大学生干部的实践培养除了充分发挥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作用外,还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到基层挂职等进行多形式的实践锻炼。许多高校规定大学生干部在校期间应当至少一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中央规定大学生干部每学年应当参加不少于100小时的志愿服务。

3.重视大学生干部的对外交流。许多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干部的对外交流,以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有的高校不仅注重加强本校大学生干部与国内其他高校学生干部的交流学习,而且注重本校大学生干部与国外或境外大学生干部的交流学习。有些高校还出现了专门从事学生国际交流的社团,如北京大学涉外学生社团多达23个。

四、以大学生特殊类型群体教育为主要切入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展

通过对大学生特殊类型群体的有针对性教育和引导,解决他们的特殊问题,不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而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展。这种实效性发展,一是体现在教育的针对性和必要性上。即特殊类型的大学生群体所存在的特殊问题往往是具体的、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针对特殊类型的大学生群体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二是体现在教育的效率性和规律性上。即解决某一类型的群体问题,不仅可以解决现有的这一类型群体中所有个体的问题,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性,而且有利于解决今后不断出现的同一类型其他群体的问题,从而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高校加强和改进特殊类型大学生群体教育要重视以下三点。

1.重视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具有差异性,表现为整体性与层次性并存、共性与个性并存等。思想政治教育在强调和重视整体性问题、共性问题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关注层次性问题、个性问题。为解决同一层次性问题、相同或相似个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创建特殊类型群体的方式实施针对性教育。目前高校普遍关注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有许多类型,尤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较多,如大学生贫困生群体、有心理障碍群体、网络虚拟群体、就业难群体、言行异常群体等。

2.重视大学生弱势群体实际问题的解决。一些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经济保障、心理疏导、就业创业、环境适应等不同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弱势,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地通过开展多种特殊群体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或问题。如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较好地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成立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帮助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实现心理疏导;在帮助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通过提供资金帮助和政策扶助来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等。

3.不断创新大学生特殊类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特殊类型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结合各自的实际不断地实现方式方法的创新。如有的高校运用团体辅导的办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的高校设立贫困生银行来帮助学生克服一时的经济困难,有的高校与校外人才市场联合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帮助学生就业等。同时,为解决这些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有的高校建立了党员“一对一”谈心制,有的高校实行党支部定期联系制,有的高校实行导师制和学长制等。

标签:;  ;  ;  ;  ;  ;  ;  ;  

依托四个群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